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年度石油工业QC小组活动成果点评

2011-04-13姚艳梅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1年11期
关键词:创新型课题成果

姚艳梅

中国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 (江苏 徐州 221008)

2011年度石油工业QC小组活动成果点评

姚艳梅

中国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 (江苏 徐州 221008)

受中国质量协会石油分会委托,中国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姚艳梅对2011年度石油工业QC小组活动成果进行了总体点评,摘要如下。

1 2011年度石油工业QC小组活动成果评审情况

2011年,企业工作站和直属单位会员推荐到石油分会的QC小组活动成果215项,石油分会组织质量管理方面的专家和QC小组活动诊断师对申报成果进行了初评,评出石油工业QC小组成果奖201项,其中一等奖54项,二等奖74项,三等奖73项,淘汰14项。并于2011年6月23~24日组织了优秀成果发表会。会上,荣获石油工业QC小组一等奖的54项成果进行了发表交流,同时评选出推荐的全国优秀QC小组26个。

2 2011年度石油工业QC小组活动成果主要特点

2.1 QC小组成果涉及面越来越广

2011年的QC小组活动成果涉及到采油、勘探、炼化、机械制造、仪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说明石油石化行业各岗位的员工对开展QC小组活动的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和参与意识比较强。

2.2 QC小组解决了大量的生产现场问题

在推荐的215项成果中,现场型和攻关型占大多数,反映了QC小组能够围绕生产现场存在的问题进行选题,通过开展小组活动,解决了生产现场设备、工艺、仪表等问题,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3 QC小组活动程序完整

从评审可以看出,大部分QC小组活动能够遵循PDCA循环的原则,活动程序也比较完整;一些小组成果还体现了PDCA循环不断上升和大环套小环的特点。如: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QC小组,在制定对策时,先进行方案选择,分析确定最佳方案,再制定对策;有的小组在确定主要原因时,先制定确认计划,再对末端因素进行确认。

2.4 大部分成果报告内容详实

成果报告是QC小组活动的真实写照,大部分QC小组成果报告能够用事实、数据说明。如:对策实施中针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得出解决办法等,真实反映了小组活动实施过程。

2.5 小组成果发表的形式灵活多样,发布人语言表达清晰、流畅

由于QC小组成果全部采用多媒体投影的形式,在发布时,一些小组通过动漫、实物、照片和示意图等形式展现了实施过程,使人一目了然,更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组所取得的成果。

2.6 发表评审程序和形式,也体现了科学模式

此次发表会,采取每个小组代表介绍成果后,由专职点评员对每项成果的管理技术进行点评,使发布人和参会代表对该成果的特点和不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参会的代表起到了较好的交流和学习作用。

3 2011年石油工业QC小组活动成果存在的不足

3.1 PDCA循环科学程序方面

QC活动程序有 “问题解决型”(现场型、攻关型、管理型、服务型)课题和“创新性”课题两种,而问题解决型课题的活动程序由于活动的目标值是自选的还是指令性的不同而略有所不同。

QC小组活动遵循PDCA活动程序,不是简单套用步骤,它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和行为模式,每一个步骤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且步骤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虽然绝大部分成果报告是按规定的程序步骤总结描述的,成果报告的目录顺序正确,但小组普遍对PDCA循环这一科学程序理解不深,不能很好的体现PDCA的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部分成果对“问题解决型”课题的“自选目标”和“指令性目标”界定不清,活动步骤或内容颠倒。

(2)部分成果程序内容描述与该步骤的标题不符,各个步骤之间的逻辑性不强。

今年的大部分创新型成果,从基本的活动程序步骤上看,对创新型和改进型有了正确的区分,但从活动内容看仍存在不符合程序要求的情况。主要表现在“提出各种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这一步骤,部分成果对方案选择不彻底,没有分解到可采取对策。

