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发展的反思

2011-04-12王晓燕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院校艺术专业

王晓燕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0 前 言

设计艺术教育在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从规模到发展速度都非常迅猛,到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相应的学科体系,并逐渐从绘画美术、工艺美术的教学模式过渡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设计教学模式.然而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并不如纯艺术教育成熟,20世纪60年代只有几所院校设置此类专业,并且原来只是在美术和师范院校以及轻工院校里设置,现在综合大学、工科院校中也纷纷开设了设计艺术专业,中专和成人教育院校中设计艺术专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了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教育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其产品是知识系统,因此其发展速度与规模质量问题均值得深入探讨和实践.

1 当前设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育结构体系及培养目标存在问题

在教育结构上,一味追求高层次教育,由硕士点追求博士点,甚至博士后.大专、职教等也有攀高现象,它们开设的课程与大学本科相当,反映出本科教育特色优势不足.设计艺术教育应量力而行,分层次办学,突出专业优势,使艺术设计专业全面健康发展.高校要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使人才培养更趋合理.不同的设计院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有的以培养设计艺术师资人才为主,有的则注重培养艺术设计师,有的则以职业技术教育为办学目标.专业艺术院校应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重点发展社会需求大的专业方向;而综合性大学则可发挥多学科的优势,使艺术学科领域不断拓展,突出综合学科的优势,尤其是综合大学可发挥学科间的优势互补,把文科、工科和一些相关学科融入到艺术教育之中,并增开美学、文学、哲学等方面的课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对于实用性较强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如工业造型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广告设计等相关专业,更需要增加工学、传播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这是专业艺术院校所不具备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综合大学也需要探讨如何发挥自己的学科与专业优势,扬长避短,把握好设计艺术学科专业的定位与专业方向.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由专业院校向综合和单科学校的拓展,对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

1.2 课程设置及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一直沿袭着美术教育的套路,都是由绘画开始步入设计的.从招生考试到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都存在着注重绘画艺术而轻视工艺技术的弊端.从专业基础课的安排可见,多为素描、图案、色彩、装饰等等,而对设计意识、设计制作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的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基础与专业的衔接、专业与专业间的衔接渗透、课程中理论教育的比例分配、对实践能力和职业特点的培养等均存在不足.设计与绘画有着质的区别,设计艺术严格地说是一个设计活动,设计师不是艺术家,从思维模式的角度来说应该更接近技术人员或工程师.包豪斯是设计艺术教育的一座里程碑,他对设计艺术的思考与定位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技术能力的培养是设计艺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教育的本质区别,技术能力的培养是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设计艺术并非仅仅靠样稿设计就能解决问题,它需要设计者熟悉相应的工艺和材料,熟悉生产流程和环节,了解市场和消费,然而我们一贯的从工艺美术到设计艺术教育都往往忽视了工艺实践课程的设置及技术能力的培养,这是对设计的一种误解.因此,在设计艺术教学体系中要设置和穿插大量的技能实践课程或实际操作活动,提供相应的实践工作室、实验室等实习条件,注重实际项目课程的设置,因为学科当中的虚拟课题课程与实际市场化、商业化和工业技术的要求都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的课程设置目标是培养艺术与技术并重的专业设计人才,既要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而不是培养脱离社会的理想主义艺术家,但我们长期沿用的美术教育、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及教学体系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适应社会需求的设计艺术人才.

1.3 设计艺术教育缺乏独立的专业评估标准

设计艺术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与其它人文社科类学科最大的不同就体现在教育目的的个性化上,它强调艺术的创造性和实用性.在这样的教育宗旨下,其培养手段、培养方式都趋于个性化,为此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评估体系,而不能以文科或理工学科的共性标准来代替设计艺术学科的特殊标准.要充分尊重和遵循设计艺术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把握设计艺术学科建设的特点.现阶段的大学教育,从宏观上来讲已从精英式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而设计艺术教育则需要保留“精英式“的培养模式,这是区别于现行评价标准的特殊差异.同时在设计艺术教育中大多专业需要以相关专业为依托,呈现多元化的交叉互补格局.设计艺术教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个性化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艺术类教学标准与非艺术类教学基本条件的差异上,加之相关交叉学科的共性因素,这样要求我们在制定艺术院校的教学评估标准时应考虑其交叉学科的复杂性.总之,建立合理健全的设计艺术教育评估体系有利于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1.4 教学硬件环境及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和改善

在教学硬件及环境方面,学生的专业学习氛围不够,尤其在一些综合院校里国内外名家、专家的设计讲座、设计作品展、设计思想沟通等活动欠缺.专业院校上述情况虽然稍好一些,但仍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1)相关专业书籍陈旧、缺乏,如缺乏印刷精美的优秀设计作品及大量电子资料;(2)专业工作室欠缺或规模不够,设备简陋,计算机现代多媒体设备不足,远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科研需要;(3)在教学中教学内容陈旧.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因此课程内容有待进一步调整;(4)设计艺术专业普遍强调专业特点,而缺乏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另一方面,我们的许多设计专业成立都比较晚,专业教师相对短缺,部分教师由绘画、工艺美术甚至工程机械、材料学等转行,缺乏专业设计的实践和全面系统的训练,尽管有高级职称、高学历,但从事新的专业教学仍需一段时间转型,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现代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市场需求及本科教育大众化,各大院校都在扩大招生,而招进来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的综合能力、文化素质都比较低,这也给教学带来了极大困难.

