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题讨论
--绿色制造 和谐共享企业低碳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之路

2011-03-31赵建军

电焊机 2011年2期
关键词:碳化能源经济

赵建军,郝 栋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专题讨论
--绿色制造 和谐共享企业低碳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之路

赵建军,郝 栋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利用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社会财富,技术因此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杠杆。与此同时,在技术的异化作用下,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的崩溃、人的生命物化等生态危机,并且愈演愈烈。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设想通过生可持续发展寻找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生态问题的良策。环保产业的产生赋予了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新的方式,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尤其是环保企业,更需要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走低碳化发展的道路。

环保产业;低碳;科技创新

0 前言

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导向,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为特征的低碳时代已经向世人展开了一幅未来产业的画卷,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和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调整。未来中国的经济形态和市场将与政策、资源密切相关,企业尤其是环保企业将面临着极大的变革考验。环保产业从业者在未来战略上应该更加关注国内外政策,提前获悉产业发展机会,抢占低碳商机。当然,先行掌握低碳主动权还远远不够,企业还要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低碳发展模式。

1 低碳化发展的五大支撑要素

1.1 规划先行

科学的规划是建设低碳经济的首要环节。在经济发展规划中,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其发展质量;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在交通规划上,需要倡导和实施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

1.2 制度保障

低碳化发展需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保障一体化的举措;低碳化发展要求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这难以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必须是政府主导,维护环境执法的权威,建立环保产业的金融财税优惠政策,推进环保科技的自主创新等;低碳化发展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建立一种环境道德和文化体系,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低碳化发展需要健全完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制度,维护法律的权威,做到依法行事。必须规划先行,建立各级政府官员重大环境事故问责制。

1.3 产业转型

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重要时期,以机械、钢铁、石化为核心的重化产业群和以“住行”为特征的汽车工业、船舶工业的发展仍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增长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低碳城市、调整工业结构、推进高碳产业向低碳逐步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清洁生产是从资源开采、产品生产和使用、废弃物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

1.4 技术创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低碳技术,开发低碳产品。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现有市场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

1.5 公众参与

低碳教育为建设低碳经济起到可靠的支撑作用。低碳经济的建设要注重宣传,要创新载体,丰富低碳教育形式。面向社会各阶层开展低碳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的宣传教育,将低碳深入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要在生产中要求低碳,在消费环节同样要倡导低碳消费。低碳消费要通过政府示范向社会推进,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广告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低碳消费,使消费者不断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形成低碳消费时尚。

2 环保产业引领低碳化发展

2.1 低碳化对产业发展的要求

低碳化对产业的首要要求就是能源的低碳化。能源低碳化就是要发展对环境、气候影响较小的低碳替代能源。低碳能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清洁能源,如核电、天然气等;一类是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核能作为新型能源,具有高效、无污染等特点,是一种清洁优质的能源。

工业低碳化是建立低碳化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业低碳化主要是发展节能工业,重视绿色制造,鼓励循环经济。节能工业包括工业结构节能、工业技术节能和工业管理节能三个方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工业结构朝着节能降碳的方向发展;着力加强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主攻技术节能,研发节能材料,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快速有效地实现工业节能减排目标。绿色制造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从而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工业低碳化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循环经济,一要在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在各个生产企业和环节之间进行循环、多级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做到污染“零排放”;二要进行“废料”的再利用,充分利用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废料,把其作为下一个生产环节的或另一部门的原料,以实现物质的循环使用和再利用;三要使产品与服务非物质化。产品与服务的非物质化是指用同样的物质或更少的物质获得更多的产品与服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2 环保产业成为低碳化发展的主流

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在美国被称为“环境产业”,在日本被称为“生态产业”或“生态商务”。环保产业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因此,有专家提出应列为继“知识产业”之后的“第五产业”。

环保产业在国际上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对环保产业的狭义理解是终端控制,即在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和服务;广义的理解则包括生产中的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产品的回收、安全处置与再利用等,是对产品从“生”到“死”的绿色全程呵护。据统计,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1992年的2 500亿美元增至去年的6 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8%,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成为各个国家十分重视的“朝阳产业”。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环保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低碳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环保产业则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将环保产品应用到各个工程、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中去,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做到物质的循环利用,物尽其用。依靠环保产品和环保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少污染,并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有助于环境资源、自然资源、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这也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原则和重要标志。随着低碳经济体系的建立,资源环境和生态状况将不断得到改善,经营生态资源的环保产业将因拥有优质的生态资源而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求结构的变化,这种趋势将愈加明显。要真正建立循环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相应的技术载体。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主要包括预防污染的少废和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也包括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这些都是环境技术、环保产品和环境服务的主要内容。其中废物利用技术有废纸加工再生技术、废玻璃加工再生技术,废塑料转化为汽油和柴油技术,有机垃圾制成复合肥料技术、废电池等有害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等。污染控制技术可以通过建设废弃物净化装置来实现有毒有害废弃物净化处理。尽管循环经济强调物质的闭循环,但由于受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有些物质难以进行循环利用,必须对之进行无害化处理。企业通过这些环保技术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和制造产品的绿色化。总之,低碳经济体系的建立,将极大地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3 环保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任重道远

3.1 国际低碳技术创新的特点和重点领域

(1)英国低碳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现状。

2008年在节约能源、清洁能源供应和“碳排放信托基金”等方面努力,英国成立了一个碳基金公司。碳基金主要来源于英国的气候变化税,它是向工业、商业及公共部门(住宅及交通部门、居民除外)征收的一种能源使用税。

