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主属宾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1-04-12

关键词:领主王冕及物动词

李 杰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200433)

领主属宾句是郭继懋首先命名的一种句式,这种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之间有比较稳定的领有/隶属关系,主语是领有的一方,宾语是隶属的一方,而且主语跟句中的述语动词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宾语是动作行为的施事[1]。最为典型的例句就是“王冕死了父亲”。这种句式分别在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及近年来三度较为广泛地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这三个时间段也正好代表了领主属宾句研究所经历的三个阶段:萌芽阶段、描写阶段和解释阶段。本文分别对这三个阶段进行回顾,并且展望这一句式的研究趋势。

一、研究回顾

(一)领主属宾句研究的萌芽阶段

1955-1956年语言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主语、宾语问题的大讨论,在讨论中广泛涉及了领主属宾句这一现象,当时引用最频繁的例句就是“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因为此句中动词“死”与前后名词的语义关系同句法地位不对等,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曹伯韩认为“死了父亲”不是叙述主语“王冕”的行为,而是描写有关“王冕”的情况,“王冕”不是“死”的施动者,所以该句子的结构是“大主—谓—小主”[2]192-198。傅子东认为,“他死了父亲”和“他父亲死了”这两个句子,外形上虽有异,就它们的内容或意义说绝对是相同的[2]90-95。二者基本认同“父亲”是“死”的施事,是句子的主语。

任铭善认为汉语里施受关系是一回事,主语宾语又是一回事;两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死了父亲”和“来了一个人”是施事者居于宾语的地位。他指出:“‘死了父亲’是一个动宾结构,但这并不否定了‘父亲’的施事性质。”[2]227-233

关于“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邢公畹认为,依照语法上的分析,“王冕”是名词,在动谓词前,跟动谓词及其宾语发生了主谓关系,成为谓语所说明的主题事物,所以是主语。“父亲”在动谓词“死了”之后,使动谓词的意义更具足,所以是宾语。“死了父亲”是全句的谓语,所以在节奏上结合得很紧,“父”字是重音节[2]41-48。

20世纪50年代对领主属宾句的研究主要是在关于主语宾语问题的讨论中涉及的,这一时期的研究偏重于句子的句法结构方面,对语义和语用两方面关注不够。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研究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动词前后两个名词性成分语法语义关系标签式的归类上(是主语还是宾语?是施事还是受事?),而忽略了对动词和句式本身的描写和分析。当时对该句式的讨论只是隶属在主语/宾语、施事/受事的范畴内,没有形成专题性的探讨,讨论的深度远远不够。20世纪50年代的探讨还没有提出“领主属宾句”的说法,没有形成专题,没有脱离“主语宾语问题大讨论”的范围,因此这一阶段称为萌芽阶段。

(二)领主属宾句研究的描写阶段

领主属宾句的研究,在“文革”期间一度中断。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句式再度引起语法学家的兴趣,李钻娘、郭继懋都对这种句式有比较详尽的描述和归类,这一阶段为领主属宾句研究的描写阶段。

李钻娘用的术语与一般的说法不太一样,她所说的“存在句”即我们所说的“领主属宾句”,“处所句”则是我们所说的“存现句”。李钻娘把这两类句子区分开来,通过与“处所句”的比较,她指出“存在句”中SN 1(谓语动词前名词)具有[+人/无生物,-空间处所]的语义特征,而 SN2(谓语动词后名词)既可以是泛指也可以是确指,她还说明了句中两个名词成分的关系,以及句子的构成和体。另外,她还详尽论述了领主属宾句动词的选择,首先指出领主属宾句的动词“要能说明一种变化”,并区分为消失式和出现式两类,指出“某些出现式动词,尤其是消失式动词所表达的事件,如果SN1是人或人的替代者其结果有损于 SN 1”,“主语是事件的承受者”[3]。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观点,深化了对这种句式的认识。当然,文章也存在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这在郭继懋(1990)的余论部分也提到了。

郭继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领主属宾句的性质和特征进行了详尽的描写,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在该句式的描写研究上最为精细和系统的论述。郭文对这种句式的细致描写和分析对后来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郭继懋最先把这类句子称为“领主属宾句”。郭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体例是沿用李钻娘的,分段刻画了主语、宾语和述语动词及其使用“了、着、过”的特点。此外,他还将这种句式跟两种相关句式进行比较。结论是“猎人死了一只狗”一类句式在语义结构上跟“猎人的狗死了”相似,而在语法结构上跟“猎人杀了一只狗”相似。这种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之间有比较稳定的“领有/隶属”关系,而主语跟述语动词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宾语是动词的施事。动词都是由单向动词(即不及物动词)充当的,绝大多数表示非自主的变化或状态,只有个别的几个动词(指“来、跑”等)表示自主的行为动作。“猎人死了一只狗”和“猎人的狗死了”最根本的不同之处是选作话题的部分不同,也即组织句子的方式不同。另外,他认为动词和句子都有自主非自主之分,领主属宾句总是非自主性的。这些研究无疑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有关句式的认识,为剖析问题的实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言事实基础,极有价值。当然郭文最大的不足之处是文中所用的例句基本上都不是来自实际语料,像“他死了四棵桃树”和“猎人死了一只狗”这样“死”字后是非指人名词的句子在实际语料中极少出现。这不能不影响了郭文对领主属宾句语用价值的认识,他认为“领主句通常表示一件有明确的陈述价值或者说确有必要加以陈述的事情,也即一件对主语来说比较重要的事情”。这种概括模糊不清,而且未能切中肯綮。

