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互式建筑的实虚共构设计策略

2011-04-09邱浩修QIUHaoxiu

世界建筑 2011年2期
关键词:构筑实体空间

邱浩修/QIU Haoxiu

1 研究案例与构筑主题的关系

一. 研究源起与目的

透过实虚共构设计之“互动性”(Interactivity)的概念近年来已经成为国际上前卫建筑研究及创作的焦点,敏感、智能、即兴、互动的动态皮层设计超越了建筑的实用主义范畴,将建筑的时代议题由从现代主义“功能空间的理性创造”转化为情感与意义的交换的“讯息与视觉经验”,为信息及影像时代勾勒出建筑形式的新表情;然而,诸多本质性的建筑时代命题,如罗伯特·文丘里在《建筑符号与系统》(Architecture as Signs and Systems)书中所提出对互动或沟通(而非使用功能)如何成为电子时代建筑机能的质问、数字媒体空间的非材料性(Immateriality)或短暂性(Ephemerality)如何结合相对表现永恒价值的实体建筑空间、实虚共构如何产生新的形式诗意或美学等等,尚未被系统性地分析探讨,当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使我们预期未来建筑设计的重心将不仅是空间、体量的建造,而且是接口、软件的建造,未来建筑师所要面对的主要设计挑战将会是如何根据不同的设计条件,适切而灵活地转换运用可触知与不可触知的实体(材料、对象、表皮、空间等)与虚拟(影像、声音、网络、信息流等)设计元素的同时,如何忠实呈现实虚共构设计在数字技术、新生活机能与形式美学结合的构筑一致性,并思考透过这种一致性怎样反映出建筑在数字时代的新价值与意义,将是厘清所谓“数字建筑”的重要契机。

二、案例中之构筑主题与模式

据此,本文拟以“构筑性”为讨论的焦点,审视当代已经被建造出来或者原型已被实践,并在观念及构筑方式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18个建筑案例(图1),透过案例的质性分析来探讨“构筑方法”及“构筑机制”之关联模式与意义,从而补足“接口建筑”或“实虚共构建筑”理论到实践过程中间的空隙。

2.1. 实虚共构建筑的构筑主题

从18个案例之型态表达及互动机制分析,可归纳出4个重要的构筑主题,分别是“轻逸”(Lightness)、“移形”(Morphing)、“触发”(Activating)和“网络”(Networking),个别案例从上表可看出并非独立属于某一主题,而通常是同时具有不同的构筑特性,不过为了说明的清晰性,研究中仍以特定案例来解释每一构筑主体下的构筑方法及模式。

2.2. 轻逸构筑(Tectonics for Lightness)

构造方式的持续进步,结合数字媒材转瞬即逝的视觉特性,形态上的“轻逸”成为信息沟通时代建筑形式呈现的首要构筑议题,若对比于从18世纪帕克斯顿(Paxton)的水晶宫(Crystal Palace)以至于现代建筑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的巴塞罗那展览馆,建筑师持续透过钢铁玻璃为材料试图创造空间的透明与流动性,一种以内部空间为主体的静态轻盈来强调机能空间的效率,或是构成的连续性,当代实虚共构建筑的轻盈则属于与外在环境状态关联的动态轻盈,重视建筑形态上的即时性与变动性,从案例分析中我们整理出这种“动态轻逸”的构筑基本上透过几种方式达成:

2.2.1. 形体的模糊化(Blurring of Volume)

运用非物质性或变动的设计元素,如光线和水等,创造形体和边界的模糊及悬浮效果。伊东丰雄非常早期的风之塔是典型的成功案例,伊东将霓虹光环设计在外部金属铝冲孔板和旧的都市通风塔体表面之间,早上,铝板反射大部分太阳光线,让建筑体变成不透明的完整筒状形态(图2),傍晚层层相迭的光环则穿透铝板形成透明的媒体皮层(图3、4),并隐约可见内部原有的方形塔体以及表面与塔体间的空间,让建筑体量整个浮在空间之上,塔顶设置的风速/风向传感器(sensor)以及塔底的音源传感器,使光线亮度与颜色会随着外在条件(如风速与环境噪音等)产生渐变,使体量边缘和透明度持续处在视觉的变动状态中,一方面,让建筑形体融入环境涵构中,动态地反映都市的流动状态;另一方面,则模糊了圆柱体造型的确定性,进而产生体量感消逝的轻逸感。

