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二级学科教学团队优化
——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2011-04-02方学森李雪梅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名师学科专业

方学森,李雪梅

(1.池州学院 中文系 , 安徽 池州 247000;2.枞阳县白湖初级中学,安徽 枞阳 246729)

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二级学科教学团队优化
——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方学森1,李雪梅2

(1.池州学院 中文系 , 安徽 池州 247000;2.枞阳县白湖初级中学,安徽 枞阳 246729)

新建本科院校要充分挖掘现有师资的潜力,建设能真正适应本科教学需要的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类二级学科可以实施课程组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和“一人四课”制度,整合课程资源与教师队伍;遴选学科带头人,围绕教学搞科研,以学科队伍建设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发挥名师传、帮、带的作用,培育教学团队;开展观摩教学、公开课教学和随堂听课等多种形式的听课、评课活动,加强教师间的教学经验和情感交流,提高教学团队的凝聚力。

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二级学科;教学团队

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一般都不是很强,各专业建设一支较强的能真正适应本科教学需要的教学队伍是当务之急。大量引进新人才的建设模式一般是不可行的,较好的办法是充分挖掘现有师资潜力。如何挖潜?这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二级学科的教学队伍,目前还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凝聚力不强,没有形成具有较强战斗力的团队;但其却是很年轻的充满活力的队伍,可塑性很强,只要加强建设和优化,就能打造成整体教学水平较高、能确保本科教学质量的教学团队。

1 教学队伍现状

1.1 能发挥传、帮、带作用的教师不多

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二级学科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和文艺学,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45岁以下的15人,大都是中青年教师;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10人,助教2人,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不到50%;硕士15人,而博士(含在读)仅2人。总的来看,我们的教师队伍虽然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但整体实力还不够强,大多数是中级职称的青年教师,高职称的不多,高学历(博士)的很少,学有专长功底深厚能发挥传带作用的就更少,这是目前教学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有的学科教学力量分布不均

有的学科其课程教学力量的分布不均衡,如中国古代文学,共有6名授课教师,但在教学分段时,有的段人多,如唐宋文学有3人,有的段人太少,如先秦文学只有1人,这给排课带来一定的困难,平行班级多时,先秦文学授课教师的压力太大,有的学期每周多达16课时;而班级少时,讲授唐宋文学的教师有的排不上课。

1.3 有的课程授课教师队伍不稳定

有的学科课程较多而教师较少,造成有的课程教学队伍不稳定,这也使得少数教师所授课程比较杂乱。如某位教师的专业是世界文学,但其长期讲授的是逻辑学这门课程,世界文学课只能偶一为之,原因就是逻辑学教师仅其一人。然而世界文学教师也仅有2名,当逻辑学和世界文学开课班级都比较多或这两位教师中有人因故缺勤时,就只好“拉郎配”,找其他的非世界文学专业的教师来授课,这又导致另一位文艺学专业的教师时常来“客串”世界文学。毋庸置疑,这种现象是不合理的。

1.4 少数教师教学方向与科研方向不统一

我们中间还存在着教学与科研分离的现象,这对教学也有消极影响。如有的教师讲授的课程是古代文学,而科研方向却是其它学科,教学方向与科研方向不一致。虽然科学研究提倡打破学科界限扩大视域融会贯通,但我们不是通才,甚至科研基础还很薄弱,不可能处处开花结果,若不专注于某一学科领域,不根据教学确定科研方向或根据科研方向选择教学任务,科研就与教学疏离了,科研就不能促进教学,甚至可能是“拖累”教学。

1.5 同课程授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协调不畅

有的课程由多位教师同时在不同的班级授课,授课教师相互之间应多交流沟通,如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进度的制订、考试考查试卷的命题等,都需要协调配合,要有统一的行动、目标,但目前这些方面的工作我们做得还不够,有待加强。所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教学队伍还是比较松散的,还没有形成凝聚力、战斗力较强的教学团队。何谓教学团队?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中对于教学团队的组成是这样规定的:“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根据以上规定,结合现阶段教学队伍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可以充分发挥我们教师队伍年轻的优势,以教研室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为建设平台,明确发展目标,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形成团队核心,凝聚集体智慧,争取早日形成良好的教学团队。

2 加强制度建设,整合课程资源与教学力量

2.1 把教师队伍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结合起来

学科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既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来进行,又要结合师资力量的实际,如果脱离客观的师资条件去盲目地设置一些课程,那只能是空谈。不过,师资队伍有一个不断建设逐步增强的过程,因此课程的设置要有前瞻性,要把它与师资队伍的建设结合起来,不能停留在现有的师资条件上,也就是说在设计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到在目前的条件下可以开设哪些课程,又要考虑到随着师资力量的增强,在不久的将来,如一、二年或三、五年后,可以开设哪些课程,从而在课程体系中为其留存一定的空间。当然,这并不是说要空着课时等开新课,而是要准备在未来让更有意义的新课程,取代目前在开课的而将来可能会被淘汰的课程。因此,在设置课程时,既要考虑现有的师资条件,又要评估三、五年内师资力量的发展情况,要根据师资力量的发展前景设计课程体系。反过来,课程体系设计好后,我们就要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努力建设好师资队伍。

