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环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2011-05-20郭书田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1年9期
关键词:污染生态农业

郭书田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北京 10002)

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的必由之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符合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律。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但在相当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是一条不可持续发展,并难以为继的道路。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各国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制订了《21世纪议程》,我国作了承诺,率先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受到好评。随后的“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直至“哥本哈根会议”,其核心都是应对气候变化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首次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环境补偿机制”,并采取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成为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个文明,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后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在“十二五”规划第23条中着重强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提高到生态文明的高度。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在经济领域的具体实践。同时,还应看到“十二五”规划有关“建设现代农业”中在原有的“高产、优质、高效”之后,又增加了“生态、安全”共10个字的方针,可以看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关系到经济与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

发展循环农业是整个循环经济的基础。农业循环经济是从发展生态农业起步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根据中国科学院马世骏教授提出的“农业生态工程”和西南农业大学叶谦吉教授提出的“建设生态农业”的主张,由农业部牵头,6个部委组成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先后两批在101个县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的明显效益。随后,在此基础上推进绿色农业建设,建立了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与绿色食品协会,实施无公害、绿色(包括A级和AA级)、有机食品工程,为确保食品安全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沼气,投入上百亿元的资金,约有4 000多万农户用上了沼气,沼渣与沼液成为有机肥料,为农业的良性循环作了有益的探索。联合国工发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会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建设了数十个示范区与基地。目前,循环农业与低碳农业正在进一步深入发展(见图1)。

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农业的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我国耕地占全球的9%,而消耗化肥占30%以上,有效利用率仅为30%,既浪费资源,又增加成本,更污染环境。

据环保部门监测,农业面源污染占水体污染总量的43.71%,工业“三废”污染占18.63%,生活垃圾污染占36.5%。家畜粪便由于饲料中的添加剂而带来的重金属污染也日益加剧,其伴随期长,难以降解。山区的水土流失、草地的荒漠化虽局部有所改善,但仍相当严重。据统计,2005—2009年,荒漠化面积年均减少2 491 km2,沙化面积年均减少1 717 km2,按此速度在现有173万km2中治理50万 km2则需300年,任务异常艰巨。甘肃舟曲的泥石流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造成的。那里原来森林茂密,自建立林业局以来,1952—1990年的38年中,砍伐森林12.67万hm2,森林覆盖率由67%下降为20%,水土流失面积1 245 km2,占总面积的42%。1998年开始封山育林,但速度较慢,“见树不见林”,以致出现这次严重的泥石流,造成人员与财产的巨大损失。

发展循环农业,应采取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的方针,实行六个一体化。

一是延长农业的生产链,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即农工商综合经营,亦称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在农业内部实行农—林—牧—渔一体化的综合经营,使养殖业比重超过种植业,提高林草覆盖率;三是延长生物链,实行植物—动物—微生物一体化的综合经营,发挥相互依存与促进的作用;四是采取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农艺技术综合运用的技术路线与措施,以生物技术为主导技术;五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一体化的综合效益,以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并作为考核政绩的依据;六是以企业—合作社—农户一体化为综合载体,使农民真正成为运行与受益的主体。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从中国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是传统农业的延续与发展,是对“石油农业”弊端的纠正。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甚大,循环农业必然具有区域性特点。特别应重视各地的科技人员与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研究、总结、推广。例如:云南一家民办的生态农业研究所,以中草药为原料创制出“生物诱导剂”,具有提高产量、增加抗逆性、改善生态环境的明显效果,特别是培育出的紫根水葫芦根系十分发达,能够有效地吸附水体中的蓝藻,在滇池试验能治理变质的水体。这项生物技术还可有效地治理重盐碱地。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中心创制以草养菌技术,在宁夏等贫困地区推行,既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优质饲草,又能改善荒漠化的生态环境。这项技术已在许多国家推广,受到当地政府与农民的欢迎。黑龙江省拜泉县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水土流失,综合经营,成效显著,成为全省农业的发展方向。广东省珠海农民企业家利用滩涂种草养畜,效益明显,正在推广。关于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各地也有很多创造,除了直接用于还田外,经过氨化处理,实行“过腹还田”,为发展畜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一些地方的农民仍以秸秆作为主要生活燃料的现象将随着沼气的广泛利用逐渐消失。

猜你喜欢

污染生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