迪勒与斯科费迪奥则在2002年瑞士国家博览会的混沌建筑(Blur Building)设计案中把这种“模糊”的设计策略推到另一个极限,他们利用3.14万个高压洒水喷头喷出水雾,笼罩整个60m宽、100m长、20m高,建造在湖面上的巨大金属结构体(图5),参观者从远处观看,彷佛一朵白色云彩飘浮在水面之上,如同两位建筑师所企图的,整个建筑体没有重量、没有方向感、没有距离感、也没有空间边界,违反了一般建筑形态的构筑逻辑,依据天候,如温度、湿度、风速和风向等条件,即时变化云雾的状态,风速慢时轻喷雾气,凝聚成稳定的蕈状云朵,风速快时依速度制造出更多水雾,随着风向拖出一条流动的白色长尾,可视化了原来不可见的速度,水雾做为材料在形态上的捉摸不定(mutability)、模糊(fuzziness)和渐弱(fading)本质,带出整体轻逸的动态视觉意象,也一并颠覆了建筑长久以来藉由墙、柱等表达永恒性的构筑清晰性原则,数字在此扮演了“连续地”感测环境变化并忠实转译为建筑形态的中介角色,而这种感测-回应“不断变动/不可预期的连续性”已经宣告了建筑一种新的、超越形态的流动本质。

2.2.2. 轻薄与无缝皮层(Sheer and Seamless Skins)

在实虚共构的分析案例当中,若非为城市地景或临时性展览空间等的机能性建筑,大多将共构机制以至于设计的焦点置于建筑皮层的操作之上,其中有相当比例具有双皮层(Double Skins)——亦即结构层与显示层的建筑表面系统,试图透过另一种由复合表皮所构成的轻薄(skinny)、无边界(borderless)及不可见(invisible)等视觉构筑技巧,再配合媒体显示层的影像、纹理和信息经常的动态变化,来削弱建筑原本量体的厚重感,创造转瞬即逝的速度感。

在Cloud 9的栖居旅馆(Habitat Hotel)案例中,不锈钢缆绳索构成的网格如穿衣一般自然吊挂在建筑形体之上,产生诸多曲线与棱线变化,以一种柔和的姿态衬出内部的结构形体,这第二层建筑师称为“能量网格”(energy mesh)的立面皮肤,结合太阳能板、感光器与LED灯在直径约25cm的盘状网格节点内(图6、7),会在日间透过感光器吸收太阳能,到了晚上就依照所吸收的能量大小释放出不同颜色的亮光,在动态吸收与反映外在光线变化的同时,形成如繁星般的天幕成为建筑体的软轮廓,使人产生与自然环境融合的轻盈视觉联想,因此,“轻”就以自然垂挂的薄皮层以及稀疏光点网格的视觉隐喻被体现。

2.2.3. 自然流动现象的拟态(Simulation of Natural Fluidity)

透过控制和转译流动的自然现象是另一种轻逸构筑的方法,渡边诚在“光纤波”(Fiber Wave,图8)这个地景艺术的设计案中经由4~5m高的细长碳纤杆,上方装设LED灯头靠着柔软而有弹力的杆身支撑,在周围微风吹动时做往复的波浪运动,以摇曳的植物形态来表现原本不可见的连续流动状态,形成一个实体/虚拟、自然/人工交错共存的敏感场域(sensitive ambience)。

从模糊化建筑形体、超薄媒体皮层到自然拟态,“轻逸”构筑不仅是一种形体的无重量或材料结构上去物质化的视觉感受而已,在电子时代中,实虚共构建筑所强烈意图表达的轻逸状态是自然(动态事实)、媒体(即时信息)及建筑形态(静态真实)三者之间经常的流动状态,透过信息皮层与支撑结构的分离,建筑内外间之中介元素被转化为詹姆斯·怀斯(James Wines)所指的“接收和传递大量信息的滤镜”,用以实时呈现内部与外部不断变动的关联与意义,这种“沟通接口”超越了工业时代以后建筑在都市中只是一栋栋独立的功能机器的设计典范,以新的动态视觉经验塑造出建筑评论家克林曼(Klingmann)所论述的全球消费文化之建筑“品牌景观”(Brandscapes)。

2 风之塔日间形态

3 风之塔夜间形态

4 塔身光线变化

5 混沌建筑(Blur Building)

6 栖居旅馆

7 栖居旅馆的夜间形态

8 光纤波(Fiber Wave)

