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难之下,货币政策从宽或从紧?

2011-05-14吴凡吕凌寒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30期
关键词:新闻周刊危机经济

吴凡 吕凌寒

一方面,7月的CPI继续高企,生活成本因物价上涨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美国和欧洲的主权债务引发全球性的资本市场动荡;面对这样的两难局面,货币政策适度放宽,抑或继续从紧?

走进北京市民李帆位于南四环附近新婚的家,首先看到的是门口储物室里堆放的几个大纸箱,里面盛放的都是他从四处“淘换”来的生活必需品,最新加入的,正是近期涨价风潮中的食用油。“差不多是从4月份开始吧,各种商品涨价的传闻不断变成现实,只好遇到便宜的就多买一些,”李帆向《中国新闻周刊》展示他的“战利品”,“柴米油盐酱醋茶,基本样样俱全”。

“开杂货店不至于,反正小区的小卖部是让我买光了”,这是相声演员姜昆的一段作品《老急》中的一句台词,李帆用来调笑自己这种“扫货”的行为。这句台词讲的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应对涨价时候的囤积行为。

数据显示,李帆对物价的感觉是正确的。2011年4月到7月,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涨幅分别达到5.3%、5.5%、6.4%和6.5%,其中6月和7月连续创出30多个月以来的新高。

与高企的通胀形势相对的,是全球的资本市场正承受着来自美国和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引起的冲击。北京时间8月6日,美国因债务问题被国际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标准普尔宣布下调主权信用评级至AA+之后,全球股市经历了“黑色星期一”,道·琼斯指数收盘重挫628点,道指、纳斯达克、标准普尔500三大股指跌幅均超过5.5%。

CPI见顶?

在一个月前,6月份的经济数据发布时,不少经济学家曾表示,6.4%的CPI涨幅很可能将是年内的高点,7月CPI涨幅会有稍微回落。

但是,从8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7月份CPI涨幅仍然高企,经济学家管清友在7月份经济数据公布后的第一时间在新浪微博表示,7月份CPI同比上涨6.5%,高于此前市场预期的6.2%、6.3%,有些出乎意料。

从数据来看,14.8%的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仍是推动CPI再创新高的主要原因,在食品价格中,备受关注的猪肉价格更是以56.7%领跑涨幅榜。

在又一个高点来临的时候,CPI是否真的见顶,还是会在“出乎意料”中迎来下一次的新高?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除了下半年翘尾因素不断减弱之外,对稳定物价起重要作用的供给也在不断增加,早稻和夏粮都获得了增产,秋粮播种面积也在增加,猪肉生产的水平也在平稳恢复之中,各种蔬菜的生产能力也比去年有明显增加。综合这两点原因,他对8月之后的CPI开始回落表示乐观。

“今年以来生活用品的涨价都是打着‘成本上涨的旗号,现在基本能涨的都涨了,成本已经转嫁给了消费者,后面应该没的可涨了吧?”对未来物价的走势,李帆也有自己的分析。

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监事会监事王松奇也持同样观点:“7月份6.5%的CPI数据很可能是年度高点,8月份CPI可能就往下走了。”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

加息或不会落下

经过6月和7月连续两波CPI超过6%的冲击,市场对加息的“靴子”将会在8月落下的传言日盛。每月负担房贷还款约3000元左右的李帆也格外关注央行是否再次加息,“再加息的话,我每月的房贷还款又得增加了。”

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监事会监事王松奇直截了当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7月再创新高的CPI数据,很可能会带来今年的第四次加息。

但原本顺理成章的加息,因为美债危机而变得暧昧不明。美债危机已经造成了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中国也未能幸免,这就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受美债危机影响,A股市场在周一同样表现低迷。沪指盘中一度跌至2497.92点,创今年新低。如果在这个时候选择加息,会不会进一步打击到中国经济和脆弱的股市?

“如果加息,无疑会雪上加霜。加息的概率也因此变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从理论上讲,CPI上行,证明通胀压力仍然较大,货币政策需要有所动作。但在吴晓求看来,无论是加息还是提高准备进利率,去年以来已经使用的频率过高,都“已经不太可能、也不应该被使用”。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也认为,由于国际层面的影响,会让加息产生一些变数,从而增加了不确定性。“未来,央行可能会有一个观察期,应当多谋少动。”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但是,个人认为加息还是必要的。”

面对加息这把双刃剑,中央货币管理当局也显得很迟疑。8月4日,加息未动,国债先行。当天,财政部国库司发布公告,将在8月10日发行总额300亿元的凭证式国债,其中1年期、3年期和5年期的票面利率分别为3.85%、5.58%和6.15%,而同期的整存整取利率分别是3.50%、5.00%、5.50%。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在6月初,市场都在关注是否加息的时候,财政部同样采取了发行凭证式国债的方式。

政策的连续性和灵活性

在上半年持续收紧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下,CPI依然持续走高;另一方面,美国评级下调,全球股市一路下挫,再加上中国经济增速稳步回落;这一涨一落中,中国的货币政策,无疑处于深深的两难之中。

“中国政府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两难阶段。一方面,要控制通胀,进一步收缩货币,加息,就需要收紧银根”,吴晓求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但外部金融市场的动荡,的确给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这就不允许过度的总量收缩,需要适当地松动,但是又会对CPI产生影响。”

王松奇则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是独立的,美债危机不会对中国的货币政策造成影响。“美国的信用评级被下调一个等级,引起的只是短暂的恐慌,美国经济的基本面不会受到影响。”

而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面,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美债和欧债的危机,对未来的影响是有的,但是不是主要的。

“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是要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增长,美债危机引起的A股市场反应只是短暂的恐慌。我们现在强调的内部因素,对外部需求的依赖在趋势上是越来越小的,包括股市在内,中国投资者对美债危机不应反应过度。”郭田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同样强调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要“以我为主”。如果国内的经济增长依然良好、没有受到影响,而不要在国内经济增长原本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实行宽松的政策,“那样中国未来出现资产泡沫化的风险将会很高”。

“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要求整个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货币和信贷政策,要保持灵活性、结构性,但是又要相对稳定。”吴晓求表示,“简单的总量收缩这个政策取向已经基本上告一段落,现在需要加强的是灵活性和针对性。”

无独有偶,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8月8日在《经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经济增速在一定范围波动是正常现象》的文章,文章说,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看,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经济增速快速回落的风险比较小。“当前中国经济虽有小的波动,但运行态势总体稳定良好”。“要坚持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不动摇,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看到这句话,每月还房贷的李帆和无数股民,也许会微微松一口气了。

猜你喜欢

新闻周刊危机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
经济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