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百姓”一词的存在

2011-04-07罗晓春曹永强

关键词:老百姓百姓公民

罗晓春 曹永强

论“百姓”一词的存在

罗晓春 曹永强

通过对“百姓”一词在历史文献和在目前生活中使用现象的举例陈述,说明“百姓”一词存在的封建性;而在现行社会制度下,“百姓”则是完全没有权利意识的被管理层,揭示了“百姓”一词在现行制度下存在的不合理性;然后从文化词汇差异方面入手引出“公民”一词,最后利用“公民”和“百姓”二词的“等同”关系得出“百姓”一词存在的悖论,从而得出“公民”替代“百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公民们都应从自我做起,尽量少用或不用“百姓”这一称谓,努力唤醒自己的权利意识。

百姓;公民;相对指称;模糊性;文化的词汇差异

一 “百姓”一词的封建意味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在封建社会里百姓的悲惨命运。在封建帝王时代相对于统治阶级以外的人民被称为“百姓”,在那时的君王和官员心里,百姓是个贬义词,是可揉可捏的社会最底层阶级。因此,不管是一朝的兴起,还是一朝的灭亡,受苦的始终是“百姓”①。

追溯“百姓”一词的起源,百姓一词始见于尚书。《尚书·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郑玄做注曰:“百姓,谓百官族姓……百姓者,群臣之弟子是也”。《史记·夏本纪》曰:“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清代俞正燮在《癸巳类稿》上讲:“百姓,专以仕官言之”。《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为尔德。”《国语·周语》:“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论语·宪问》:“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尚书正义·虞书》:“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国语楚语·天下》:“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员,是为百姓”。以上时期的“百姓”与后世百姓绝不相同,而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贵族的总称。《说文解字·女部》:“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杜预注:“因所由生以赐姓。”姓氏成了标志人的身份地位和贵贱的符号。在奴隶社会前期,有姓的都是氏族或诸侯国的达官显贵。[1]此时的“百姓”也有犯法而沦为奴隶地位的,称之为“黎民”或简称为“民”。“黎民”无姓氏,并被刺瞎一目作为特有的标志,他们甚至可以被奴隶主用作人牲,杀死以祭神或殉葬。[2]人们常说“黎民百姓”,这本来是一个并列式的成语,可在那个时代却有着森严的等级性。随着历史的演变,时间的推移,“百姓”成了封建社会的被统治者。

封建时期的“百姓”与奴隶时期的“百姓”截然不同。《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樱,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北史·苏绰传》:“身不能理自己而望理百姓,其犹曲表而直影也。”唐·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唐·杜牧《过骊山作》:“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元·方回《有感诗》:“不如穷百姓,何谓求诸侯。”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7回:“那六街三市勋卫宰臣,黎民百姓,奉天子之命,与民同乐。”这一时期的“百姓”与皇家的“独姓”相对立了。“百姓”这个词中就被注入了“与官吏相对,地位卑贱,无权无势,生活贫穷,任宰割”这样的文化传统。[1]因此,“百姓”就与“皇帝”、“官吏”、“老爷”、“佃农”等一样,是极具封建色彩饱含封建专制不平等意识的词语。正是由于社会阶段、文化典制等各方面原因的限制,“百姓”这个词就带有一定的等级观念,因此它具有封建意味。

二 “百姓”一词的不合理现象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些反封建意识的词改变了名称,如解放后“司令官”改作“司令员”,“百姓”改作“人民”,“厨子”改作“炊事员”,“车夫”改作“司机”,“信差”改作“邮递员”等。[3]八十年代以前,在国家领导人讲话中,以及在较正式的文件中都极少使用‘百姓’一词,而是代之以‘群众’和‘劳动人民’这样的新词语,毛泽东曾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中就有:“我们应当向人民群众指出战争的胜利前途,使他们明白失败和困难的暂时性,只要百折不回地奋斗,最后的胜利必属于我们。”但现在人们的意识始终没有改变,街道边的“百姓鞋店”、“百姓大药房”等比比皆是,甚至在中央电视台也有名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栏目,在一些赞美党、赞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歌曲中经常出现“百姓”一词,如解晓东演唱的《咱老百姓今晚真高兴》,还有彭丽媛、吕继宏等演唱的一些优秀歌曲,可谓词曲优美;还有一些描写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好干部的影视作品也经常用到“百姓”这个词,也可谓积极向上,可仔细品味,总觉得“百姓”这个词听起来有些不舒服,似有“歌者”或“官者”高高在上之感,与群众的距离拉远了,关系对立了,似乎他们已不在“百姓”之列了,那么他们如何能享有“人民艺术家”、“人民公仆”的美誉?“百姓”代替“人民”和“人民群众”,有意无意使用的还是“百姓”旧时的意义。艺术角色(或歌曲演唱者)所代表的总是“官员”或“军人”的形象,“官员”或“军人”总是把自己视为“百姓”以外的另一类人,俨然他们不是人民中的一员,他们凌驾于“百姓”之上,与“百姓”的关系是对立的。做让人民满意的事情,当让人民拥护的领导者,是他们的政治和社会理想,[4]这就是所谓的“官文化”。“官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理论是儒家道统,主体内容是统治民众、协调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特别是君臣关系的方式方法。在官文化主宰的社会里,“官”是一个特权阶层,有着高高在上的地位和为所欲为的权势。与官相对应的百姓则截然不同了,他们只是在官面前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任凭呵斥、欺凌和奴役的“黔首”和“蚁民”。可以说,百姓乃传统“官文化”遗留下来的一个概念,被深深地烙上了宗法等级制的印章,专指社会下层的劳苦大众和芸芸众生。[5]

