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①
——以黑格尔《美学》研讨为个案

2011-04-03杨向荣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8期
关键词:艺术美黑格尔美学

杨向荣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①
——以黑格尔《美学》研讨为个案

杨向荣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要突破传统“讲授式”的单一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多维展开和立体呈现,使课程教学呈现出多维立体化格局,并通过实际教学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立体化的视角研讨《美学》,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言说黑格尔美学的多声部乐曲,体现了理论课程教学的立体化实践。

汉语言文学;理论课程;《美学》;立体化

当前,国内对高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研究还非常薄弱,且缺乏全面性与系统性。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进行反思与建构,从而构建适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教学模式,为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新的教学参考,就不仅必要,而且也很具有现实性。我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要突破传统“讲授式”的单一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多维展开和立体呈现,使课程教学呈现出多维立体化格局。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多进行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应将理论的讲授与学科的发展、美学史的进程、学生的实践运用和课堂之外的独立思考全面结合起来,并在实际教学中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为此,在2010年下学期的“文艺学专题”课堂上,我特意布置了一项任务,让学生独立阅读黑格尔的《美学》一书,并在课程结束之时召开一次研讨会,由每位同学汇报读书心得,然后在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彼此的心得,最后由学科老师参与讨论。本文就是这种教学改革实验的成果汇集。在本次研讨会上,有21位同学提交了读书汇报,都从自己的理解层面对《美学》展开了有趣的研讨,这里的5篇论文只是选取了其中的部分精华。这些论文,有的从黑格尔的辩证法方法论层面探讨其美学体系,有的是对黑格尔美学命题“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探讨,有的是对黑格尔美学理论的专题探讨,如艺术美与理想,艺术美与自然美论,而这探讨,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言说黑格尔美学的多声部乐曲。

一 黑格尔美学体系的辩证法

通读黑格尔的《美学》,印象最深的是黑格尔这个辩证法的大师贯穿全书的辩证思想。黑格尔美学辩证思想体现在他对美和艺术要求坚持“经验观点和理念观点的统一”的科学研究方式,体现在他对美和艺术本质问题的分析上,也体现在他的美学体系的展开方式上。笔者将着重探讨黑格尔美学体系的展开如何体现了辩证的思想。从整体上来说,黑格尔美学体系的展开体现出由抽象向具体推进,圆圈式发展轨迹,逻辑与历史一致的特点。

在《美学》第一卷中,黑格尔指出:“关于概念本身的性质,单就它本身来说,概念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统一,和实在中各种差异相对立,而是本身已包含各种差异在内的统一,因此它是一种具体的整体。”[1]137黑格尔认为概念是完全具体的东西,是“存在”与“本质”的统一,是一种具体的统一整体。这个统一整体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和单一性这3个定性,所以“美的哲学概念与空洞的片面抽象的思考相反,它本身是丰产的,因为按照它的概念,它须发展为一些定性的整体,而它的概念本身及其在生发中所得到的定性,都含有一种必然性,它必然要有它的特殊个体以及这些特殊个体的发展和互相转化”[1]28。这里所说的美的哲学概念的发展过程就是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过程。

黑格尔对美的定义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黑格尔看来,美是感性事物的精神化,即诉之于感性,又诉之于理性,理念是艺术的内容,理念在感性形象中表现出来是艺术的形式,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成为自由统一的整体,才构成了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作为美或艺术的本质,这定义从一般的抽象的方面概括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但美或艺术的丰富性并不满足于一般和抽象,它要求在一个具体的世界中,在一个过程中来体现自己的本质。即是说,美要求由抽象发展到具体,在二者的统一中呈现。在黑格尔美学中,美的这种由抽象向具体推进,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表现为无限与有限、普遍性与特殊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表现为内容与形式之间不同关系形成的不同艺术类型,还表现为内容与感性材料的统一形成的艺术的各个部门。在这抽象向具体的统一过程中,美不再是抽象的规定,它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成为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艺术理念的发展也是一个抽象与具体统一的过程。美的普遍理念包括自然美和艺术美,但美的普遍理念在自然美里得到的只是有缺陷的客观存在,因为“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1]5。而自然美却只属于心灵那种美的反映。这就要求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在艺术美这个阶段来实现,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黑格尔认为,艺术理想的本质就在于“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但是这种到内在生活的还原却不是回到抽象形式的普遍性,不是回到抽象思考的极端,而是停留在中途一个点上,在这个点上纯然外在的因素与纯然内在的因素能互相调合”[1]201。在这个点上,内在的普遍性与外在的个别性结合为一种自由和谐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这都体现了黑格尔美学体系抽象与具体统一的特点。

