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生态旅游农业模式初探

2011-04-12姚晓萍贾秋燕

关键词:生态旅游山西特色

姚晓萍,贾秋燕

(1.山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山西太谷030801;2.太原科技大学财务处,山西太原030024)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涵义

生态旅游农业是目前旅游业中的一种新型模式。它集观赏、品尝、体验、健身、购物、度假于一身,利用田园自然景观、农业特殊生产活动和农村特色生态环境,把生态、旅游和农业结合起来来吸引游客。[1]

目前,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为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此外,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也迎合了城市居民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因为居民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生活空间锐减,而生态旅游农业的开展使城市居民享受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放松心情,发展潜力不可小觑,必将成为旅游业发展中的一颗新星。

生态旅游农业增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把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优化了产业结构,进而实现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意义

(一)促进农村生态资源优势转变

生态旅游农业资源具有独具特色、质量品味较高的特性,只是大部分分布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若能将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必定能促进农村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加强旅游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进而壮大该地区农村经济实力,实现救助性扶贫向开发性扶贫转变,从根本上改变地区经济不平衡的发展状况。

(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使农民不离乡土,就地转移就业,也是缓解城镇巨大就业压力的最佳切入点。[2]

除此之外,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还有利于推动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创建良好的基础。

三、山西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模式分析

生态旅游农业从兴起到如今蓬勃发展,期间旅游业和农业的关系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第一是观赏学习型。这种类型主要指在自然资源特色和农业特色方面都不占有优势的农业地区,游客到来后通过走走看看,导游讲解可以增加知识,这些地区就可以走这条观赏学习型的模式路线。[3]第二是观光体验型。这种类型主要指虽然拥有一定的农业资源,但特色、规模和其它地方相比又存在差距的地方,就可以通过此模式将旅游作为创造更高社会和经济效益的途径。第三是观赏、学习、参与型。这种类型主要是指那些拥有特色农产品的生态农业地区,以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产品为主展开发展的模式。此种模式人们在观赏学习的时候,可以亲自体验,是目前旅游和生态农业结合的较好的一种模式。

山西拥有如贾家庄、前郝村、皇城村等形式多样的古城名村,拥有平遥古城、晋商大院、黄土窑洞群落等农业文明遗存下来的历史文化名村,以及以自然风光著称的锡崖沟村,和凭借科技加工农产品为主的太谷怡园酒庄、清徐葡萄山庄等,这些丰富资源为山西开展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结合生态旅游农业的类型,根据山西的这些具体情况,本文认为山西可以发展的生态旅游农业模式如下:

(一)观光休闲农场

这是一种融合了休闲与观光的农业区,游客们可以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也可住宿、度假、游乐,使其采摘过程中的参与及品尝更具有生态旅游价值。[4]

例如皇城相府生态农业区就是一个大型综合性的休闲生态园区。该园区位于皇城相府西北的杨庄岭,就是为了保持旅游产业持续发展而新建的。该园区有四个功能区,分别是娱乐休闲区、生态抚育区、农业科技区和园林养生区。同时该园区以生态农业为中心、高新科技为依托、景观文化为轴线,形成了与人文旅游优势互补的特色生态旅游景观。人们在参观完相府之后,登上园区可以享受乡土风情,采摘,从而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也促进了该地区农民增收。

此外,属于这类观光休闲农场的还有汾阳的贾家庄生态园、清徐县白石沟葡萄山庄、柳林县昌盛农场以及灵丘桃花山等。

(二)森林旅游

当前,山西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景观面积38万公顷,居华北地区首位。此外还有包括18处国家级和12处省级森林公园在内的45处森林公园,这些森林公园分布于全省9个地市,点缀于太行、吕梁两大山脉。[5]在森林公园和风景区中,拥有溪流、山谷、奇石和优美的柏林,辽阔的林地、多样的地形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的需要,是旅游度假的理想场所。如五台山、恒山、绵山等,可以以这些山地为基础,开发出多种多样的生态旅游产品,如登山游、动植物考察游、探险游、生态考察游、生态度假游、宗教朝拜游等。这些已成为当前城市居民外出旅游的首选。

(三)民俗旅游

以农村特有的民俗文化作为主要内容的旅游称之为民俗旅游。如民俗文物馆、民俗古迹、乡村博物馆、民族生态博物馆等。新世纪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将以民族生态博物馆为主,因为它向游客们展示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使人们得到了愉悦的精神享受、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益,保持了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保存有大量明清时代的民居建筑物的太谷、祁县、襄汾、定襄等地就属于此类。具有典型北方民俗风情的贺岁习俗、婚丧嫁娶、民间工艺和农业生产活动在晋南襄汾丁村、晋中祁县、忻州定襄民俗博物馆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在此游客们感受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魅力。[6]丰富的自然资源使民俗旅游在山西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一种独特的选择模式。

(四)融合新农村建设模式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很多地区把生态旅游农业的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了小城镇周围的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其中太谷、屯留等小城镇,已经成为城市居民观光、娱乐、度假的生态旅游农业基地。

除此之外,从山西省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认为山西省还可发展以下几种模式的生态旅游农业:

1.以科技教育园区为主的生态旅游农业

该模式将以中小学生和农业大学的学生为特定对象,使学生不但可以参观,还可以动手助耕或收获产品等,进而发展课外教学和建立实习基地。

2.以现代农业为支撑的生态旅游农业

目前山西农村“三高”农业飞速发展,而以现代农业为依托的生态旅游农业将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优势互补,因此也是生态旅游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7]此外大力发展以现代农业为支撑的生态旅游农业将有效推动山西新农村建设。