(2)欧盟低碳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现状。

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是到2020年和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0%和60%~80%。欧盟在2007年底就提出了战略能源技术计划,这是欧洲建立新能源研究体系的综合性计划。欧盟相信,欧洲可望降低清洁能源生产成本,并使欧盟工业立足于快速增长的低碳技术之上。欧盟在生物燃料方面,2010年要达到5.75%;在氢能和燃料电池方面,通过今后七年的研发,氢能汽车在欧盟27国市场上的份额在2020年和2030年将提高到1.4%和12%。

(3)德国低碳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现状。

德国的低碳技术应用目前已走在世界前列。德国采用产业转移与新能源开发措施,使鲁尔区等“钢铁中心”逐步变成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经济”产业相结合、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在鲁尔工业区的关税同盟区,已发展成工业遗产创意产业园。在新能源方面,德国正在研究光伏电池、太阳能热发电厂、生物能源以及能源的有效利用等,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能源。

(4)美国低碳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2009年3月31日,由美国众议院能源委员会向国会提出了“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The American Clean Energy and Security Act of 2009)”。该法案由绿色能源、能源效率、温室气体减排、向低碳经济转型等四个部分组成。法案规定美国2020年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相当于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7%,与国家发改委宣布的中国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立场要求发达国家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40%有相当距离),到2050年减少83%。法案要求逐步提高美国来自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电力供应,要求到2025年,电力公司出售的电力中有25%要来自于可再生资源。法案在“向低碳经济转型”领域的主要内容有:确保美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绿色就业机会和劳动者转型,出口低碳技术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四个方面,该法案构成了美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框架。

3.2 我国环保产业低碳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发展的机遇。

a.现阶段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环境保护目标有总目标、具体目标、计划目标和远景目标等。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经贸委等机构联合制定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我国环境保护总目标:到2010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得到控制,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全国环境保护投资约为15 300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5%。其中水污染治理投资和大气污染治理投资仍是环境保护投资的主要目标,分别占总投资额的41.83%和39.22%。固体废弃物治理、核安全与放射性废弃物治理、农村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及能力建设,这些都是环境保护投资的主体目标。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从环保产业入手,这个目标对环保企业来说是实现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动力。

b.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给环保产业提供巨大潜在市场。

新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必须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协同发展;实现生产增长、生活提高、生态改变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我国经济发展登上一个新的水平,而不仅是GDP总量的低水平扩张。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调整产业结构要求:一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二是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这为新兴产业的环保产业提供了广泛的市场。传统产业改造、废弃物的加工利用、节能减排都需要依赖环保技术和环保产品,环保产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就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

(2)面临的挑战。

我国环保产业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在:环境保护以政府负担为主,企业负担的部分较少,产业难以规模化;环保服务业还很落后,环境保护设施虽已起步,由于没有配套的环保服务业,处于半停滞状态;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不系统;环保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组织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如何完善环境保护环保企业合理融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得当是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

3.3 环保企业低碳创新之路的思考

(1)善于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为环保企业带来重大约束和风险,也是环保企业认清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实现生产运营方式和产品服务市场战略转型的重大机遇,同时也是环保企业顺应未来低碳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获取巨大商业利润的重大机遇。因此,环保企业要善于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通过战略性地将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问题纳入运营管理的决策之中,降低相关的气候风险、法规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能源强度和碳强度,提高企业的资源环境利用效率,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最终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低碳经济转型。

(2)加强技术引导,开展技术创新。

环保技术属于高新技术,低碳化就是对原有的工业技术范式的摒弃,是以绿色技术为基础形成的新的技术范式,这也是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加强环保技术研究与开发,有利于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我国环保技术是环保产业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要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投资;引导、鼓励增加科研资金;提倡环保企业与地方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环保生产技术和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改变资源利用的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3)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增加同外资企业、地方政府、民营企业的产业链合作,使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扩大环保产业融资渠道,利用政府对民营环保企业的无偿资金援助,采取财政贴息、财政担保等形式,加速民营环保企业的发展。可以建立环保产业基金,充分吸引各类投资者,将社会化资本转化为环保产业资本;通过环保产业信用担保基金,为具有市场潜力的环保生产项目提供担保,改善中小型环保企业从银行融资的条件;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建立环保专项贷款,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国际间合作贷款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提高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能力。

(4)加大对外交流合作。

环保企业可根据实际条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通过借用外脑开展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通过以自身为主、与国外先进的研究机构和知名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的联盟平台,从而提升企业面向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意识。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规模效应,提升企业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弥补企业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人才、资金的匮乏。扩展相关产品技术链,突破技术垄断,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进一步为企业的扩张和兼并奠定基础。

[]任 赟.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5.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low carbonizati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ZHAO Jian-jun,HAO Dong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100091,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human ha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create the great productive power and social fortune.Due to the effects of the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the resource crisis,the breakdown of biologic variety have appeared and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Facing the severe environment problem gradually,the human begin to review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nature and society and want to find a good way by constructing the eco-civilization.Under such circumstances,the emerge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provides an available choice in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terprises should develop on the basis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low carbon;technology innovation

T-01

C

1001-2303(2011)02-0001-05

2010-12-22

赵建军(1961—),男,四川古蔺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科技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主要从事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自主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碳化能源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碳化对飞灰稳定化加药量测评的影响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唐山市出口贸易低碳化发展策略
大型筛板碳化塔的研究与应用
一种连续碳化反应装置及应用其制备超细碳酸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