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速度.力量.表情

2011-05-14徐百柯

杂文选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烈度冰点中国青年报

徐百柯

我上大学时当过古典音乐社团的社长,当时有幸请到一位中央乐团退下来的老师来举办系列讲座。其中一次,内容早就忘了,但题目记得特别清楚,就叫“速度·力量·表情”,讲的是古典音乐欣赏。如今遵嘱写编辑手记,这三个词不知怎么便蹦跳出来。细想,当真呢,此三范畴也可用来评判文章之面目。

先说力量。文中所处理信息的烈度,是构成力量的天然基础。就新闻评论而言,这种烈度主要是指涉及的事件或人物。这一点上,当然会有主观选择的不同,更现实的处境则是某些客观限制,不多论。烈度之外,情感的厚度构成力量,思考的深度也构成力量。此间所选《他们的命运是我们幸福的标尺》,出自《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事件观”栏目。诸同事在情感和思考两个路径上都有追求,若论该文可观处,当然在于其中那份饱满的情感。广大的民生之艰,落脚在一个具体而微的家庭上、一个具体而微的孩子的新年愿望上。这个具体的故事显然真正打动了张伟,因而所呈现者不是泛泛的对艰难民生的空洞反映,而能通过文字触摸到某种痛感。这样的文字,胜在力量。

王安的文字则胜在速度。他在冰点开设“世说新语”专栏近两年,佳作无数,《种下县委书记的种子》颇能代表其风貌。王安的文章,脆生生,遣词造句有个性,如:“我笑,用闺女的话,‘哥淡定了。”“县委书记就更牛了,天牛行空。”“县委书记的环境不会这么惨烈吧,眨眼真的还可以。”《中国青年报》一位老人曾总结王安的写作:过渡、转折这些,常常不要,直接把干货往你面前甩。这有点儿贴切。往深一步说,语言风格这类形式感的背后,实际上是他思维的敏捷和刁钻。大脑指挥肌肉,弹射出来,速度自然可观。

与力量和表情不同的是,速度不是一个“单向”范畴。文字的速度快,很好,飘逸、灵动;速度慢,也可以很好,凝重、朴拙。甚至有些时候,让文字慢下来的功夫,颇得“大巧不工”之境界。反过来说,慢得蠢笨,很糟;快得轻浮,同样糟。

文章似人脸。脸之可观处,在于五官标致,然而别忘了,表情的生动,常常能为这张脸加更多的分。尤其是,当读者把阅读当作一件体己的事情,而非漠立远观时。《把自己删掉》出自《冰点周刊》的“传奇”栏目,或许并非是从玉华本人特别得意的作品。她的写作,常富于表情。这与她观察的细致有关,可能也与她的性格有关。有表情的写作意味着,可以发掘出、也乐于去表述这样的细节——“他在北京一座楼房前,把自己画成了铁门,结果把拉门的居民吓了一大跳:铁门竟然是软的,而且还长了眼睛!”这种表述常常是偏于口语化的,像是她本人站在读者的位置,去看一个人或一件事,然后把其中有意思的好玩儿的东西,兴奋地讲给别的朋友们听。

速度、力量、表情,得之一便不错,便有可观处;得之二,可称好文章;三者全,那是至文级别了。硬要排序的话,我本人作为编辑的意见是:力量、表情、速度。当然,我从来也没有按照这种“定量分析”去筛选稿件。我更倾向于,无论是作为编辑的细读还是作为读者的阅读,更实际的心理过程都是“格式塔”,即整体感知。对于写作而言,或是编辑上手修改稿件,这三个范畴则可能是有实效的,至少意味着三个维度上的追求,不妨思之。

(作者系《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

插图 / 写作的力量 / 佚名

猜你喜欢

烈度冰点中国青年报
建设性新闻的文本建构与内容生产
烈度速报子系统在2021年云南漾濞MS6.4地震中的应用
2021年云南漾濞MS6.4地震仪器地震烈度与宏观地震烈度对比分析
冰点以下的缝合
《人民日报》与《中国青年报》天津爆炸事件报道的比较研究
折光率、冰点、密度与发动机冷却液浓度关系
中青报“冰点”研究述评
中国青年报
容易写错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