在黑格尔看来,概念分为正反合3阶段。正阶段即概念是主体的,具有观念性的抽象的统一;反阶段即概念得到客观性,见出差异面;合阶段即概念的差异面经过否定,与原来的观念性的主体统一结成统一体,回原到统一。到了合的阶段,概念才成为理念,达到真正的存在。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作为正反合3个环节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圆圈。黑格尔美学就是一个圆圈式发展的美学体系。他的美学体系作为一个大圆圈,包含着3个并列的中圆圈,而这3个中圆圈中又包含3个小圆圈。

第一个中圆圈的内容和对象是艺术美的普遍理念,以及艺术美对自然和艺术美对主体艺术创造这双方面的更为密切的关系。这还处于肯定的阶段,处于艺术美的这种本身尚未分化的混整的统一体,还不涉及它的具体内容和各种表现方式。这中圆圈中又包含着美的概念、自然美和理想转化为艺术表现3个小圆圈。第二个中圆圈由艺术美的特殊类型构成。这是否定的阶段,作为统一体的艺术美“分化为各种特殊的确定形式”,是对美的世界观自一种内部经过分别开来的体系的发展。这中圆圈中又包含着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3个小圆圈。第三个中圆圈由艺术美的各个部分,即各门艺术构成。它作为否定之否定的阶段,艺术美进展到了转化为外在存在,在个别具体化的形象中表现出来。这中圆圈中又包含着建筑和雕刻以及表现主体内在生活的绘画、音乐和诗3个小圆圈。以上每一个圆圈,自身又是由3个圆圈构成的。这个圆圈式发展的美学体系,十分清楚地展示了美的概念运动的发展轨迹,体现了辩证的思想。

此外,逻辑和历史一致的原则和方法贯穿在黑格尔的美学研究中。美和艺术的概念在他那里一方面是按照逻辑过程推演的,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艺术发展的历史。从逻辑上看,艺术的理念向艺术类型发展是它自身差异面的显现或实现,它自分化为一个整体中的各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方式,这体现了理念的具体形象的发展过程,这样,艺术的理念在显现或实现的过程中,就表现为内容和形象之间的各种不同的关系,表现为质与量相互转化的逻辑发展。

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中,最高真理、绝对和神都是一回事。人类认识最高真理要分为3个阶段,采取3种方式。最初级的方式是艺术,它以感性形象呈现真理;较高一级的方式是宗教,它的侧重点是由艺术所侧重的客体感性形式转到膜拜者的主体虔诚心情。宗教是对艺术的否定,到了最高级的认识方式,即哲学,又否定了宗教侧重主体意识的片面性,以自由思考把主题和客体、感性和理性都统一起来,才真正认识到理念。这种逻辑发展同时也成为艺术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艺术发展的历史中依次产生出物质形象压倒理念内容的象征型艺术,内容与形式完全适合的古典型艺术,以及精神超越形象的浪漫型艺术。这3种类型的艺术便是几千年来依次演进的3个艺术历史阶段。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内部,逻辑与历史仍然相伴随。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思想,不仅突出地反映在黑格尔对艺术类型的研究中,而且贯穿于他的整个美学,例如在各个艺术部门的逻辑推演中,建筑、雕刻、绘画、音乐和诗等也都有自己的历史过程。

总之,黑格尔美学体系的展开所拥有的由抽象向具体推进,圆圈式发展轨迹,逻辑与历史一致的这些特点,都体现了黑格尔的辩证思想。黑格尔在运用辩证逻辑创立严谨完备的美学体系的过程中,较他的前辈更为深入地论证了美或艺术的本质问题,把德国古典美学对艺术本质的辩证思考推向了新的一个阶段,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艺术成就和遗产。(湘潭大学2010级文艺学硕士生孔淑华撰稿)

二 从“显现”看黑格尔理念中的“物”性

黑格尔对美学理论中美的本质概括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显现为自为自在的心灵中的实体性,概念经过自身矛盾的统一显现出理念的美。美的显现由心灵开始,以理性认识心灵的需要为目的和结果。

