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化背景下教育行动研究的三个转向①

2011-04-12王春华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网络化研究教育

王春华

(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网络化背景下教育行动研究的三个转向①

王春华

(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社会的网络化给学生带来了各方面的影响,使学生出现了许多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使教育面临了许多新问题、新任务。教育行动研究只有在合作类型、研究重心和研究方式三个方面实现转向,才能继续发挥其改进实践的作用。

网络化;教育行动研究;转向

一、社会网络化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以计算机、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社会的网络化趋势和特征愈来愈明显。在这个网络化的时代,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更易于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青少年儿童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相对于各种传统媒体,网络具有新颖性、互动性、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超时空性,以及信息的丰富性、信息传播的高速性、无限性和复杂性等特征,给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而不可逆转的影响。

首先,学生的知识来源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知识来源主要是教师和教材,学习方式主要是在学校听课、读课本、做练习。在网络时代,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网络,学习的地点也不再仅仅限于学校,自主学习的方式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网络就是一个信息的海洋,通过网络,学生不仅学到了大量的知识,满足了好奇心、求知欲,还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和自由,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自信心与成就感。这一方面使教师的权威性和知识传播者的地位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接受的知识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与以往大不相同:不仅知识量的暴增和快速更新导致了学生应接不暇、囫囵吞枣,而且网络知识相对较差的科学性、逻辑性和精炼性也使得学生所掌握知识的质量明显下降。另外,学生在沉浸于仅凭动动手指就可快速尽知天下事的满足感中,也忽视了费时费力的观察、实验、操作、实践等活动对培养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无法替代的作用,使得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下降。

第二,思想、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以往学生所接受的思想、价值观念主要来自学校教育,社会的传统舆论导向也与学校基本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想较为单纯、观念较为统一。但在一个以自由为特征的网络社会中,各种思想、价值观念借助网络的巨大传播力广泛传播,各种不同的言论、行为甚至丑恶现象在网络上畅通无阻、随处可见,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也使社会日益宽松、多元,这些都在极大程度上抵消了学校对学生的正面影响。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缺乏辨别力和自制力,面对鱼目混杂、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极易造成信仰的混乱与缺失、道德意识的弱化,思想、价值观的冲突和多元化,社会责任感的下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难以形成。这些都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第三,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是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在网络出现以前,身为独生子女的青少年儿童的社会交往范围十分狭窄,但四通八达的网络给他们打开了一个通往广阔外部世界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他们可以和各色人等交流、畅谈,甚至成为密友,他们之间的年龄、经历、地域等等差距都因网络的虚拟性而消失了。这种虚拟的网络交往在消除学生孤独感的同时,也使他们愈发远离、逃避真实的社会,削弱了青少年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感,淡漠了他们的人际情感,使他们社会角色认同感降低甚至消失,自我定位模糊或者自相矛盾,继而产生严重的人格障碍和心理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盛行的“网恋”和“网聊”在引发青少年的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的同时,也使他们处于不法侵害的危险之下。其次是娱乐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读书、听音乐、体育运动、集体游戏等有益身心健康的传统娱乐活动随着新奇、刺激的网络游戏的出现,正快速地退出学生业余生活。“网游”成为越来越多青少年儿童主要甚至唯一的爱好和娱乐方式。近几年,青少年“网瘾”患者的数量呈现惊人的增速,由此引发的家庭和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充斥着暴力和低级趣味的各种网络游戏在带给青少年快感和成就感的同时,也使得他们是非、虚实不分,崇尚暴力,冲动、冷漠,缺乏法制观念,进而出现各种精神和行为问题。

第四,网络生活加剧了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下降。近些年,我国青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呈逐年下滑的趋势。这既与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户外活动时间减少有关,但过度使用网络加剧了这种趋势,并导致了各种眼疾、颈椎疾病等发病率的上升。青少年因连续使用电脑而猝死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身体的发育与心理的成熟和技能的学习是密切相关的。网络化生活带给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变化也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

总之,社会的网络化给当今青少年儿童带来的影响是深刻、全面而复杂的。网络将复杂、多元的社会毫无屏蔽地、过早地呈现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在带给他们信息、便利、自由、快乐的同时,也压缩、扭曲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剧了知识信息的激增与心智成熟的滞后之间的矛盾,使得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和培养日益复杂、艰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在面对这些网络时代的新问题时显得苍白无力。而城乡、家庭之间网络资源分布不均所导致的网络生活经历的不同,也加剧了青少年之间的分化和差异,使得传统教育理论的普适性进一步受到挑战。另一方面,网络也加强了学校与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力达到空前的强度,学校教育处在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环境之中,给教育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课题。作为近些年在实践领域方兴正艾的教育行动研究,也应及时作出方向性的调整。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三个转向

教育行动研究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它是指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等教育实践工作者结合本职工作,以直接推动教育实践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的一种综合性研究。行动研究帮助教师对自己的工作采取一种研究、反思的态度,增进教师对实践的理解,并进而采取恰当的行动,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课程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进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相比于观察、调查、实验、历史等传统研究方法,教育行动研究具有立足实践,以教师为主,以改进实践而不是以增进知识为目的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将教师排除在外等传统教育研究的缺陷,因而受到了广大教师及学校的认可,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切实的作用。然而,面对与以往不同的网络化环境,以往的教育行动研究由于其指导思想的落后、研究视域的狭窄和研究方式的局限,其有效性已经面临严峻的考验。我们认为,只有及时地进行以下三个转向,教育行动研究才能重新发挥其效力,帮助教师解决网络化背景下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合作形式从“专家——教师”合作转向在专家指导之下的“教师——学生”合作