2.3. 移形构筑(Tectonics for Morphing):

相对于媒体皮层多利用数字方式控制光线或影像的变动来达到沟通和互动的效果,以实体之动态皮层或结构(kinetic surface / structure)的形变来传递讯息或进行互动,使沟通的感知层面延伸至视觉以外(如触觉)的作法称为移形构筑,主要透过下列几种建造方式完成:

2.3.1. 实体像素(Tangible Pixels)

实虚共构的建筑立面系统除了运用高解析的媒体皮层外,亦常刻意以低分辨率的实体像素来表现,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在巴黎的阿拉伯文化中心建筑立面透过240个金属模矩上如摄影镜头光圈一般的圆形孔洞、光传感器和大量的驱动马达让孔洞随阳光改变自动地开合,这个案例的构筑意义在于,每一个独立“像素”不仅仅被设计成所谓的智能化感应单元,同时更是整体立面图像设计的一部分,3种不同直径尺寸的孔隙(aperture),一方面动态地控制着室内进光量,另一方面藉由圆与方之几何排列映照出不断变化的伊斯兰文化图像(图9),充满现代感的金属材料与复层玻璃、高科技的互动装置加上传统文化的图腾象征,建筑师超越了抽象的空间美学,直接诉诸构筑的直观经验。

而dECOi所设计的“神盾海波表面”(Aegis Hyposurface,图10)则更进一步发展出立体化实体像素,三角形金属板接合成连续的拓朴表面,由背后896个计算机程序与马达控制的气压活塞推动,每支活塞推动速度高达60km/h,上下位移量可达50cm,带动表面形态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连续移形渐变过程,藉由像素间的连动关系让恒常变动、未定的建筑型态得以实现。

2.3.2. 挠曲表面(Pliable Surface)

相较于上述以实体像素单元的重复组合来形塑动态建筑表面,移形构筑中另一种运用材料本身的可挠曲物理特性做为制动(actuating)机制,达到皮层的移形目的,则更忠实呈现物质性结合互动性之实虚共构美学,其中代表性的案例是年轻建筑团队The Living的互动建筑原型“动态玻璃”(Living Glass,图11),将通电会产生形变的记忆金属(SMA)细线(Flexinol)嵌入灌制成的塑性硅胶表面内,当人靠近这透明硅胶表面时,红外线传感器将距离讯号透过微芯片控制转成金属线通电电流量,并开始收缩挤压部分硅胶表面,进而让表面上的平行切缝因扭曲而放大,人愈接近这片“活玻璃”,孔隙就愈开启,反之则关闭,硅胶及记忆金属材料本身的延展特性,被交互运用形成可挠曲之软性接口,如同人体皮肤一般敏感地随着环境变化,即时收缩与舒张表皮孔隙来“呼吸”(调节空气的流动与温湿度),这个构筑机制在功能和美学上呈现出高度的仿生特质。

2.3.3. 可变结构(Flexible Structure)

除了建筑皮层的移形技巧外,可变动的三度空间结构开启了建筑中达到“动态平衡”的可能,如同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形态,突然受外力撞击的毛毛虫会弯曲或蜷曲身体以求自我保护,喝水的长颈鹿会张开前脚压低身体重心避免跌倒等等,随时都在变化其姿态,因应环境条件改变来维持功能与效率的平衡,oframBFRA主持建筑师特里斯坦·代斯特雷·斯德克(Tristan d'Estree Sterk)同样利用记忆金属构件与轻质金属杆件/线材的空间结构组合,结合各种传感器感知不同环境变化来改变空间尺度和形式(图12),如感测到人数增多而让记忆金属通电而收缩,进而使整个结构张开增加空间使用量,相较于绝大多数现代建筑中的固定刚性结构系统,这样的可变结构尝试以动态地平衡张力与压力之“肌肉与骨骼”柔性建筑构架系统,同时达到结构的适应性(structural adaptability)、功能需求的即时性(ondemand performance)以及动态美学(kinetic aesthetics)的整体构筑目标。

