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课堂礼仪创新研究

2011-04-03周金玉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8期
关键词:礼仪院校高职

黄 静,赵 红,朱 莉,周金玉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湖南湘潭411104)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课堂礼仪创新研究

黄 静,赵 红,朱 莉,周金玉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湖南湘潭411104)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课堂礼仪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所表现的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仪容表情、教学语言艺术和展示人格魅力的行为规范。课堂礼仪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师个人的修养。指出了目前教师课堂礼仪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重视教师的仪容与表情、重视课堂语言艺术和重视教师的人格魅力等提高高校教师的课堂礼仪水平的基本方略,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对于从根本上改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风和学风问题,比单纯地从制度上进行约束更以人为本,也更有效果。

高职院校教师;课堂礼仪;仪容表情;语言艺术;人格魅力

一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课堂礼仪的基本内涵

教师的课堂礼仪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所表现的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仪容表情、教学语言艺术和展示人格魅力的行为规范,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构成统一的整体。高职教师的课堂礼仪又不同于一般的礼仪规范,高职教师面对的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思想与活力的生命体,这个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高考最后一批录取入学,经过12年以考试分数论成败的应试教育,属于高考的“失败者”和受挫者,入学后情绪低落,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人文素养也相对缺乏。对教师课堂礼仪有较高的要求,喜欢平等、可亲、可爱、可敬的教师,不喜欢甚至不容忍高高在上的教师。

二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课堂礼仪的重要性

对教师个人而言,礼仪体现了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1]。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高职教师,在课堂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专业水平外,其课堂礼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提高

古人云:礼兴人和、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礼”的含义是“尊重”,礼者敬人,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仪”的含义是表达尊重的形式。在高等职业院校的3年学习时光中,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在实训场所,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利用教师的教学作指导,从知识的掌握到技能的培养,都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教师的课堂礼仪,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二)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主要包括课堂反馈情况、课堂气氛、学生状态和学习效果等方面[2]。首先是学生的到课率和中途退出比例,这不仅是学生管理纪律问题,同时也间接反映了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状况;其次是课堂上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进行教学。尤其是在工学结合的课堂,关系到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效果也直接反映了师生关系是否和谐。

(三)直接关系到教师个人的修养水平

自古以来,中国有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这赋予了教师崇高的地位,把教师当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源泉,而且是传承文明的导师、以身作则的楷模。因此,教师更应当成为讲究礼仪的典范,言传身教,弘扬文明的光荣传统。课堂是教师最主要的舞台,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教师对自己对学生也是对社会的最大的礼仪[1]。

三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课堂礼仪水平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不可否认,在高职院校教师中课堂礼仪缺失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长期以来,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和情感交流者,对提高教师素质多有重视,但这种重视更多的是从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等层面来进行的,如外出进修、攻读更高学位等。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精力更多地集中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太重视课堂礼仪的作用。如不注意仪容与表情;不注重师生互动,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有些年轻教师课堂语言艺术不太到位,缺乏课堂驾驭的语言技巧;有些教师对授课的姿态把握不好,不知道如何运用肢体语言去提高教学效果等[3]。

分析原因,不外乎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部分教师来自厂矿企业或公司,非师范毕业,对教师职业礼仪尤其是课堂礼仪认识欠深入,新招聘的教师虽然都进行了一定的岗前培训,但培训受时间和条件的制约,局限于教育学、心理学等科目的粗浅学习,课堂礼仪没有涉及。

二是传统“师道尊严”理念受到挑战,学生做不到对教师产生“敬畏”的心理状态,致使一些高职教师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即使在实训场所也只负责动手能力的培养,相对忽视了课堂礼仪。

四 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课堂礼仪水平的基本方略

(一)重视教师仪容与表情

仪容,通常指人的外表和容貌。在高职课堂人际交往中,教师的仪容会引起学生的特别关注,并影响到对方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在课堂里,得体的着装、适度的打扮和素净的外表是最基本,也是最恰当的要求,能给人生动和高雅的感觉;在实训场所,穿着工作服装就给人一种工作状态美,体现的是一种投入精神。

