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景观设计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浅析

2011-04-20周金春

四川建筑 2011年2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广场景观

周金春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现代景观设计产生于城市美化运动,随着社会发展,其景观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发展和演变的动力源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景观设计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源于社会,高于社会。

1 从社会发展看景观设计演变

中世纪城市景观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城市,是美国殖民地时期许多城镇和广场仿效的模式,虽然这种模式经过了修改,但至今仍可明显看出一些痕迹。这些公共绿地和广场用于放牧、游行及自卫队操练,或作为观赏、教堂和市政活动的空间。

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城市急剧膨胀,但城市中心绿色空间并未随之大幅增加。许多城市都因为缺乏舒缓的空间而显得非常拥挤。1893年的芝加哥博览会曾提出一个拥有宽广街道和许多广场的城市梦想,而这个梦想也多半未能实现。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城市规划实行区划奖励来鼓励私人开发公共广场,这也使人们付出沉重的代价:高大的建筑物遮挡住街道阳光,开放空间分布不协调,广场通常只考虑到私人而不顾及大众利益等。

20世纪60年代以后,城市景观得到极大改善,城市中心更美丽,也更适合居住。这主要得益于在修建摩天办公大楼的同时,修建了许多富有人情味、符合现代生活的广场。广场成为地方性的开放空间,不仅是市民活动的场所,也是年轻的上班族午餐时聚集的地方。旧金山、波士顿等地都在城市中心地区设立有露天购物广场,它们使工作和购物更富有乐趣。

20世纪80年代以后,景观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而这又依赖于其它物种的生存与延续以及对多种文化的保护。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扩展到大地综合体,人类的家,即由人类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多个生态系统的镶嵌体。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千层饼模式”景观理论只强调垂直自然过程,即发生在某一景观单元内的生态关系,而忽视了水平生态过程,即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其次“千层饼模式”强调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自然决定论,规划除了认识自然过程就是适应自然过程。

20世纪90年代至今,当工业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带来了城市的无序扩张、生态系统破坏、资源短缺、动植物绝迹等城市问题,人们开始关注自然,倡导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景观也及时捕捉社会发展的信号,走向生态,走向环保,走向可持续,最近,“生态城市”、“低碳景观”、“可持续景观”等字眼不停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也成为未来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同时回归自然成为生活在城市钢筋混凝土中的人们的向往。故景观是城市的延伸和附属,是城市发展印记的再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景观是社会的缩影,景观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对景观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工业革命带来社会进步,促使了现代景观的产生。与以往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现代景观设计遵循三个基本原则:自然、人、神,最高的目标是三者的统一[1]。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的现代景观设计,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发展。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景观是人类活动的载体,是为人服务的,必须满足人的需要:一方面是满足个体生物人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Meinig,1976),或者说是潜在的“家”;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把具体的人与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2]。故现代景观设计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现代景观设计是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人们审美意识的主观再现。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景观是自然及人类社会过程在土地上的烙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理想与追求在大地上的投影[2];景观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是人类社会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过程的印记;任何景观元素都反映了人的价值观念,反映历史的进程,历史的文脉。景观是人的生活体验,是人类欲望、生产力、科技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平衡的结果,三者之间由平衡到平衡的打破,再到新的平衡的建立这样一个过程,变化的动力即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2 从景观设计的变化看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辩证的角度看,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社会发展也给景观设计带来一些不好的方面,如景观设计有时候会受社会的一些潮流影响而出现一些过于极端的设计,或者在实际操作或甲方的一些社会思想的影响而出现一些违背景观设计原则的作品。如:当城市“广场”风盛行的时候,各大城市争先恐后建设大广场,大草坪,过于讲究阔气而忽视了与周围环境或者城市地域文化的融合,导致了一些这样的场面:很多城市的广场上连一棵树都没有,人需要坐下休息,大广场却没有遮荫,绿油油的草坪却不让人进去;需要跟泥土相接触,跟草木接触,广场上没有泥土,没有草木,只有混凝土和花岗岩;所谓的景观大道工程,往往是令行人望而生畏的交通屏障;人有亲水的倾向,而现在许多城市设计的水系治理工程,用钢筋水泥把水拦在外面,把人和水隔离开。诚然洪水是可怕的,但不见得非得把水拦在外头,可以引进来,通过各种景观设计手法让人与水交朋友,形成很好的亲水空间,从而丰富城市整体的景观效果,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的需求,“以人为本”的同时也尊重自然本身的特性;还有一些政府形象工程,追求金玉堆砌,以展示为目的的环境美化,为美化而进行大型展示性的公园、轴线式景观大道、大型礼仪和纪念广场,纪念性、符号性地标建筑,附庸风雅的华丽雕琢;各种临时性的、以礼仪和装饰为目的的街道和公共场所的美化工程等等,无不展现出现代景观设计受社会发展思潮的影响而背离其本有的原则,成为政治、经济的附属品或牺牲品,而不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需求。