移形构筑策略从点的组合(实体像素)、线的延伸(可变结构)到面的转折(挠曲表面),不同的构筑方式对应到不同的互动设计目标,实体像素适合低分辨率的动态图像与质感呈现,可变结构注重形变前后机能与形态的差异对比,挠曲表面则利用材料属性进行自然形变的构筑表现,但是三者皆一致地在形态上强调“转换过程”的美学,亦即“时间”与“形体变动”之间视觉动能的连续呈现,让建筑不再只是凝固、稳定的抽象语言构成,而是流动、活泼的主动叙事经验,另外,在功能上则强调“适应性”,透过移形前后的形态差异(如开启及关闭)来响应内外环境条件的改变,以完成空间或结构的即时优化目的。

9 让·努维尔的阿拉伯文化中心

10 dECOi的“神盾海波表面”(Aegis Hyposurface)

11 动态玻璃(Living Glass)

12 可变结构

2.4. 触发构筑(Tectonics for Activation)

“轻逸”与“移形”两个构筑主题诠释了互动建筑在形式上的时代特质,但实虚共构建筑师不仅仅在创造特定的新形式语言,更在探索建筑以互动作为形式经验的新设计典范,可以透过建筑互动接口背后输入/输出(input/output)与感知/致动(sensing/actuating)之间的触发设计策略,即时响应环境涵构中人、资源、知识讯息与自然条件等的流动,动态情境塑造开始凌驾于静态形式创造之上,使建筑如爵士乐演奏一般即兴(improvisational)和双向(bidirectional),新的感应墙面犹如一座转换器,为了找寻适当的策略进行沟通,因此讨论“触发构筑机制”可进一步说明实虚共构建筑在互动行为上的构筑意涵,触发机制可大致区分为参与触发(participatory activation)和适境触发(adaptive activation)两个类别:

2.4.1. 参与触发(Participatory Activation)

参与触发机制是透过“人为自发性意志”所加诸的控制或互动行为,这样的例子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感应人接近而开启的自动门、打开灯具等电器开关或踩刹车让车子停止等等,由参与者或使用者主动决定触发的时间、程度甚至方式等,在实虚共构建筑中运用参与式触发策略,通常不在完成如上述功能性的切换,而是借着沉浸在参与过程的互动经验之中,引发参与者个人对指涉对象或主题的动机兴趣,并产生情感及认知上的连结。

雷姆·库哈斯与IDEO合作设计的纽约普拉达旗舰店中,更衣室的设计(图13)便是在顾客进入更衣空间后,原来(通电状态)透明的(液态水晶分子控制)玻璃门变为(断电状态)不透明,以增加隐私性并告知使用中状态,同时启动多部实时摄影机撷取更衣者影像,利用影像迟滞让原本看不见的更衣侧面与背面,能够在同时是镜面也是屏幕的正面被显示出来,另外,若将试穿衣物挂在其中的衣架上,无线射频辨识系统(RFID)读取器会自动辨识衣服上的RFID卷标,从库存数据库中显示它尺寸、颜色、风格花样的选择性,以及如设计师等等相关信息,一连串精心设计的个人互动更衣经验目的在建立消费经验的差异化,提高商品品牌的价值与信任感。

这个案例说明了参与触发机制透过事件变量(event parameters)——人的距离、位置、动作、接触等“空间关系信息”的感测,交互链接参与者身分变量(identity parameters)——如兴趣、性别、喜好、身高体重等“属性关系信息”,有意识地发掘与联系个人与周围人、事、时、地、物不断变动的隐藏因子,藉由参与触发机制延伸参与者对环境感知与响应的能力,创造过去在传统实体空间之时空限制下不可见或不存在的知识或经验,来影响个人对他人或环境认知及行为的改变。

2.4.2. 适境触发(Adaptive Activation)

适境触发与参与触发不同之处在于以“非人为自发性意志”的环境感知来启动反馈机制,如同含羞草受到刺激或到了夜晚会自动闭合一般,着重对外界偶发性或周期性环境变量(ambient parameters)的适切响应,适境触发机制过去多被考虑设计在建筑物的局部,以达到特定的使用需求,如智能化窗帘、智能化客厅卧室等等,对建筑师而言属于设备的应用层次,而非主要设计概念形式的一部分,但近年来,互动技术的进步与成本降低,以及环境意识的抬头,触发机制与整体建筑形式的结合才开始被尝试,前面有诸多案例,如风之塔、混沌建筑、栖居旅馆或阿拉伯文化中心等,皆将对物理环境条件变化的感知结果实时转化为特殊的形式表现,建筑形态为了舒适性的满足、永续运作的目的、呈现特定沟通信息与美学等等,而利用科技持续地侦测环境信息的流动,不断“自动”调整表皮、空间、结构的原貌来改变主体(人)与客体(环境)的固定关系,把构筑重点放在情境感知的响应性(re-activity)而非参与构筑的互动性(inter-activity)上,因此成为所谓“自动(autonomous)化”或“智能化”建筑的核心构筑策略。

