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阿蒙

2011-04-09山西北野

天津诗人 2011年4期
关键词:阿蒙大朵姿态

山西北野

了解一位诗人,首先要接触并剖析他(她)的作品。通读阿蒙这九首诗,如同与一位多愁善感但举重若轻的女子交谈,话锋过处,落英纷纷,惆怅遍地。末了,还是她的话凝重而又利落:“把那些忧郁的,陌生的,患难与共的记忆,放到心里”(《等待式》)。一个“放”字,既轻且重。轻的是“爱和温暖,那么清香糯软/在一个航道里绽开”,重的是“可以肯定,你在/我最贴身的位置”。这样的表述,辩证而不失条理,睿智且富有弹性。

作为一种创作文本,诗歌的意义在于让灵魂在现实生活的迷宫中寻找一个出口,并沿着心灵的指引诗意地栖居,这是一个艰难的精神翔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用词语意义覆盖生活乃至生命意义的过程。且看阿蒙的《关于家务》: “大部分时间里/在这张桌子和那个碗之间/我被拎来拎去/还有一些时日,是固定的/扫除日”在这种单调而不断重复的现实体验中,作者发现了“一些污垢/停留在一个地方久了,遮掩/事物的本来面目”,于是,“擦拭/是必须的,顺便/打一些水。从头顶浇淋下来/把自己清洗一次”。看似娓娓道来,实则勾勒出了当代女性普遍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存在。这种普适意义在《一个苹果被锁进了抽屉》里表现的尤为强烈。

生命过程是短暂的,但其意义是终极的。这其中,生与死,爱与恨,情与仇,善与恶,纠结着尘世中的一切,也分流了人的价值的取向。作为诗人,生命品质决定了其精神构建的努力是善意的,也唯此,才能抵达“覆盖生命”的诗性本质与存在境界。“大声地喊我的名字吧/我承认,我享受这个过程/这样的沟通让我从心底感到幸福” ——在这首《从天堂往下看》中,阿蒙构建了一部中国式的大爱文本,并让自己置身其中:一生的议程让即将上升的灵魂流连,回首,“我的子孙,我的姊妹/以及所有惦记的亲人/那些积聚的思念,被瞬间点燃”,乃至“我们之间的距离。沿着/时间往回赶,你们的柔情/始终缠绕着,延伸了/无数个白天黑夜。”同样的表达体现在《透明是一种幸福的颜色》、《小女人》中:“我爱,这些阳光中的事物/这些落叶,这些田埂,还有甩绸缎的鱼/十指收拢,我把她们统统雪藏/然后在人们的注视中,悄悄地/转过身,掩饰自己的失态”(《透明是一种幸福的颜色》)。尤其在《小女人》中,作者记录了某个节日或生日里,对爱的期望和豁达:“女人,是被称作花朵的/大朵大朵的美丽芬芳/那些骨骼,和着每寸的肌肤/被细微的感觉挖掘出来/衡量一些长相厮守的距离/此刻,我枯坐在/时间磨成的光阴里。倒计时/那些需要,附带的/一些念想各执一词/这一刻,真的/对我来说至关重要”,但即使“日落以前,如果希望落空/我也不打破沉默来惩罚你”。给读者的感觉细腻但不繁复,简约而不简单。

作为一种精神活动,诗人有千差万别的创作姿态。一类是以读者的上帝自居,充当一个全知全能者(诸如《神谕的诗篇》之类的),以凌驾一切之上的姿态向读者发布精神训诫或概念说教,其“假、大、空”也因此显现;一类是诗人以自我为中心,或宣泄滥情,或故作姿态,没有提升,没有纯化,遂成为个人的精神游戏。在阿蒙的诗中,作者以见善相示、切切偲偲的姿态,获得了创作与阅读的平等。这种姿态也锻造了阿蒙的语言策略,那就是摈弃剑拔弩张式的意识和术语,始终以人生感受为依托,寻求生命信息的和谐呼应,诗作也令人亲切动容。

值得一提的是,在诗歌创作中,阿蒙一方面让自己身临其境,另一方面又不失时机地抽身出来,这种既有体验又有观察和思考的写作方式,使得其诗歌文本更加具有普世价值。读罢她的《那个华阴的清晨》,这种感觉尤为清晰:“……这中间有我/隐身,在一片桃红里/倾听,青山流翠/在人们的应接不暇中生长”,然而,“可我只是个外乡人/当我睡着,当我梦见/门外的叫早声有足够的理由/把我和一些影子拉开/消失了,山水的好姿色/我被一种距离狠狠地扔出窗外”。作为一名游人,“华阴”的一山一水让其“隐身,在一片桃红里/倾听”,在心灵的愉悦中激发创作灵感;但是,这种愉悦只是暂时的,倾听也好,领略也罢,终究还是要被一种必然的惯能推动,渐渐消失,唯有无限的伤感留在生命里,经久地发酵——这只是文本层面的阅读和领悟——作为一个“能动”的受体,沿着作者设定的词语轨迹,向前跨进一步:对这个世界来说,每一个生命个体不也仅仅是一个过客吗?

答案是肯定的!

猜你喜欢

阿蒙大朵姿态
色彩的喧嚣与癫狂——阿蒙·埃洛扬作品欣赏
云与紫外线
攀爬的姿态
大朵大朵
全新一代宋的新姿态
跑与走的姿态
克里斯蒂亚诺·阿蒙:拥抱5G时代
不远
丢失的时间
岭上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