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讨论由美的概念为起点,以绝对精神的显现为结束。按照黑格尔逻辑学中的概念论来看,美的概念第一层次是美的普遍性,即理念;第二层次是美的概念的特殊性,即客观物;第三层次是美的概念统一了片面性后具有的个体性,即理念的显现。显现的逻辑涉及2个实体,3个层次,主体是作主语和宾语的理念和显现。理念是心灵生发的自为自在的整体,显现是物自体的结果。3个层次首先由逻辑阶段的概念结合实在统一为理念开始;第二层为理念由对象的形式的契合而表现,成为“人化的自然物”;第三层中,这种对象被人所感受到,理念与人的精神合二为一,进入了自我超越的阶段,是绝对精神的显现。可见,这3个层次是理念逐渐发展、上升的过程。

但是显现过程中的主客的主体地位并不平等,实质上是辩证逻辑中主观之于客观的演变,由客观唯心决定的主观性即绝对理念占据绝对的地位。物在其中是作为进入绝对精神的“合”的必然阶段存在的“反”,只有体现心灵意蕴的形式才能成为表现理念的手段。形式要符合被理念,形式必需要经过观念的“清洗”,成为“观念化”的形式,因此,艺术的显现是心灵复现“物质世界”。心灵只能在艺术领域实现为理想,而不能在个别事物中直接观照和欣赏它的自由[1]195。

显现是经过艺术“清洗”不符合理想的东西,把理想表现出来,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因此,美的显现的动力为内容希求表现与表现要求意蕴之间的相互融贯,这种希求和要求的过程是同时发生的,由心灵引发的精神需要与特殊性的结合显现为客观存在的个体性。因此,显现是形而上学的普遍性和现实事物的特殊定性的统一。黑格尔也因此根据显现的形式中理想统一程度把美区分为自然美和艺术美。

在黑格尔的逻辑体系中,艺术是哲学的一个“有形”的阶段,这种显现的形式是由理念本身决定的外在现实,既反映了心灵的意蕴,同时具有普遍性的可知觉性,是经过观念化的概念,已经具有了“物”的特征。

黑格尔认为艺术美才是符合艺术哲学的标准的美的形式,自然美只是其发展的不完全阶段。但是在书中,他也花不少篇幅论述自然美的存在价值和缺陷。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美并不是艺术所要研究的美的形式,需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发展,艺术形式由自然美发展到艺术美。黑格尔认为在艺术美中前提是理想在适合理想发展的背景中转化为一定的理想定性,定性在一定的情境的“机缘”推动中完成情境双重否定向冲突的转化,让情境成为形式化的心灵,在具有普遍力量的引导下,在形成具有对立斗争的冲突中,让人的个性为人与神的统一,由人发出动作和反动作,形成人物性格。而最终显现的人物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艺术美中的艺术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在论述艺术美的显现中,艺术形式表现为模棱两可的客观性和实践性。在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中,强调一个绝对独立于人思维之外的客观存在的理念,美是理念自发展的过程,因此由理念演绎的形式具有主观的客观性。黑格尔论述艺术美中艺术作品与观众的关系时,似乎脱离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客观性,转换为唯物主义的客观性,他认为“艺术作品作为现实的个别对象,却不是为它自己而是为我们而存在,为关照和欣赏它的听众而存在”[1]335。理念的显现由艺术的接受者而决定其客观性,这样才能被听众接受和理解。

在论述艺术创作时,黑格尔强调艺术创作并不是靠忠实的模仿来达到作品客观性,而是感性的表现理想。因此黑格尔强烈地批判了“模仿说”,“不能把模仿当做艺术的标准也不能当做艺术的目的,模仿仅仅一种表现的技巧,并不具有艺术所要求的客观性”[1]57。艺术的客观性应该不涉及任何的标准和目的,应该是被看做特殊事物按概念而存在的那种协调一致。这又回到了康德的“无为而关照”的思想。从这个角度可以见出黑格尔的客观唯心的哲学观。总之,这种客观性是基于绝对的主观的基础上的,并无真正的客观性的基础。从显现出发,黑格尔论述的形象的客观性虽具有“物”的因素,但整体来看还是唯心的客观性,这也是《美学》中理解上模糊性的地方之一。

