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害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价

2011-04-13

石油化工建设 2011年1期
关键词:危险源危害因素

贾 磊

兰州寰球工程公司 甘肃兰州 730060

危害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价

贾 磊

兰州寰球工程公司 甘肃兰州 730060

兰州石化工程公司在“危害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价”过程中,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深层原因,提出了在“危害因素识别和安全评价”中应该采取的对策措施,以确保本公司的HSE体系能起到预防功能,同时为同行的风险评价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危害识别 评价 措施

石油化工行业与建筑安装行业同属于国家高危行业,涉及的行业和职业范围广、生产条件苛刻、自动化程度高、作业连续性强、原料及产品多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物质,装置结构复杂、设备种类繁多,存在的风险大,所以进行危害因素的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削减或控制重大的危害因素,是实现安全施工的关键。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是一切HSE工作的基础,也是员工必须履行的一项岗位职责,任何作业活动之前,都必须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如果组织没有充分识别危害因素,甚至遗漏了重大危害因素,就无法及时消除安全事故的隐患,无法发挥体系的预防功能。

为此,我公司将本年度体系改进的重点放在了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上,经过为期半年的组织实施,共收到岗位员工危害因素调查表483份,部室、分公司危害辨识及评价共计13份356条,经过公司组织评审,共确定现场施工危害因素28条,道路交通危害因素15条,办公场所危害因素19条,自然灾害5条,共计67条。通过对公司进行的危害因素的识别、风险评价和控制(削减)措施的制定等工作时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汇总,提出了相对应的预防对策措施。

1 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1 岗位员工作业活动的危害因素识别过于粗略

如何对作业活动进行分类,是能否充分识别危害因素的前提条件,如果在识别危害因素时对作业活动的划分非常粗略,就可能造成部分危害因素被遗漏的情况。部分岗位员工在识别本岗位的危害因素时未能进行仔细分析作业活动的每个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只对比较集中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例如在分析储罐的有限空间危害因素时,只分析了中毒、窒息、高处坠落等风险,未能识别出还存在物体打击、火灾爆炸等风险,独山子石化公司2006年的“10.28罐体爆炸事故”就是因此造成的,所以只有作业活动分析得细致了,才可能更加充分地识别出相应的危害因素。

组织在实施危害因素识别之前,对全体员工进行了危害因素识别、评价和削减(控制)措施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在公司每年的安全培训中,也增加了体系文件和法律法规的培训,但是培训的内容都比较浅,岗位员工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能运用到危害因素识别中的知识就很少。

1.2 危害识别与评价人员不能作出客观评价

本次评价的程序是首先是各部门先识别出本部门的危害因素,然后由安全管理人员汇总,部门组织评审,确定评价方法和提出削减措施,最后由公司组织汇总、评审和制定评价结论,可见危害因素识别最基础的工作是由各部门来完成的。但是此次的评价人员虽然参加了公司组织的相关学习,但因其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全面,在评价过程中运用的评价方法单一,提出的整改措施也仅仅停留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层面上,对于物的不安全状态和本质安全化评价相对较少。

各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因自身专业知识的掌握存在差异,在安全评价和削减措施的制定上又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储备,因此识别出的危害因素不完全,而各部门在评审的时候技术力量不足造成评审流于形式。还有个别单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危害因素识别、评价的质量大打折扣。

1.3 未识别出非常规活动中的危害因素

所谓非常规活动,应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异常活动,如设备检修、设备停机、设备关机等;一种是紧急情况,如压力容器减压阀失灵可能导致爆炸的发生、动用明火可能导致火灾的发生、金属焊接、切割产生的高温焊渣可能导致火灾的发生等。非常规活动中的危害因素是组织进行危害因素识别时最容易忽略的内容,而根据近年来国内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相当一部分的安全事故都是在组织的非常规活动中发生的,例如大庆石化公司2009年的“3.14物体打击事故”就是未能识别出非常规活动中的危害因素造成的,所以识别出非常规活动中的危害因素,对安全事故的预防,规避认证风险,都有重要的意义。

查阅2008年度安监部门的工业企业人身伤亡事故统计报告,我们会发现在非常规作业活动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占到近一半的比例,而非常规活动中的危害因素又具有较大的隐含性、潜伏性和不可预测性,因而在识别过程中很难发现和准确识别。