表情,则是指表达感情和情意,包括面部表情、语言声调表情和身体姿态表情3个方面。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表情准确有效地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价值关系,使师生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合作,是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条件。学生不喜欢板着面孔说教的老师。在实训过程中,教师能耐心分解每一个动作,和蔼、亲切、友善地讲解每一个操作步骤,就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重视教师课堂语言表达艺术

教学语言是教师引领学生探求知识、构建体系的有声截体,是师生心灵沟通和情感链接的桥梁。“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3]照本宣科在高职院校课堂是没有市场的。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能以声引人、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学生就会心不在焉、精神不振甚至昏昏欲睡,课堂气氛就难以活跃,预期的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提高课堂语言表达艺术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教学语言要有气势,积极向上,使人振奋,但不居高临下。这反映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精神风貌,是构建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高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客观上需要教师创造积极的心理互动和多向交往。这种课堂情境也符合青年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而不会导致烦闷、厌恶、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起一种冷淡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4]同时,避免居高临下的语言态势,如让学生回答问题用“请”字,既是一种自尊,也是对学生的尊重,使学生充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感受到本专业课程的魅力。

其次,课堂教学语言做到严谨、准确、利索。正确地表达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避免含糊不清的概念和模棱两可的表述。高职学生不一定要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理论要求也相对较低,但要把需要掌握的东西讲清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师应该对讲授的内容作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再组织语言精心解读,确定怎样开头、过渡和结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透彻理解需要掌握的内容。

最后,课堂教学语言做到通俗、形象、生动。通俗、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集中精力专心听讲,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风趣、富有弹性和情感,就能感化学生;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用启发性语言去引导,学生就能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教师的眼神、动作举止是语言表达的有力补充,适度的肢体语言是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能收到语言表达难以收到的效果。

(三)重视教师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5]。人格魅力是教师魅力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事业以及自己的态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是多方面的综合呈现,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总和。有的教师在课堂中做不到以人为本,出现师生对立,甚至情绪失控,这就是教师人格魅力相对缺乏的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包括:

一是敬业精神。敬业是对待教学工作的基本态度,树立坚定的事业心,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教师敬业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准备充分,精通本专业知识,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上课守时、情绪饱满,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方法,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个工作任务,在实训教学中,安全熟练地进行操作,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积极的心理评价。

二是因育人而教学,不为教学而教学。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的,平等对待学生,亲近学生、尽可能叫出学生的名字、对学生的优点不吝赞扬;不用手指向学生、不叫学生的绰号、不讥笑学生的错误、不当众指责和批评学生,不伤学生的自尊;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的观念,切实做到立德树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三是让学生感到因教师而有收获。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教学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见识不断增加,职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能从教师的教学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做一个正直的人、有理想的人,学会以人为本、与人为善,使自己逐步成为一个有修养、会生活的人;学生能通过教师的启发感悟到一些东西,如对“人品”问题、“幸福”问题、“生命价值”问题和“自我认同”问题等作深入的思考[6]。通过3年的学习,为成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 结 语

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课堂教学双方来说,也不例外。只有相互尊重与关爱,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融洽和谐。教师在课堂中的一切表现,包括课前的准备工作与课后的作业批改、心灵交流和考试等,只要和课堂教学有关,都可以归结到课堂礼仪上来。它们不仅仅是一些礼貌原则,更是对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较高要求。这对于从根本上改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风和学风问题,比单纯地从制度上进行约束更以人为本,更有效果。高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来开展教学活动,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礼仪等,驾驭课堂,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奠基。

[1]苏 鹏.教师职业礼仪[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赵战芝,谭健苗,姜志胜.大学课堂教学效果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0(2):224-225.

[3]王 菁.高职教师职业礼仪素养的现状和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0(35):78-80.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陈爱忠.论教师的人格魅力[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上):30-31.

[6]黄 静.旅游地理教学的人文素养培育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2008.

G718.5

A

1674-5884(2011)08-0135-02

2011-04-23

黄 静(1971-),男,湖南湘潭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科学管理与旅游管理研究。

(责任编校 王小飞)

猜你喜欢

礼仪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