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改为医务人员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出席“2011中国外科周”并作重要报告

2011-06-05文图中国医药科学季慧敏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18期
关键词:看病难部长医务人员

文图/《中国医药科学》记者 源 慧 王 琳 季慧敏

9月9日上午,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共同主办的 “2011中国外科周”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在本次学术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做了“医改与外科”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马晓伟副部长系统阐述了“医改”、“医务人员的待遇”以及“医院的发展与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医改是医学科学发展的重大挑战和机遇

马晓伟副部长在报告中说:“我国医改从1983年开始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解决放开搞活和调动积极性的问题;90年代中叶到现在,开始逐步建立医疗保障事业。新的医改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医疗改革对医学界而言,从外科学角度来讲,到底是挑战还是机遇?多大程度上是挑战?多大程度是机遇?这个问题,大家的意见不同。我认为,这次医改为医学科学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挑战肯定是存在的,没有挑战就谈不到改革,但同时带来了重大的机遇。”

马晓伟副部长接着说:“我们改革的目标就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的公立医院以政府主办为主,以非盈利为主。在这20年来,两种不同类型的改革,明确了它的责任。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未来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不是推向市场,不走市场化,这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在政府主导下运用一定的市场机制也是必须的。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把防病治病都做起来,走英国这些国家的模式,国家包不起;走美国商业化的模式,人民拿不起。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调节模式。政府担当起责任来,这是非常明确的。改革开放30年,我们国家建设了一个很好的三级网,这个三级网保证了我们13亿人民看病就医的问题,从城市到乡村都能够包起来。正是在党和国务院的重视下,各地区一把手亲自研究医改。一些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政策性的矛盾,都在开始探讨和研究。这是我们几次医改所没有的,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各个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合作、积极推进。”

在谈到社会保障制度时,马晓伟副部长说:“我国从1998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市居民保险、新农合等。发展到现在,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12.6亿人口。到‘十二五’,我国政府将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家都知道,这次医改国家投入8600亿,这8600亿当中有一半以上是投入医保当中的;换句话说,我国建设这么大的保障制度,为公立医院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财政保障。大家可能没有完全理解和认识,部分同志说医改投入不足,对供方的资金投入局部增长可能会减弱,但是对需方的投入却是大大的增加。在这一点上没有争执。党中央、国务院各部门都同意医保合作,每年都在提高标准。在基本医疗的前提下,医疗市场的培育、医疗资源的扩大利用源源不断地进入到我们的服务中。医疗市场只要医疗水平过得了关,服务水平好的医院就会门庭若市,没有一个医院减收的,减收的医院就是院长没干好。”

马晓伟副部长接着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国家的财政投入以需方为主,以供方为辅,这个格局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所以我们的学科、我们的医院要适应这种格局,要在这种格局下,建设好、发展好。”

谈到外科学,马晓伟副部长说:“外科是黄金学科,外科是精英学科;外科是出院士的地方,也是出院长的地方。一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在相当程度上是看外科的。外科在未来发展是相当有前景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对外科技术而言,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过去不敢想的现在敢想了,过去不会做的现在会做了。明天能做什么,今天都不敢想象。高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提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拉动了国民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医学科学面临着发展,大家都会接受挑战。我认为机遇应该增加,因为需求在不断地增加。所以说,这是重大的机遇。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才能关心医改、理解医改、投入医改,在医改中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与我国医生培养体制的关系

在谈到新一轮医改着重解决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时,马晓伟副部长说:“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总的来讲是解决供需矛盾的问题。‘看病难’,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分布差异大造成的,这是主要矛盾。第一我国医生的教育在5年以上的不超过52%,48%的医生没有经过5年教育;市以上的医疗机构基本上能解决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治疗,县以下的医疗机构就解决不这些问题。造成大量的病人越过基层医疗机构来到城市看病。在这个环境下,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很难解决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资源的供给和资源的分布角度上来解决。”马晓伟副部长接着说,“要建立资源的整体认证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培养医学生不培养医生’这样一个局面。缩小城乡医生水平的差距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和长久出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第二是全国医生培训制度。面对基层培养医学人才,同时进行区域卫生规划。陈竺部长有个规划:5、4、3、2、1.5 万个基层卫生组织,4000个县级医疗机构,300个城市医疗中心,200个小立体的医疗中心,100个国家医疗中心,这个格局在2015年以前的‘十二五’期间我们争取建成,国家将给予很大的投入。”

医改重在解决激励政策

在谈到公立医院的发展方向时,马晓伟副部长说:“公立医院的政策性支持,使公立医院更好地体现公益性。那么,在这次改革中,要解决补偿机制的问题,基本上是设备、公益性事业性经费以国家投入为主;医院的人员经费从社会服务当中获得。未来的格局是:‘国家管发展、医保管吃饭。’‘发展靠国家,吃饭靠自己。’这是一个基本的经费补偿政策的规律。在这里面要理顺价格体系,体现技术人员的劳动成果,同时加大政府的投入,逐步解决‘以药养医’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或者是其他方面的调整。总的来讲,医疗改革,要着重解决激励政策的问题。”

提高医务人员待遇

在谈到医务人员的待遇问题时,马晓伟副部长说:“提高医务人员的生活指数、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医务人员的生活待遇,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国医务人员的收入,不应该降低,而应该提高。我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资金,但是这个资金主要用在医院的扩建和发展上。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我国医院的分配结构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40%~50%用于职工分配。这才是国际上医院的正常的分配结构。下一步的分配方向,要突破工资总额,扩大分配,摆脱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分配模式,在工资总额和人员编制上有所突破。要使医院更活一些,医生待遇更高一点,医院的发展更快一些。这个快,不是医院能盖大楼、增加床位,而是提高效益、提高水平,提高医生待遇。”

猜你喜欢

看病难部长医务人员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医院、病床和医务人员情况
部长通道:从“躲”到“等”新气象
牌子问题
让基层医务人员重拾改革信心
丝绸之路旅游部长
看病难?它来帮你找专家
切莫因“规培”加重看病难
缓解看病难区别四种情况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