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介石”回大陆背后的故事

2011-05-13王波

博客天下 2011年9期
关键词:画传蒋介石信仰

王波

“蒋介石就是那么一个人,一直在历史里放着,在你眼里是什么样子,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看他。”

这是《蒋介石(自述)》的编者师永刚的评论。这本坚持“只删不改”原则的书,在2011年4月面世。但实际上,它在11年前已经埋下了种子。

2000年,30岁的师永刚就任

《凤凰周刊》编辑,开始经常在大陆、香港和台湾之间往返。他发现对同一件事情,两岸三地的报纸常有不同的视角和解读—这对他冲击挺大的。于是,从2003年开始,每次去台湾,除了公事,师永刚也有很明确的私人目的—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民国人物。尤其是那些“内地人了解不多,或者是了解得有褊狭,有空白点”的人物。一次次从台湾返程后的收获,便是师永刚推出的《宋美龄画传》《蒋介石画传》《邓丽君画传》《三毛画传》等一系列畅销书。

师永刚在2006年先后出版了《雷锋》和《红军》两本书。再去台湾时,师永刚将《红军》带到了台湾。出乎他意料的是,这本书当时在台湾也很受欢迎。有很多人告诉师永刚,他们就是想看看“是什么样的人打败了蒋介石”。

师永刚则越来越好奇,是什么样的一个蒋介石被打败了。

2005年,在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以及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的背景下,师永刚出版了《蒋介石画传》。为了让书里的内容尽量真实和全面,师永刚“凡是不了解的,就请台湾的当事人回忆当年的事情”。这次出书的过程,也让师永刚对两岸有了更多的观察。对他身边很多人来说,蒋介石是遥远的历史人物,是一个特别遥远的符号,是跟“80后”、“90后”没关系的一个人。即便在台湾,自蒋经国去世后,人们对蒋介石也已经很淡漠了。

但师永刚留意到,台湾的媒体报道说,大陆游客到台湾,最想去的地方,不是日月潭,而是蒋介石的故居和陵寝。

大陆游客对蒋介石的关注,让师永刚的不少台湾朋友不解。他们告诉师永刚:“大陆人对蒋介石好像有一种很奇怪的情感。”

不过,大陆民众对蒋介石的关注,大多集中在“他的陵墓什么时候迁回慈溪”这类事情上,似乎并不关注蒋介石这个人本身。但是,因为编著《蒋介石画传》,师永刚很意外地发现,“蒋介石写的东西比我写的介绍他的东西要好多了”。于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几个月,师永刚决定,出一本真实反映蒋介石思想和言论的书。

“他真实的思想是什么?”在师永刚看来,这应该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他还在材料里,看到了蒋介石谈信仰的部分。他曾跟内地一位朋友谈起这个部分,朋友惊异又略带不屑地问:“他这样一个人,也会有信仰?”“有。他信仰三民主义。”

他非常能理解朋友的疑问,因为在2008年决定出书时,他记忆里留下最深刻烙印的那个蒋介石,依然是教科书和老电影里那个“蒋贼”和“蒋光头”。当师永刚打电话给青年作家张凡,邀请他一起编著《蒋介石(自述)》时,张凡对蒋介石的印象跟师永刚类似。这个“70后”对蒋介石最深刻的印象,也是那个留着小胡子、面容冷酷的“蒋光头”。

后来,两人对这本书的编选标准达成了共识—凡涉及意识形态的东西一个字不谈,只要蒋氏谈革命、谈儒学、谈青春、谈治国、谈信仰、谈曾国藩的人生精要。经过第一次编选,他们留下了60多万字不涉及意识形态的材料。在这些材料里,蒋介石用他“繁复嗦、绵里藏针的演讲风格”,讲述着他对青春、爱情以及信仰等的理解和看法。

尽管剩下的这些“半文半白,中规中距,认认真真,絮絮叨叨”的演讲文字,让师永刚觉得蒋介石“国学功底特别深厚”,他还是担心这些过于“周正”的文字,会让读者读起来枯燥。蒋介石的这种“无趣”,历史学者张鸣也感受颇深。“他年轻时还有点儿浪漫气息,后来就变得道学气很重,很乏味,不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张鸣说。

