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于昆曲

2011-04-09Article

河南电力 2011年5期
关键词:戏院水袖牡丹亭

文 Article_王 卓

很小的时候,我居住的小城中心是戏院,那时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较为贫乏,电视机也尚未普及,于是人们最大的娱乐莫过于去戏院听场地方戏,如同现在的电影院一样受人追捧。那时的我,也只是刚记事的样子,常被酷爱听戏的奶奶拖去戏院。而小小的我,开始也只是沉醉于台上一片钗光鬓影中,至于内容,着实听不懂,于是常在咿咿呀呀的唱辞和独白中沉沉睡去,何时到家,已不知晓。于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觉得戏曲是种很枯燥的东西,它对我的意义仅在于助眠。

直到一次,无意在电视中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舒了舒水袖,轻启朱唇,曼声而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那样的顾盼生姿,美到极致的身段一下子将我定在了原地,只觉满目生香,如一池白莲正兀自开放……我第一次觉得,原来戏曲可以这么美,后来才知道那是昆曲《游园惊梦》。问过很多喜爱昆曲的朋友,大多跟我一样,从爱上这四句开始的。

后来慢慢对昆曲有了些了解,昆剧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也是艺术上最成熟、影响最深远的剧种之一,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在中国戏剧史上,昆曲的兴起是一件大事,这是中国剧坛上唯一一个由文人与艺人联合发展而推出的一个剧种。以汤显祖和洪升为重要代表,他们的剧本富于文采,典丽工整,文学价值很高,很多唱词本身就是著名诗人婉约凄美的诗句,且先有词后有曲,昆曲的文学性营造出了一种傲人的古典意境。《牡丹亭》中一句:“可知我一生爱好是天然!”这话出自数百年前的女子之口,真让人惊叹!昆曲也保留了最古老的汉字发音,而曲调也是采用了古典文学里的曲牌体,声腔吐字相当讲究,再伴以声若游丝的曲笛为主,又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为辅,达到一种幽深冷艳之感。

与同龄人每谈及此,他们大多不理解我对昆曲的喜爱,常常带着诧异的表情,说出相同的理由:“那是老年人才看的东西。”我知道年轻人平时接触最多的是流行乐,热衷的是国外大片,但我认为每种艺术都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对于某种艺术的喜爱或排斥,都是内心理解认识的不同。当耳膜从聒噪的摇滚或重金属乐中回过神来,将目光转向那份看似遥远、瑰宝般的艺术,你会发现,世界原有这么一个美丽的角落。

昆曲于我,是一种深情。放慢脚步,给自己一种古典情怀,一份从容的心境。那一唱三叹的小磨调,无论是闺阁闲愁、离人相思、兴亡之叹都淋漓尽致,风情万种,让人神思悠然。看那摇曳的画面,水袖翩然,书生的温文尔雅,佳人的弱柳身姿,顾盼生辉,烟视媚行,古典优雅中带着含蓄的性感。《牡丹亭》的一往情深,《长生殿》中的爱恨情愁,《夜奔》中林冲的末路长叹,《桃花扇》中的南朝往事……道不尽的千年故事,诉不尽的爱恨离愁。岁月流转,心境变迁,回眸处,几缕笛音,几句唱词,仍能拨动心弦,于心灵深处渐渐沉积,升华为岁月带不走的最美情怀。你看那窈窕婀娜的身姿在如虚如幻的舞台之上翩翩起舞,似时空交替回到久远的王朝。举手投足间竟显温文儒雅宛如仙境之中走来的仙风道骨,似虚实缥缈不知是真是幻。声出朱唇如圆盘落玉声声脆绕耳旁,似台上如心中不知原自何处……一把折扇,几把古椅,看水袖飞扬,听丝弦萦绕,心也就慢慢地如花般绽放了,撇开尘俗的烦扰,只在这刻与自然的意境沟通……

昆曲如一幕永不谢幕的长剧,一次次场景变换,一年年的人物变迁。拉开昆曲这扇门,就会惊叹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所幸的是,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仍可听见梅兰芳、俞振飞等大师在上海演出时清婉的唱腔,也可听见在昆曲没落时“昆曲义工”白先勇为其复兴所做的奔走呼号。更于2004年至今,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演出,也让昆曲以崭新的姿态面对大众。有人说,昆曲复兴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才刚刚开始。我相信,中国承载的千年文化一定会让这些民族瑰宝在不远的将来重新焕发生机,一代代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戏院水袖牡丹亭
牡丹亭
像素下的微观世界——MCL数码港戏院
Singing the Changes
SINGING THE CHANGES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水袖
曾凤飞:水袖轻拂的《远·近》恭王府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