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提高农科大学生学习、实践、创新三大能力的研究

2011-04-12邱冠文蔡秀娟邱冠武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华南农业大学农科协同

邱冠文 蔡秀娟 邱冠武 余 英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642)

协同提高农科大学生学习、实践、创新三大能力的研究

邱冠文 蔡秀娟 邱冠武 余 英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642)

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的三项基本能力,三者密不可分、互相促进。新时期,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农业等要求农科大学生具备这“三大能力”。针对当前农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部分农科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实践缺少平台,创新缺乏思维和“三大能力”结合得不够紧密的问题,提出四个对策。

农科大学生;三大能力;协同提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农科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建设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人才支撑。新时期,培养具有良好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不仅是提高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业素质的必经环节,还是农业院校办学的中心工作。

一、大学生“三大能力”的关联性与重要性

大学生的“三大能力”是密不可分、互为促进的。首先,学习能力是实践与创新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特别是掌握了较完善的理论知识,进行了知识的有效积累,对后天学习思维进行了塑造,只有理解规律和掌握知识,才能进行有效的实践探索,并进一步为创新提供前提。不会学习的人,自然也无法进行科学的实践研究,创新也无从谈起。其次,实践是更高层次的学习。通过学习技巧的提高与运用,大学生掌握了学以致用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实践打下基础。实践还是学习与创新的重要桥梁,是创新的重要基础。第三,创新是人的核心素质,是对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归纳与提升。换言之,因为学习积累知识,通过实践激发兴趣,在拥有知识与兴趣的基础上,创新思维与灵感就应运而生。最后,这“三大能力”是优秀人才的必备素质,三者在人的素质能力提高过程中,互相包容、互相作用、互相支撑、相辅相成,决不能单个来分析或者培养。只有同步培养、协同提高,把三者结合起来,其效能才能最大程度优化。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更高,需求更大。因此,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兴国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提高农科大学生的“三大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农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对于我国这一农业大国而言,具有更为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协同提高“三大能力”是提升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是农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体现办学水平的需要,是贯彻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战略的需要,意义是多方面的。

二、当前农科大学生“三大能力”培养机制中存在的缺陷

一是农科大学生缺少学习动力。一些农科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不强,“学农不爱农”的现象较为普遍。“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信心是最好的动力”,不热爱专业甚至所在学校,自然无法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科学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二是农科大学生缺少实践平台。农科专业很看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良好的实践平台是提高农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必备条件。但现实中发现,有些高校过多地考虑经费问题,不能切实解决一些财力、物力、场所等物质层面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实验室、科研仪器较少向农科本科生开放。特别是,“受传统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高校往往比较注重对一小部分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的激励,而忽视了对大多数实践活动参加者的评价,难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2]

三是农科大学生缺少创新思维。很多农科大学生主要的不足并非知识积累的不够,而是加工处理知识的能力不够,也就是创新思维能力不够。经过中考前、高考前的机械式的大量记忆和题海战术式的训练,再加上对专业兴趣不强,这些农科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思维能力已大大地降低以致丧失殆尽了。此外,大学生的想象力等非逻辑思维能力普遍缺乏,不少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待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业率极低,从侧面反映了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

四是“三大能力”结合得不够紧密。一些高校对农科大学生的培养抱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观念,或一味追求学习动力及学习能力的强化,或仅仅大刀阔斧地抓实践教学教育,没有给予理论教学应该的重视,或不讲究实际地求创新,否定一些原有的教育规律,忽视一些基础性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些片面的理念与举措,根本难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素质全面、竞争力强的大学生。顾此失彼和形式主义突出,无形中给学生自身造成一种误导,对“三大能力”的协同发展认识不够。

三、协同提高农科大学生“三大能力”的举措及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胡锦涛指出,“在教育改革中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这实质上为协同提高农科大学生“三大能力”指明了方向。因此,高校在完善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科学、持续、统筹的发展思路抓好农科大学生“三大能力”的培养。

(二)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要结合农科专业的办学特色以及农科学生的学习特点,尤其是围绕大学生的“三大能力”,从整体视角出发,积极创新农科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具有农科特色的教育教学制度。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举措,值得借鉴。该校围绕“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举措有:为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切实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界限,全校统一设置通识课平台。将所有教育环节分为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就业与创业教育五个部分设置。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各专业实验课程设置,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实验。设立就业与创业教育环节,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纳入毕业及学位要求,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三)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最关键的是需要大学生主观方面努力,从外部影响的被动形成变为积极主动的自我培养。国外大学生对培养自学、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十分重视,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能充分发挥自我培养的主动性。例如,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一个由14个系的近600名生物科学研究生所组成的生物医学社团,每年要举行一次大会,每季要举办一次沙龙,双月举办一次职业研讨班。此外,还经常组织会员到一些生物技术公司实地考察,每年春天要举办生命科学事业展,每年九月要举办新生导引活动等,效果非常显著。[5]因此,要提高自身“三大能力”,首先要树立信心,培养对农科类专业的兴趣,增强专业认同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多方面了解所学专业,提高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其次要主动参与学风建设与科技创新活动。要克服为难、懒惰等消极情绪,珍惜实践机会,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加快科技创新、红满堂计划、专业竞赛活动。此外要主动向老师请教,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做到教学相长。最后,还要主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就业指导。要改变“被规划”“被指导”的情况,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各种渠道,了解自身“三大能力”的长短处,明确学习目标。

(四)切实发挥好教师的作用。“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推动者和指导者,在大学生“三大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是提升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高校应努力创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培人才提供重要保障。其次,要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是否学农爱农,老师的潜移默化非常重要。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树立“做一行爱一行”的职业道德,不断增进对农科专业的认同感,有为高等现代农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并通过课堂上、生活上与学生相处的机会,给予学生正确的专业引导,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此外,教师要主动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最后,教师还要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刘德宇:《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第4期,第16-17页。

[2]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3期,第7-11页。

G64

A

1003-4145[2011]专辑-0215-02

2011-10-29

邱冠文,华南农业大学思政部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蔡秀娟,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课题资金:华南农业大学2010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重点项目“农科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协同提高的培养机制研究”(JG10003)。

(责任编辑:宋绪芬)

猜你喜欢

华南农业大学农科协同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作品精选
华南农业大学生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设计作品选登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