APP下载

许建阳教授应用四关穴临床治验举要

2011-06-08郝石磊刘静王定雪武红艳马永升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12期
关键词:原穴太冲印堂

郝石磊,刘静,王定雪,武红艳,马永升



许建阳教授应用四关穴临床治验举要

郝石磊1,刘静2,王定雪1,武红艳1,马永升3

(1.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550002;2.辽宁医学院,锦州 121001;3.武警总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理疗科,北京 100039)

针灸疗法;名医经验;医案;四关穴

许建阳教授,男,1962年出生,1994年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针推专业博士毕业,1997年成为首批中医博士后。师从全国著名针灸学家邱茂良、杨介宾教授。现担任武警总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理疗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院校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评审专家、全军针灸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获得者及《医学与哲学》、《武警医学》等杂志编委。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4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科技部、教育部、江苏省和武警总部等课题10余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研究人员40余名。

许建阳教授在临床、教学和科研上经验丰富,对疑难杂症有独到诊疗心得,尤其善用四关穴,即合谷、太冲穴。现就许教授运用四关穴治疗经验病案浅探如下。

1 眩晕

患者,女,81岁。自诉发作性眩晕1年余,活动后加剧。严重时脚似踩棉花,伴心烦,易怒,气短乏力。其面色无华,倦怠少言,眠差,纳差口干,舌质淡有裂纹,苔白,脉细弱。血压为95/70 mmHg。诊断为眩晕(气血亏虚,清阳不升)。取合谷、太冲,配风池、百会、印堂、中脘,用长40 mm毫针,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针进入体内约5 min患者就已入睡,起针后面色红润,测血压为110/80 mmHg,眩晕明显减轻。次日患者述食量有所增加,血压为115/80 mmHg,眩晕时已无踩棉花感。第3天就诊时心烦消除。继续针7次后患者痊愈。

按 眩晕早见于《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此为气血不能上乘,清阳不升而发病,其病位在头,病机在气血。合谷为手阳明经之原穴,阳明经多气多血,手阳明上引至头面;太冲为足厥阴经之原穴,足厥阴经与督脉会于巅,故可治疗头之疾患。《玉龙经·磐石金》:“口风头晕面赤,不欲人言……未愈泻合谷、风池。”《脉经·卷六·第一》:“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胁下苦满,或时眩冒,其脉弦长……春当刺大敦,夏刺行间,冬刺曲泉,皆补之;季夏刺太冲,秋刺中郄,皆补之。”《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肝藏血而主疏泄,调畅一身之气机,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两穴相配,为一阴一阳,一上一下,一气一血,调人体一身之气血,理人体阴阳之失调。配以风池、百会、印堂、中脘等穴,共奏补益气血,升清降浊之功。

2 面瘫

患者,男,56岁。因眠中受风,次日清晨刷牙时口角漏水,照镜发现左侧口角左歪,右眼不能闭合,面部呆滞,麻木,流涎,鼓腮漏气,鼻唇沟变浅,人中沟向左歪斜,额头纹消失,吃饭时食物塞于颊部。舌苔薄白,脉细。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中络脉,经脉失养)。取合谷、太冲,配足三里、风池(右),阳白透鱼腰,丝竹空透太阳,地仓(右)、颊车(右)、承浆,用长40 mm毫针,合谷、太冲用泻法,足三里用补法,其他用平补平泻,留针30 min。针4次右眼已经基本能够闭合,鼓腮漏气程度降低。针灸并用治疗7次后人中沟向左歪斜减轻。后续针灸20次,患者痊愈。

按 面神经麻痹,又称“口歪”、“口僻”等,俗称“面瘫”。许教授认为“风为百病之长”,此以风邪袭络为主,患者年过半百,体质渐弱,眠中受风,气血亏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风中面部络脉而致。《循经考穴编·手阳明之经》:“合谷……凡一切头面诸症,及中风不语,口眼喎斜……无不治之。”《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百症赋》:“太冲泻唇喎以速愈。”太冲为肝经原穴,肝与胆相表里,胆经合于手少阳,故可治疗本病。该病早期宜局部取穴数量少、刺激量轻,多取远端穴位;中期针灸并重;恢复期宜重灸为主。