许多QC小组成果报告中都有类似的情况,整个成果描述的顺序貌似是按要求的程序和步骤进行的,但所展示的内容不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整个成果逻辑关系不强,影响了成果的展现效果。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较强的成果,小组成员因为对成果比较了解,自己感觉描述的很明白,但在其它人看来,仅仅是在套QC程序的步骤,看不出在解决问题的思维如何体现PDCA这一原则。

3.2 客观事实、数据方面

QC小组活动从选题到效果检查,整个活动过程,都要有证据来说明,但小组对此要求理解不够深刻,在成果报告描述中没有充分体现这一要求。这在“问题解决型”课题的确定主要原因步骤和创新型课题的方案选择和确定步骤尤为突出。

(1)有些成果原因确认过程没有体现到现场验证、测试、测量,只是定性的描述,没有体现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的原则。

(2)对原因的确认事实数据不充分。

(3)把容易解决的原因或在后续活动中已采取了相应措施的原因确定为非要因。

(4)对不可抗拒的因素直接确定为非要因。应该在对原因确认前,予以说明并剔除,不作为确定是否是主要原因的对象。

(5)确定主要原因的方法不适宜。

(6)在要因确认时,部分小组采用先制定要因确认计划表,一方面体现PDCA原则,先计划再去做,但有的小组没有理解计划的意义,只是套用“计划确认表”,在确认计划中把确认的内容描述为确认的结果,没有去确认,结果就出来了,很显然不符合逻辑。提出各种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是“创新型”课题活动的关键,关系到活动能否取得成功。首先小组成员要用创造性的思维提出各种方案,然后分析论证、评价每一个方案,选出最佳方案。选择和评价的依据就是事实、数据。但目前这一步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①所提出的方案不具备可比性。方案选择时可供选择的方案明显少,大多仅有两个方案比较。有的方案的对比性差,只是为了比较而比较;有的虽然提出两个方案,但明显可用的方案只有一个。②没有进行适当的试验或调查分析,方案的对比选择缺少数据,定性描述的多,定量的少。③方案选择多为主观判断,部分小组成果还用主观的方法确定方案,如:“01”打分法等。

3.3 运用统计工具方面

在QC小组活动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运用适宜的统计工具,可以有效地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提高判断问题的准确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应用统计工具方法的原则有两点:一是选用适宜的工具方法;二是正确地使用工具方法。但是大部分QC小组成果只应用两图一表(因果图、排列图、对策表),其他统计方法用的比较少;极少数小组运用了正交试验、箭条图、PDPC法、黄金分割法等。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3.1 应该用而不会用

由于对QC活动中对统计方法不了解或不掌握,有些QC小组活动中可以选用统计方法而没有选用。特别是一些非数据性的统计方法。许多用文字描述,不能生动、直观展现成果。

3.3.2 为了用而去用,失去应用统计工具的意义

有些小组对统计方法不理解,用后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画蛇添足,甚至导致结果错误。

3.3.3 常用的工具方法选择和使用不当

常用的工具方法存在选择和使用不正确情况,出问题比较多的有:排列图、关联图、因果图、正交试验。

(1)排列图存在的主要问题:①排列图不起作用,失去了找主要矛盾的意义;②数据少(N<50)没有排列分析的意义;③“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分析使用时和“整体与局部”的概念混淆;④用排列图去寻找发生问题的原因。

(2)关联图存在的主要问题:①许多小组对一个问题,且在因素之间无关联关系的情况下选用关联图。②关联图画法不正确,如:有的关联图中把问题和中间因素均用方框圈起来,造成问题与因素的标示相混淆;有的末端因素的箭头既有进也有出等。

(3)因果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小组在进行原因分析,没有能够针对某一方面的原因,通过反复思考“为什么”,把它一层一层地展开分析下去,从原因类别展开到第一层原因,再展开到第二层原因,再展开到第三层,一直展开分析到能够直接采取对策,即末端原因为止。有的只分析到中间;有的无中间原因,直接到末端;有的只展开到一层,从因果图中看不出因果关系等。

