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愿与红歌共此生——访沈阳军区文工团著名词作家邬大为的创作旅程

2011-04-04文/马

军营文化天地 2011年1期
关键词:战士桃花

文/马 令

走过战火硝烟,在文艺战线奋战了半个多世纪的著名词作家邬大为,是这样一位慈祥矍铄的老人:77岁的他,顶着一头银发,带着满眼神采,抑扬顿挫的语调,满是豪迈与热情,没有一丁点“大腕”的架子。

“我真没啥说的,谁干了一辈子创作还不搞出点名堂?”他向急于“探秘”的笔者接连摆手。

可是,谁又会相信,《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红星歌》、《北疆连着我家乡》等伴着一代代人长大的优秀歌曲,歌词创作的背后会没有一些动人的故事呢?

那个秋日的午后,就在邬老家中洒满阳光的落地窗前,我们听到了一个个比桃花更绚烂的故事,也见证了一段钟情音乐、乐在创作的不凡人生。

“不怕累,就怕不让唱歌”

邬大为的名字往往和他脍炙人口的词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又有谁知道,他还有着一段以唱歌而知名的历史?

1933年,邬大为出生在素有“人间天堂”之誉的美丽杭州。父亲毕业于当时的燕京大学,时任杭州青年会文牍主任。

跟着父亲,他自幼熟读诗词歌赋,很早就看过《铁流》、《混凝土》等前苏联进步书籍,那时一颗红色的文艺种子便在他心里萌芽。

别的伙伴喜爱掏鸟蛋,摔泥巴。邬大为却最喜欢唱歌。年仅6岁的他,和母亲一起去教堂做礼拜,仅听了几遍《平安夜》、《哈里路亚》等赞美诗,就能准确地唱出来。

他还把20多首教堂诗歌抄下来,整天轮着班唱。直到上小学二年级时,父亲教他学唱了《松花江上》等爱国歌曲,他才换了曲调。没想到的是,从此,红歌伴了他一生。

一年后,父亲由于参加爱国运动,受到日伪政府迫害,不得已举家搬往上海。

1949年,在上海电影院,邬大为观看了解放军文工团演出的歌剧《白毛女》,台上是倾情的演出,台下是人们的喊声、掌声、呜咽声。他一连挤着排队看了4遍,每回都挂上一脸泪水。他不仅被白毛女遭遇悲惨命运时流露出的顽强所感动,也被文工团演员们动情的歌唱和演技折服。

这一年,当25军文工团在上海招兵时,刚刚初中毕业的他报了名。望着这个年仅16岁的小鬼,招兵人员问他:“你会些啥?”

邬大为没有像其他应征者一样怯怯生生,而是饱含深情地先唱了一首《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清脆洪亮的嗓音,唱出了感情,过路的行人也被吸引了过来。没等大伙儿回过神,他又一气唱了《松花江上》、《渔光曲》3首歌曲,当他投入地打算再唱下去时,招兵人员说:“你被录取了,留着劲儿,以后有得唱!”

在文工团,邬大为成了个“杂家”,舞蹈、腰鼓、评书、大鼓、快板等,都表演过,但他最钟情的还是唱歌。唱上歌,劳累就飞走了。邬大为说:“不怕累,就怕不让唱歌。”

也正是因为擅长唱歌,他的人生又一次发生了转折。

1952年,上级决定抽调3名人员补充到在朝鲜战场上的23军文工团。由于表现突出,作为唯一一名有歌唱特长的队员,邬大为被调往抗美援朝一线。

那正是战争最残酷的时期,也许刚刚在一个大锅里吃饭的战友,片刻后,就再也看不到彼此了。

在艰苦的环境和巨大压力下,战士们的精神生活极其匮乏,听一首歌,看一个节目,成了最大的享受。

“高粱酿酒香喷喷,三杯美酒敬亲人,亲人就是志愿军……”战火中,不知道有多少战士,跟着邬大为他们学会了《三杯美酒》、《藏胞感谢解放军》等歌曲,他们还把“解放军”改成“志愿军”,把藏胞改成“朝鲜同胞”。

这些由几段文字、几个音符组成的歌曲,激励着战士们在战场上前仆后继、勇往直前。邬大为说:“最艰苦的时候,战士们可以没有食物,但是不能没有歌,那是他们的快乐和信仰!”

