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奥运会对湖南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2011-04-03陈红霞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8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体育大学生

胡 惕,陈红霞

(湖南科技大学 a.教育学院;b.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北京奥运会对湖南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胡 惕a,陈红霞b

(湖南科技大学 a.教育学院;b.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运用文献、调查和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北京奥运会前后高校体育文化的变化,并对北京奥运会前高校体育文化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展望了北京奥运会后高校体育文化的前景,提出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进行体育文化教学改革。

北京奥运会;高校体育;文化影响;发展对策

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合,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感情、体育价值、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体育的物质条件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生活领域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特别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以及“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口号,对高校体育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将产生深厚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北京奥运会前后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查和分析,能为未来我国高校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主要为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湘潭大学、长沙大学、邵阳学院、湖南商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和湖南工程学院在校大学生。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问卷调查法,搜集、分析了大量的资料。以上10所院校共计发放2 000份调查问卷,回收1 970份,剔除无效问卷50份后,有效问卷为1 920份,有效率为97.5%。有效问卷中男生问卷为984份,女生问卷为936份。

二 调查结果分析

校园体育文化包括体育文化消费、体育文化建设、体育竞赛、体育锻炼、课余体育活动等内容。本文主要对体育竞赛、体育锻炼、体育文化消费3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

(一)高校竞赛活动组织情况调查分析

调查数据表明,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拓展训练等项目竞赛活动,北京奥运会前10所院校共组织竞赛活动53次,北京奥运会后10所院校共组织竞赛活动112次,北京奥运会后10所院校还增加了羽毛球、健美操、拓展训练等项目竞赛活动。这表明北京奥运会后各高校组织竞赛活动的次数比奥运会前组织的次数有了明显的提升,且竞赛项目有了明显的增加。在体育健身项目选择上,大学生中存在较大的个体化差异与性别差异,男生喜欢的运动项目主要是对抗性与竞争性较强的项目,而大学女生钟情的运动项目则集中在具有体型锻炼价值与表现形体美的文雅类项目。对比而言,男生比女生更注重具有强壮健体意识的锻炼项目,其差值为2.35%,而女生比男生更注重具有健美意识形体类项目,其差值为3.2%,男女生在其它方面的健身意识没有明显差异。调查数据进一步表明,湖南省大学生在课余生活方式选择上与体育活动关联度日趋紧密,表明他们已开始逐渐认识到“终身体育”的理念。即大学生群体中有77.5%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应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近1/5的学生认同这一理念,但却表示生活中不能完成做到;有约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情绪不适或在某种约定下才会参与体育锻炼;明确表示不接受这种观念的学生很少,只有0.9%左右。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而言,正确的理解和认同体育锻炼的价值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体育认识是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观的基础,进而才能影响到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二)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调查分析

从湖南省10所高校抽样调查的数据表明:大学生平均每周锻炼4次以上的由北京奥运会前78次增加到北京奥运会后136次,每周平均锻炼3次以上的由北京奥运会前111次增加到北京奥运会后160次,每周平均锻炼2次以上的由北京奥运会前142次增加到北京奥运会后279次,每周平均锻炼1次以上的由北京奥运会前48次增加到北京奥运会后136次,原每周不参加锻炼的到北京奥运会后参加锻炼的次数也增加到26次。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健身功能有较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体育价值观体系。

