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人际关系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1-04-13谭双泉陈金美卢月辉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异化马克思物质

谭双泉,陈金美,卢月辉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论马克思人际关系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谭双泉,陈金美,卢月辉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马克思一生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致力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和人的解放。他通过亲身参加社会实践,对人际关系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旧社会人际关系的异化;指出了人际关系和谐的本质;提出了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人际关系和谐思想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启示意义。

马克思;人际关系;和谐;异化劳动

马克思一生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致力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和人的解放。他通过亲身参加社会实践,对人际关系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指出了由于私有制的出现,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对抗性质,产生了阶级和阶层的等级分化;揭示了拥有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占有对劳动的支配权并占有劳动者;生产资料占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剥削和被剥削、奴役和被奴役、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从而揭示了旧社会人际关系的异化;提出只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推翻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际关系的真正和谐,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人际关系和谐思想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对人际关系“异化”的揭露与批判

马克思于1844年写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提出了“社会交往的形式”这一概念,对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现状进行了考察,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以往纯粹精神的视域转向经济领域。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又通过对“劳动异化”的分析,提出了人同人相异化就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他指出:“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1](P48)因此,人际关系的异化就是“劳动异化”的结果。马克思从商品交换、资本入手分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商品交换实质上是一种在物的形式掩盖下的人际关系的特殊经济关系。在商品交换普遍化,货币具有统治性力量的社会中,孤立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己主义的竞争也被看作为人类不变的本性,并引起人际关系上的普遍物化和两极分化,随着人们以社会财富的增加、积累和资本的增值扩张为主要动力的社会发展观念的确立,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对立,正如马克思指出:“当人同自身相异化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1](P47)同样,资本成为对他人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反映了货币持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资本是以物的外观掩盖下所体现出来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劳动异化”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由于私有制的出现,人与人之间形成对抗性质,由此造成了阶级和阶层的社会等级分化。人与人之间经济不平等引起政治、文化的不平等。通过这一分析,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际关系最突出表现为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关系。工人的劳动产品越来越多地被资本家拿走,工人自己的劳动越来越作为别人的财产同他相对立,而他的生存资料和活动资料越来越多地积累在资本家手中,随着分工的扩大、资本的积累,工人越来越依附于资本家。又“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1](P84)。各个人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特殊利益,与他们的共同利益是不相符合的利益,所以他们认为这种共同利益是“异己的”和“不依赖”于他们的。正是这种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各个不同阶级间的斗争。在利益的驱使下,“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1](P275)。深刻揭露了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关系是剥削和被剥削、奴役和被奴役、支配和被支配、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在这种制度下,人际关系被异化了,属于人的本质变成了非人的东西。

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人并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现实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而“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2](P220),是人们相互活动的产物。因此,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总要与他人打交道,与他人结成这种或那种相互联系即人际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际关系和谐是人的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人为了生存,就必须要维持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因此,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便是生产满足这些生活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1](P68)由此可推出,现实的生产过程不仅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即人们在生产物质产品的同时也生产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不过是人们物质生产活动以及个体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1](P344)因此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和谐关系中,才能更好地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从而生产出满足人们更多需要的物质产品,以提高人们的生存、发展能力,人不能离开他人而独立生存。

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自身发展。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人们易于互相联系和沟通,增强彼此间的信任理解,就有更多机会更有余地来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来化解矛盾,解决分歧,求得彼此的发展。相反,人际关系不和谐甚至处于相互对立,由此而造成“彼此争斗,你死我活的局面”,不仅人的生存受到战争的威胁,而且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人们也很难克服。人的生存,发展与他人生存发展相联系,因此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3](P515)

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社会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和谐社会的主体,社会离开了人的交往关系,很难想象还能成其为社会,而一个社会人际关系失去了和谐,也很难称之为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和谐归根结底就是人与人的和谐。

三、人际关系和谐的本质

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指个体所形成的对其他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及相应的行为。人际关系的好坏反应了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按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人际关系是建立于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基础之上,首先表现为物质交往关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个人之间在物质上的互相约束、互相作用、彼此联系、共同发展的活动及其形成的相互关系的统一。物质交往决定精神交往,“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1](P72)由此可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处决于物质关系,由物质交往关系决定精神关系,决定政治、法律、道德、文化关系,尽管精神交往同物质生产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独立性,但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说,它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衍生物。这种人际之间交往活动根源于人类与自然之间交往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人类个体之间进行交往并不是为了确证类本质之类的目的,而是首先为了能够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才进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因为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因此,人际关系和谐本质上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和谐。

