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粮食核心产区为例

2011-05-04邵立民

中国农业信息 2011年6期
关键词:产区粮食生产

邵立民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哈尔滨 150080)

1 国外核心产区发展现状述评

农业区域专业化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农业区域专业化有利于促进资源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合理利用,提高农产品数量与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比传统农业更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欧美一些国家之所以有发达的农业,除了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雄厚和科技先进等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产品生产实现了区域专业化,建设了粮食核心产区。农业区域化专业化过程的演变历经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美国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的形成与建立历时近200年。20世纪30年代前后,是发达国家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各国政府和专家都非常重视如何发展粮食核心产区,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940年,美国率先实现了以机械化为主的现代化。20世纪60年代前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约占世界的40%,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合计粮食出口量约占世界的75%左右。从国际农业发展经验看,虽然各国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除了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外,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粮食核心产区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提升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确保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如美国的玉米生产带,产量占了全国的80%;小麦生产带,产量占了全国的50%;大豆生产带,产量占了全国的60%。如美国的10个农业区、印度的15个农业区、法国的3个农业区、加拿大的5个农业区和日本的9个农业区。美国将其版图划分为10个农业产区:东北区、五大湖区、阿巴拉契亚山区、东南区、三角洲区是玉米带;北部平原、南部平原是小麦带;西部山区、太平洋区;东北区和五大湖区是美国乳畜带。美国的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私营农场为生产单位,200多万个农场中涉及粮食的有25万个,这25万个农场的粮食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90%,这些农场中,有约20万个农场通过其所在的公司加入美国粮食饲料协会。加拿大的气候、土壤条件及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全国分为5个农业区域:大西洋、中部、大草原、太平洋及北部地区。大草原各省是加拿大的粮仓,也是世界优质小麦的主产地,该区域各省小麦产量占全国的95%,大麦占全国的90%等。

2 我国粮食核心产区发展现状述评

从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的实践分析,我国粮食区域化生产发展很快。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区划将我国农业区域划分为九大农业区。并且提出了九大商品粮基地,它们分别是: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地区、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自1983年以来,我国已投资14.4亿元,陆续兴建了274个等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 (市)。这些商品粮基地县 (市),除集中分布在九大商品粮基地,在内蒙古、广西、福建、青海、新疆、云南、贵州等省区也有分布。1983~1992年的10年间,这些商品粮基地已累计生产粮食3 992亿kg,其中全国新增的粮食产量,有一半左右是由商品粮食基地生产的。黑龙江、吉林、四川、湖北、江苏、浙江、山东、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这13片商品粮基地的地区范围包括247个县、市,耕地有1 644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6.5%,农业人口有1.13亿人,年产粮食约600亿kg,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8%,粮食商品率为2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1995年发展到482个县,农业人口有3.43亿人,产粮两亿t。从1983年开始,商品粮基地建设历时20多年了。粮食总产量从不到4 000亿kg连续登上了4 000亿kg、4 500亿kg和5 000亿kg 3个台阶。2002年农业部又提出了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3~2007年)》。2007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集中度分别达到98%、80%、70%和59%,四大粮食品种9个优势区域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85%,并且粮食生产重心北移。2004年我国又提出了13个粮食主产省 (区)。从全国各个省区2004年、2005年、2006年等3年产量的统计均值分析,主产区日益明显,可以调出省份为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山东、安徽、四川、宁夏、新疆15个省,黑龙江省名列第一。比照3年均值计算,按照人均消费390kg/年的标准,能调出省只有11个,东北三省可以提供商品粮3 294万t,如加上内蒙古可以提供约4 000万t,这11个省可以提供商品粮5 840万t,其中黑龙江省占28.5%,吉林占26.5%,东北三省占56.4%。如加上内蒙古,可占60%多。目前,国家已经累计投入中央资金20多亿元,将建成商品粮基地县833个。这些基地县的粮食播种面积只占全国的46%,而粮食总产量却占全国的56%,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65%以上。可见,商品粮基地县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东北的商品粮更占有突出位置。农业部于2008年又发布了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年),提出了规划期为2008~2015年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等16个分品种的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公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指出,在集中力量建设好粮食核心产区的基础上,中国还将着手开发一批有资源优势和增产潜力的后备产区。农业部又发布了全国新增 500亿 kg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年),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对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的预测,《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 500亿kg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500亿kg。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2亿hm2以上,基本农田面积1.04亿hm2,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5亿hm2以上;粮食单产水平达到350kg,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55%。然而,任务艰巨,困难很多。

粮食粮食生产核心区在确保粮食经济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一旦粮食核心产区生产出现问题,就会危及国家的粮食经济安全。所以,对我国粮食安全与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研究极为重要。

3 黑龙江省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现在13个粮食主产省 (区)可以提供商品粮5 840万t,其中黑龙江、吉林各自余粮超过1 500万t。现在黑龙江省人均占有粮食1 000kg,排列第一。黑龙江省幅员辽阔,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和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全省土地总面积45.5万km2,居全国第六位。现有耕地0.117亿hm2(纳税面积0.09亿hm2),占全国耕地的9.05%,人均占有耕地0.31 hm2(乡村人口人均0.67 hm2),耕地总面积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耕地集中连片,土质肥沃,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占60%,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适宜种植大豆、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其中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春玉米、水稻面积和产量也居全国前列。现在,黑龙江省粮食已具备500亿kg以上的的综合生产能力。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连续第7年夺得大丰收,全省粮食总产量为501.3亿kg。未来,黑龙江省总产量应该在2010年突破500亿kg基础上巩固提高,成为我国重要后备粮基地。但是,存在很多问题。

