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科学规范

2011-04-12汤玫英

关键词:语言文字传统媒体现实

汤玫英

(郑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郑州450044)

在汉语语境下,网络语言是指“以汉语为传输载体,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沟通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采用的一套不同于现实生活用语的交际符号”[1],但是,这种新兴的社会方言,以其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冲破网络空间的限制,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现实生活。由于网络语言本身良莠不齐,它那新奇醒目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给现实语言增添了无穷的活力,但其随意性大、规范性差等特性也对现实语言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如何对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进行科学规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渠道及表现

网络语言最初主要是网民们为提高网上交流的效率或满足某种特殊的需要而采用的表达方式,只在特定的小范围内流行,后来逐渐渗入到社会共同体使用的语言之中,成为现代汉语言文字的组成部分,并逐渐影响到传统媒体,影响到整个社会。正如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10年11月25日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所显示的:五年间,我国语言环境已经有了较大变化,网络热词不断丰富着民众的语言生活[2]。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渠道多种多样,表现也十分突出。

(一)越来越庞大的网民群体是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主体渠道

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中国网民群体呈爆炸式增长,数量越来越庞大。据2011年7月20日公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学生群体比例最高,占29.9%。

网民连接着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生活空间,既是网络语言的使用主体,也是现实语言的使用主体。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把网络语言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交际之中,应用于作文、短信之中。特别是占网民比例最高的青年学生群体,思维活跃,追求个性,更是如此。据有关媒体报道,在一场多达100余万人参赛的全国性作文比赛中,至少有50万篇参赛作品因为使用网络语言而在初选中被淘汰。“究其原因,这50余万篇参赛作品无不是在文中使用了诸如‘囧’、‘偶’(我)、‘努力 ing’等网络语言”[3]。

(二)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是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客体渠道

网络语言总是以崭新的视角去看待社会事件,对热点事件总能作出十分精辟的概括,有时带讽刺戏谑的特色,但很有创意,让人过目难忘,竞相传播,会迅速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热词。比如:面对绿豆价格大幅上涨的现实,网民由马三立的相声《逗你玩儿》创造性地想出“豆(逗)你玩儿”;接着,大蒜价格当仁不让,飞速上涨,网民又想出了“蒜(算)你狠”;苹果涨价就有“凭(苹)什么”,食糖涨价就有“糖(唐)高宗”,生姜涨价就有“将(姜)你军”;危楼叫做“楼歪歪”,质量低劣的楼叫“楼脆脆”;还有“犀利哥”“咆哮哥”“闪避哥”“章鱼哥”等“哥”系列,“艳照门”“补妆门”“召回门”“诈捐门”等“门”系列;还有“打酱油”“躲猫猫”“俯卧撑”“被就业”等。这些产生于网络上的热词,由于指向大家共同关心的社会事件,指向共同的语言客体,便大批向现实语言渗透,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大量使用。

(三)影响巨大的传统媒体是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传播渠道

传统媒体是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快速通道。网络语言是传统媒体绕不过的坎儿,因为“一方面,网络上、网民中层出不穷的新闻人物、新闻事件需要媒体去报道,它无法回避;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现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媒体不能熟视无睹,也回避不了”[5]。

传统媒体为了能很好地满足广大读者追求新奇的心理,增添“时尚韵味”[6],主动采用网络语言。一个词语在词汇系统中有其独特的存在地位和使用价值,因为它具有特定的含义或者特有的色彩,别的词语无法替代。社会生活一刻不停地向前发展,会出现许多新事物、新现象,传统的现有词汇系统有时缺少能够准确表达其含义的新词语。网络语言中有许多词汇是网民按照原有的词汇和语法特点创造出来的,十分适应新事物、新现象、新环境,非常容易融入原有的语言体系,也非常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于是传统媒体采用一部分网络语言中的新词语,可以丰富传统媒体的表达方式,增加传统媒体对读者的吸引力。如报刊上常出现的“驴友”“点击”,这些词语清新时尚、生动形象,如果改用传统词语来表达,往往会比较啰嗦,而且不准确,可读性就会大打折扣。

网络语言出现在传统媒体上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仅从报纸标题就可窥见一斑。“给力”一词蹿红网络后,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新闻报道,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有网民评价这是“网络热词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语文的一大步”[7]。

