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的执政能力建设思路与经验分析

2011-04-13闫成俭

河南社会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能力建设

闫成俭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的执政能力建设思路与经验分析

闫成俭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党的执政能力是保证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执政理念,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并指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事实证明,党的执政能力如何,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顺利构建,关系到执政党的兴衰成败。

执政能力建设;执政思路;执政经验;执政地位

所谓执政能力,就是指执政党在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就明确强调加强执政能力的重要性,认为执政能力如何,是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五种执政能力建设,从而保证了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顺应历史发展,不断丰富党的执政理念内涵

1.在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执政能力主要表现为领导革命的能力,并且在不同时期,由于革命对象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党的执政理念。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成立后,就为承担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的历史使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定的历史环境,决定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主要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是,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必须通过武装斗争才能最终赢得革命的胜利。由此,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革命斗争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革命能力显著增强,依据中国国情,逐步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就非常慎重地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的第一步”[1]。说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民族民主解放的斗争中,政治地位逐步上升,执政理念和执政意识不断得以增强。

2.新中国成立之初,党的执政能力主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变成了执政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何执政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必须解决的课题。新中国在经济上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公有制基础相当薄弱,政治上层建筑还不牢固;外交上还不成熟,西方国家更是在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孤立,新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国内,阶级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是阶级矛盾依然存在,如何正确区分两类矛盾和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如何使新中国站稳脚跟并尽快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中国共产党在借鉴苏联模式的同时,也进行了艰难的并且是卓有成效的探索,新中国在全国人民无比高涨的主人翁精神鼓舞下,仅用了三年就使我国经济恢复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通过创造性的“三大改造”使我国在没有大的动荡的情况下,通过对官僚资本的没收和对民族资本的赎买,以及对个体农业和个体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公有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文化上发展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文化,使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以和平的不流血的方式顺利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党的执政能力得到了考验和检验。同时,党的执政理论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如何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先后在1956年和1957年写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新中国正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围绕正确处理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执政探索。特别是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更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党在科学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同时,提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提出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党的八大在探索党执政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执政理念,进一步巩固了执政党的地位,提高了新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但是,三大改造在后期出现的工作过急、过粗,方法过于单一,为以后留下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后来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更是给我们党的执政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这些挫折,甚至是深刻教训,为后期中国共产党如何执政和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供了历史借鉴。

二、强化执政意识,不断探索执政规律

1.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国内各种复杂矛盾、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不断探索执政规律,不断强化执政意识。

十年动乱结束,中国百废待兴,我们党既要直面历史遗留的问题,又要担当起开创新局面的重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环境、任务和党的状况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探索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组织建设方面,恢复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推进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进程,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实现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交接和过渡等等,从而拓展了执政党建设的领域和内涵,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逐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初级阶段理论的高度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依据中国国情,我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功地解决了计划与市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僵化思想认识,打破了传统观念,科学地解释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改革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从思想上、观念上、生活方式上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观念的认识,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20世纪后十年,以江泽民同志为领导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续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引向深入的同时,实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在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中,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内涵的实质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于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进一步强化了执政意识。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治国理政方略。从“依政策治国”到“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一个新的飞跃。党的十六大在总结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做主”三者有机统一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新理念。从党的十五大到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七年时间里,在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艰辛探索与经验总结中,中国共产党整体上基本实现了由“依政策治国”到“依法治国”的转变,依法治国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2.新世纪新阶段,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进一步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党的执政能力主要表现为从实际执政能力到执政理论的升华,从执政能力的全方位实践探索到总体执政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执政经验的系统总结。

新世纪新阶段,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在全面推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同时,依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明确提出了不断提高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建设,即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这“五个能力”,构成了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方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任务。

中国共产党作为拥有超过7000万党员的执政党,必须强化执政意识,不断探索和总结党的执政规律,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第二次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3]。

3.在不断总结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过程中,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执政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把依法治国、人民当家做主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机地统一起来,执政理论不断丰富,执政理念日趋成熟,具体可归纳为:党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从而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把发展看做是解决当前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坚持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的执政队伍,使党的方针政策有序贯彻,良好执行;必须始终把为人民服务,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始终坚持这个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本质优越性的做法与要求,并把它作为党执政地位不断巩固的制胜法宝。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际国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全面总结了“六条基本经验”,即六个“坚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决定》用六个“坚持”科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60年执政党建设实践中积累的基本经验。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思路清晰

1.必须在执政理论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从宏观来看,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注重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实现共产主义美好愿望是其奋斗目标;第二代中央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注重完善机制和制度建设,注重经济基本规律建设,“三步走”理论是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以此为推动,尽快实现小康社会;江泽民同志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执政手段的创新与传统相结合的执政思路;胡锦涛同志则进一步强调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执政理论上不断实现创新。

2.必须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不断强化为民服务的意识。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践历程,也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取福祉的实践历程,这是我们党对成功执政的最深刻的体验和经验总结。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判断开始出现多元化趋势,中西文化思潮激烈碰撞,必须构建我们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以应对多元化思潮;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信息公开化、政务党务公开化,客观要求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只有始终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才能确保我们党长期执政,巩固执政地位。

3.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并把它看做是取得和巩固执政地位的关键所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在领导改革发展中也曾经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目前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总体上讲,党的执政地位是稳固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一,中国共产党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坚持了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在指导思想上体现了先进性。第二,我们党找到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引导全国人民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表明我们党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保证了我们国家这30多年来的快速健康发展,也正是由于这些年取得的骄人发展建设成就,才有力地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第三,我们党始终重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作风上保持了党的先进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该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把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辩证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论述,是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4.在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同时,还要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的发展不仅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是使一部分人最终相信社会主义、相信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也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体制建设和制度建设,体制建设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础,制度保障是关键。必须不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因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4]。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保证党的方针政策顺利贯彻与实施。

总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必须面对的课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是世纪之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严重挫折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是新世纪新阶段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提高执政能力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使党永葆青春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李秀云,靳连芳.建国后党的执政能力探索的历史回顾及启示[J].西藏发展论坛,2005,(1):35—38.

[3]胡锦涛.胡锦涛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07-10-15.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姚佐军

(E-mail:yuid@163.com)

D26

A

1007-905X(2011)02-0109-03

2010-12-01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7DJSZQ01)

闫成俭(1971— ),男,安徽临泉人,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能力建设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