邬大为有一副好嗓子,战友们称,他的嗓门比别人高8度。合唱前苏联歌曲《斯大林颂》时,他被加强到了人数较少的女声部,也多了个 “战场女高音歌唱家”的雅号。

需要咋唱就咋唱,需要哪唱到哪唱。用邬大为的话说:“在战场上,那是脑袋别在裤腰带里唱歌,流着眼泪微笑。”

“隆隆”的炮火是最壮丽的交响,脸被硝烟浸得黑黄的战士是最美丽的观众。他和两名同志组成演出小组,穿插在最前线表演歌唱、相声、快板、小品,走访了一个个阵地、一个个战壕,战士们响雷般的欢笑与掌声也跟了一路。

“亲爱的同志们辛苦了,军首长特意派咱们当代表……”一次,文工团到一个叫马架地的阵地去慰问,他们刚刚用自编的《慰问小唱》拉开序幕,敌机却突然而至。

随着“咚咚”的巨响,坑道口炸塌了。坑道内的氧气越来越少,没多久,邬大为就感到胸口像压了块磨盘,眼前全是金灿灿的星星……

再次睁开眼睛,邬大为发现自己正躺在后方医疗所。他是被同志们从坍塌的坑道里扒出来的,为了营救他,一名副连长和3名战士被燃烧弹烧成重伤……

望着病榻上的战友:副连长英俊的脸庞裹上了厚厚的绷带,一位被称为“大嗓门”的战士被烟熏得发不出半点声音……

这些年轻的战士,一辈子留下了战火的烙印,但,明天,他们仍会无畏地为了外国友人冲锋在生死一线,仍会无悔地为战友挡住致命的子弹,这,就是最可爱的人。“我要永远为他们歌唱,一辈子为战士歌唱!”

与诗坛泰斗乔羽(右)探讨歌词创作

无奈告别声乐,却在作词上创出新路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

1973年,随着影片《闪闪的红星》火热播出,主题曲《红星歌》顿时红遍大江南北。而谁又能想到,这铿锵有力的音符背后,词作者邬大为还有着无奈走上创作路的沧桑。

在朝鲜战场上,千百次倾情投入的连续演唱,使邬大为的声带受损,被迫做了扁桃体摘除手术,当时,因战地医院条件所限,术后患处仍时常作痛。出院后,他再也不适合唱高音了,不得不放弃喜爱的声乐。

“条条大路通罗马”。邬大为的意志并没有消沉下去,他主动向领导申请调到创作组,获得了批准。

然而,写歌并没有想的那么容易。邬大为满腔热忱地写了七八首,却没有一个通过文工团的审核。

词以情胜。怎样把满腔的情感倾注于笔端?邬大为连做梦也带着这个问号。

那段时间,他的黄挎包里整天揣着两本书,《民歌选集》和《辞源》,一有空就掏出来揣摩。

如今,打开掉了封面的《民歌选集》,泛黄的书页焕发着历史的韵味。上面的每一首歌词,几乎都被邬大为圈阅过。

这本卷了边的老书,记录了一位作词人对事业的执著与热爱。

许多年后,邬大为对那时“揣摩”歌词的感悟,进行了高度的概括:站稳创作的立足点,抓住感情的爆发点,瞄准心灵的共振点。

找准了“路子”,审核时,邬大为的歌再也不“卡壳”了,并很快在词坛崭露头角。1959年,他被调到军区前进歌舞团,成为了一名专业歌词创作员。

第一年,邬大为就随创作组转战南北:部队拉练演习,他背起背包一块走,磨出一脚血泡,也和战士们磨出了情感的火花;部队抗洪抢险,他也跟着一块打冲锋,兜里揣着稿纸,在“风口浪尖”记下灵感。

在海南岛当兵:住泥土房,和战士挤在火炕上,每天一起爬战术、扛麻袋、抡锹镐,样样冲在前,晚上还熬通宵地写稿,大伙儿都喜欢这位大哥哥,爱向他倾诉心里话。

深夜,一位四川籍战士还在被窝里偷偷打着电筒把女朋友的信给他看,征询他的意见,“这个姑娘怎么样?”

