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科学主义及其社会影响*

2011-04-12李建红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科学主义经验人类

□ 李建红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试论科学主义及其社会影响*

□ 李建红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科学主义是近代西方占主流地位的科学观和哲学观,实质上是一种关于科学本质的哲学思潮或运动。科学主义表现出自然化、经验化、绝对化的基本特征。科学主义的出现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学主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神和上帝的统治地位,确立了科学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而其在实践中的无限制运用却又引发了人们对“人自身”和“科学本身”的深层次、多角度的思考。

科学主义;经验主义;实证主义;逻辑主义

科学主义是近代西方占主流地位的科学观和哲学观,科学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它是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科学主义一经出现,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学者们研究和探讨的热门话题。甚至一度成为人文主义者批驳的重点对象。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也贯穿于整个近代西方哲学,并一直延续至今。在这里,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一下科学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主要表现形式,以便于正确认识科学主义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 科学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对于科学主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在不同层面上提出了很多定义。有的学者认为,科学主义指的是作为科学家特征的方法、精神态度等。有的学者认为,科学主义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自然科学家或被认为属于自然科学家的典型的方法和态度;二是指过分依赖自然科学方法应用于所有研究领域的功效。有的学者认为,科学主义是自然科学方法应该用于一切研究领域的主张,相信只有自然科学的方法有效地用来追求知识的信念。有的学者认为,科学主义是一种认为科学是唯一的知识,科学方法是获取知识唯一正确方法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科学主义是一种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从以上关于科学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科学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关于科学本质的哲学思潮或运动。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或者是科学信念。也可以说是一种绝对认识论、绝对方法论或者是绝对价值论。

此外,科学主义还表现出一些基本的特征,具体说来,科学主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自然化。科学主义自然化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研究对象的自然化,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的自然化。所谓研究对象的自然化就是科学主义把人和人类社会物化,认为万物皆服从于自然法则,没有超自然的原因。甚至认为“人是机器”,而人类社会只不过是“机器的集合体”。人的一切活动都只是机械运动,所有的人文和社会现象特别是政治法律上的关系也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所谓研究方法的自然化就是科学主义把研究自然的方法移植到社会领域。有的甚至主张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还原为自然科学,用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来进行解释与说明。

第二,经验化。科学主义在对待知识的来源、知识的真理性等问题上,明显地坚持经验主义的认识论路线。科学主义者声称唯有观察和感觉者是唯一有效的知识源泉,事实上人的感觉经验能够发现和揭示真理。任何科学的知识都只能来自经验。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孔德曾经说过“从培根以来一切优秀的思想家都一再地指出,除了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的知识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知识。”一种知识如果不是来自经验或者不与经验相符合,那么它必然不是真实的知识。知识不仅来源于经验,而且知识的真理性也必须经受经验的检验和实证。

第三,绝对化。科学主义是把科学绝对化的产物,是一种绝对化的科学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科学内容的绝对化理解,认为科学定律是绝对正确的,科学就是真理的化身,是它的表现形式。二是对科学方法的绝对化理解,认为科学方法是绝对有效的,是通向真理的绝对可靠的途径。而且,科学的认识方法是统一的、规范的。三是对科学界限的绝对化理解,认为存在着绝对化的科学本体,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存在着截然分明的绝对界限。四是对科学社会作用的绝对化理解,认为科学的社会作用是应当绝对肯定的。科学对于社会、对于人类只有积极的进步作用,不可能有历史局限性,更不可能产生负面效应。

二 科学主义的表现形式

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由于其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种提倡和推崇科学精神的观念意识和哲学思潮——科学主义,并且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知识领域,科学主义主要表现为科学至上论和科学决定论。科学至上论者主张“科学之外无知识”,科学是唯一的认知方法。科学是其它一切文化形式的基础,在其极端形态上,甚至企图同化或消解其它文化形式,使科学化或使其散失独立性。有的学者认为,科学知识是唯一永恒的知识和真理,伦理学、美学和神学都将被科学的进步所取代。自然科学将成为衡量一切知识的标准。科学决定论者认为,科学知识是追求真理和有效控制自然、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自然界存在一个由自然规律支配的自然秩序,我们可以根据自然规律和已知初始条件确定未来状态。科学是完全可以预见未来的。