以往的教育行动研究一般采取的人员合作形式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师合作,专业研究人员进入学校,与教师一起分析问题、制定行动方案,一起实施行动并总结、反思、检验行动的效果。这种合作方式一方面可以发挥教师的经验优势,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专业研究人员的理论优势和研究特长,使得行动研究既建立在坚实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又有理论指导,确保了研究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然而,这种合作形式将学习的主体——学生排除在研究之外,将学生仅仅作为一个只能被研究、被设计、被教育、失去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物体”。这种合作形式是主客二分的传统哲学思想和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思想的反映,体现在教育实践和研究活动中,就是仅仅将学生视作实践和研究的对象,而非实践和研究的参与者乃至核心。其结果是,在学生所处环境日益复杂、学生思想和个性日益多元的情况下,教育行动研究者游离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外,一方面难以触及学生的真实、详细情况,从而无法找到问题的结症,另一方面采取的教育措施如同隔靴搔痒,难以真正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深层次问题。

将学生加入到研究者队伍中来,使之成为研究主体的一分子,既是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有着一定的哲学和理论基础。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民主化、平等化发展趋势也愈来愈尊重人的个性和权利,尊重人作为他自己的主人所应当享有的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权利。这种权利不仅属于成人,也属于青少年学生。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有效的教育活动是建立在学生主体的基础之上的。当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自主性意识和能力,教育方式更具人性化、更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行动研究活动中,学生的这种自主性应当得到切实而充分的体现,学生应该享有对自己进行分析、判定、设计、纠正和发展的机会和权利。从历史上看,对教师作为教育实践者的尊重,导致了行动研究的产生和发展。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对教育实践核心——学生主体的尊重,就应该在教育研究中赋予学生以研究者、参与者的平等话语权。因为只有学生是最熟悉自己情况的,学生的个性张扬与参与意识也远远超过了他们长辈的孩提时代。当然,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应当在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中,给予学生必要而令人信服的指导。而且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积极协助。

(二)研究重心从教材教法转向学生自我教育

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往的行动研究通常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对课程教材的分析、对各种新式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探索,以及对新型教学媒体的尝试使用等方面,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教材、掌握知识,让教师成为“教学能手”。在知识更新加快的当代社会,能力的重要性已经远远高于知识的重要性,来自教材的有限而略显陈旧的知识也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当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他们除了要掌握基本且较为统一的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心理素质、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广泛的兴趣和内在活力,才能与时俱进,在社会生活中既发挥其作用,体现其人生价值,又为自己创造更高质量的生活,满足自己合理的需求。而这些品质、素质和能力,都是建立在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基础之上的。因而,学校教育的重心应放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和意识上。因此,教师在开展行动研究时,应摒弃以往的狭隘课程观、教学观,树立符合当代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趋势的教育观念。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途径。借助于网络,学生可以开展丰富的自主学习活动,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步骤、选择学习方式,可以自由地上网查寻资料、思考辨析、选做练习,还可以针对学习中的各类疑难或广泛的社会与道德问题,开展网上讨论、争辩,必要时也可以寻求网上专家系统的支持,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在线答疑解惑。在这种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意识会逐渐提高。如何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探索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意识的规律、方法和条件,应该是行动研究今后的重点。

(三)研究方式从群组研究转向个案研究

由于以往教育行动研究的重心是教材教法,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不像现在这样明显,所以,研究多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群组研究方式,以期达到快速、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的目标。然而,社会发展的日益多元化,家庭条件、成长环境的巨大差异,使得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米歇尔·福柯认为,不存在理性的普遍形式,相反,存在着理性的多样性,也存在着与具体问题相关的理论多样性。建立在统计、概率理论基础之上的看似效率较高、推广价值较大的群组研究,因统计意义相应地失去了其结论的普适意义。加之如前所述的行动研究的第二个转向,个案研究应成为今后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方式。个案研究是针对单一研究对象所进行的较为深入、全面而个性化的研究,更能准确发现个体身上存在的问题,摸清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帮助个体更好地学习和成长。而且,在个案研究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更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教师也有更多机会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情感因素也更容易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个案研究不仅可以在认知教育和动作技能教育领域内采用,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教育领域内也能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个案研究看似简单,实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各种研究方法和技能,还要掌握娴熟的沟通与协商技巧,不仅要懂得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师德,而且,还要舍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中,有些方面可以通过专业研究人员的帮助而得到,有些则需要教师的自我勤勉、严格要求和不断磨练。网络的普及使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了一个崭新而复杂的时代。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通过积极的转向,以有效的教育行动研究,使学生顺利适应这个新时代,并在其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周文升 wszhou66@126.com)

A

1003—4145[2011]02—0174—03

2010-10-21

王春华 (1971-),女,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

猜你喜欢

网络化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基于OPC的网络化群梯管理系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