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垣农民家门口“上班”

2011-05-04严碧华

民生周刊 2011年22期
关键词:湘西自治州牧草产业化

□ 本刊记者 严碧华

花垣农民家门口“上班”

□本刊记者严碧华

图/严碧华

由于种地收成不高,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收入完全依靠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往往是非老即小,有些甚至举家迁移,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凸显。

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百姓民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化潮起,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周边农户致富渐兴。

5月中旬,本刊记者在地处武陵山脉东南端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采访时发现,当地正在实施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有力的带动了村民就业与致富。

贫瘠的耕地

五月的湖南湘西,正是农田插秧的时节。

“没有水,没办法插秧。”5月13日,艳阳高照,74岁的村民吴正国背着背篓,手握铁锹,望着干枯的农田一脸愁容。

他的脚下,有一条夹在农田中间的小水沟,水沟早已断流。他从背篓里取出锄头,吃力地筑了一个简单的泥坝,希望借此拦截一点水用来浇地。

吴正国是湘西自治州花垣县道二乡道二村八组村民。四省交界处的花垣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从湖南省省会长沙乘汽车赶往当地,需要七个小时,中间需要经过一个叫矮寨的地方,山高路陡,即便是当地常年跑山路的司机亦是小心翼翼。

这成了花垣通往外界的天然屏障,交通的不便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对于农民来说,最要命的是耕地的贫瘠而造成的收成惨淡。

本刊记者在道二乡道二村、接溪村、美惹村等地采访发现,成片的农田大都处于干枯状态,唯独见到一处农田有水,村民正在抓紧时间翻耕,原本再平常不过的场景居然变成难得一见,引来路人驻足观望。

见到接溪村支书吴大忠时,他正骑着电动自行车载着一桶水回来,他告诉记者,该村农田普遍缺水严重,种水稻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村民大都种些抗旱能力强的玉米,但收成颇少。

“一亩地产玉米一般是300斤左右,按照每斤1元计算,也就300元,但玉米种子十多元一斤,一亩地至少得四斤,还有肥料和农药,扣除这些成本所剩无已,这还不包括人工成本。”吴支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因为种地收成少,当地年轻力壮的村民基本都外出打工,尽管在外务工扣除房租等生活成本外收入也并不多,但没有其它更好出路。

农业产业化路径

当地耕地条件差,收成低,村民纷纷选择外出务工。不过另一方面,这里也蕴涵丰富的农业资源,比如湘西黄牛和牧草,前者因为肉质优良、脂肪少,获得市场好评。

湘西自治州畜牧水产局水产站站长罗宗礼对当地耕地属性非常了解,感触颇多,“一些耕地因为缺水严重不适合种水稻,但却特别适合种牧草,其中禾本科牧草在这边优势很明显,亩产量能达到一万公斤以上。”

早在2001年,在农业部、湖南省农业厅等上级单位的支持下,湘西州优质牧草种子基地成立,罗宗礼刚好在这个基地工作,到如今刚好十年,中间做了大量的实验。

“以前普遍认为,南方没有好的牧草,需要从北方引进,但后来经过实验发现,北方的草在我们这边适应性有一定问题,我们做了40多个品种的研究与实验,经过试种与筛选,改良了一些适合南方的牧草品种,效果非常好,种植产量、适口性、营养价值都还不错,特别适合养牛。” 罗宗礼说。“而湘西黄牛知名度非常高,牛肉远销深圳、香港等地,供不应求。”

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不仅仅是罗宗礼在思考,众多当地官员和企业家也在琢磨,湖南德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德忠就是其中一个。现年46岁的他是当地龙潭镇龙潭村村民,如今亦是当地知名企业家,身兼湘西自治州政协常委、湘西自治州残联副主席等数职,自幼残疾,1996年经“香港关怀行动”得以康复。

