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2011-04-03刘飞凤朱志德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10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资源

刘飞凤,朱志德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52310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刘飞凤,朱志德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52310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资源具有连续性、稀缺性、专有性、不可再生性等特征。高校应准确把握这些特征,并针对目前在时间资源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时间利用不充分、专业课的课堂时间育人内容匮乏、课堂外的时间资源被忽视等,探索新途径。这些新途径包括:提高课堂时间效益、捕捉特殊教育时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和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资源;开发利用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时间就是人类发展的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开发利用好时间资源,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只有保证一定量的时间投入和一定质的时间使用,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实效性。因此,各高校应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掌握时间资源的性能、特点,明白该何时教育、教育多长时间、在具体的时间又该配以怎样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等,做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时间资源。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资源的特点及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资源的特点,是科学开发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资源的前提和基础。时间资源的特征大致有如下几点:

第一,资源耗用的连续性。时间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一维性”、“不可逆性”,它只有从过去、现在到将来的一个方向,一去不复返,永不停息。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资源的耗用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也无论是否真正“使用”了时间资源开展教育活动,时间的流逝都是持续进行、没有间断的,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这一进程。

第二,资源数量的稀缺性。正如经济学原理指出那样,资源总是稀缺的,时间资源也不例外。尽管从时间本身而言,时间是永恒的、无限的,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但对每个生命个体或具体事物而言,时间则是稀缺的、有限的,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时间资源就更为有限了,它所涉及的仅仅是大学生人生成长过程的一个极短暂的阶段——大学阶段而已。显然,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资源,尤为迫切。

第三,资源使用权的专有性。俗话说,“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不仅是因为时间的易逝性,更是因为时间资源的专有性、独占性和排他性。高校之间不能相互借用、转让或买卖时间资源,时间资源是不具有任何流动性的,高校只能使用好自己所拥有的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资源。

第四,资源本身的不可再生性。这是指时间资源的使用具有一次性的特征,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过去的时间不可能再追回来;另一方面是指,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异质性导致时间资源的利用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比如,高校只能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入学教育,如果等到毕业时再开展入学教育,则毫无意义。时间资源的这种一次性、不可再生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善于捕捉“时机”、把握当下。

时不我与、时不我待、时不再来。时间资源的“特殊”性,要求高校必须“特别”对待,做到科学管理、高效使用。但事实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是许多高校在资源开发方面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时间利用不充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时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时间资源,它的使用效益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低效性也主要体现在此。据一份对安徽、江西二省6所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调查统计显示,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占22.8%,比较喜欢的占31.2%,两项合计仅50%多。至于为什么不喜欢政治理论课,原因多种多样。调查显示教师因素方面占39.7%,内容因素占37.2%,家长及社会因素占13%,其他因素占10.1%。其中,从教师方面而言,认为教师教法单一、照本宣科的占35.5%,讲授内容单薄、脱离实际的占43.5%,教学手段落后、陈旧乏新的占21%[1]。所有这些数据都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进行了多项改革,教师也付出了辛勤汗水,但效果仍不乐观,课堂时间资源的利用效率亟待提高,教师素质亟待增强,教学水平亟待改进。

第二,专业课的课堂时间育人内容匮乏。由于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漠视,专业课堂基本是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许多专业课教师过份强调自身的教书职能,在课堂上仅仅传授专业知识,把课堂完全简化成了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训的“单一课堂”,而忽视自身的育人职能,忽视对蕴藏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和使用,把本可、也本应在课堂内同时并进的教书、育人割裂开来,大大降低了课堂时间资源的利用度。

第三,课堂外的时间资源多被忽视,未能形成全过程育人的格局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化。这表现在,有些高校只重视课堂内的教育,忽视课外的教育,只关注大事情,无视小细节,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过于薄弱,使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脱节。比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孜孜不倦教导学生要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课后在校园内遇上迎面而来却不打招呼的学生,却仅是无可奈何、自觉屈辱,而不对学生进行现场教育;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侃侃而谈要守公德,课后对于学生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的行为却视而不见、匆匆离去。这种教育的不连贯性、去生活化,容易使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出双面性和不稳定性,课内表现给老师看一个样,课外随心所欲又一个样,必然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成功的人无一不是利用时间的能手!”成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定是建立在对时间的科学有效的使用上。鉴于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高校必须更新观念、创新途径,增大时间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时间资源的利用效益。