《现代汉语词典》:“百姓:名词,军人和官员以外的人。”源于这种词义解释的例子有:

(1)平民所唱的山歌野曲,现在也有人写下来,以为是平民之音了,因为是老百姓所唱。(鲁迅《而已集》)②

(2)军队和老百姓,咱们是一家人。(《军队和老百姓》歌词)

(3)至于我这样做是为了吓唬老百姓,我想没有一个人相信他这种说法,我从来不吓唬老百姓,只吓唬那些贪官污吏。(九届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朱镕基总理答记者问)

(4)但我们执法机关中一些穿制服的执法人员,却在法庭上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因为我穿着制服,所以我可以不必遵守“老百姓”们才要守的“法”。(《中国青年报》1999/4/7)

(5)这是中国式的化妆舞会,远从纪元前二世纪便流行在中国皇宫里,有时候皇帝也亲自加入,扮演成商人等等,与左右同乐,学做老百姓开心。他们整个是另一个阶级——把老百姓关在十八道金碧辉煌的宫门外面,然后在里面装做老百姓的阶级。(李敖《北京法源寺》)

以上的例子将“百姓”分别译作“平民”、“与军队相对”、“与政府官员相对”、“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相对”、“与封建皇帝相对”的意思。“这就是词语的指别功能,即表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指示副词等的一种指称功能,这些词语的指称对象随说话人、说话时间、说话地点而变。因此,指别是一种依赖语境的指称或相对指称。”[6]尽管解放后将“百姓”改作“人民”,但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见怎么使用,而且“‘百姓’和‘人民’不能构成严格的替换关系,因为二者的意义并不相同,人民也不是解放之后才出现的,早在《诗经》中就有了,如‘质而人民’(《大雅·抑》),另如《洛阳伽蓝记》中有‘人民服饰’”。[3]“百姓”一词的相对指称范围不仅仅是前面例证中所表现的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还有:

(6)“见群众不宣传,不鼓动,不演说,不调查,不询问,不关心其痛痒,漠然置之,忘记了自己是共产党员,把一个共产党员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

(7)但后来观众反映,不过如此,又是一档明星节目。这让倪萍受到很大的震动,于是及时调整思路,逐渐将视角伸向普通老百姓。……关于普通人的题材占了70%以上,如修脚女工、茶馆老板、三轮车工人、照顾母婴的月嫂等等,播出后反响巨大。《羊城晚报·新闻周刊》2001/10/4~10/10)

(8)崔永元:我们请过名人,也请过老百姓,统计结果表明,名人不如老百姓表现得好。(时间、乔艳琳《实话实说的实话》)

(9)我认识一个娄先生是大学里教书的,每月的俸禄也有二百多块大洋,钱可是不少,就喜欢这些东西,钱就总觉得不够,看见好东西买不起,他心里别提多难受了。他又是光收不卖,这不日子过得还赶不上贫民老百姓呢!(邹静之《琉璃厂传奇》)

(10)在短短数月内,竟然接连发生3起人大代表在高院遭到阻拦或被殴打辱骂事件,对待人大代表尚且如此,对普通老百姓就可想而知了。(《半月谈》1999.3)

(11)我们老百姓可以不知道,可是当医生的怎么也不负责任地乱说话呢。”章女士心情难以平静。(《羊城晚报》2004/7/14)

以上例(6)例(10)将“党员”、“人民代表”等身份与“百姓”对举;例(7)例(8)将“百姓”与社会公众人物对举;例(9)例(11)将“百姓”与“教书的”和“医生”对举。这些名人明星不是军人也不是官员,可是一旦成了名人,大家就把他们不看作老百姓了,教师医生不过是从事着一定专门职业的人,也被认为和老百姓不是一类人。

(12)我虽然是个青楼里从良的,但跟你的那年你也该知道,我是正经的女儿身呀!跟了你以为一辈子能快快乐乐地过上个老百姓的日子呢。(邹静之《琉璃厂传奇》)

