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山水画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2011-04-02孙长玲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园林艺术造园山林

孙长玲

(池州学院 艺术系,安徽 池州 247000)

中国山水画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孙长玲

(池州学院 艺术系,安徽 池州 247000)

崇尚归隐自然山水的隐逸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园林艺术大多数与山水有关,源于造园者的指导思想;因为无论古代帝王或者文人臣子,他们的特使身份和社会角色使得他们归隐山林的人屈指可数,而对于自然山水的仰慕和追求便迁移到园林的建造中去,而构筑园林时无不受到中国山水画诸如立意,构图等多方面的影响。

山水画;园林;文人画 ;隐逸思想

1 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向来是密切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很早就积累了种种与自然山水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灵感都受到自然山水的激发和启示,并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也构成了中国“山水文化”的丰富内涵。

儒道思想中的“上善若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是用山水来比喻君子的德行,所以“高山流水”就成为品德高洁的象征和代名词;此外中国古代就有万物有灵的思想,从而引发了对山水的崇拜,认为神人是生活在山水之中的。庄子在他的《逍遥游》中说:“貌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焯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齐物论》中又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汲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在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山上住着长生不死的“神仙”,还有吃了可以成为神仙的药物。因此求得长生不老之药成为神仙是古代帝王的追求,使山水的神秘色彩也就更加的浓厚了。

在儒、道思想的熏陶下,对自然山水的崇拜,归隐山林修道成仙思想成为众多文人内心的追求。因而表现山水题材的山水画自魏晋萌芽到唐代独立成科以后,就占据画坛很重要的位置。东晋顾恺之的“迁想妙得”和“传神论”思想为中国画走向独立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魏晋南北朝的宗柄、王徽,到五代的荆浩,唐代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和王维,再到宋代的米芾父子、关仝、李成、范宽,以及明代四家、元代四家还有清朝的四王和四僧等。历朝历代的山水画大家不胜枚举,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如: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北宋郭熙的《早春图》、元代王蒙的《青卞隐居图》、清代石涛的《搜遍奇峰打草稿》等等。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表现技法展示了自然山水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国的园林艺术

中国的园林大多数都和山水有关系,崇尚归隐自然山水的隐逸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特征之一。无论是古代的帝王还是文人臣子,他们的特殊身份和社会角色以及他们所受到的儒家思想的教育,使得他们对于自然山水的追求只能止于心中的仰慕。能真正做到抛开尘世,终日与山林为伴,隐居山林的人屈指可数,大多数的人都“隐而不能”的。

阮大铖在为明末造园家计成的著作 《园冶》作序时就说道:“我自少就怀隐逸山林之志,苦于为仕途所束缚,不能遂我初志。辛蒙朝廷放逐,自谓此志可以如愿以偿了。”从这段话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阮大铖怀有强烈的隐逸思想。《园冶》的作者计成原来也是一位山水画家,因而他在他的著作《园冶》中,把山水画中的很多构成元素和构图法则都融入到造园中去了。可以说他对自然山水怀有强烈热爱之情,不仅要把自然山水表现在画面上,还要把自然山水浓缩在自家的庭院中,并且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为后人造园起到很大的参考作用。“无山无水不能称为园,无花无木不能称为林”,无论是自然山水园林还是人造园林;无论是气势恢宏的皇家苑囿还是“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私家园林,追求浑然天成的气势是共同的追求。其中文人参与建造的私家园林因为和文人写意画有某种联系,所以被称为文人写意园。前面我们提到了“隐而不能”的思想,正是文人士大夫对自然山水的追求得不到满足的体现,于是他们在城郊,山林中的方寸之地叠山理水经营园林,把山水景象融入园林之中,借以寄托对他们对自然山水的向往。