1.4 未考虑员工心理因素方面的危害因素

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可能成为事故隐患(危险源)的心理因素大致包括:侥幸心理、惰性心理、麻痹心理、逆反心理、逞能心理、凑趣心理、冒险心理、从众心理、无所谓心理、好奇心理、情绪波动精神不集中心理、遇事惊慌心理、工作枯燥厌倦心理、错觉下意识心理、心理幻觉近似差错、环境干扰判断失误心理等。

组织在识别危害因素时,对机械设备、化学物质、噪声等类别的危害关注较多,但对员工心理方面的危害因素,因其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主观性和隐含性,难以发现而关注较少,实际上心理因素导致的风险是比较大的,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

1.5 未考虑以往发生过的事故和事故案例

曾发生过安全事故的作业活动和同行业曾发生过的安全事故,在危害识别时应特别关注,但因公司几经重组、各部门人员变化频繁、事故案例的记录不全,也没有专门人员关注自组织成立以来,此作业活动中曾发生过的安全事故,也没有收集同行业、相似企业的各类事故案例,而仅关注了近期可查的安全事故,因此出现安全信息获取、沟通不畅,不了解同类或相似企业的相关作业活动中曾发生过的安全事故,如上面提到的两个案例,在本次风险识别时并未予以关注,其潜在的风险仍然没有被列入识别出的危害因素中。

2 改进措施

2.1 岗位员工重视、细分作业活动

首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岗位的危害的识别和评价工作当作自身业务的一部分认真对待,设计分公司的各专业应该从设计本质安全化的角度来分析自身岗位的危害,采购分公司应从设备的本质安全化角度来分析自身岗位的危害因素,工程管理和监理分公司应从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化和管理的缺陷和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上进行危害识别。其次是尽可能细分作业活动,挖掘出隐含在作业活动细节中的危害因素。从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实践来看,对细节问题的把握程度,决定了危害因素识别的充分性,也影响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后续活动的能否有效进行。

2.2 加强对各部门危害评价人员的培训

危险源识别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识别者不仅要熟悉体系文件的要求,还要了解电气、机械、化学、心理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组织应加强对各部门危险源识别者的培训,确保其能力达到充分识别危险源的要求。每次识别危害因素识别之前,应由安全管理人员组织,对识别人员进行体系文件的培训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2.3 特别关注非常规作业

从状态来划分,危险源可分为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其中常规作业为正常状态,非常规作业包括异常和紧急状态两种,所谓异常状态包括设备故障维修、定期保养(如加油、清扫等),紧急状态包括:突然的停电或供电、火灾、爆炸、化学品泄漏等。举例来说,在设备故障维修活动中,我们应识别出“设备误启动”这一危险源,以便在下一步工作中采取悬挂“设备维修中,禁止合闸”等风险控制措施,避免维修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所以在危害识别时应充分考虑该工种、岗位在非常规状态下的风险,将其列入识别目录中以便采取切实可行的控制(削减)措施。

2.4 充分考虑员工的心理因素

危害因素识别不仅仅要考虑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工具、化学品等因素,还应当考虑员工的心理因素,遗漏了心理性危险源的识别也是不充分的。在进行危害因素识别时,应结合作业岗位工序的特点,分析对员工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并通过和员工沟通,了解员工不同的心理特点,把心理因素纳入识别的项目中去。例如,临时用电作业要求电工每天都对配电箱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但是有的电工往往因存在惰性心理觉得每天检查都没有问题,今天也肯定没有问题,从而只填检查记录而不去检查,因此造成人员触电事故,所以在危害识别时应该识别“未仔细检查”这一危害因素。

2.5 充分考虑以往发生过的安全事故

曾发生过的安全事故留给我们的是惨痛的教训,每次事故发生后都应有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公司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收集和整理事故案例,建立安全事故台帐。在进行危害因素识别工作时,应查找公司的安全事故台账,明确曾引发事故的安全隐患,并将其列入危害因素清单。同时,还应积极通过政府安监部门、行业协会等渠道,了解同类企业曾发生过的安全事故,以之为参照,充分识别本组织相关岗位的危害因素。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危险源识别时,组织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尽量避免危害因素的遗漏,保证识别的充分性,为体系的推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危害与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控制(削减)措施管理程序,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汇编:兰州石油化工工程公司,2008.7.

2 危害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价方法介绍:兰州石化公司体系办公室编,2008.11.

TU721

B

1672-9323(2011)01-0042-02

2010-12-03)

猜你喜欢

危险源危害因素
对某企业重大危险源核查引发的思考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药+酒 危害大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解石三大因素
铁路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的研究
酗酒的危害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建筑施工危险源的辨识与管理控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