(一)精心设计,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时间的育人效益

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也占据了大学生学习、接受教育的绝大部分时间。因此,开发利用好所有课堂时间资源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首要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充分把握好、利用好每一个“四十五分钟”,全面系统而又简明扼要、引人入胜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引起学生的共鸣、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课堂时间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和思想政治意识,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认真履行教师的育人职能;还要努力增强本领,提高自己深入挖掘蕴涵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能力,结合自己所教课程的特征以及学生的特征,得心应手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在给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术伦理、科技道德、人文精神等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渗透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从而实现“成材”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课堂时间利用率的成倍增长。

(二)留心观察,巧妙捕捉各种特殊的教育时机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时机对于任何工作的圆满完成都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准确捕捉、选择、利用各种教育的最佳时机对学生实施教育,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及时捕捉大学生在校期间各种具有转折性或阶段性标志的时机。例如,大一新生入学,标志着大学生活的开始、人生成长过程中一个新的阶段的开端,也正是大学生渴求得到帮助、指引、导向或教育的关键时刻,高校应积极回应大学生的这种需求,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开展教育:第一,组织军训,帮助大学生快速走出高考后的那种极度放松的状态,从生理、心理、思想多方面进行强化,使其在走步、整队的简单动作中,深刻体会大学生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在增强国防知识的同时增长爱国热情、树立纪律意识和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第二,实施校史校情教育,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接纳自己的学校,进而热爱自己的学校,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培养学生的高度责任感;第三,开展校规校纪教育,专门组织大学生学习大学生手册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大学生在这些规章制度的规范约束之下,获取一定的思想政治认知,并快速实现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生活。再如,还可利用期中期末考试前的特殊时机,开展诚信教育;利用考试后的时机召开总结大会,防止骄傲情绪的滋生或悲观思想的出现;利用临近毕业的时机,开展毕业、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等等。

其次,要及时捕捉各种传统节庆日、重要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纪念日的时机。比如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国庆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周年纪念日等等重要节庆日和纪念日,举办主题鲜明、形式活泼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毫无设防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教育效果往往更好。

再次,要及时捕捉国内外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发生的时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远去,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信息灵通,他们关心时事,关注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投其所好”,针对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件,在大学生中开展热烈的讨论和积极的引导,这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还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事件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师生为甘肃舟曲灾区人民捐款捐物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通过引导分析陈绍基、许宗衡等贪污腐败事件对大学生进行廉洁修身教育等,这种教育方法比单纯地进行理论灌输,往往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三)全程出击,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化、生活化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2]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也应融入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脱离生活根基,脱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而认为仅靠每周的几节理论课或几次实践活动就可以完成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免坠入理想化、形式化、教条化、知识化、简单化的泥潭,也必定大大损伤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生命力、感染力及有效性,因为“用这样的方法最容易培养伪君子和伪善的人。”[3]

因此,为了完成这一项长期而艰巨、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每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打持久战的决心和意志,都要在开展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日常学习中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化和生活化,具体应做到两点:一是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切实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要频繁,频繁到周周讲、天天讲、时时讲,频繁到学生走到哪就讲到哪,以至于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甚至走廊、洗手间都变成教育的现场,可谓校园无闲时,时时都育人,校园无闲处,处处都育人;频繁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觉得它是教育或者受教育,而是自己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快速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言行一致、稳定的健全人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深入、持久,实现教育效果的长效性。

[1]操国胜.关于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的思考[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4(4):25-28.

[2]吕 达,刘立德,邹海燕.杜威教育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苏)列·符·赞科夫著.和教师的谈话[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G641

A

1674-5884(2011)10-0048-03

2011-06-19

刘飞凤(1977-),女,广东东莞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校 许中坚)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