蒋介石的有些语言虽然精彩,由于涉及到意识形态,他们宁肯整篇删除也不会改,不篡改他的任何意图。师永刚认为,这样才是对蒋介石最基本的呈现。这种呈现方式也得到了认可。2010年6月,这本在师永刚看来自我审查很严格的书稿完成后,被送给有关部门审阅,很快便获得批复。

“大陆越来越宽容,越来越有时间和空间去接受一个历史人物。”这也是几年下来,师永刚比较深刻的感受。在海峡对岸,师永刚也有类似的感受。2006年,当大陆人越来越关注蒋介石时,台湾作家和政论家杨照则将《毛主席语录》引入台湾出版。当时,反响也很大。

师永刚在和杨照等台湾媒体人交流后发现,两岸对历史的了解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不对称。“我们要做的就是弥合这种不对称。”师永刚解释,这也是他出版《蒋介石(自述)》的初衷。之所以出版这些“常识的东西,填补空白的东西”来还原蒋介石,“也是为了加重人们对民国和辛亥革命的理解”。

台湾著名政论家邱毅也在微博上写道:“我认为该书出版是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代表大陆已能从还原历史真相来正视蒋介石在中国近代史的角色,这是很可喜的发展。”张鸣则表示,台湾出版的《蒋介石全集》,自己很早就看过,因此对蒋介石的印象不怎么好。在他看来,蒋介石虽然是爱国者,但也是独裁者,他没走上极权,是没条件,而不是他不想。

在《蒋介石(自述)》里,师永刚把蒋介石当普通人来看,拼的是这个历史人物“真实、世俗、人性化、人间化”的一面。“归根结底,他不过是一个被打败的人而已。”师永刚感慨道。在他看来,当台湾出现蒋介石玩偶的时候,也就说明大家把蒋介石当普通人看了。

令他欣喜的是,《蒋介石(自述)》只是给大家打开一个“针孔”,还不是一个“门缝”,已经引起公众如此热情的关注。这也让师永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不做无耻的吹捧,也不做盲目的批判。还原一个人在历史中的拼图,是我们这代人该做的事情”。

他的信仰

蒋介石生于新旧更迭之时代,其思想文化亦出入其间。曾有学者析其早年有三重性格特征:上海洋场的浮浪子弟,道学信徒,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志士。蒋之信仰问题,非常复杂,早年他曾博览群书,及对马克思学说下过苦功,随后又追随孙中山而信奉三民主义,及至后来则对王阳明的“行学”情有独钟。蒋宋联姻后,蒋又开始学习《圣经》,其临终遗言里亦有“吾为总理之信徒”等语。

无论如何,蒋之信仰里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服众,要追随,要忠诚。这是其人生哲学的信条,也是他讲述信仰的关键。于右任曾有言说,蒋之三民主义是他自己的三民主义。蒋后来在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团时,其宗旨即是“绝对信仰统帅和绝对服从命令”。

如果我能服从我自己,这就叫克己,凡能克己的人,无不成功的,所以我们为国家来服从而不是服从哪一个人,不是服从私人,所以这种服从是光荣,而不是耻辱!必须如此,才是真正的服从!才是真正的负责!才不愧为现代的一个国民。

一个国家,只有一个主义,一个政府,一个领袖!

信仰上官,信任部下,信赖自己!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之民族!

攘外必先安内,统一然后复兴!

能奋斗自强之民族,必能生存!

仁者无敌!

知难行易!

双手万能!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劳动,创造,武力!

大家要晓得:我们如果没有心理和精神的坚固基础,一切物质建设不仅不能成功,就是幸而成功,亦绝不足以救国。所以精神道德的建设,是我们一切建设最紧要的基础。—1935年在峨眉军训团讲辞

《圣经》上说:“如果一粒种子不先埋下去,你就不能生长出来。”我们一般青年同志特别要明白这个道理。现在的问题就是你们对领袖有没有信仰,你们如果真正信仰领袖,则我是本党的总裁,本团的团长,我有这个责任就是必须领导党员走向光明成功的道路,而且我确信我自己有这个把握,可以领导你们走上这条道路!只要你们诚心诚意地接受我的领导,服从我的命令而已。 —1947年

(以上节选自《蒋介石(自述)》

猜你喜欢

画传蒋介石信仰
《永远的校长——钱伟长1983—2010年画传》推介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再遇芥子园——《芥子园画传》与当代名家对话展
选自《陈忠实画传》
如何看待画传跟风现象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