人际关系表现形式多样,有两性关系、亲子关系、家庭关系、阶级关系、国家关系,这些关系中又涉及到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道德关系、文化教育关系。但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男女之间关系来看,马克思说:“人对人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人对妇女的关系。在这种自然的类关系中,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4](P296)由此,我们推出马克思关于人际关系和谐就是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一方面,在人与人进行交往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所进行物质上、精神上的社会联系和相互作用,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并且也正是在这种人与自然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才可能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另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人对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对象性改造,同样需要借助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才得以进行,所以,人际关系的和谐就是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社会的和谐本质上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

四、人际关系和谐的构建

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和“现实的个人”出发,通过对“劳动异化”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不合理不和谐状态,指出:“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1](P76)马克思把人际关系与现有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从那些使人际关系成为现在这种状态的周围生活条件中,洞察到这一不合理、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并提出了推翻这种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社会制度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强调无产阶级只有进行社会革命,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取得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彻底消除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同时指出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际关系的真正和谐。正是为了解放无产阶级以至全人类,真正实现新型的人际关系,马克思深入实际,亲身参加社会革命实践活动,不断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规定。在马克思看来,未来人际关系将走向共产主义,“它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4](P297)。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得到真正的消除,真正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到那时人际关系和谐不再是一种手段,而仅仅就是目的本身,完全建立起人成了自己与社会结合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了社会公平、真正实现个人利益之间、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高度统一,在此基础上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294)的和谐人际关际。

五、当代启示

马克思人际关系和谐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人际关系和谐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究竟如何才能实现人际关系和谐?从马克思关于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发展经济要注重人际关系和谐。马克思认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1](P86)诚然,人们的普遍交往为人际关系和谐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交往关系的建立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因此,构建和谐人际关系,首先必须回到发展生产力上,特别是发展经济。加强经济的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使国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也是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但不能片面追求生产发展,而无视“人本”发展。在经济发展中,一方面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另一方面要坚持效益与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注重人与人的和谐。在物质利益上,要正确处理“公利”与“私利”之间的关系。而在事实上,有的人把个人私利看得过重,这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甚至国家的利益,造成人际间的隔阂甚至相互对立的局面。这种局面对无疑将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并最终影响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现实社会生活实践要注重人际关系和谐。马克思告诉我们,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体现于现实社会生活中。这要求我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要注重人际关系和谐。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党和各级政府要立足于现实社会生活,立足于人民群众,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时刻关注和解决与人民群众生活最为密切的“民生”问题。近年来我国“农村医疗保险”、“两免一补”、“城镇医保”、“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及“九年义务教育”等一系列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政策的出台,解决了广大人民“看病难”、“上学难”问题,真正减轻了广大人民的负担,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际关系的和谐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理论创新上应当关注人,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高宗旨;应当面向现实生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去思考、解决问题。在实践上要关注和解决广大人民的民生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建立人际关系的和谐。

第三,人际关系和谐要注重教育。在现实生活中,人总是与他周围的其他人打交道、受他人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此,教育对人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一切人”的发展,这“一切人”的教育状况及通过教育达到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思想观念都会影响到这“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要使这“一个人”受到“一切人”良好的影响,首先这“一切人”必须要有良好的教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这“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也离不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通过教育,把每“一个人”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整个社会就是由亿万的“一个人”组合而成的。总之,无论是这“一个人”还是“一切人”都需要接受教育,因此,必须实行教育公平,以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使人们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认识到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人们践行人际关系和谐的自觉性。因此,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On Marx’s Thought of the Interpersonal Harmony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TAN Shuang-quan,CHEN Jin-mei,LU Yue-hui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Marx had pay attention to human’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and devo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human’s liberation.With his social practice,he had studied deeply the link betwee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material production,revealed the aliena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old society, pointed out the essence of the Interpersonal harmony,and proposed the thought of establishing new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In conclusion,Marx’s thought of the interpersonal harmony has the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ing the contemporary harmonious society.

Marx;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harmony;alienated work

A16

A

1000-2529(2011)05-0063-03

2011-04-18

谭双泉(1929-),男,湖南安仁县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金美(1952-),男,湖南南县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卢月辉(1973-),男,湖南江永县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校:彭大成)

猜你喜欢

异化马克思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马克思像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