(三)领主属宾句研究的解释阶段

李钻娘、郭继懋等人对领主属宾句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描写阶段,对于为什么存在领主属宾句这样的句式,原本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在该句式中为什么能带宾语,例如“死”是一个公认的不及物动词,只能带一个名词性论元,句子怎么会一前一后出现“王冕”和“父亲”两个论元呢,描写语法并不能解释。近年来,随着国际语言学的重心从描写语法转向解释语法,国内的语言学者各自运用现行的各种语法理论对这一句式进行探讨性解释,领主属宾句研究进入了解释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关于“王冕死了父亲”的研究一直伴随着争论:如果说上个世纪争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王冕”是主语、状语还是话题上,那么,近年来争论的焦点开始转移到对“王冕死了父亲”生成方式的解释上。

袁毓林从名词的配价角度解释形成原因,认为“王冕死了父亲”中的“王冕”不是“死”的配价,而是一价名词“父亲”的配价。他认为“死”给“父亲”指派了当事格,而“王冕”是由一价名词“父亲”指派的领事格,因而允许不及物动词“死”带上宾语“父亲”[4]。这样处理未尝不可,但不能解释“他飞了一只鸽子”,“他烂了五筐苹果”,因为总不能说“鸽子”、“苹果”也是一价名词。另外,关于名词指派论元的可行性还有待于检验。

其后,运用生成语法理论探讨句子形成原因的论文可谓层出不穷,概括起来有四种意见。

(1)名词前向移位说(领有名词提升)。这是从非宾格动词的角度来讨论的,认为非宾格动词“死”生成基础形式“死了王冕的父亲”(徐杰[5],韩景泉[6],温宾利、陈宗礼[7]),“王冕”由宾语的领属格移到主语的位置。

(2)名词后向移位说。基础形式为“王冕(的)父亲死了”(沈阳[8]),“属NP”(父亲)后移,“领NP”(王冕)占位。后移的“属NP”既受动词句法支配,又是全句的语义所指重心,不可删除,因此是真性配价成分NP1,而必须留在原位的“领NP”只是形式上占据了NP1原来的位置的非价成分。

(3)核心动词移位说(轻动词)。基础形式为“[VP王冕experience[VP父亲死了]]”(朱行帆[9],李杰[10]99-106)。在“王冕”和“父亲”死了之间存在一个轻动词“经历”,“王冕”被轻动词指派为“经历者”题元角色做主语,“父亲死了”成为轻动词的补足语;核心动词“死”向上移位并跟EXP合并。

(4)话题说。基础形式为“[王冕(话题)死了父亲]”(潘海华、韩景泉[11]),“王冕”是话题,它是在句首话题的位置“基础生成的(base-generated)”。

针对以上生成学派提出的种种假设,沈家煊、石毓智做了条分缕析的阐释,中肯地指出了用生成语法解释该句形成原因的缺陷:“生成语法对‘王冕死了父亲’这类句子的解释和修正性解释都还没有达到理论内部的自洽。”[12]“缺乏客观的标准来确定一个表层结构的基础形式,无法找到直接的证据而导致各种臆猜的出现。”[13]

由于生成语法的解释存在缺陷,沈家煊参照当代认知语言学的思想,主要是根据“构氏语法”的思想,指出“王冕死了父亲”这类句子的生成方式不是“移位”而是“糅合”。他采用“糅合”的原理指出“王冕死了父亲”是“王冕的父亲死了”和“王冕丢了某物”两个小句糅合的结果,文中把“王冕丢了某物”作为类推源项[12]。沈先生认为“王冕死了父亲”和“王冕的父亲死了”、“王冕,父亲死了”属于不同的句式,具有不同的句式意义,互相之间没有移位派生关系。这种观点能够让人从“深层结构”、“移位”、“变换”等思路中摆脱出来,在理论上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沈文的整个推导过程很严密,然而文中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这在石毓智(2007)和高顺全(2010)中都提到了。

石毓智指出,“糅合造句”实质是一种历时的分析手段,糅合的发生应该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下:推导源(即被糅合的两个小句)早于糅合后的句子(即新的语法格式是建立在已有的表达式基础之上)。而历史事实却是“死了父亲”的用法远远早于“丢了某物”。石文认为,是动补结构的产生促使了该句的出现。宋代动补结构“VRO”最终确立,结果补语“死”就可以出现在它的施事名词之前,在主要动词不清楚或者无需说出来时,就会出现“死+施事/主体”的用法。他引例句“上天生我,上天死我,君王呵不可!”说明“上天”采取什么样的行为致“我”死不清楚,因此就缺少了主要动词。这种动宾结构的出现,结果就有了“王冕死了父亲”之类的说法[13]。这种分析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其一,与“死”意义相似的其他不及物动词没有出现带宾语的情况;其二,“死我”是使动用法,跟“死了父亲”不是同类结构;其三,汉语史的事实是,在动补结构产生之前,不及物动词的及物用法就已经存在。