(三)大学生体育消费情况调查分析

大学生群体的体育消费一般分为3类:体育实物消费、体育爱好消费、体育商务消费。体育实物消费主要是指包括运动服装(如衣、裤、鞋、帽等)、小型健身器材(如拉力器、哑铃等)、体育保健品、运动饮料、体育邮票等在内的体育消费;体育爱好消费则指包括订购体育报刊杂志书籍、观看体育比赛门票、购买体育音像制品等在内的体育消费;而体育商务消费是指包括体育彩票、俱乐部会费、体育活动场馆门票等在内的体育消费。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湖南省高校大学生人均年体育消费总额为220.14元,与全国同类人群相比,我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偏低,在上述消费类型中,体育实物消费占66.4%,体育爱好占13.1%,体育商务消费占19.3%,其他占1.2%,这表明我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还停留在传统的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的阶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群体当前体育消费力是相对较弱的。调查还发现,男生的消费力比女生稍强,每月消费100~200元的男生占 58.9%,而女生则只占39.7%;而每月消费300元以上的学生中,男生占26.5%,女生占11.5%,这表明了男女生之间的差距。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与其体育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关联性,对体育价值的认同能带动他们更多的体育消费。

三 北京奥运会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创了奥运会历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它成了奥运会历史上的一个超级国际盛会,它必将对我国产生巨大的文化冲击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接受并主动吸收了北京奥运会产生的深远的文化影响,同时借助教育的手段,通过奥林匹克课程的开设和各类形式的讲座,将奥林匹克文化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紧密结合,对高校体育文化的构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对参加竞技体育活动的作用

奥运会以体育竞技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人体最高水平的力与美,其实质是为了展示出人类追求卓越、永攀高峰的精神价值和生存力量,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个性的参与、情感参与、悟性参与、奥林匹克精神参与,这些都充分挖掘了大学生的潜能去从事创造,以求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技能提供的喜悦感以及战胜困难的超越感。

1.奥林匹克精神起到培养大学生公平竞争意识的作用。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是公正、公开、公平。“公平竞争”的理念能使运动员在无须过多考虑自身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追求公平公正参与、平等争夺冠军、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这种公平竞技法则既成了竞技运动的基本理念,也是竞技体育永葆魅力的精髓,成为全人类在一切竞争中的一种公平愿望。人们的一切都是通过在平等基础上的竞争来实现的,是实现和发挥个人的价值和合理使用个人权利规范。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这也是激励他们为一切理想奋斗和拼搏的动力,这正是竞技运动带给人们的财富。

2.奥林匹克精神对大学生团结协作理念的促进。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促进了解、加强友谊、团结协作、公平合作的精神。在参与奥运会及观看比赛的过程中,人们会逐渐受到这种理念的影响。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大学生将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其目的也是教会大学生与人合作;高校组织的各类赛事,不仅仅希望起到强身健体的表层作用,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更是希望大学生能在体育竞赛中领会使其受用终生的团队精神,而这种精神,恰恰是教育所追求的。

弘扬50年治水兴水精神 推进海河水利事业新发展…………………………………………………… 任宪韶(22.11)

3.奥林匹克精神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和习惯的形成。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丰富了奥运会的价值内涵,它所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不仅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还能培养大学生敢于竞争、敢于求胜、要求超越自我等许多宝贵的优良品行。在奥运会理念的感召下,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过程和规律会有进一步的体会和认识,以修正和形成自己的体育意识,在坚持运动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理念和习惯。

4.奥林匹克精神起到培养优良个人品行的作用。调查表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社会适应性和个人修养都能表现出较好的状态,更好的表现出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因为竞技体育为承受责任、做出各种决定、帮助他人等重要品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另一个方面,竞技体育能培养人的优良品质,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等更体现了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这些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欲望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5.奥林匹克精神起到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调查表明,参加体育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开放性情。激烈的对抗,有助于培养学生奋斗拼搏的精神,经历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能解除与他人交往中的冲突,加强了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用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

(二)对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均在慢慢地发生变化,分享运动、分享快乐的生活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对体育文化的认同感也会大大增强,大学生群体作为人生观、世界观刚刚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良好的体育文化观念会随着教育的慢慢渗透,成为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一部分,这一观念的改变无疑会促使其更多地参与体育锻炼。

1.对高校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在体育目标实现的指导思想上,存在身心双键的一元论和重身轻心、重心轻身二元论两种对立观念。由于在体育实践中对身心关系理解的偏颇,一方面,导致将道德教育任务强加到体育文化建设中,损坏了体育文化中游戏法规;另一方面,着眼于身体素质定量指标的完成,背离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客观实际,使体育活动的人文意味大打折扣。因此,要确立身心统一发展的意识,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有扎实的根基。