故景观设计与社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同时也相互制约。

3 案例分析

3.1 武昌区洪山广场

于2000年改建完成的武汉洪山广场是在这股城市广场热潮中应运而生的,它曾因拥有武汉最大面积的观赏草坪以及最大面积的楚文化铺底图案而被誉为中南地区一流的城市广场(图1)。但是随着投入使用,洪山广场因其各方面追求“大”的特性,使得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以至今天昔日宏伟气派的洪山广场为地铁让路,重新设计。导致这种结果正是社会发展趋势与设计共同造成的。

3.1.1 追求大尺度,广场空间缺乏亲切感和舒适感

武汉洪山广场,总面积10.8×104m2,是武汉最大的广场。广场从东到西分为三个部分:董必武纪念广场、下沉式广场、音乐喷泉广场。洪山广场的诞生,结束了武汉无标志性的城市中心广场的历史,弥补了武汉无大型中心广场的遗憾。尺度巨大的广场势必会产生空旷的感觉,缺乏亲切感和舒适感,在广场中游览的人也会觉得很累。

图1 洪山广场整体效果

3.1.2 片面追求视觉效果,绿化单调,广场使用效率不高

为了追求视觉上的“通透”,洪山广场种植了近2×104m2的草坪,是武汉市最大的观赏草坪。大片装饰性草坪、工整的修剪图案,形式上提高了绿化率,增强了视觉上的通透,却造成了绿化的单调和机械,不仅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也不符合游人行为的舒适要求。广场草坪都是严禁踩踏的,一片融融的绿意却将游人拒于其外,削弱了广场的可接触性。而且大面积的草坪占用广场空间,使得游人只能在部分硬质铺装上活动,这也大大降低了广场的游人容纳量。

3.1.3 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

洪山广场的中心有着我国面积最大的花岗石铺装图案,用印度红花岗石镶嵌而成的巨大火凤凰展翅欲飞。然而,其因缺乏文化交流活动的场所,盲目追求图案化的表面化的造型,使其只是作为一种宏伟、气派符号而存在,缺乏人性,势必陷入文化表现形态单一的僵局。文化的传递不仅仅只局限于表面的认知,更是需要市民不断参与、体验的过程。

3.2 解放公园生态湿地景观

同属于武汉城市公园中的武汉市解放公园则是社会发展作用域景观设计的正面典型而存在。也成为武汉市的一颗“绿宝石”。其位于武汉市汉口西北隅,南临解放公园路,西邻市委机关大院,面积38 hm2,是武汉中心城区绿地面积最大的公园之一。其景观设计除了充分考虑湿地景观特色之外,还充分结合了武汉市的地域文化、市民的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时代的产物。解放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如下:

3.2.1 空间结构的遥相呼应

从永清街临解放大道路口大门至二号门,形成一条主干线。沿线树木夹道,鲜花造景,园内在湿地周围的公共空间,利用湿地蜿蜒开阔的水体,设计了多视角观赏滨水景观的场所,给人以强烈视觉效应的滨水尽享(图2)。园内迂回曲折的木质栈道,五彩斑斓的水生植物,融合波光粼粼的湖水形成独特的湿地景观,给人一种回归田园的自然之美。园外是高密度的城市居住环境,湿地空间结构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相呼应。

3.2.2 经济效益与环境生态共赢

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主题,解放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原则,其水体的设计死水变活水,在设计时将水底污泥全部挖走,重新铺上卵石,种上武汉本土的许多水生植物,尽最大可能地净化水体(图3)。减少人工净化的成本,达到了经济与环境的共赢。

图2 解放公园路林荫道

3.2.3 文化的传承和渗透

城市依水而建的过程中,在城市湿地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它是人类历史和地理环境变迁留下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都具有其独特的景观价值。城市湿地景观中的水体以其活跃性和穿透力而成为景观组织中最富有生气的要素,集中体现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积蕴和丰富的物质文明。

图3 解放公园湿地景观

4 小结

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满足人的需求,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们相互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景观是社会的缩影,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在全球化、快速城市化的今天,现代景观设计呈现出健康化、人性化、多元化、信息化、低碳、可持续化等发展趋势。而这些趋势都是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特征的体现。“低碳景观与生态景观”正是在工业与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的当下现代景观设计的主题。故现代景观设计必须与时俱进,真实反映时代的需求,正确捕捉时代的信号,捕捉时代潮流下人们心理精神需求,承担起景观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人类创造安全、健康、高效、舒适的环境。

[1]刘滨谊.现代景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王向荣.谁与争锋——中外园林景观设计机构决战中国本土景观规划设计市场——现代景观设计在中国[J].技术学市场:园林工程,2005(3)

[4]侯西岩.浅谈自然辩证法原理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24)

[5]王明明.浅谈景观设计要素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5)

[6]杨德才.自然辩证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7]刘滨谊.现代景观设计三元素[N].中国花卉报,2005-01-07

[8]方晓伟,曲传刚.论景观的双重性[J].科技风,2009(19)

[9]王非.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研究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10]陈学似.景观设计的误区[J].中国园林,2000(3)

[11](美)弗雷德里克·斯坦纳.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M].周年兴,李小凌,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广场景观
布鲁塞尔大广场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在广场上玩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