高顺全认为“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机制是:泛化→模仿→类推。动词范畴是一个从不及物到及物到双及物的连续统,带宾语本是及物动词的用法,但母语使用者将及物动词带宾语推广到不及物动词带宾语 ,即“NP1+Vi+NP2”是从“NP1+V t+NP2”类推而来的。它开始于某一具体不及物动词的泛化(可能是“死”,也可能是别的),然后经过大量模仿,最终类推成为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这样一个比较常规的抽象句法结构[14]。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从进入21世纪以来,领主属宾句的生成方式广泛地引起了语法学家的兴趣,学者们各自运用现行的各种语法理论对这一句式进行探讨性的解释,尤以形式派居多。但形式解释存在技术手段的缺陷,由于对语义的忽视,它也无法揭示领主属宾句的内在认知理据。针对形式分析存在的问题,认知学派也探讨了此类句子生成的理据,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虽然目前的各种研究都不能很完满地解决所有问题,但是研究正在一步步走向深入。

二、研究展望

(一)把领主属宾句的研究与存现句的研究结合起来。虽然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如李杰初步描写了一个从典型的存现句到领主属宾句的连续统[10]79-107,任鹰探讨了“领属”与“存现”两个语义范畴的相似关系及领属句与典型的存现句的构氏关联[15],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认为句式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共时平面,很多句式与其说是一个单一的构氏,不如说是一组相似的构氏形成的集合。今后应该基于原型范畴理论,考察典型的存现句(如“台上坐着主席团”、“小路上来了一个女人”)、领主属宾句、形容词带宾语句(如“孙小姐红了脸”)在句法、语义上的家族相似性。这样或许能得到更接近语言使用事实的解释。

(二)加强对领主属宾句的历史研究。从共时的角度出发对领主属宾句的分析,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讨论都没有能够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今后应该从历时的角度加强对这一句式的研究。帅志嵩[16]和俞理明、吕建军[17]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王冕死了父亲”这个句子的成因,但他们的研究仅仅局限于这一个单独的句子,领主属宾句还包含很多别的句子,今后应该扩大考察的范围,而且应该与存现句的历时性考察结合起来。

(三)注重研究的实证性,加强对领主属宾句实际使用情况的调查。有的论文中使用的例句[如“他死了四棵桃树”(郭继懋,1990)],是作者自己造出来的,在实际语料中根本检索不到。目前关于这类现象的语料调查也还很不充分,大多数研究者反复引用的就是诸如“他来了几个客人”、“王冕死了父亲”这样少数几个例句。这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尤其不利于对其使用条件和表达功能的深入研究。例如张伯江指出,“NP死了”既可用于前景句,又可用于背景句,“死了NP”只是用于背景句[18]。但是我们通过对北京大学在线汉语语料库中近三千万字的语料的实际调查发现,“死了NP”并不是只能用于背景句[10]74-77。

[1]郭继懋.领主属宾句[J].中国语文,1990(1).

[2]中国语文杂志社.汉语的主语宾语问题[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李钻娘.出现式与消失式动词的存在句[J].语文研究,1987(3).

[4]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J].中国语文,1994(4).

[5]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9(1).

[6]韩景泉.领有名词提升移位与格理论[J].现代外语,2000(3).

[7]温宾利,陈宗利.领有名词移位:基于M P的分析[J].现代外语,2001(4).

[8]沈阳.名词短语后向移位的句法形式和语义作用[G]//中国语文杂志社.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73-189.

[9]朱行帆.轻动词和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J].现代外语,2005(3).

[10]李杰.现代汉语不及物动词带主事宾语句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11]潘海华,韩景泉.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J].语言研究,2005(3).

[12]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J].中国语文,2006(4).

[13]石毓智.语言学假设中的证据问题——论“王冕死了父亲”之类句子产生的历史条件[J].语言科学,2007(4).

[14]高顺全.也谈“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J].现代中国语研究,2009(11).

[15]任鹰.“领属”与“存现”:从概念的关联到构氏的关联——也从“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说起[J].世界汉语教学,2009(3).

[16]帅志嵩.“王冕死了父亲”的衍生过程和机制[J].语言科学,2008(3).

[17]俞理明,吕建军.“王冕死了父亲”句的历史考察[J].中国语文,2011(1).

[18]张伯江.“死”的论元结构和相关句式[G]//中国语文杂志社.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80-92.

猜你喜欢

领主王冕及物动词
王冕学画
王冕画荷花
西欧中世纪若干问题刍议
Alita: Battle Angel 阿丽塔:战斗天使
Alita:Battle Angel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王冕 墨梅白梅》
事件结构、信息结构与句法表征*——领主属宾句的认知语法分析
Swagger:气场压人
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