显现的实践性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可以体现为2个方面:审美实践和创作实践。审美实践通过审美者把对象的个体化过程消解成了主体本身的不自由性,把表现为对象与主体分裂的不自由关系在审美过程中变成了统一、真实的关系。这其中的原因是美的概念带有绝对的自由性。他曾说过,“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1]146审美实践是客观反作用于主观的一种活动,从审美活动中,人能从作品传达的精神中获得自身精神的快感。而创作实践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黑格尔比喻为“工作”,动因一方面满足认识性的需要,另一方面满足自给自足的心灵性的需要。创作实践需要创作者的激情的灌注,“通过渗透到作品全体而且灌注生气于作品全体的感情,艺术家才能使他的材料及其形状的构成体现他的自我,体现他作为主体的内在的特性。”[1]359可见,实践性是保证艺术美中艺术形式显现的重要环节,在实践领域中,人可以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黑格尔虽然以客观唯心的观点来论述美的本质,但是他超越了康德的在主观上(在虚无中)达到主观与客观,现实与理想的统一,虽然他的逻辑还是在理念内部的统一,但是多了具有唯物因素的实践中达到两者的统一。

黑格尔同席勒一样,深刻的阐释了资本主义分工所造成的人性自由的瓦解,但是不同于席勒的审美教育的药方,黑格尔为资本主义开出的药方是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面对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弊端,黑格尔否定完全从精神领域去解决问题,而是要在具体实在的个体实在中统一对立。这种理想与现实产生解决冲突的必然性被黑格尔描述为“两种从和谐中分裂出来的旨趣在相互对立和斗争着,它们的这种互相矛盾就必然要求一种解决”[1]275。

因此,黑格尔对待分裂是积极的,并且从辩证法的角度证明了实践是达到这种统一的必然性。他说,“主体与客体的第二种协调一致不复停留在这种自在状态,而是明显地由人的活动和技能产生,因为人利用外界事物来满足他的需要,由于需要得到了满足,就把他自己和这种外在事物摆在和谐的关系上。”“因此,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1]326在黑格尔看来,这种实践性是艺术显现的本质要求,艺术所要求的理想的环境必然要求人们去改造现实,突破物质上的限制,只有这样,美作为理念,艺术作为哲学才能完全显现,也只有达到了艺术美,主体和客体才能真正显出完全的和谐,客体在本质上与人的实践活动是依存的。(湘潭大学2010级文艺学硕士生谭珊珊撰稿)

三 艺术美与理想

美的个性即理想的个性。美的根源在于灵魂,统一的内在精神意蕴不仅表现在外在形象整体,而且也表现于其中各个部分。艺术仿佛把形象整体和各部分都化成眼睛,显出心灵的自由与无限,这才是理想的个性。

理想与自然存在对立的关系:艺术品具有完全形式的观念性,因为一般说来,诗按它的名字所含的意义,是一种制作出来的东西,是由人产生出来的,人从他的观念中取出一种题材,从上面加工,通过自己的活动,把它从观念世界表现到外面来;艺术品作为心灵掌握的东西,在那一种范围之内推广,变成另一种东西了;艺术作品并不是一般性的观念,而是这种观念的某一定形式的的体现。

在理想与自然的关系中,黑格尔肯定了真实的内容意蕴与真实的自然表现手段相吻合的重要性,这两方面起主导作用的仍是内容,艺术就是诗,是创作,就是为表现心灵而征服自然。在艺术里的自然是经过观念化的自然,不是生糙的自然。所谓“观念化”就是把自然纳入心灵,受到心灵的渗透和影响,在心灵里转化为观念或理想的,于是成为表现心灵的材料。这种自然是经过提炼和提高,具有更高的普遍性,显出本质特征的。黑格尔在艺术素材中不排除“平凡的自然”,他举荷兰画为例,荷兰画尽管使用的是平凡的自然,却表现了和自然斗争以及敌人斗争的胜利感和民族自豪感,结果显得并不平凡。他谈的实际上是典型问题,尽管没有用典型这个字眼。