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有时引用网络评论,版面和栏目名称使用网络语言来拟定,网络、博客专版更是网络语言的天下。可以说,传统媒体在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特定性质的社会方言是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语言渠道

在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同时也从其他方言吸收所需要的词语。方言词,也叫“方源词”,就是特指“由方言吸收进入普通话的词”,而且“某个地区的方言词能较多地被普通话所吸收,同这个地区在经济上、文化上或政治上与国内其他大部分地区联系的紧密程度有关”[8]。如“搞”“忽悠”“瘪三”“二流子”“炒粉”等。可见 ,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渗透渠道,方言中的词汇不断被普通话吸收是一条语言发展的规律。

从性质来看,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特定的社会方言”[9]。网络语言是一种在虚拟空间使用的社会方言,因为它具有所有社会方言共有的特征:一是有特定的使用者和使用场合,不在全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语言一般只在网络空间由网民使用。二是极少有自己专门的语音和语法形式,引人注目的往往是一些特殊的词汇。三是所有的词汇都是由全民语言或其他语言的材料构成,并且赋予了特殊和专门的含义。网络语言几乎利用了可以利用的一切现有的语言材料,从语音到词汇到语法,从文言到方言到外语,莫不是构建网络语言大厦的建筑材料。

网络语言可被视为一种社会方言,就如地域方言(如粤方言)的一些词汇被普通话吸收一样,网络语言作为信息时代的强势语言,对现实语言的渗透能力不容小视。网络语言中的一些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如用“潜水”来表示在论坛里只看帖不发帖,用“菜鸟”来指代新手等,诸如此类的网络语言词汇应用越来越广泛,大有“走出虚拟网络,走进现实生活”的趋势,从网络热词变为生活热词、社会热词。

二、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规范对策

网络语言既有“丰富当代汉语词汇系统和表达方式,提高表达效果”的积极作用,又有“过多地使用网络语言、外语词、字母词,就会使文字底蕴退化,表达能力也会减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会因此弱化”[10]的负面影响。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必然会受到现实规范的制约、修改,使之符合一定的语言规则,只有这样,它才能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才能被广泛接受。因此,对待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不能放任自流,不能仅靠“网络语言的自身调节”[11],不能简单地“尊重网络语言‘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12],而应该主动进行科学规范。

(一)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对于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强制规范。

2001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汉语言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汉语言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释。”但是,按照这部法律的规定去规范网络语言显得笼统,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够强,因为网络语言的创新性极强,究竟哪些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不好判定。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全国性法律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

2006年3月1日,上海市开始施行《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这是中国第一部规范网络语言行为的地方性法规。继上海市后,福建省审议本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草案修订稿)》时,就如何规范网络用语进行了立法讨论[12]。辽宁、黑龙江等地也相继出台了类似的规定[5]。

字母词是网络语言的主要类型之一。面对字母词的泛滥,2010年4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对行政机关公文中涉及字母词审核把关的通知》,要求各级行政机关“制发公文时一般不得使用字母词”。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文要求“加强对本地区、本单位其他政府机关公务活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媒体宣传及公共服务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指导、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要求使用字母词的情况予以纠正”[13]。国家广电总局也下发通知要求“在电视节目中进一步规范用语,不能使用 NBA、F1甚至 GDP等英文缩写词”[14]。2010年12月21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规定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任意增减外文字母、颠倒词序等违反语言规范现象[2]。

可以看出,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十分关注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问题,并做出一些初步的规定。但这些规定有的仅是地方性法规,有的仅是通知要求,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律的层面,权威性不够。应当尽快制定《网络语言规范法》,对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进行有效的规范。

(二)建立动静结合的规范机制

我国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规范机制尚未建立,因此,表现力强、活力四射的网络新词语被拒于现实语言的大门之外,人们在小心翼翼地询问“网络语言能否‘转正’”[5],“热望‘给力’转正”[7]。必须建立相应的规范机制,及时给网络语言“一个说法”,让人们放心大胆地去使用。