“战士们太可爱了!”想起这个场景,邬大为脸上的道道皱纹尽情地舒展开了。

1964年,全军发起了征歌活动。邬大为提起笔,战士们劳动后笑掉满脸泥巴的可爱,行军途中偷偷挑破血泡仍冲在最前面的好强……个个场景一起涌上心头,笔端就有了倾泻不完的灵感。

一连7天,他闷在不足6平方米的小屋,一首接一首地在纸上抒发着沉淀的情怀,有时写着笑出声,有时泪花打湿了稿纸,还有的时候,连开饭的号音也听不到……

邬大为的创作之笔,拾起来就从未停歇。

一摞摞的文稿,摞出了 《师长有床绿军被》、《古田会议决议指引方向》、《保卫祖国紧握手中枪》等深受全军将士喜爱的佳作。

随着佳作的接连问世,邬大为的名气越来越大。1973年夏天,邬大为和魏宝贵应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作曲家傅庚辰之邀,为影片 《闪闪的红星》谱写主题歌歌词。他们阅读剧本后,深深被剧中主人公的经历所感动,很快完成了《红星歌》的歌词。

随着影片放映,这首歌不胫而走,迅速唱遍了全国。《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大报刊都刊登了这首歌的歌词,邬大为还被邀请到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

在文艺战线奋战60余载,邬大为发表词作近千首,论文100余篇,有300余件作品分获全国、全军、军区、省市级奖励。

十年孕育灌溉,方有一朝桃花盛开

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为全国观众展现了一幅动人画卷:挺立在风劲雪急的北疆哨卡,年轻的战士心中却想到了家乡开满桃花的春日,胸膛泛起的暖流融化了眼前的风雪,冰冷的钢枪被握得更紧……

由此,这首歌曲风靡大江南北,一代代人听着它长大,一茬茬战士唱着它戍守国防。

但鲜为人知的是,它的背后还有着一串颇具曲折的故事。

1970年初,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发生不久。邬大为和文工团人员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到前线慰问。

-40℃是什么概念?邬大为说:在帐篷里倒杯滚烫的开水,拿到外面,不到1分钟就凉了,再过1分钟就成了“冰坨”。

一天清晨,邬大为远远看见几个“雪人”走向营地,这几名战士为了隐蔽披着白被单,露出的眉毛也是白色,一解开口罩,冰碴儿就“刷刷”地往下掉。

他问一位南方籍战士:“在这冰天雪地的江边潜伏是个什么滋味儿?”他说:“冻得像猫咬一样的疼?”邬大为又问:“在最冷、最累的时候,你都想了些啥?”他想了想说:“我看到遍地的雪花,就像是看到了家乡漫山遍野的桃花,再冷、再累也就不觉得了。”

多么可爱的战士,多么高尚的情操啊!在他们心中,雪花和桃花、边疆和家乡如此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电石火光间,邬大为的心像被重锤擂过,他跑回屋一气呵成了这首歌的初稿,题为《可爱的家乡》。

然而,在政治氛围非常浓厚的70年代,“桃花”一词可不是随随便便敢用的,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桃花具有太多的“艳粉”色彩。

因此,这首歌词整整贮藏、酝酿了10个年头。

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文艺战线的百花齐放。《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军港之夜》等一大批优秀抒情歌曲,相继走进千家万户。

邬大为深深感到,那朵珍藏的“桃花”也该吐蕊开花了!

他找来老搭档魏宝贵同志一起研究推敲歌词,将词中秀丽的“山庄”改成了“村庄”。而当著名作曲家铁源看到歌词时,又提出建议:“能不能把第一句歌词,‘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作为歌名?”

“这个名字多美呀!”歌名就如此敲定了。

这还没算完,当他们将词稿寄到《解放军歌曲》编辑部后,文字编辑、创作了《学习雷锋好榜样》歌词的著名词作家洪源又提议:将原稿描写“家乡”夜景的第二段“在那月光如水的地方……”,写窗下、灯下、月下的部分改成集中写桃花,一经修改,桃花、桃树、桃园勾勒出了人们心中的美丽家乡。

至此,这朵桃花开始绽放了。

1982年的沈阳军区春节晚会,歌舞团的男高音歌唱家董振厚第一次登台演唱了“桃花”。军区司令员、政委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示把这首歌曲向全军区推广。

很快,这首歌不但受到了官兵们的热烈欢迎,还由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录了音并作为每周一歌播出,在辽沈地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随后辽宁《音乐生活》刊发了歌词。

1983年夏天,青年歌唱家蒋大为来沈演出,董文华的老师路梦兰主动将这首歌推荐给了他。蒋大为发现此歌无论曲调还是音域都较适合自己,于是在词曲还不十分熟悉的情况下,大胆地在拥有万名观众的辽宁体育馆作了演唱。

谁知从报幕开始到演唱结束,他的歌声7次被掌声淹没。随后蒋大为将它带到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使之很快在全国广为流传。

其后,全国各地有数百封来信,抒发对这首歌曲的喜爱之情。战士们来信表示:我的家乡也有桃花,这首歌唱的就是我们家乡,听了格外亲切!