艺术美,就其为理想而言,不能始终只是普遍概念,即使按照这普遍概念,他也必须离开它本身而转化为外在有限存在,因而转化为非理想。理想的定性就其本身而言,即由普遍概念转化为具体客观事物,其中各部分受到不同的定性,彼此分立而且对立,这些差异面或对立面在艺术中应达到统一。而理想就其本质来看,是自由无限绝对的,黑格尔把它叫做“神性的东西”。它首先显现于神,也可以显现与人。首先,神性的东西,作为统一性与普遍性,在本质上只能作为思考的对象,而且它本身是无形的,就不能纳入艺术想象所造的图形。神性的东西首先体现于神,其次体现于人的心灵活动,第三体现于人的一般生活和活动。理想有其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和体现理想的人物性格及其特殊情境,所发生的动作情节(故事或一部剧本的情节)和矛盾冲突。

在黑格尔看来,动作或情节有它发生的总的大的时代背景,也有具体动作发生的具体情境。就大的时代背景来说,经历了3种变化。第一种是英雄时代(比较原始的古代):个体的独立自足性。这个背景下,艺术的普遍性和个性及其生命是处于直接统一体的。黑格尔认为在英雄时代,个人的无限独立自由是最容易实现的。一是因为个人与社会还未分裂对立,个人可以代表社会的普遍理想。二是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尚未凝定和僵化为死板的制度,个人受社会的影响和约束还不大,有尽量发挥个人自由的余地。希腊文艺的高峰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到了基督教的西方封建社会,骑士制度是“培养自由英雄性格和依赖自己个性的土壤”,君主和臣僚的关系建立在荣誉感上,没有死板法律和道德条文的约束,所以“每个人都能独立自主地根据他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去行动”,这就产生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卓越文艺。到了近代资产阶级社会,时代就变成枯燥的了。社会制度就成为铁板一块了,个人丧失了独立自由的主体性。

黑格尔认为,具体动作发生的具体情境,一方面是总的是时代背景经过特殊化而具有定性,另一方面它既具有这种定性,就是一种推动力,使艺术所要表现的那种内容得到定性的体现。艺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情境是外在的,只有在就它对于自我意识的人起精神上的作用来看,它才有意义。它是一种机缘,引起不同人物作不同的反应(动作和反动作),才形成具体的动作情节。作为艺术的内容,这种情境不能是静止或平板的,必须见出分裂,矛盾对立和斗争以至矛盾的解决。黑格尔把冲突分为3类,一是自然情况造成的,二是自然情况在心灵方面所引起的,三是心灵本身的分裂和矛盾,这才是理想的冲突。

情境和它的冲突一般是激发动作的原因,但是只有通过反动作,运动本身才能显现。这种运动包括3点:第一,普遍的力量,这些力量形成艺术所要达到的真实内容(意蕴)和目的;第二,这些力量通过发生动作的个人而发挥作用;第三,这2方面须统一于我们一般所说的人物性格。引起动作的普遍力量,这些力量就是艺术的伟大动力,就是永恒的宗教和伦理关系:例如家庭,祖国,国家,教会,名誉,友谊,社会地位,价值,而在浪漫传奇的世界里特别是荣誉和爱情等。冲突可以用无数不同的方式引进,但是它必须是本身符合理性的有辩护理由的东西造成。正面的力量比如正义、善良等。它们的对立面就是坏的邪恶的力量。罪恶本身是乏味的,无意义的,因为他只能产生反面的东西,如破坏和灾祸之类,而真正的艺术却应该给我们一种本身和谐的印象,而希腊诸神就是最清楚的例证。

作为不是独立出现的而是活跃在人心中,使人的心情在最深刻处受到感动的普遍力量,黑格尔将其称为情致。情致是一件本身合理的情绪方面的力量,是理性的自由意志的基本内容。情致只限于人的活动,把它理解为存在于人的自我中而充塞渗透到全部心情的那种基本的理性的内容(意蕴)。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和适当领域,对于作品和观众来说,情致的表现都是效果的主要来源。无论在悲剧还是喜剧里,情致都不应该只是荒谬无稽的主观幻想的东西,凡是有关真理的教条信念和见解都不能成为可供艺术表现的真正的情致。此外,情致在本质上需要一种表现和描绘,而所表现的心灵当然是本身丰富的,才能使它的丰富的内心生活滋养它的情致,并且广泛的外现,提升到完满的形象。

