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偏离问题及融合策略

2011-04-13王建设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职业能力

王建设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3)

0 引言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理念和主流教育观, 应当融合在所有层次和类型的教育之中。 我国的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逐步得到重视和发展的一种教育类型,其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和储备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但由于其对教育内涵和功能定位理解的偏差,导致“急功近利”趋势的出现,偏离和弱化了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应结合个体成长、社会需求、企业发展等方面的要求,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职业能力教育为抓手,有效融合两种教育模式。

1 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偏离

1.1 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中的战略高度

中国最早提出素质教育是在20 世纪80 年代。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内容的丰富性、全面性、创新性以及培养对象的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 “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本位和以大众教育为本位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 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1]。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由于严重制约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而被摒弃,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主流教育观,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识。 普通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型,奠定了21 世纪中国高校的基本格局。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批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创造者,个体成长需要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空间,所以普通高等教育仍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指出,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要全力提高教育质量,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行素质教育[2]。可见,中国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把素质教育作为个体成长、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把素质教育提升到空前的战略高度。

1.2 职业教育领域对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

1.2.1 市场对职业院校学生素质的基本需求

普通教育主要是探索自然、社会、人自身的客观规律,注重职前知识的认知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职业教育应融合学生“职前”和“职后”的发展需求,为企业培养能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企业的活力来自员工的综合素质,而员工综合素养的培养依赖于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高度融合。 西方国家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发展也比较成熟,要求从业者具备的素质很全面。如就业能力5要素: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锐的、广阔的视野[3]。 就业能力5 类别: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等[4]。 实践证明,市场需要学生具备6 种能力:(1)专业技能。 这是企业的第一需求。 (2)交际能力。 这是企业活力的源泉。 (3)拓展能力。 这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支撑。(4)道德能力。 这是企业凝聚力的灵魂。 (5)文化能力。 这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6)适应能力。 这是学生面对社会风险的基本素质。

1.2.2 在职业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任何类型的教育都应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社会机器的运转离不开精英人才,但更需要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的推动。 中国的人才结构就如同一个金字塔,基础教育对象是宽阔的底座,人才精英居于塔尖,各种岗位的普通劳动者组成塔身,整座塔的稳固均靠素质教育的黏合,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更应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

事实证明,许多优秀普通劳动者的突出业绩和感人事迹不仅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对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了积极影响。 例如:在平凡的岗位上冲击纺织机械领域世界技术难题,被外国专家叹服为“中国功夫”的邓建军,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还成为新世纪全国首批七个“能工巧匠”、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之一;码头工人孔祥瑞,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取得180 多项科技成果,成为家喻户晓的“蓝领专家”,被誉为当代知识型产业工人的楷模;全国劳动模范窦铁成,通过勤学苦干,由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成长为掌握现代电力施工技术的专家型工人,实现了“实干型”向“知识型”的跨越;桥吊专家许振超,长期以来在普通工作岗位上从事单调的工作,却刷新了世界集装箱装卸的纪录,成为当代产业工人的楷模;全国劳动模范、水电修理工徐虎,长期积极主动地为居民排忧解难,用“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精神谱写着新时代的雷锋之歌;有着“在岗位尽责、为事业奉献”精神的“抓斗大王”包起帆,凭借着自己多项发明创造,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等等。

这些普通岗位上的普通劳动者之所以具有骄人的业绩和感人的事迹,职业只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是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熟练高超的技能、坚韧不拔的毅力、勇于开拓的意识、勤于钻研的韧劲、精益求精的执著、热爱祖国的情操、奉献社会的热情等一系列优秀的素质帮助他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社会需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操作手,而是一个高素质的、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社会价值的人。 所以在职业教育中忽视素质教育、认为职业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做法和认识都是片面的、错误的,职业教育也应当围绕“育人”的终极目标,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内涵,认真落实素质教育目标,这是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2.3 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认识的缺失

中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明确的,但它在各层次和类型教育中的探索是艰难的,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同样也是缺失的。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针对性、生产性、实践性、行业性的特点,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技能,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但职业教育界往往把职业教育“误解”为素质教育,用“能力本位”代替“学生本位”,这是与教育的“育人”终极目标相违背的。 职业教育固然以其独特的专业教学体系、质量评价体系以及教育功能定位彰显其特色,但如果没有包含非智力因素在内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学生职后个体的发展缺陷就会逐渐显露,从而使学生很难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 所以,素质教育的缺失也将日益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职业教育脱离应试教育、重视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实现求学与就业“零距离”,降低了教育成本,这是职业教育的成功之处。 但坚持“够用为度”的理论教学,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偏重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忽略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犯了“顾此失彼”的错误。 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不能混淆,二者有着严格的区别:(1)培养内容不同。 素质教育针对的是学生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品行、性格、兴趣、毅力等的培养,它体现的是传统教育观向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围绕终极教育目标的教育观、多维思考的评价观的转变;职业教育重视职前技能的培养,专业性、行业性、定向性、职业性比较强。 (2)培养方向不同。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重视专项技能、定向培养。 (3)教育广度不同。 素质教育是一种长期教育、终身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则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文化课“按需”设置、理论课以“够用”为度。