“桃花”的名气越来越大,多次盛开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李双江、阎维文、郁钧剑、刘斌等多位著名歌唱家也演唱过这首歌曲。此歌还荣获了全国“青年最喜爱的歌”评选一等奖等10余种奖项。为此,邬大为被军区荣记二等功一次。

激情不凋谢,离休仍身兼二十余职

这是一次词坛上的盛会!

1999年的一个冬日,金波、刘饮明、王玉民等近百名艺术家冒着严寒急匆匆地从全国各地赶赴沈阳城,参加由中国音乐文学学会、《词刊》编辑部等7家单位联合主办的“邬大为歌词作品研讨会”。

一首首流光溢彩、荡气回肠的词作,获得了众多艺术家们的高度评价。

邬大为的作品,融和了时代、军旅、生活的气息,美在俗中见雅,朴素而灵奇。旁人称赞他是用“慧眼匠心唱大风”。

他笑笑:“哪有什么慧眼匠心?激情倒是有一些!”

三个月后,军区正式下达了邬大为离职休养的命令。

然而,邬大为却没批准自己“离休”。他给自己约法三章:每天创作不少于4小时,每年发表作品不少于百篇,论文不少于10篇。

一生不断的佳作,是一生深深的爱恋。邬大为的老伴说:“大为不抽烟、不喝酒、不上网,也很少看电视,就爱在书房里瞎鼓捣,有时大半夜的也不睡觉!”

邬大为说:“创作是我的生命。”采访时,在他摞满文稿的办公桌上,还放着半首歌词,墨迹未干。

为祖国和人民鼓与呼,他从不疲倦。他愿伴红歌共此生!

2007年,一个叫庞晓达的农民工为救落水儿童,再也见不到家乡的妻女。

听到这个消息,邬大为吃饭都没有味道,脑子里想的都是庞晓达救人的场景和他的家人。

一连3天,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连续创作了《爸爸,我给你写信》、《爸爸,我爱你》、《真情无价》等12篇歌词。

完稿后,他的眼睛又红又肿:一半是熬夜熬的;一半是流泪流的。这组作品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有些感动需要我们来传播,有些真情需要我们来呼唤,有些责任需要我们来担当!”邬大为说。

创作是他的最爱,却并非他的唯一。邬大为扳着手指头数出如今担任的20余项职务: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中国音乐文学会常务理事、《词刊》、《词林》等杂志编委、7所大学客座教授……

几乎每个月,他都要进行三五次讲座,至少为3家国家级刊物的歌词专栏撰写论文……

这期间,邬大为的脑筋又转开了:他发现不少词作爱好者写起歌词,空洞概念较多,而有关歌词技法方面的书籍又少之又少,该为做好“后来人”的理论辅导尽份力。

为此,邬大为花费9年时间,编写了60多万字的《歌词技法》、《歌词韵谱》两本书,填补了歌词技法丛书的一个理论空白,成为广大歌词爱好者的良师益友。2005年,这两本书被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文学系选为正式教材。

著书说来容易,操作起来却极为复杂,分章、分类、分节等环节,哪也马虎不得,一般编著这类书,至少要五六人分工合作完成。然而,邬大为却没有助手,又不会电脑,只能靠一个字一个字地磨。

有人劝他:“你也是老人了,这样拼还图个啥?”他说:“图利,党和人民给了自己丰厚的薪水;图名,名也不小了。我图的是一个老兵的良心和责任!”

这些年来,邬大为最爱吟、爱唱一首自己创作的 《老干部之歌》:“岁月染白双鬓,风霜刻深皱纹,经历了多少战火风云;热血铸就事业,理想织出彩锦,肩负多少重托使命;热心哺育希望,真情创造文明,我们骄傲,做共和国无愧的老兵!”★

猜你喜欢

战士桃花
朱彦夫:永远的战士
沙漠中的“战士”
抓落实要“心无旁骛”——要当战士,不要当“绅士”
桃花琐话
鸡蛋战士
战士的思念
清明,又见桃花红
无名战士有名剑
幺秃和桃花
桃花纷飞,曾许你一眼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