2 新的设计艺术教育观念的分析

在设计思想上,我们的教育意识和观念比较落后,因此要改变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现状,就必须首先从思想观念上进行彻底转变,这些转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观念的转变

每所院校应依据自己不同的定位来设置课程的内容,做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院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值得探讨的是课程设置的层次问题,首先要考虑社会的需求.设计的性质决定了设计教育必须尊重社会的选择,这就需要对未来的社会有一个长远的展望,但实际上这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科技改变世界的速度令我们目不暇接,我们甚至无法预测未来两三年的情景,因此也无法预测几年后设计领域会出现多少新的信息,唯一的办法就是教会学生处理信息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应特别强调对设计的认知,力求让学生掌握一般规律意义上的设计原理.例如在学习广告设计时,教师教学生图形创造的方法还不够,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创作,有什么意义,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想出解决同样功能问题的不同的创作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学到设计的精义,以不变应万变,在以后遇到类似设计任务的时候学生就能直接从深层次入手解决问题,这时他面对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设计命题,而是抽象的功能之解决.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入手,学生有权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和方式来学习.现行的教学体系是单方面推进式的,讲究课程前后的传承,这样一来就使我们能够安排的课程太少,也忽略了课程交互式的启发作用.在师资力量足够的前提下,每月同时开设1~2门专业课是比较合适的.学生通过公共专业课来了解自己的兴趣,然后通过选择专业选修课和进入专业工作室使自己的专业学习深入.其次是教学方法,即如何来教的问题.传统的园丁式教育被喻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挖掘、开发,实际上并非如此,潜能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教师所做的努力与其说是挖掘,倒不如说是共生创造.因为只注重教师的教授,学生就成了被动的等待开发者,忽略了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主动性,结果往往造成了学生的惰性心理.知识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平行流通的碰撞之间产生,是互生互动的结果.师生之间强调的是平行的知识流通,而不是传承.作为教师要利用自身的知识结构优势引导学生,而避免过于强烈的主观意识,学生也应该大胆怀疑,敢于交流.也就是说,在设计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待问题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而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学生的答案就在老师这里.教师更多的是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的来完成他们的设计思路,尤其是在大学三、四年级的专业设计课程中,普通意义上的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已经掌握,需要的是更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

2.2 经验与模式的引进观念

我们在谈到国外设计艺术院校的办学经验与模式时,总是难免一味追求西式观念、西式审美(渗透于我们的文化艺术圈、影视、服装、生活等等),用外来的东西强加在我们的文化土壤之上.而关于“本土化”、“全球性”的争论也从未停止,换个角度说,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取决于我们的参考定位.我们呼吁与世界接轨,却从来没有想过让世界与我们同步,所以我们总是在学步,总是在别人后面追赶,也总是处在最后,在设计界与设计教育界这种现象尤为严重,我们习惯了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许多人出国考察留学,带回许多“先进的技术经验”,于是在国内纷纷开始仿效,做的东西似是而非,但大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这样的体系培养出来的是一批“语无伦次”的设计师.我们博大精深的语言在西化的创意下变成了苍白无力的形式,而西方的设计语言在我们的文化系统里惊慌失措.一个最基本的设计原则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而我们忽视了它.在设计领域,我们要做的是细心剖析我们独特而丰富的设计语言,首先要反思一下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回头清点一下我们的力量,看看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设计,然后用现代的、科学的手段加以分析、改造,建立起具有本土现代意义的设计教育体系,只有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设计学院才能培养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设计师.

2.3 院中心功能定位之观念

在我们的传统思维中,学院的中心功能是“学习”,而设计院校的中心功能自然就是学习设计,这种狭窄的定位很快显示出它的不适应性来,因为它人为地造成了学院与社会的相对分离,而这种分离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转变成学院的固步自封,导致“象牙塔”的产生,而这一点正是设计院校所忌讳的.设计院校的学生所应具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社会的交流和沟通能力,从专业上来讲只有通过与社会的沟通,我们才能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设计,才能知道如何把自己的优秀创意让别人认识理解并接受.学生集四年之所学,满怀理想走进社会,却在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上与社会生疏,其融合总是艰难而苦涩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计、授课方法、教育管理等方面都要生活化、人性化,更多的考虑生活的意义.这样的定位再进行合适的流通后,容易让人接受,也更具亲和力与现实意义.要让学生明白:你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你要生活.而更好的生活则需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也应让教师理解:你选择的这个职业也是一种生活,为了更好的生活,就必须更加热爱并为之付出心血.以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来理解学习,学习自然就有了动力和情趣.

2.4 师生关系的观念

原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干事雅阁.得洛尔提到了教育的四大功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当今时代的教师在做好前两项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后两项内容对学生的意义,从而由自身做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人性化——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在于塑造和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作为一个成年的大学生,有必要清楚自己的未来由你现在的选择决定,并且你必须为此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所面临的各种选择及其后果,也包括为他们提供各种选择的参考.在这样的定位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自然也并非“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或者只是联系学生和设计界的桥梁.人们所追求的师生关系,是探究过程中合作者的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得到最大鼓励,同时教师也应更加专注于纯粹的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起一种对生活、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任何一所高等院校及其专业的发展,其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学科构建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学这一环节,落实到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如何进行转变,如何进行改制,还需我们继续在实践中探索,在相互交流与沟通中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36-138.

[2] 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23-127.

[3] 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66-370.

[4] 范凯熹.设计艺术教育方法论[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6:67-68.

猜你喜欢

院校艺术专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纸的艺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