2 融合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的策略

2.1 把创新拓展教育作为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黏合剂

专业技能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保障职业院校生源充足和就业顺利的重要因素,但决定学生职业生涯的绝不是相对具有时效性的专业技能,而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专业发展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客观世界时刻都在变化,科技发展带来了的机器革命,推动了技能的演进。 专业技能只是职业生涯开始的踏板,专业发展能力才能持续不断地拓宽个体的职业空间。 职业院校在产、学、研3 个环节中应注重融入创新教育、鼓励技能创新,通过独到的育人手段和艺术挖掘学生的潜能;应当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创新能力以及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这样,他们入职后才能凭着专业发展潜能不断开拓自己的职业生涯。

2.2 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有机补充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而文化的塑造靠劳动者。 因此,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而且还要具备文化的感知认知、欣赏鉴别、创新创造以及运用能力,这是员工自身和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要求。 文化部原部长孙家正曾指出,当代中国文化有着两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一是社会目标,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对世界的和谐作出贡献。 二是树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5]。 为克服职业教育单一的功能定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定位、就业需求定位等人才培养上的缺陷,为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职业院校应当把文化素养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有机补充。 具体做法是:“多渠道、多形式地对他们(学生)进行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并通过知识内化,使他们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心理品质”[6]。 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消化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 而且还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这对大学生适应社会、开拓职业发展空间,将起到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

2.3 把常规化的就业指导作为职业发展能力教育的阵地

2009 年,许多媒体披露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怪现象,就是“就业不能从业、从业反不敬业、就业继而弃业”,社会称这些现象为“被就业”。 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中,既有实力薄弱职业院校为片面追求就业率而造假的因素,也反映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择业能力、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职业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欠缺。 知识、观念、技能、能力、道德是从业者重要的职业素养,能力的缺失就是职业素养的欠缺。 这些缺失归结起来有学生认识不到位、学校引导不到位、能力掌握不到位3 方面的原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大学生已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例如2007 年大学升学比例已达到56%。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就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应用型技能人才,如果不以一种平常、平衡的心态去面对就业,那么从业热情就会全无。 就业指导不能临时抱佛脚,也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而应当树立终极教育服务的理念,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位,而且要培养学生择业、寻业、就业、创业以及社会适应等一系列的能力。 世界因人而丰富多彩、社会因人而深邃多姿,社会进步需要劳动者发挥不同的潜能。 职业教育不能按照统一的“人才模具”去培养人才,而应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质、张扬学生的个性,以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发展。 学校应利用就业指导课,着重对学生进行活动组织能力、企业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4 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职业教育的理论课教学可以遵循 “够用为度”的原则,但是道德教育如果只偏重职业道德,而忽视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就违背了“育人”的本质要求。 道德素养对个人发展来说是多多益善的,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均依赖于道德规范的作用。 学校应发挥德育课堂和其他德育阵地的作用,利用道德楷模、先进人物以及浓郁的道德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除了德育课堂之外,还应广泛利用道德文化橱窗、道德模范事迹宣传、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以及社会公益活动等多种渠道来熏陶、 感染学生。职业教育不能靠单一的职业道德来禁锢从业者的思想,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更应注重对其“人性”的尊重,要从经济发展、社会认同、人类进步、个人幸福、价值体现等方面弘扬道德精神、培养道德美感。

3 结语

总之,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教育的终极育人目标”, 更新观念、转变模式,抓好职业技能教育,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抓好素质教育,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并应无缝融合两种教育内容,以确保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1] 振国. 素质教育:一种新的价值观[N]. 人民日报,2002-12-03(10).

[2] 周济. 在纪念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周年大会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5-10-24(01).

[3] M·L·戈德斯密德. 展望新世纪高等教育: 理论学习与职业生涯的中介[J]. 高等教育研究,1999(6):97-99.

[4] 文晓风. 信息时代的就业能力发展[J]. 企业经济,2002(10):45-46.

[5] 孙家正. 和谐是文化建设的目标[DB/OL].[2009-12-6].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69/49170/4903495.html.

[6] 徐剑波.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1999(23):25-25.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职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职业写作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我爱的职业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