作为政协委员,种地收成不好与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早就引起了他的关注,他曾多次在农村调研相关问题。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他开始思考“能否搞农业产业化项目,一方面,让村民在农门口打工;另一方面带动村民一块致富。”

湘西黄牛在农村比较普遍,于是他第一个想到了养牛,经过调研,他发现,以前也有企业养过,但没有成功。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村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以村民的名义,公司作担保,村民领回两头母牛养殖,然后公司再收购,这种模式看起来好操作,但由于双方约束不多,比较松散,公司收购价随市场变化,村民明显动力不够,往往最后公司收不到牛。”

于是他决定改变这一模式,有了一个初步想法后,他并没有马上行动,而是向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咨询。

这时,他和罗宗礼走到了一起。罗宗礼在畜牧行业干了三十年,并有十年时间研究牧草与养殖,正在思考如何将这一技术广泛地用于农村,改变农村贫困现状,带动农民增收。

但此前,仅仅停留在设想,“因为有很多条件根本不具备。”在他看来,农民投资能力太差,要做好这一工作,一定需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产业化带动,而且企业老板要是当地人,被当地农民信任和认可。而严德忠显然成了不二人选。

合作开始后,双方开始建设了良种扩繁及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立一个可供模范的模板。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先把村民不太愿意耕种的的土地租用过来,然后聘请村民在租用的土地种草、大豆等用来喂牛。这样首先能保障村民有两个方面的收入,一是租金,二是劳务报酬。

目前,这一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公司已投入3000多万元,现已承包土地5100亩,支付了两年租金给村民。得到了实惠的村民们积极性非常高,纷纷来到企业“上班”,同时前往该基地观摩的人也与日俱增。

紧随之后的是建设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大户)+基地(改良草场)”的模式经营,建立肉牛育肥基地。在这个过程中,大力扶持合作社,村民可以参股,享受公司发展成果。接下来,还将建立肉牛清真(屠宰)加工交易市场等。

受益农民返乡

“村民至少能在两方面收益,一是土地租金,二是劳务报酬。租金是按每亩500斤玉米计算,折合今年市场价是每斤1元,劳务报酬是每天40元,包中餐和晚餐,这样一来,村民积极性特别高。”正在德农牧业租赁土地上工作的美惹村村支书王寿安告诉记者,只要不下雨,村民基本上是早出晚归,固定时间“上下班”。

在他身后,一些村民正在机器翻耕过的地里清除杂草。

他同时表示,他今年57岁,有两个孩子,因为种地收成不高,以前都在外地打工,如今已有一个回来在德农牧业做事,另一个正准备回来。

他同样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在外打工一般月收入就是2000元左右,除去房租、水电费、生活费之外,每年纯收入也就几千元钱,而现在,一天40元的纯收入,一年工作一半时间,就有7000多元,再加上土地租金,每户以两人计算,收入至少能达到15000元。

因为就在家门口干活,以前的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和赡养老人问题都能较好得到解决。

“以前村民们不相信,作为村支书,我做了不少工作,钱真正挣到手之后就不一样了,现在很多在外务工的村民都说要回来。”对此,王寿安略有成就感,在他看来,这条路如果走好了,村民有望真正实现致富。

据介绍,通过“龙头企业(协会、担保)+合作社(养殖大户)+基地”的产业化模式经营,可安置就业2000人,每期培训养牛技术人员达6000人次,可带动10万农户30多万农民从事养牛业,带动农民增收4亿多元人民币。

“到那时,不仅仅是花垣县农民的就业与致富问题得到解决,范围也辐射到了整个湘西自治州,可以带动地方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当地一官员向记者表示。

□编辑尹丽丽□美编庞佳

猜你喜欢

湘西自治州牧草产业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国审牧草品种
——黔南扁穗雀麦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湘西自治州禽流感H5、H7亚型的监测与分析
适宜藏北“窝圈”栽培的牧草筛选研究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以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为例
湘西自治州标准化人影作业炮站的建设与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