2.5. 网络构筑(Tectonics for Networking)

最后一个构筑主题是网络构筑,当互动透过网络链接而发生在不同的实体地点,或是发生在实体与虚拟环境之间,而信息是由网络中链接、取得与交换,此时实虚之间的距离不复存在,墙可以是延伸而非界定,物可以是流动节点而非功能对象,无所不在的沟通网络让时间和距离感不断消逝再重构,场所与空间成为即插即用的即兴事件容器,做为这个想象的具体实践,从案例当中可以发现实虚共构建筑空间的网络构筑模式可就以下几个类别来讨论:

2.5.1. 资料反馈(Represented / Data-driven Hybridization)

“数据(data)与数据流(data flow)的感测与回应”是互动和响应式建筑的构筑设计核心,而网络又是让数据大量聚集、散布与传递的主要场域,其中隐含信息的丰富与流动,让许多实虚共构建筑师开始尝试从数量庞大、不断成长与相互关连的网络汪洋中创造新的空间属性与经验,渐进线(Asymptote)建筑事务所所设计的纽约股市虚拟证卷交易所(NYSE Virtual Trading Floor)与管控中心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对实虚共构新潜力一直充满兴趣的主持建筑师哈尼·拉希德(Hani Rashid)设计了一个纯数字化的虚拟信息环境和另一个相对应的实体使用空间,前者业主希望让庞大股市信息的阅读、关连与浏览能够有效率地进行,因此从变动的信息中取得如公司股价、交易量、交易时间等交易员所需要实时监控掌握的相关信息项目,可视化成三向度的影像拼贴、对象形式、动态元素等虚拟语汇,如股价变动的折线图变成空间中流动的带状元素(图14),来组成一个可以透过视点并置及转换去实时经验的信息地景(datascape)。

2.5.2. 异地连结(Connected Hybridization)

第2个网络构筑的模式是不同实体空间的相互链接,透过网络摄影机的实时影像或其他远距互动机制,在地(local)与异地(remote)的活动涵构(habitual context)因此可根据设计需要被同步或异步地链接与延伸,实体空间元素如墙面、家具、生活对象等等则转化为接触的视觉与行为接口,中介两地间的沟通互动,典型的案例如杰弗里·黄(Jeffrey Huang)所设计的驻波士顿瑞士领事馆(Swisshouse)、MIT媒体实验室的媒体屋原型(Media House)等,瑞士领事馆(图15)将一座旧砖造超市改建为可供分布全球各地瑞士籍知识分子知识交流的信息交换中心(information hub),预计逐步链接世界各国作为知识节点的其他瑞士领事馆,其中内厅装置了高约3m,宽约5.4m的落地背投影胶膜玻璃墙,平时做为一般室内雾面玻璃隔间,也随机或随需要切换到“地图模式”投影,显示登入虚拟网络或进入各地实体领事馆的会员实时状态,或是切换到“空间链接模式”,将远程的空间影像链接到在地空间中,并精确调整网络摄影机的位置视角使远程近端天花板及地板相接,刻意在视觉上造成相互延伸空间的效果,这种实体墙面结合大尺度数字屏幕的共构方式,在功能上尝试超越原本一般视频会议系统以链接两端“人的对话沟通”,转变为连结两端“空间的活动事件”甚至“空间的氛围情境”为主要目的,在美学意义上更呈现空间元素中墙/非墙、静止/流动、阻隔/延伸之间的多重解读,而这种因网络造成的异地共构空间,使得建筑场所的角色得以从“居住的机器”成为“沟通的网结”,或者如设计者自己所称的“可居住的接口”(inhabitable interface)。

2.5.3. 混成衍生(Augmented Hybridization)

