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明原因咳血1例治验

2011-04-01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辛温扶阳脉络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咳血是指血由肺及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亦称为嗽血或咯血。咳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均可见咳血症。然咳血病机复杂,切不可拘泥,当因人而异,“观其脉证,知犯何逆”,辨证论治。笔者在临床上遇到1例咳血患者,辨证应用辛温扶阳之剂而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曹某,男,91岁。3年前因外感出现咳嗽、咯血症状,后每逢秋冬季节气候变化剧烈时加剧。曾于天津某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查胸部CT示:1)两肺间质病变,间质炎症;2)右肺上叶索条、钙化,考虑陈旧性病变;3)双侧胸膜增厚,经检查无肺结核病史,因患者高龄,拒绝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予可乐必妥、氨基乙酸、氨溴索等抗感染、止血、化痰等治疗后,患者痰中带血情况减少,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多次就诊于当地社区医院,静滴抗生素及服用黄芩、侧柏叶、大蓟、连翘、青黛、诃子等清热凉血止血药,咯血症状未见缓解。2009年11月复因外感咯血加剧,求治于我院。症状:咳嗽、咯痰,痰中带血,血色暗红、量约100 mL/d,畏寒,喜热饮,疲倦懒言,纳呆,寐欠安,小便清长,大便不成形,视其形体瘦削,面色苍白,察其舌质淡暗,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处方:肉桂10 g,附子15 g(先煎),黄芪30 g,干姜20 g,当归10 g,白术15 g,炙甘草6 g,荆芥6 g,三七粉3 g(冲服),3剂,水煎服,日1剂。复诊:咯血明显减少,乏力减轻,精神好转,予白芥子10 g,炙甘草10 g,炮姜20 g,当归10 g,白芍10 g,细辛3 g,白术15 g,生薏苡仁30 g,7剂,水煎服,日1剂。7剂后,患者痰量减少,畏寒减轻,食欲佳,前方去细辛,加茯苓20 g,并与附子理中丸继服月余,随访半年,未见咯血。

按:患者高龄,阳气衰弱,而见畏寒、喜热饮、小便清长等阳气失于温煦等临床表现;复又多次使用抗生素及服用大量甘润苦寒之品,致素体阳气愈衰;阳虚则阴盛,寒性收引,脉络挛缩,而致血液瘀涩,凝滞于脉络,正如《灵枢·痈疽》所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瘀血占据脉络,血不归经,则致出血;阳虚则肺卫不固,易被外邪所感,肺失宣降而见咳嗽;肺为水之上源,“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阳虚温化水饮乏力,导致脾转输到肺的水液不能正常布散,聚而为痰;患者具有纳呆、倦怠懒言、齿痕舌、苔白腻等脾失健运的表现,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健运失职,则水湿停滞,聚而成痰,故当治以辛温扶阳,益气健脾,兼以解表透邪,此乃治病求本之法。用附子、黄芪、干姜、白术等辛温之品以扶阳,用生薏苡仁、茯苓、炙甘草之属以健脾除痰,佐荆芥以解在表之余邪;缪仲淳《治吐血第一要法》曰“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同理,对于寒凝血瘀所致的出血证宜扶阳行血不宜收涩止血,如拘泥于止血,则“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三七为血证之良药,止血不留瘀,尚可增加患者的依从性,中病即可;细辛性烈有毒,不宜久服。

咳血病机复杂多样,临床上切不可见血止血,当分清寒热,辨清其根本,再施以用药,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猜你喜欢

辛温扶阳脉络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浅述“从寒论治”白癜风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谈扶阳派唐农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
从共振原理看扶阳理论的治病机理及其对血管性痴呆的解读
扶阳罐“以罐代手”在亚健康调理中的运用
中会国[2011]038号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中医扶阳思想理论与运用高级研修班征文通知
辛温走皮法治疗痤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