3 惊恐病

患者,男,6岁。眠中时有肢体惊动,恶梦不断,与父母交流减少半月余。半月前父母因家事发生争执,患者受到惊吓,面色苍白,晚间睡眠遂出现肢体惊动,指纹见青色。诊断为惊恐(魂不藏肝、心肾不交)。取双侧合谷、太冲,配印堂、三阴交、太溪,用长40 mm毫针,快速刺入,施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每隔5 min行针一次。针刺当晚肢体惊动减少,连续治疗4次后痊愈。

按 明《育婴家秘》:“血气未充……肠胃脆薄,精神怯弱。”因此,幼童极易受到惊恐所伤。《内经》:“惊则气乱。”气机乱,以致心无所依,神无所归,故而出现惊厥;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主筋脉,肝属木合于青色,心神紊乱累及肝之疏泄、调畅,故症现筋惕抽搐。《针灸集成》卷二:“睡惊手掣目不合,手大指、次指端各三壮,间使、合谷、太冲、太渊。”《针灸甲乙经》卷七:“痉,互引善惊,太冲主之。”上病下取,以疏肝理气,合谷为阳经阳穴,太冲为阴经阴穴,一阴一阳,肝肾同源配以太溪、三阴交使得心肾相交。

4 痴呆

患者,女,73岁。一年来表情呆滞,记忆力、定向力减退,难以就坐,不停在家中来回走动,口中“哎呀”声不停,无法与家人正常交流,不能午休,食少纳呆,气短懒言,口涎外流,四肢不温,大小便失禁,舌质淡白,舌体胖大,苔白,脉沉细弱。头部MRI示额叶、颞叶有明显脑白质变性及脑萎缩。诊断为痴呆(肝肾亏虚、痰瘀互结)。治拟补肾健脾,益精生血,醒脑开窍,取合谷、太冲,配百会、四神聪、印堂、足三里、三阴交,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合谷、太冲用强刺激。连针3 d,患者来回走动次数减少,口中“哎呀”声频率渐小。连针10 d,不再流涎,饮食量增加,中午能够午睡30 min。继续治疗1.5个月,能够就坐,大小便能够自行入厕。

按 合谷、太冲分别为手阳明和足厥阴之原穴,原穴是本经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与三焦有密切关系,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乃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故原穴是调整人体气化功能的要穴。《景岳全书》:“痴呆证,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惊恐而渐致痴呆。”可见此病虽病位在脑,又与肝肾亏损、情志失调及内生痰浊有密切关系,属本虚标实之证。“开四关”可调畅气机,醒脑开窍。现代医学证实,痴呆的发生是局部脑血流量下降、血液流变性变化所引起,针刺四关穴可明显提高大脑皮质兴奋性,降低痴呆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1]。

5 郁证

患者,男,52岁。因工作压力较大,3个月来,心烦焦虑,情绪不宁,失眠,每天睡眠时间不足4 h,精神不振,食量较少,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工作力不从心,面色灰暗,两目无神,舌质红,苔黄,脉弦数。SAS(焦虑量表)59分(常模为10),SDS(抑郁量表)65分(常模为8.55)。诊断为郁证(肝郁化火,横逆犯胃),治以疏肝解郁,清肝泻火。许教授取合谷、太冲,配风池、百会、印堂、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内关,后溪,用长40 mm毫针,合谷、太冲重刺激,留针20 min。不到5 min即入睡,起针后心烦程度有所缓解。针刺4次后,睡眠明显改善,每天能睡近6 h,精神渐佳,SAS33分,SDS30分。饮食量仍少,上针方去血海,加中脘穴。续治20次,患者不适症状基本消除。

按 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证”的范畴。多由于肝气郁结,暴怒愤郁,忧思气结,气机失调,久而久之,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丹溪心法·六郁》:“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针对此患者,采用攻补兼施,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有调经活络,行气开窍,镇静安神之功;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疏肝解郁,平肝熄风,清热利湿之效。配以百会、印堂,此两穴居督脉,使患者脑窍清醒,心绪稳定。

[1] 杨波,张晓君,潘洪涛.针刺四关穴对颈内动脉血管阻力指数及血流量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4):44-45.

2011-05-20

R249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1.12.802

郝石磊(1984 - ),男,2009级硕士生

1005-0957(2011)12-0802-02

猜你喜欢

原穴太冲印堂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从原穴角度探讨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思路
春季护肝 按摩太冲
纪青山教授从脏腑辨证结合原穴治疗原发性痛经
浅议原穴理论及临床应用
针刺太冲太溪太自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0例
浅析《灵枢经》十二原穴*
球迷·缪印堂荐评
缪印堂的“年画”
缪印堂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