(13)清徐县迎宪村1400多群众联名反映村委主任梁满红的问题,在这些人中,有普通老百姓,也有过去当过村干部的人。(《半月谈》1999.3)

例(12)把妓女划到“百姓”之外,这样的话“军队和官员以外的人”又分了个三六九等。例(13)中把“百姓”和“村干部”③区分了开来,“要知道村委会是农民的自治组织,并不是一级政府部门。村干部连国家机关的普通工作人员都算不上。可是一旦和这最小的官阶沾了点儿边,就和老百姓区别开来了。”[1]而在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屡见不鲜,村干部平日里趾高气扬,弄虚作假,鱼肉乡里。这就更与“百姓”一词的解释相去甚远了。

(14)倪萍:我曾经坚持把文化词平民化,说成老百姓的语言。《语言文字应用》1997.4.

(15)崔永元:我发现就用老百姓的话,也很生动,也很精彩。包括我们请来的嘉宾,他们也用最普通的方式跟观众交流,我们感觉很舒服。生活中很多老百姓的语言很地道。(《语言文字应用》1997.4)

例(14)例(15)表达出两位著名主持人对老百姓语言的理解,在他们的意识里,说得文雅、生动、精彩、经典、书面化,就不是老百姓的话了。反过来就表示出老百姓的语言就应该通俗、浅显、口语化、非专业化,就应该没有水平。这又将老百姓圈入了“文化含量不高很世俗化”的群体。

(16)崔永元:一般我都是把他们的背景介绍清楚,公布出来,他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他是那个领域的学者,和他们相比,我就是一个很浅薄的老百姓。(时间、乔艳琳《实话实说的实话》)

(17)说到《警察“李酒瓶”》,李保田称这是戏剧学院一个学生的作品,“我演的是一个穿警服的小老百姓。”(《江南晚报》2001/11/5)

众所周知,崔永元是知名度很高的公众人物,是名人,可他在央视直播中却把自己说成“老百姓”,以衬托那些有专业造诣的专家的地位,这表现了他的自谦心理和调侃目的,同时也泄露了“老百姓比较浅薄、没有专长”的话语预设。例(17)中提到的警察应该不是老百姓,可为了强调这个人物的平凡,在千千万万基层派出所的警察中毫无特别之处,有意把他说成“老百姓”,这是说话人要弱化角色的特殊性、增强广泛性的主观动机在起作用。在这种语境里,我们上面指出的相对性仍然适用,说话人似乎认为,相对于这个普通警察,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警察才不是老百姓。[7]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百姓一词的指称对象范围常常伴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稳定应该理解为语言的模糊性。就词语本身的解释来看,它是不确切的,具有模糊性,这就是词义的模糊性。模糊性有很大的弊病——“模糊性给交际带来很多障碍和麻烦,甚至正在困扰着无数的人们。现在有许多争论,如关于人权的,关于民生的,关于儒教性质的,关于亚洲价值观的,都源自于词义的模糊性。(王宗炎,1998)”[8]“百姓”是一个表人的名词,是中性词,但从以上很多例子里反映出来的却是贬义的意思,诸如以上例子中“三教九流”的身份,都要比“百姓”特殊,要知道在以前,“三教九流”④的身份是为百姓们所深为不齿的。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呢?“语用频率是制约语义偏移的根本原因。”[9]在现实生活中,“百姓”一词的消极意义远大于积极意义,这是造成“百姓”一词从中生词偏移为贬义词的根本原因。

三 “公民”替代“百姓”的趋势

“有一些词的文化义就存在于它们的所指本身,如‘八仙’、‘冲克’等,由于指的是汉文化的事象,虽然可以用英语词语来译解,而没有对应的英语词汇,这种差异可以称为文化的词汇差异”。[10]“百姓”一词译成英语是“common people”,它是一个合成语段,“common”是普通的,粗鄙的意思,“people”是平民的意思,而将“common people”译成“百姓”则成了中国的专有名词,而西方国家有专门称普通民众的词——“citizen”——“公民”⑤。“公民”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它更表达了法制社会的基本准则:“其一,‘公民’标志着平等;其二,‘公民’标志着民主宪政;其三,具有‘公民’意识的人不仅应有着对权力的理性态度,还有着对超出自身之外的事务的关注和必要时积极介入的行动。”而我们的普通民众被称作“百姓”、“居民”、“公民”,这从小小的二代身份证上就可以看出来。《现代汉语词典》:“公民:名词,具有或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规定享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从“百姓”和“公民”二词的解释本身来看,它们是不同的,更何况就二者的不同,“体现了两种迥异的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百姓’是传统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的集中表现,而‘公民’则是现代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的集中表现。二者相比之下,可表现为:‘百姓’社会即传统的社会是专制的,有的甚至是集权的,而‘公民’社会即现代社会则是自由民主的;‘百;‘百姓’社会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社会,而‘公民’社会则是全体人自制的社会。”[11]