(4)正交试验存在的主要问题:①正交表选错。②正交表使用错。如:33(三因素三水平)选用L9(34)(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表进行试验,应该裁掉L9(34)正交表的一列,进行9次试验,但该小组裁掉该正交表的一行,只进行了8次试验。③大部分选用正交试验后,没有对正交试验的结果进行完整的分析,如:直接看、算一算、趋势分析、综合评定、跟踪试验等,让人不知道结果如何得来。

4 成果报告整理存在的其他问题

4.1 一些成果报告使用过期作废的标准规范

QC活动所取得成果,必然包含管理技术和专业技术两个方面内容,标准是衡量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是否符合专业技术要求的依据,但一些小组在QC活动中使用作废标准,且为数不少,甚至在交流发布时还存在明显的问题。

4.2 成果报告的整理详略不当

成果报告应严格按照PDCA循环活动程序进行总结,所展示的内容必然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且思路清晰,逻辑性好,体现出小组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人员素质。另外,每个QC小组的课题不同,活动过程的重点不同,成果报告所展示的重点也应不同,成果报告对各个步骤的描述应详略适宜,应把活动中所下功夫、进行科学判断的情况总结到成果报告中去,反映出本课题的特点。但目前相当一部分成果报告每个步骤都事无巨细,导致在有限的篇幅和规定的时间内(15min之内)不能把本小组活动过程的重点介绍清楚,影响发布的效果。

4.3 成果报告前后描述不一致

部分成果报告还存在前后描述不一致的问题,造成逻辑性不强,使人听不明白或看不明白。

4.4 部分成果图表少,文字叙述多

为了提高交流发布效果,成果报告应以图、表、数据为主,尽量作到标题化、图表化、数据化,成果材料清晰、醒目。多数成果报告文字多、图表少,特别是一些技术性较强的成果,整理成果报告时,没有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大量引用了原始数据表,对管理技术反而展现的比较少,发布时,其交流发布效果较差。

4.5 QC成果报告体现的小组活动周期过长

目前,不管QC小组活动的课题大小,技术程度的难易,大部分小组活动所用时间均为1年左右,完成时间大多为每年的11月份左右。但我们有些课题比较小,2~3个月就完成实施,却没有及时总结检查、制定巩固措施,这不符合QC小组活动提高质量和效率之目的。

4.6 部分创新型成果报告没有体现出创新的思维或方法

今年的创新型成果从课题名称上看对创新型和改进型有了正确的区分,但部分小组对创新型课题的理解还有误区。如:有的只是把买来的零件材料进行组装;有的小组对关键的方案提出、选择和实施都是委托外单位进行的;还有一部分小组将攻关型课题按创新型程序整理成果报告等等。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有些改进型课题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也有许多创新点,特别是一些攻关型的课题,没有创新,小组很难突破,实现目标,所以,小组活动的课题是否是创新型,要以立意是否为创新做出正确判断,不是有创新点的小组就一定是创新型课题。

4.7 要加强QC小组的活动过程管理

在评审中发现不少成果报告有明显的倒装痕迹,影响了成果的展示效果。

(1)活动记录要及时,尽量完善,记录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要及时收集一些反映活动过程并与QC小组活动课题有关的数据、图片,及时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不要到总结成果时再去套用。

(2)整理成果报告要由小组成员认真回顾活动过程,总结分析活动经验教训,成果报告严格按活动程序进行总结,必要时可进一步修改、完善。使整理出来的成果报告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能够体现一环扣一环,同时尽量把成果内容整理得生动、活泼、充实。

(3)成果报告尽量做到标题化、图表化、数据化,使成果报告清晰、醒目,提高交流发布效果。

总之,要更好的理解和掌握QC小组活动的管理技术,不断提高QC小组的活动效果和成果水平,促进石油工业QC小组活动迈上一个新台阶。

黄永场

2011-09-15

猜你喜欢

创新型课题成果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