文人参与造园曾一度成为社会的风尚,他们在建造园林时,无不追求泉石之乐的天然趣味,通过造园来摆脱礼教的束缚,获得返璞归真的愿望和不同流合污的情思。历朝历代都不乏有杰出的文人画家和他们的私家园林,如诗人谢灵运就在风景秀丽优雅的会稽山建造了一所别院,把自己对自然山林的丰富感情都寄托到这座园林之中,并且写下了著名的《山居赋》;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的别院罔川别墅,曾给他的文学和艺术创作带来无数的灵感和激情。传说他曾绘有《罔川图》,可惜这件作品已经无处可寻了;明代大地主吴宽仿造普通乡村的格局和风物建造了一个比较大的庄园,命名为东庄,并且请他的好友沈周描绘东庄中的各种景物。这些文人把他们对于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以及对自然山林的崇敬和向往,还有人生哲理的体验和感怀,融注于造园艺术之中。所以很多的评论都说:园林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因为从园林的整体规划到细节的处理,都寄托了文人士大夫的隐逸雅致和书卷气,这一点和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和布局有着很大地联系。

3 山水画对于园林艺术的重要影响

3.1 观念上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有着不解之缘,同是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两者都受到传统的儒、道、释思想的影响。儒家“比德”,从山水中寻找重要的精神品质加以欣赏。道家注重“天人合一”思想,追求自然山水的和谐之美,寻求心灵的返璞归真。佛家思想中的“不生不灭,梵我同一”主张山水的恒久性不仅体现在山水本身,而是对“本体”的一种暗示。

在色调的选择上,“淡”是山水画中的一大特色,这种色调选择某种程度上也是老庄哲学中玄淡,清远思想的体现。在园林中,淡雅古朴的建筑物色调,枯木和枯石,园林中的植物的选择也深受山水画清淡色风格的影响。

3.2 立意上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注重写意,追求自然山水胸中与丘壑浑然一体的境界,画面中的一些物体不是完全追求真实的在现,而是在尊重客观物象的基础上表达画家主题的内在思想和情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求形似,但求聊表心意尔”。在造园上,造园者可以在表现自然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主观思想的加工和处理,使其更加生动更加具有美感。

造园中的立意是指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计成在《园冶》中称之为“相地”。“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前间进,量其广狭,定其曲直,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抱率。”这段话的意思是,造园要考虑到实际的情况,因地制宜,巧妙合理的利用所有能利用的因素,扬长避短、顺理成章。

文人画强调写意 “不求形似,但求聊表心意尔”,这一点在造园中已被广泛的运用,“一拳代山,一勺代水”是文人园林中经常用到的表现方法。可以想象,如果不运用写意的方法,无论如何自然中的景物也不能表现在方寸的画面上,而且私家园林就算再大,也不可能容纳自然中的山川,河流。

3.3 构图上的影响

中国造园史上,最为著名的理论著作《园冶》的作者计成,原先就是一位山水画家,他对于山水画中的构图法则和构成要素了然于心,并且能把这些要素,都灵活的运用到造园的实际行动中,这本书中详细的记载了各种造园的经典范例。山水画中的散点透视,是用中国人特有的视觉习惯展示自然山川中的景物,处处可游可居,在造园中也是运用了这种透视法,使得中国的文人园林“一步一景”、“步移景异”。

山水画中还讲究画面中景物的远近虚实,在园林中也讲究空间的虚实,展现出来的就是通过对景、点景和借景等。山水画通过布局把庞大的自然山水融入平面的画面中,而造园则把丰富的自然景观溶于有限的立体空间中。中国园林史上最为杰出的园林作品,大都是深知中国山水画理的文人画家参与建造的。宋代苏舜卿建造的沧浪亭,大文豪欧阳修的平山堂,元代倪瓒参与建造的狮子林,都成为历史上脍炙人口的造园作品。

[1]周苏宁.园趣[M].西安:学林出版社,2005.

[2]王世舜.庄子注译[M].济南:齐鲁书社,2004.

[3]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4]段红伟.沈周画传[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5]安怀起.中国园林艺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J20-05

A

1674-1102(2011)04-0119-02

2011-04-07

孙长玲(1984—),女,安徽六安人,池州学院艺术系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责任编辑:徐健]

猜你喜欢

园林艺术造园山林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得造天物 皇家园林艺术
无问西东,看风过山林月掠海
城市山林
现代园林艺术·微物志·定制与体验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如果相爱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