2.对大学生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交流的影响。现代化的生活使人们逐渐疏远了与自然的距离,然而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等素质,正是体育运动可以赋予他们的。高校应在体育文化传播过程中灌输这一理念,并不断强化,以真正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当代大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就业、考试、交友等压力,更容易在现代生活变更之际贪恋科技带来的生活享受,而忽视对自身体力的保持。因而让学生追求“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体育价值理念就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教会大学生的不仅是学会生活,更应该使人学会休闲,而且要将这种亲近大自然,舒展身心的体育休闲理念转变成大学生终身坚守的原则,让大学生在体育生活方式中充分体会在运动中才能找到的独特的超越自我的畅快。

3.对大学生个性特点发展需要的影响。体育促进了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群体,体育运动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个体发展和群体发展在体育运动中得到了共同实现。运动休闲弥补了大学教育中对体育休闲教育的不足,在满足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例如,环境适应能力、为人处事能力、自我调控能力、抗挫折能力等自我锻炼能力,满足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的求新善变的心态变化。

四 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二)校园体育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

公正是二者的基本点。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就是力求使体育运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强有力因素”。现代体育制定了严格的规则,确保每一位选手在相同条件的制约下参加比赛,保证公正的现实。但现代体育的历史表明,体育运动仍存在种种丑恶现象。大学生应将没有实现的完全平等、公正的愿望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共同为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而努力。

(三)加强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

通过体育专题讲座、辩论赛等手段,借助媒体、电视、网络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文化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充分认识体育的价值和作用,树立正确体育价值观,培养体育参与意识,最终促进“享受体育”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四)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

学校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是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体育生活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技术支持和时间保障,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和终身运动习惯的养成。

(五)加强校园体育社团建设

体育社团建设不能流于形式,应长期开展扎扎实实的体育活动,带动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学生社团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主体性参与,能充分满足学生各种体育兴趣和体育爱好,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丰富学生课余活动。

五 结 语

1.体育文化是现代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完善体育教育,提高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体育文化渗透于体育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观点,促进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体育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促进学生个性和思想品质的发展。

2.坚持多元化、多样化的建设路子,正确处理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本土体育文化与外来体育文化的关系,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充分体现体育文化内容上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1]郝 勤.体育与运动的文化性质和价值[J].体育文化研究,1992(2):14 -16,45.

[2]李 涛,刘 宏,李 泉.应用系统观点对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在学校体育中协调发展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3(5):93 -94.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修订本)[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4]钟为民,王志勇.论潜在课程在高校体育中的功能和作用[J].体育学刊,1999(2):88 -89,92.

[5]张 玲,汪伟信.试论奥运精神与中国体育文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6(3):11 -14.

[6]陈志军,俞宣一.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功能[J].体育师友,1998(4):22 -23.

[7]谭小勇.北京奥运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J].体育与科学,2002,23(5):17 -19.

[8]李新科,但艳芳,刘晓莲.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冲击与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21(6):5-9.

[9]刘 霞.湖南省高校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6):751 -752,759.

[10]谭 红.湖南省地方高校体育消费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21 -24.

[11]左新荣,姚丽琴.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1):24 -27.

[13]何学敏,都晓娟.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2004(3):29 -31.

[14]国际奥林匹克组委会.奥林匹克宪章[S].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

[15]付建民.“三大理念”与大学体育“多元整合教育模式”的构建[J].体育学刊,2006,13(6):75-77.

G807.4

A

1674-5884(2011)08-0171-03

2011-05-12

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06YBB178)

胡 惕(1984-),男,江苏盐城人,硕士生,助教,主要从事体育教育学研究。

(责任编校 晏小敏)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体育大学生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头脑奥林匹克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