3.依托已有景区的生态旅游农业

山西拥有丰富的旅游景点,依托这些景点在附近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农业园区,游客们在参观完主要景点后在此可以小憩休闲。以休闲度假为主线的生态旅游农业在山西已有较大的发展,而以红色旅游为主线的生态旅游农业则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四、山西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山西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其它地方不可比拟的突出优势,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和国内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的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笔者认为山西在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时应采取以下创新策略:

(一)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随着生态旅游农业规模逐年的不断扩大,在空间竞争的时候也伴随着空间集聚,要形成区域旅游合作的格局,政府的支持和宏观协调能力的发挥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生态旅游农业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广的产业,政府在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越来越明显,政府宏观管理功能发挥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状况。

(二)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农业项目

就山西而言,有奇特的民俗文化、黄土风情文化等,就可以因地制宜,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农业项目。山西拥有资源的地区可以考虑建立农业展览、演示厅和示范区。在农业展厅里,各种古代农书、农具等均可展示。在农业演示厅里,可提供相关的具有当地特色风味的农家饭菜。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可提供较为完整的现代农业全貌,现代农业技术。

(三)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逐层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旅游产品。在开发时应以市场为导向,减少或避免投资的盲目性。从资源特色和客源目标市场的定位看,逐层开发山西生态旅游农业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是积极开发资源具有特色的城郊。[8]这类地区分布在城市旅游景点的近郊,主要以种植、垂钓、采摘等相关旅游项目为主,适合居民一、二日游,帮助城市居民从紧张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二是对拥有特色资源、但发展条件还不成熟的农村地区,这类地区由于附近没有主要景区分布,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从而使开发难度加强,这时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一旦时机成熟,便可开发。

(四)提高当地村民的参与程度

村民参与是指旅游目的地的村民以特有的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到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决策与执行体系,广泛参与生态旅游农业的活动,并以此获得利益的分配,同时促进环境保护和景点的全面发展。当前山西在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过程中,村民参与度不高,甚至完全被排除在外。村民既可能是资源保护的积极者,也可能是潜在的破坏者,若当地村民没有积极参与旅游发展并从中获得利益,那么村民的保护行为就丧失了内在的驱动力,这样就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不利于旅游扶贫功能的发挥。所以,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时应高度重视村民的参与,强调村民要参与其中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全村办旅游和阳泉郊区前村后庄联合开发山区生态旅游的实践都证明,村民的积极参与推动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五)积极推出主题旅游,缩小生态旅游农业的季节差别

农业生产活动和资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受这一因素的影响,也带有季节性。旺季时游客数量较多,淡季时旅游者数量稀少,为解决这种季节性波动,就必须寻找开发淡季旅游的替代资源。在拥有资源的地区,推出主题旅游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是一种好的策略。一方面,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区开展节庆活动,如大槐树寻根祭祖等,另一方面,在开发专题旅游项目时可以把文化表演和农事活动结合起来进行。例如,堆麦垛活动本是农忙时节展开的一项农事活动,但在农闲时也可以仿效进行。也可设计和表演一些当地具有特色的农村居民休闲娱乐节目,如扭秧歌。

(六)积极营销和开发相关的农产品

对生态旅游农业进行CI设计。[9]为生态旅游农业导入CI战略,旨在提高农业园区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树立该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旅游期望值,可以通过识别客源市场、拓宽市场渠道和加强公关活动等途径来实现。同时还可以在时令季节、传统节日和特色农事活动中进行宣传策划,并凭借一定的传播媒介和手段,把生态旅游农业景点推向社会,形成轰动、持续的效应,最终迎合公众的心理诉求。

(七)统一观念加大投入

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是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正确认识生态旅游农业对山西的旅游业有着重要的影响,要发展壮大山西生态旅游农业,加强宣传是关键。[10]首先要对公众进行广泛宣传,使其意识到开展生态旅游农业对提高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其次,要使公众认识到目前一种时尚的旅游方式就是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田园式的生态旅游,这种方式摆脱了走马观光式的传统旅游,是都市居民一个重要的休闲旅游方向。同时,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农业产品,除了开发当地的农业资源外,旅游部门和农业部门也应联合起来,对游客们进行宣传和促销,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山西生态旅游农业开发的资金投入,建立具有特色和相当规模的生态旅游农业项目区,从而真正带动山西生态旅游农业的全面发展。

[1]方荣辉,韩贻强,左登华.滨海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研究及创新探索——以滨州市为例 [J].安徽农业科学,2010(31):54-55.

[2]林源源,孔善右.农业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1):78-80.

[3]邓军华,云梦山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67-70.

[4]光善万,周世祥,赵桂亭,等.四川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J].贵州农业科学,2010(1):45-47.

[5]刘晓光.本溪市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3):34-37.

[6]宋丽娜.近十年来国内生态旅游理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1):25-26.

[7]张勇.对生态旅游研究的冷思考[J].江苏商论,2008(2):82-84.

[8]张霞,焦宪芝,李燕.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信息,2008(5):328.

[9]张显春.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思路[J].商业时代,2008(18):89-90.

[10]姚晓萍.山西省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及其创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51-154.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山西特色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特色种植促增收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中医的特色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完美的特色党建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