2.2 制定“一人四课”制度

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二级学科的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别四个板块,两大类是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四大板块是“主干基础课程”、“基础性选修课程”、“研究性选修课程”和“特色选修课程”[1]。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要定人定岗,每一门课程都要有比较稳定的授课教师。选修课程则根据因人设课与按需设课相结合的原则,确定课程与授课教师。基础性选修课根据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需要设置课程,安排相关专业方向的教师授课。研究性选修课和特色选修课则让各位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自主开课。

针对目前教师少课程多的现状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需要,可以制定“一人四课”制度。所谓“一人四课”是指每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至少要准备开四门课:一门专业必修的基础主干课或基础课,一门基础性选修课,一门研究性选修课,还有一门公共课。从目前的情况看,基础课和公共课绝大部分教师都已开课,并有比较固定的方向,而选修课只有少数教师已开课,大部分还没有开课,有的教师甚至开课的计划都没有。对个别教师来说,马上就让其开一门研究性选修课恐怕有难度,但开基础性选修课应无问题,可以边学边教。对于高学历、高职称,而又双肩挑的兼职老师,可以不要求其上基础课、公共课,但选修课要多开一点,建议至少要有两门。

2.3 实施课程组制度

为整合课程资源与教师队伍,加强对各类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过程的管理,我们可以实施课程组制度。课程组是一个以课程或课程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教学和教研群体,其由多名讲授相同或相近本科课程的教师组成。新建本科院校限于师资条件,一般只按专业或学科设置少数的教研室,如我院中文系仅按学科或专业设置了文学、汉语、新闻和秘书等四个教研室,其中文学教研室承担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和写作等多个二级学科的教学与教研工作任务。而在那些师资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这些二级学科是单独设置一个教研室的。将这么多的二级学科归入一个教研室,无疑使教研室的教学与教研工作头绪繁多压力过重,不利于管理。如果在教研室内部再设置一些课程组,可进一步整合课程资源与教师队伍,规范教学过程,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课程组设置可从专业基础课程开始,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课程可设置一个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等课程可设置一个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组。课程组既要负责课程基本建设,如进行教材、教辅资料、课件、题库、网站等多种形式教学资源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又要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规范教学过程,如协助制定课程教学计划考试命题和阅卷等;还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经验交流,如组织申报各类课程建设项目、教学研究项目和教学奖励,组织相互听课,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课程组内部可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初次进入课程组担任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应进行试讲,评议通过后,才能准予正式上课。

2.4 落实集体备课制度

所谓集体备课是指教师授课前由集体研究、讨论授课内容、方法和进度等,以统一教学要求,提高教师备课质量,进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集体备课可以统一要求,资源共享,规范教学行为;还能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个性与共性的完美结合。集体备课还有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也有利于形成严谨、团结的良好教风,使全体教师齐心协力,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集体备课的范围包括由多名教师在多个平行班授课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有改动的课程,新开课的课程和新教师授课的课程,以及其它要求集体备课的课程。集体备课可由教研室组织,各课程组具体落实。时间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可以在上一学期末、本学期初或平时。集体备课由教研室主任或课程组主要负责人主持,课程组全体教师均应参加,还可以根据需要邀请其他教研室相关教师或教辅人员参加,每次集体备课应有一个备课主题。

3 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以之促进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队伍建设能为学科队伍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学科队伍建设又能反过来促进教学队伍建设。

3.1 遴选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团队核心和生力军

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专业发展、学术梯队和师资队伍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围绕学科或专业建设,遴选好学科或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以其为核心和生力军,建设一支优良的学科队伍,进而将之打造成优秀的教学团队。要想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领头羊作用,必须加大对优秀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一方面要大胆地非常规地使用人才,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管理与考核;另一方面要保证资助经费的足额投放,保证他们有深造研修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教学科研方面成为各自领域的业务主力。通过对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培养,能带动和凝聚各学科的教师进行学术梯队建设,形成专业、学科教学团队。