“弗雷格⑥曾提出这样的问题:‘等同’是一种关系,是名称之间的关系,还是对象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在‘a=b’中,是两个符号相等,还是两个符号所指的对象相等?如果是符号之间的关系,那么二者的联系是任意的,因此我们可以随便选择我们的表达式。此外,我们在很多情况下使用等同关系,还是想表示实际的认识,若是表示的是对象之间的关系,那么a和b就是同一个东西,‘a=b’表示的不过是同一个对象与自身同一,但这与‘a=a’有什么区别呢?显而易见,‘a=b’与‘a=a’应当有区别,后者仅凭逻辑中的同一律就可得到,而前者具有认识上的价值。”[12]我们把“百姓”看作“a”,把“公民”看作“b”,那么“姓”社会是封闭的,而“公民”社会则是开放的;“百姓”社会是人治的,而“公民”社会则是法制的从“百姓”到“公民”具有认识上的价值,如果它们仅凭逻辑上的相同,那么“公民身份证”和“百姓身份证”有什么区别呢?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认为“百姓”的同义词“人民”、“居民”、“公民”,“公民”一词已经用等同关系作了区别,“人民”一词和“百姓”一词不能构成严格的替换关系,因为二者的意义并不相同,还因为这个词很早就出现了,如北魏的杨炫之在《洛阳伽蓝记·闻义里》中有:“九月中旬入钵和国……人民服饰,惟有毡衣。”《水浒传》第二回:“府尹把高俅断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东京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神异经·西南荒经》:“知天下鸟兽言语,土地上人民所道,知百谷可食,草木咸苦,名曰‘圣’。”唐·李冗《独异志》卷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居民”则指住在某一地方的人。经济学中“居民”指在本国长期从事生产和消费的人或法人,符合上述情况他国的公民也可能属于本国居民。所以说这个词也不能代替“百姓”一词。只有“公民”这个词是秉承法制社会而来的,用它替代“百姓”一词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四 结语

因此,可以说“百姓”这个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用“公民”一词替代它很有必要,但“百姓”一词使用了上千年,由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人们长久以来的习惯,要立即用“公民”一词替代它是不现实的,它需要语言文字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每一位公民身体力行的行动。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完善,公民意识的觉醒,“公民”一词替代“百姓”一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明显地渗透着官文化意识的‘百姓’称呼,我们可以尽量地少用或不用,而以‘公民’的称呼取而代之,努力实现从百姓意识到公民意识的逐步转化”。[5]

注释

①《现代汉语词典》:“百姓:名词,军人和官员以外的人”。

②本文中例句除例(6)转引自刘金荣、薛香莲,“百姓”一词的民族文化积淀,晋中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2外,其余均转引自黄明明,试析“老百姓”一词的语用模糊性,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

③村干部,也称村官;是由党员、群众选出来的,是村的领导者、带头人。

④《成语词典》:“三教九流: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出自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梁武)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了如目前”。

⑤《现代汉语词典》:“公民:名词,具有或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规定享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⑥弗雷格: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戈特洛布·弗雷格(德语: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1848年11月8日-1925年7月26日),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是数理逻辑和分析哲学的奠基人。

[1]刘金荣,薛香莲.“百姓”一词的民族文化积淀[J].晋中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2.

[2]李秋明,杨友良.天水历史成语解析[M].作家出版社,2006:11.

[3]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53,56.

[4]流云.“百姓”一词须慎用[J].吉林教育(综合版),2007,1-2.

[5]吴敏.“百姓”称谓与官文化残余[J].人民论坛,2008(1).

[6]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

[7]黄明明.试析“老百姓”一词的语用模糊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3).

[8]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与词典编纂[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292.

[9]邹韶华.语用频率效应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1:46.

[10]陶原珂.词位与释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2,53.

[11]陈宁.“百姓”“公民”一词语义社会学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4(3).

[12]徐友渔,周国平,陈嘉映,尚杰.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M].生活·读书·新知,1996:48.

Abstract:The paper tries to demonstrate the irrationality of the word common people used in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the daily life.It suggests that the irrationality of the word lies in the sense of individual rights which is ignored by the word common people under the current social systems.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ord the common people and citizen,the paper thinks that it is inevitable for us to substitute the word citizen for the word common people.

Key words:common people;citizen;considering as;ambiguity;cultural differences in vocabulary

Class No.:H030Document Mark:A

On the Nature of the Word Common People

Luo Xiaochun Cao Yongqiang

H030

A

罗晓春,硕士,讲师,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天水。邮政编码:741001

1672-6758(2011)04-0114-3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老百姓百姓公民
论公民美育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老百姓的话
百姓看家“风”
老百姓的福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