人物性格是普遍力量和普遍力量通过个人发挥作用的统一。理想的性格一方面要有一种普遍力量或人生理想作为他的情致的根源,同时还要是一个多方面的丰富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否则就成为死板的公式化的抽象品。植根于普遍力量的情致在性格中须居统治的地位,把多方面的特质融汇成为一个整体。人物性格必须把它的特殊性和它的主体性融合在一起,它必须是一个得到定性的形象,而在这种具有定性的状况里必须具有一种一贯忠实于它自己的情致所显现的力量和坚定性。这种坚定性与决断性是由于所代表的力量的普遍性与个别人物是一种重要的定性。除此,人物性格必须是丰满的,要有一个丰富充实的心胸,而这心胸中要有一种本身得到定性的有关本质的情致,完全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里,艺术不仅要把这情致本身,而且还要把这种渗透过程都表现出来。“艺术表现的内容是人和外在世界这2种世界,它们保持着本质性的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这2种世界才为具体的现实。理想从外在3方面得到定性。”[1]315(湘潭大学2010级文艺学硕士生赵月钞撰稿)

四 “自然美论”的质疑

由于认识美的角度和立场不同,有很多批判黑格尔美学体系的大哲学家,比如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等。笔者认为黑格尔美学体系的地位固然不可撼动,但他关于自然美的论述有失偏颇,他站在一个人本主义立场上去批判自然美,捧高艺术美,从而剥夺了自然美应有的地位。

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美本身没有思想,只能从它和外部事物的关系中对它定性。作为这个世界的主宰者,我们对自然物的利用不得不研究它的性质。在很多情况下很多方面必须对它定性,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自然也不例外,我们很容易承认这一点。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黑格尔分析关于自然美的缺陷:

首先,在直接现实中的内在因素仍然是内在的。诚然,显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些客观存在的自然物,然后我们运用逻辑思维才能从它的形式中抽象出它所表达的内容,做出对它的评价。这符合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即首先占有感性材料,在对感性材料了解之后我们运用逻辑思维对它的内在的本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是上升到理性认识。黑格尔笔下,艺术美就能把它本身所代表的内在的内容或者理念直接呈现给审美主体,甚至审美主体轻而易举地就掌握了这种概念和它所代表的实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人们还需要黑格尔所谓的“理性”了吗,岂不是只需要知解力就够了?因此我认为黑格尔关于这点的论述与论证出现自相矛盾。

其次,直接个别存在的依存性。黑格尔认为自然事物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必定与它周围的事物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存在必定受到其他事物的制约。根据黑格尔的理论,艺术美是理念与显现的统一。所以理念的显现作为一种自然物,它也必定受到其他事物的制约。相似的,自在的事物要显现理念,理念这时也依赖于这种自在的显现。由此说来,即使是艺术美也具有对其他事物的依存性,至少就这一点来说,自然美不会输给艺术美。

第三,直接客观存在的局限性。根据前面2个缺陷,就不难认识到直接客观存在的局限性。直接客观存在依赖于别的事物,它所表现的内容仍然是内在的,它就必定不会独立于其他事物而存在。就像黑格尔关于美的法则中的普遍性,感性显现表现理念,它也受到其它事物的制约。比如说绘画,它受到画家、画笔、画纸、周围环境的制约。因此也不能把这一点说成是自然美的缺陷,如果硬要强加给自然美,艺术美也是逃不掉的。

综上所述,黑格尔关于自然美的缺陷的确实存在,黑格尔定性给自然美的3个方面的缺陷固然没有人可以反驳,但是这是普遍存在的,至少艺术美也有这方面的缺陷。所以他关于自然美的缺陷的论述不能成为否定它的理由。

黑格尔在开篇界定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范围的时候,就把美排除在外。他认为自然美和艺术美不可同日而语:“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就比自然美高多少。”[1]4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告诉我们:感性显现作为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是理念;理念才是绝对真实的;美是真实的。只有理念才是绝对真实的,只有表现理念的感性显现才是真正美的,而自然美的实体即理念愿意包含在心灵里。因此他把美学局限于艺术美。古代人们谈论到自然事物只是单从效用的角度,这只是因为自然事物作为客观存在,人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对自己的价值。在人们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才会进一步想到较高层次的需要。黑格尔尊重人类认识规律和审美活动的发生的事实,认为在时间上先于艺术美,自然美在层次上处于前阶段。黑格尔说:“理念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1]149显然,他承认自然美具有审美属性,而且认为自然美是人类通过感官最先感觉到的显现形式,也是比艺术美低一个层次的美。