3.2 以科研促进教学,以项目建设增强教师团队意识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科研后劲若不足,教学水平也就难以有新的突破。因此我们要围绕教学搞科研,用教学为科研夯实基础,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我们要克服前文所提及的科研与教学方向不一致的问题,同时还要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有的高校为了凸显自己的科研成绩,一味强调特色科研,特别是科研的地方特色,而忽视基础研究,没有把特色研究与基础研究结合起来,或者是不能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做特色研究,这不仅使科研缺乏后劲,而且给教学带来消极影响。因为这些所谓的特色研究的成果往往不能转化为教学资源,何况有的教师做特色研究只是为科研而科研,从来就没想过要将其成果用之于教学。本科课程不像研究生课程,其更多的是基础课程而不是研究性课程,即使是研究性课程也应该以基础研究课程而不是地方特色研究课程为主,基础研究课程更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所以,以教学为中心的高等学校,特色科研应该与基础研究结合起来,或者说应该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创造特色,基础研究也可以做出特色,这样科研成果就能更多更好地转化为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不仅要求我们围绕教学搞科研,密切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还要通过教研、科研项目建设,培养教师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但是,我国现阶段对高校教师特定的考核模式和晋升标准,使得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不是越来越密切,而是渐行渐远;科研常常不是服务于教学,而是拖累了教学,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科研吃教学”的现象。有的教师为了晋升,为了改善自身福利和地位,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科研,而在教学上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备课敷衍了事,导致教学效果和质量下滑。有些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课上得越来越少,甚至整学期不上课,“全心全意”搞科研,这不仅导致学科、专业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在教师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使不少教师“两耳不闻课堂事,埋头苦干搞科研”。同时,科研上的“个人奋斗”、“个人英雄主义”也助长了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上团队精神的阙失,不少教师以集体的名义申报研究项目,但整个项目从头到尾都是他一人在做,其他人只是挂名而已。其实,教研、科研项目建设,如果真正按集体的方式来运作,不仅能训练个人的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还能培养教师的合作精神,提升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切磋交流、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进而打造出优秀的学术团队和教学团队。

4 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发挥名师传、帮、带作用

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培养教学名师,发挥其传、帮、带作用,也是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把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具有较高学术造诣,注重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在师生中有良好的形象和影响的教师选拔为教学名师,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和激励更多的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和教改工作中,形成优秀教学团队。

教学名师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制定一个较长期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应从抓好名师选拔机制、培养机制、退出机制等几个环节入手,营造有利于教学名师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2]。要想使教学名师充分发挥作用,一方面要使名师具有相对的教学自主权,能聚精会神创新性地搞好教学;另一方面要打造名师的品牌效应,让其起到宣传、示范、引领作用,使其成为学科教学团队的核心,发挥名师培育教学团队的功能。

5 大力开展评课活动,提升团队凝聚力

听课、评课是教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听课评课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发现我们讲课的优、缺点,以便扬长避短;另一方面是为了交流教学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评课能增进同一学科教师间的相互了解,加强彼此间的感情交流,从而提高教学队伍的凝聚力。听课、评课应形成制度,定期开展活动,其可由观摩教学、公开课教学和随堂听课等多种形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观摩教学是一种示范性的教学活动,要求主讲教师尽可能地展示其教学中的优秀之处,以供他人学习借鉴。观摩对象一般是授课效果比较好的教师。每次观摩教学活动都必须有一个主题,要围绕这个主题听课、评课,要突出重点,以便使参加观摩的教师在某方面真正受益。

公开课教学能充分展示授课教师真实教学水平,能让听课者全面了解授课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公开课的授课教师可以是新进教师或从事课堂教学时间不长的教师,或是因其他原因需要展示其教学水平的教师。公开课也是教学经验交流的重要方式。为使公开课教学能真实体现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一般采取现场教学的形式,即在课程表安排的正式授课时间组织集体听课、评课。观摩教学和公开课教学可由教研室来组织,每学期可组织1-2次。授课时间和内容可以由教师自己定,可在他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时间选择最有把握的内容上课,这样能让授课者充分展示其风采,听评者真正有所收获。

所谓随堂听课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教师相互间为了学习交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而随堂听对方授课,一是教研室为了了解或检查本室教师上课情况而随堂听某位教师上课。随堂听课是教师间交流教学经验的一种比较灵活的听课方式,也是教研室及时掌握教师授课情况的有效方式。

听课、评课的结果可存入教师教学档案,可作为教学质量奖或其它考核评定的依据之一,以此鼓励教师主动上公开课和观摩课,促进教学交流,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提高教学队伍的凝聚力。

总而言之,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通过上述各种方法挖掘现有师资条件的潜力,建设教学队伍。这些措施如果能具体落实,实施得力,我们就能发挥其优化作用,打造出能真正适应本科教学需要的教学团队。

[1]方学森.论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J].池州学院学报,2010,24(1):133-136.

[2]曹秀娟,等.关于高校教学名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0(8):95-96.

G642

A

1674-1102(2011)04-0144-04

2011-04-01

池州学院教学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08YJZ006)。

方学森(1971—),男,安徽宿松人,池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

[责任编辑:束仁龙]

猜你喜欢

名师学科专业
【学科新书导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