在意识形态领域,科学主义主要表现为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和逻辑主义。经验主义又叫“经验论”,其代表人物有亚里斯多德、托马斯·阿奎纳、托马斯·霍布斯、弗兰西斯·培根、约翰·洛克、乔治·贝克莱和大卫·休谟等。经验主义认为理论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来建立的。强调我们的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它的中心论点是:一切知识或一切有关世界的有意义的论述,都与感觉经验相关,而且可能的感觉经验的范围就是可能的知识的范围。经验主义主张,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实在性的最佳知识。它怀疑抽象和普遍化,拒绝一切非理性的、迷信的主张。其研究方式推崇具体性和特殊性,提倡严格的明晰性和精确性标准。实证主义是对传统经验主义的发展,其代表人物是孔德和马赫,实证主义认为一切真正知识基于经验并根据观察和经验得到推进,主张实证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神学和行而上学必须抛弃。他们只关心实证地给予的东西,避免任何经验之外的沉思。其主要任务就是研究科学方法论。逻辑经验主义主要指维也纳学派及其继承者的哲学。以其对实证主义的传统改革为特征,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等。逻辑主义把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从科学中清除掉没有意义的论断当作科学哲学的重要任务;认为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经验证实原则是其基本原则。逻辑主义认为只有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两种命题有意义,拒斥形而上学。

在社会实践中,科学主义主要表现为科学万能论。对科学主义来说,科学是决定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调节和改善社会关系的唯一正确有效的方法。科学是无所不能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都必须服从科学所揭示的规律。科学作为人的一种异己力量的存在,它高于人,并且统治着人。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惟有借助科学的力量才能解决,有的甚至提出要用科学家来取代政治家的主张,这种把科学地位无限抬高的结果就是导致对科学的崇拜。

三 科学主义的社会影响

科学主义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倍受关注,成为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也成为一种最有现实影响力的文化思潮。科学主义的精髓在于它提倡和推崇一种在科学中孕育出来的科学精神,而正是这种科学精神的发扬光大,才推动了科学事业不断发展和持续繁荣,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然而,由于其对科学的过分神化和无限滥用,却又使其走向了一种违反科学原则的极端形式,也为后来的反科学思潮的兴起埋下了种子。科学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主义思潮从根本上动摇了神和上帝的统治地位,确立了科学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一方面,科学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表现出一种全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其提出的逻辑分析、以经验事实为依据的实验手段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认识论是科学发展的巨大进步。这对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学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正是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科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为我们今天的科技信息时代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在科学主义的形式下,科学被顶礼膜拜,成为被信仰的对象。科学主义成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宗教或类宗教。在科学万能的思想引导下,人们坚信理性的无限力量与科学技术的无限进步,坚信理性或科学能够解决人类的一切难题,而且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限度的。这样一来,人虽然摆脱了神和上帝的统治,却又沦落为科学的奴隶。

第二,科学主义将科学和科学方法推广至一切领域,直接影响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一方面,科学主义将科学方法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比如说数学对传统经济学和地理学的渗透,促进了现代计量学和统计地理学的发展;牛顿力学对社会学的渗透,导致了“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的出现等等。另一方面,科学主义将科学和科学方法运用于一切领域,并认为科学是其它一切学科的基础,科学方法是唯一的认识方法的观点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有消极作用,由于它忽视甚至取消了其它文化形式的特殊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第三,科学主义思潮引发了人们对“人自身”和“科学本身”的深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是现代“人类危机”和“科学危机”的重要思想来源。一方面,科学主义的流行导致了科学与人文的分离和对立。人们认为只有科学才提供客观知识,人文社会学科只能为人们提供情感慰藉。道德只涉及人类的情感、意志,道德、民主、法律都没有科学可靠,所以,没有资格约束科技进步,科技超越于道德和民主法治之上。这样一来,造成人文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匮乏,导致人类的情感和道德理性在近代世界观中没有立足之地,这种科学观念不仅伤害了人文科学,而且伤害了人类的心智本身,使人类道德衰退和沦丧,因而危及人类生存的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及其方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社会实践中,它不仅不能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和问题,而且在滥用科学的过程中,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全球性生态问题、能源问题和人类生存问题以及由于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给人类和平带来的威胁,这些现象都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1]曹志平,邓丹云:论科学主义的本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4).

[2]陈冬花.科学主义与唯科学主义[J].科技进步理论,2002.(7).

[3]段培君.科学主义批评及其文化评析[J].求索,1996,(4).

[4]张帆.科学主义和现代反科学思潮述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2).

[5]段培君.析科学主义的一般性[J].江汉论坛,1997,(1).

B016

A

1008-4614-(2011)01-0056-03

2011-01-21

李建红(1970—),男,湖南华容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经济师,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科学主义经验人类
反科学主义与“世纪末”文学的“时空”意识重构
“科学主义”影响下的五四文学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法治评估中的科学主义:反思与扬弃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