因此,自然事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也具有审美属性,可以作为审美活动的客体,美学作为研究美的科学,就应该研究处在同一地位的自然美和艺术美。即使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也不能拒自然美于美学的门外。这不仅打破了整个美学体系的完整性,还不利于艺术美和理念的研究,因为它们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

其实,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他只是用很少的篇幅论述了自然美,这些论述不是对自然美的肯定,而是通过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对比把艺术美捧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黑格尔在《美学》中没有指出什么样的自在物可以作为自然美,可以显现理念,只是很模糊得把自然美分为3种类别:第一种便是完全没有灵魂、没有组织,只是以机械的物理方式组成,比如说金属物;第二种是差异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存在,比如整个太阳系,太阳作为太阳系的中心,其他的各个天体相互独立,但共同组成太阳系;第三种是有机物,比如动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机物。

从黑格尔对自然美的分类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理念的外化也不例外。理念首先外化为自然美,由于自然美只是自在的东西,是有缺陷的,就进一步外化为艺术美,即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因此,从黑格尔美学体系中也可以发现自然美也是具有理念的一般特征的,虽然它并不完善,并不能很好的显现理念。

即使黑格尔认为自然美是低级的美,但他关于美的法则(普遍性、特殊性、个体性)等所有关于美的定性都是从这种存在中抽象出来的,即使他没有承认这一点。正如王元化在《读黑格尔<美学>笔记》中所说的,“为了体系的需要,黑格尔把‘美的理念’放在自然美面前,认为‘美的理念’是先于自然美的独立存在。但是只要我们把这2部分论述加以仔细对照和比较我们立即就可以发现,黑格尔对‘美的理念’所做的种种规定,恰恰是从作为生命的自然美中概括出来的。所谓‘美的理念’不是别的,正是他在<自然生命作为美>的部分中对生活有机体作了周密研究之后获得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是把关于生命有机体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规范化,以提炼更精确的形态表述出来”[2]。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自然美符合理念、具有理念最一般特征的结论。而我们的这门学科也不能这么轻易地将它拒之门外。只有更清楚地认识了自然美,我们才能更容易地把握艺术美,进而更好的掌握理念。

我们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未尝不可,从自然美、艺术美与心灵的关系上说,艺术美确实比自然美复杂。虽然黑格尔在《美学》之中把自然美批判得一无是处,没有给它一个它应该享有的地位,但我们从零散的关于自然美的章节中可以发现他的研究还是非常具有价值的,它对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然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以为把自然美纳入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之内,既完善了整个美学研究体系,也能促进艺术美乃至理念的研究。(湘潭大学2010级文艺学硕士生吴江涛撰稿)

五 “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思考

艺术创造来源于生活现实,来源于自然。黑格尔将自然状态区分为“个别体”和“普遍性”,艺术创造要抓住普遍性,把这普遍性表现为外在现象之中,把对于内容的表现完全是外在的无关重要的东西一齐抛开。在黑格尔美学中,与他的“普遍性”同义的是“定性”。从自然形态里拣来的那些分散的东西得集中起来,集中于“定性”之上,黑格尔又把这个定性叫做“普遍性相”,它是感性形象的制约点。如写一个人物,这个人物的最基本点是什么,这是属于这个人物最基本的存在。所以从生活当中偶然的、个别的东西中拣回来的那些闪光的东西,也不是合到一块就可以成为形象的,还得有对生活本身这些东西进行清洗,还得有一个定性。因此,艺术以自然为基础,在自然基础上创造,艺术家必须真正掌握自然,把客观存在的东西变成由主体创造的东西,并赋予形式。这里强调了艺术创造中的主体性和自由性。艺术美是由心灵创造的,它在本质上是自由的,无限的,而自然是不自由的。艺术美是一种虚幻的美,它不易唤起人的现实欲望,只是激发人的审美情感,而自然美是感性显现和具体存在,容易唤起人的现实欲望,从而破坏与人的审美关系。

黑格尔从多方面论述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但又指出:“靠单纯的摹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它和自然竞争,那就象一只小虫爬着去追大象”[1]54,这里谴责了艺术创作中的模仿自然说。因为要模仿的东西本来就已经存在,把艺术的目的看作模仿,在实质上是没有价值的,是多余的。而且,黑格尔认为,模仿自然在选择对象并区分美丑时缺乏一个标准,实际上就是说模仿没有把理念作为标准。能与理念完全一致就是至美。黑格尔认为心灵的旨趣就是理念的原则,创作出符合理念的艺术品,实现艺术的理想,就是形象地显现理念。自然界以及世俗世界的一切仅仅是供心灵随意取舍和修改的材料。因此艺术美高于自然的地方在于心灵的自由创造。