网络构筑不论从变动的网络数据中可视化可被经验的空间形态,或者透过网络中介异地实体空间之事件内容,最终的理想状态是实体与虚空间能无接缝地相互流动、混成、交换和衍生,卡斯·奥斯特惠斯(Kas Oosterhuis)于代尔夫特建筑学院所领导的网络身体设计研究团队(Hyperbody Research Group)在 2000年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所提出的“传送端口”(Trans-ports)案即是这类“混成衍生空间”之共构概念原型(图16),展场的实体空间装置乃由立体投影系统仿真出动态结构与充气肌肉皮层所构成的数据反馈展示馆(data-driven pavilion)(最后,实体的动态结构及充气肌肉构筑方式在Muscle NSA设计案中被实践出来,图17),网络空间中也存在着此一结构的虚拟对应版本与之相连结,藉由6种不同的游戏设定模式让实体与虚空间内的参观者透过互动来实时改变实体与虚空间的内容及形体,亦即透过网页中的网络即时游戏,各地的用户可以改变实体空间的状态,反之实体空间中的参观者透过传感器感应人的移动、接近、触碰可同步改变虚空间的状态,藉由可程序化的网络环境做为媒介,将身体、结构、皮层乃至于空间,与信息内容、数据库、运算系统与软件接口进行紧密的链接衍生,如同细胞、器官、组织等与感知及神经系统合作一般,持续地进行超越实虚界线的动态信息交换,因此,实虚之间即自然混合衍生成一种有机的神经网络身体(Hyperbody)。

网络构筑策略的应用目的在于打破实体与虚拟环境之间的限制疆界,“数据反馈构筑”转译复杂而不可见的实体(或虚拟)信息成可浏览的经验形式,“异地连结构筑”藉影像同步化模糊时间与空间差异,来中介与拼贴全球网络文化下各种事件与情境,“混成衍生构筑”则试图包含前两者,将实虚视为融合共生之有机的关联系统,彼此为共同目的相互支持、流动及对话;三者皆使建筑空间超越实体场域的地点与尺度的限制,感官经验便逸出以身体运动为基础的模拟空间(第一空间),也超越拟像的数字空间(第二空间),而游移在实虚共构的“第三空间”存在状态。

13 普拉达更衣室

14 虚拟证券交易所

15 瑞士领事馆中的异地连结机制

16 “传送端口”(Trans-port) 的动态结构与内部空间

17 Muscle NSA

三、研究结论

21世纪的建筑应该反映信息社会的时代特质,现今我们可以发现数字化的思考及应用,使建筑材料愈来愈轻盈、形体愈来愈自由、功能愈来愈多元,以及反应愈来愈拟人,实体空间与数字环境共构的互动设计思考,主要在操作感测(输入)的对象、方法以及响应(输出)的策略、意义,来赋予建筑一个新的叙事形体与体验过程,建筑空间及对象则成为互动过程中流动信息的中介触媒(catalyst),综观上述研究的案例,“轻逸”、“移形”、“触发”和“网络”的构筑模式指出了实虚共构建筑的几种可能发展策略,在不同的设计议题及目的下,这些构筑策略应该更灵活地被混成来创造出更丰富的建筑表达,可以确定的是,建筑被赋予的互动性特质以及实虚间转换的巨大弹性,成为建构(自我)身体与(外在)环境间的动态链接接口,这个接口尝试超越传统物质性的构筑表达——以轻逸、模糊、变动的新视觉语言来体现当代数字信息与环境变动因子的转瞬即逝的特性,同时也反映后消费主义商业文化,以沟通经验为主体的实时叙事空间需求,自此,建筑与建筑的构筑主轴不再是设计者意念单向的清晰表达,而是各种关联变量间意义与经验建构的双向过程,所自然呈现出的新形式典范。□

1. BETSKY A, HAYS M, ANDERSON L, CRANDALL J,DIMENDBERG E, GOLDBERG R, SCHAFER A. Scanning:the Aberrant Architecture of Diller + Scofidio. NY,USA: Witney Museum of Art, 2003.

2. BULLIVANT L. 4dspace: Interactive Architecture.Architectural Design (AD). Academy Press, 2005.

3. HUANG J, WALDVOGEL M. Inhabitable Interfaces for Connecting Nations, In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 Processes, Practices,Methods, and Techniques. MA, USA: Cambridge, ACM 2004 :195-204.

4. OOSTERHUIS K. Hyperbodies: Towards an E-motive Architecture. Basel: Birkhauser, 2003.

5. SCHMITT G N.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Basis and Future of CAAD. Basel: Birkhauser, 1999.

猜你喜欢

构筑实体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一带一路”构筑“健康丝路”
构筑“健康家庭”,从容应对重大疾患
践行治水方针 构筑安全保障
潘磊:构筑天然免疫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