汉语是一个成熟、稳定的系统,同时又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新造词、外来词、方言词不断充实到汉语词汇中来。语言规范总是处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网络语言是目前汉语系统中最有活力的部分之一,因此,网络语言的规范更是动态规范。动态规范主要表现为“积极关注语言生活,积极对新兴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评价,并选择、推荐一些又新又好的语言满足交际需求”[15]。这需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语言学者加强对丰富的网络语言文本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网络语言中的新生词、新用词进行统计,对其使用频率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进行合理分析,探索其内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现代网络语言的规范标准,并依据此标准经过一定阶段(比如一年),就像报纸上每年要公布“十大流行语”一样,向社会公布可以“转正”的网络用语。这样动静结合的规范机制建立之后,就拥有了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绿色通道,那些符合表达需要又具有良好的修辞效果的网络语言就能名正言顺地进入现实语言,汉语的活力会进一步增强。

(三)增强语言使用主体的语言规范意识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如果缺乏明确的规范,就难以发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承载文化的功能。要通过教育引导,增强语言使用主体的语言规范意识。

在语言使用主体中,学生占现有4.85亿网民的近30%,不但比例高,数量多,而且可塑性比较强,所以应把学生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和关键。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宣传活动,如美文欣赏、经典诵读、汉字书写等,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珍惜祖国的语言文字。二要引导学生分清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适用的不同场合,增强他们的分辨能力,引导他们掌握和运用比较规范的网络语言,自觉规范语言行为,远离网络语言垃圾,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三要限制网语下网,限制学生在正规的语言交流和写作中使用网络语言,提升他们的语言规范意识。四要加强普通话的推广工作。推广普通话可以促进网络语言的合理使用,引导网络语言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五要多方动员,充分调动学校、家长、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截住网络语言向校园的渗透。

还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加强对其他语言主体如学校教师、公务员、网络写手、报刊编辑、广播电视主持人、公共服务行业的服务人员等的教育引导,增加其语言规范意识,规范其语言行为。

(四)加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管理

由于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源头在网络媒体,放大的途径是传统媒体,因此,必须加强对二者的监督管理。

首先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管理。政府部门应该起主导作用,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引导网络语言健康发展。可以要求一些影响面大、示范性强的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易、搜狐等以及各级政府网站率先做到使用规范化的网络语言。这些网站的信息发布、网络新闻、公告用语应要求尽量做到用语严谨,贴近标准的现代汉语要求,不能剑走偏锋,随意发挥。

其次要加强对传统媒体的管理。报纸等传统媒体对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具有强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传统媒体要避免利用当今社会对网络语言的特别关注而找“看点”,进行不适当的炒作,以吸引读者眼球。要把好网络媒体向传统媒体的转换关,尽量避免将网络新闻,特别是网络语言色彩很浓厚的个人文章,直接移植到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引用网络评论时,对一些新造的网络词汇,应给予必要的注释。新闻版面吸收网络语言不能违背新闻事实。在消息和通讯中使用的网络新词,要体现新闻要素和特征,并加上引号,注明其来源和含义。报纸可以开设网络版、博客版,但要注重原创,不恶搞,不低俗。还可通过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施加影响,如让传统媒体的新闻与网络新闻同步,促进网络新闻语言规范化。电子类、时尚类、语言文字类报刊在书写形式上要拒绝随意网络化,力求使用标准规范的语言文字。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网络语言泥沙俱下,优劣并存,我们要充分认识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各种渠道,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规范对策,让现代汉语更加充满活力,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推动社会发展。

[1]钱晨.谈谈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冲击[J].科技资讯,2011(9).

[2]孙文杰.浅谈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3]林业.论网络语言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影响及其规范对策[J].研究探索,2010(3).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10.

[5]王前方.新闻报道该如何使用网络语言[J].科技传播,2011(2).

[6]何力.浅谈报刊如何用好网络语言[J].新闻实践,2010(5).

[7]杨晴,范煜熙.“给力热”语言现象的学理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8]周建设.现代汉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5

[9]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11

[10]张凤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5).

[11]倪雯婷.简析网络语言的影响力[J].文教资料,2011(1).

[12]王斌.浅谈网络语言应对之策[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7(4).

[13]教育部、国家语委要求加强对字母词使用的管理[J].教育部简报,2010(94).

[14]王志军.希望字母词逐渐汉化[N].成都日报,2010-04-11

[15]陈春雷.从失范走向规范——关于网络语言影响及规范策略的思考[J].学术界,2011(4).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传统媒体现实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