主张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观点,并没有否定美的源泉,艺术美仍然是来源于自然,但二者有高有低而已。根据辩证法的观点,正如黑格尔论述自然美是为了维护其体系完备性的需要一样,他论述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真正目的是展现理念的内涵,完成绝对理念的演进,说明艺术只是理念演进的一个阶段,是理念的一种外在形式。但艺术并不是理念演进的最后阶段和最后形式,黑格尔认为,艺术本身还有一种局限,我们现在已不再把艺术看作体现真实的最高方式。因为艺术还不能彻底挣脱自然,完全沉入自己的本质。至此,对艺术美生成的必然性的评述又回归到了理念这个尺度上。在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第一,黑格尔艺术美理论批判了以往艺术理论中的反理性主义,强调了从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结合上辩证地把握艺术美的本质。第二,强调艺术美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的有机统一。第三,黑格尔艺术美理论强调人对世界的掌握是实践方式与认识方式的统一,从而为马克思关于世界掌握方式的思想提供了理论准备。第四,黑格尔艺术美理论指出艺术美是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中显示出生气灌注,从而达到和悦静穆的理想情调和境界,充分体现了黑格尔所追求和向往的艺术理想。

黑格尔倾力论证了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他指出:“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从形式看,任何一个无聊的幻想,它既然是经过了人的头脑,也就比任何一个自然的产品要高些,因为这种幻想见出心灵活动和自由。就内容来说,例如太阳确实象是一种绝对必然的东西,而一个古怪的幻想却是偶然的,一纵即逝的;但是象太阳这种自然物,对它本身是无足轻重的,它本身不是自由的,没有自意识的;我们只就它和其他事物的必然关系来看待它,并不把它作为独立自为的东西来看待,这就是,不把它作为美的东西来看待。”[1]4“心灵和它的艺术美‘高于’自然,这里的‘高于’却不仅是一种相对的或量的分别。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就这个意义来说,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涵在心灵里。”[1]5由此可以看出,艺术美强调人的心灵的创造性、主体性、能动性。自然的东西如果离开人的意识,只能是一种量上的分别,而没有美丑之分,只有心灵是真实的。

另外,“人的自由理性是艺术以及一切行为和知识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所谓“自由的理性”就是人在生存当中总是不断地要使自身得以超越,在超越当中不断地实现自由。这种自觉的追求就成了人的一种自由理性。这种自由理性不仅仅是人们创造艺术的力量的源头,也是人在一切领域里、一切行为当中不断地追求创造的根本原因。其次,人通过艺术实践实现与外在世界的统一。黑格尔说:“只有在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一种较大的单整性。因此,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他显示出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对他不能保持任何独立自在的力量。只有通过这种实现了的活动,人在他的环境里才能成为对自己是现实的,才觉得那环境是他可以安居的家,不仅对一般情况如此,而且对个别事物也是如此。”人在创造的对象身上欣赏自己的外化存在,他就要在实践中改变和重新创造外在事物,消除外在世界的疏远性,在形象创造中实现对于世界与自身的双重观照。正如黑格尔所说:“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认识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1]39人是自然史的产物,人的生命更是将自己作为主体不断进行创造而达到自我认定的过程。在创造的过程中融合着审美,同时满足了人类自身物质与精神的需求。黑格尔认为,艺术和艺术作品是心灵产生的。心灵具有自意识,它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对象。心灵在改造自然和创造艺术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无限与自由。因此,艺术美的本原在于人的心灵,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显现。人通过移情实现审美观照,审美就是人通过艺术观照自身,以感性形式在对象世界里肯定自己的本质力量。(湘潭大学2010级文艺学硕士生韩庆龄撰稿)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王元化.读《美学》笔记[M].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3).

G642

A

1674-5884(2011)08-0068-06

2011-04-24

湘潭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0829/2904017)

杨向荣(1978-),男,湖南长沙人,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西方美学与文化研究。

(责任编校 许中坚)

猜你喜欢

艺术美黑格尔美学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盘中的意式美学
海报设计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外婆的美学
土家族房屋花窗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美——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纯白美学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美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