3.1 农业耕地资源匮乏,数量质量日益下降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2亿hm2,人均0.09 hm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约相当于美国的1/8、印度的1/2,而且现有耕地总体质量不高,高产田仅占28%,低产田为32%。近年来一些地方不顾实际条件,疯狂地扩建城区,设立和扩建名目繁多的各类开发区。尤其是东北地区不珍惜黑土地,把大量的黑土地侵占为开发区。就连缺少耕地的黑龙江省的伊春、鸡西、七台河等煤区山区也在扩建,他们已经形成“楼在平原盖,地往山上迁”的局面。在施工建设中,把1m深的黑黝黝的黑土层白白扔掉。据考证,1~2cm黑土的形成需要300~400年,这样的行为应当引起警觉。

3.2 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人为乱垦盗伐、破坏植被,土地资源遭到沙化、碱化、退化。一等耕地只占1/3,2/3是中低产田。而且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沙漠化程度已达到27.3%。黑龙江省“三化” (沙化、碱化、退化)草原总面积206.6万hm2,占全省草原总面积的48%,其中沙化23.3万 hm2,碱化50万 hm2,退化133.3万 hm2。“三化”草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该地区“三化”草原面积已达127.8万hm2。松嫩平原土地盐碱化程度高,面积已达200万hm2。近几年,全省春夏持续高温,干旱土地逐年增多。

3.3 基础设施极其脆弱,农田水利设施严重不足

黑龙江省的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太多。目前现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多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靠农民投劳、就地取材建成,工程标准普遍较低,尤其是部分水田灌区经过多年运行,骨干工程严重老化,末级渠系更是功能衰退,作用急剧下降。落后的农田水利工程现状,使广大农民仍旧没有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境地,目前已成为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

3.4 农业物资、科研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水平低

目前世界各国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在1%以上,且不断上升。而我国只有0.2%。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30%~4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的水平。

4 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对策

4.1 必须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责任法

形成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体系,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护耕地,不能有丝毫松懈。未来全国基本农田不低于1.1亿hm2。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死盯死保全国耕地面积不能低于1.2亿hm2的警戒红线,并且通过复垦整地,开荒力争达到 1.3 亿 hm2。

4.2 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延长粮食产业链

包括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粮食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多品种粮食供给保障能力、优质专用粮食市场竞争能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确定我国现代化农业未来发展的“十化”目标:即农田机电化、全面良种化、耕法生态化、水利现代化、施肥科学化、农业标准化、服务社会化、农业信息化、抗灾程序化、管理现代化。

4.3 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抓紧实施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粮食战略工程。加快落实 《全国新增5 00亿kg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年)》,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生产条件和增产潜力等因素,科学谋划粮食生产布局,明确分区功能和发展目标。集中力量巩固和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粮食调出量大的核心产区。

4.4 必须抓紧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加强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和优质粮食产业带建设。积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优质粮食生产向核心产区集中,培育优势产业带,加快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加强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建设,着眼于推广优质专用品种,提高粮食品种质量,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粮食生产向核心区集中,培育优势产业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行产加销,形成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4.5 抓紧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鉴于几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日趋严重,今后应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将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小型排涝设施建设纳入补助范围。

4.6 加快实施核心区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

加快建立健全农机服务合作社,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速度,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标准。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

4.7 支持和推广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科学技术措施

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集成、展示、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大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在耕作制度上实行积极创新变革,创新农业新技术集成体系。把我国实施种地、养地合理轮作的耕作制度同国外先进的农艺技术结合起来。一是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战略;二是开展土壤有机培肥工程,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三是限制使用有害农药,提倡绿色农业;四是在全国范围继续开展平衡施肥、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五是积极推广良种普及工程。全国良种补贴应扩大到普通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六是国家应该在大型机械整地尤其是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推广、病虫草害防治等生产环节上给予必要的补贴;七是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现代化和大区域的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同时,要发挥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建立健全和加强省及各市县、乡、村农业服务中心,其应包括农技推广站,农机站、水利站、林业站、畜牧站等组成。加强为农民进行培训、推广和种子、化肥、农药销售等社会化服务职能。

4.8 加强东北等商品粮基地和核心区现代化农业示范作用

应该重点支持建设东北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重点支持建设嫩江平原、三江平原两大平原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加快建设“两江一湖”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和粮食核心产区 (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建设黑龙江垦区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发挥农垦农业现代化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建设吉林、内蒙古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并且,也应积极建设成都平原,江汉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地区等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

4.9 建立完善粮食比较利益补偿制度

建立健全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逐步取消主产区资金配套。完善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中中央政府配套资金政策,逐步取消主产区的粮食风险基金配套,为主产区发展营造相对宽松的财政、金融环境。建立健全粮食核心产区的政策支持体系。

4.10 要设立全国粮食生产与安全监测中心

国务院应该成立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委员会,其中设立粮食生产与安全监测中心,并在农业部、林业总局、粮食总局、商务部设立分中心,并按照全国农业综合区划的9个一级区设立监测中心,各省市建立监测站,县、乡村进行微机联网。由国务院、各部委、各粮食主产销省、市、县及乡村组成一个大的操作系统。行成了信息可靠、反应灵敏、操作灵活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指挥操作系统。

猜你喜欢

产区粮食生产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葡萄酒的产区品牌
葡萄酒的产区品牌(下)
我的粮食梦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葡萄酒产区与『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