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感教学让阅读思维在词句间穿行
———读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体会

2011-03-24武汉市王先海名师工作室罗丽玲

成才 2011年12期
关键词:词句品味语感

■武汉市王先海名师工作室 罗丽玲

语感教学让阅读思维在词句间穿行
———读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体会

■武汉市王先海名师工作室 罗丽玲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能力。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在探究语感教学应用的过程中,注意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语感实践,引领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和运用语言;一是语感分析,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静态分析,而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重在品味语言。语感教学植根于文本,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阅读过程中读有所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让学生在在诵读中触发语感,在品析中生成语感,在入境中习得语感。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时时漫溯、穿行在词句之间;这样的过程是充满浓郁语文味道,充满浓烈思辨色彩的阅读历程。

一、感受语言,在诵读中触发语感

读是语感教学的第一教学法,读,尤其是朗读,可以促进语感的生成,可以激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感受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更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朗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启迪,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朗读也是学生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离开了朗读,语感的培养也就成为了空话:朗读便于语言本身的记忆,可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洪镇涛老师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首先由老师带着崇敬和悼念之情朗诵全诗。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们很快进入了作品和老师创设的情境之中,课在一种肃穆的氛围中展开。随后请一生朗读第一小节,并问“她读第一句时突出了哪个字?”生齐说“好”字。洪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了“好”字,集中地概括了周总理的崇高品质;也集中地表达了广大人民对总理的热爱与怀念,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穿行在字词之间,很自然就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洪老师认为读的方式必须多样:自由练读、点读、表情朗读、分角色读……他既重视自己的范读,也重视对读的指导。如指导学生朗读《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中五个“在这里”、四个“在一起”,强调朗诵这一小节,与前面相比情绪要怎样变化。生齐说“更激动”。洪老师又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朗读五个“在这里”和四个“在一起”之间的区别,并要求学生按照刚才的分析各自朗诵练习,学生自然而然用心地揣摩表达的语气。纵观整堂课,以教师范读开始,以学生反复练读来展开和推进教学的每一环节,最后是激动人心的分角色朗读,读得学生“眼噙泪花”。本课教学也就达到了理想的境界——学生的思维在诗的意境里翱翔,学生的感情与诗歌的感情和谐激荡。而且洪老师始终将评析、品味词句与朗读指导结合进行,评析明其义,朗读张其情,在诵读中触发学生的语感。

二、品味语言,在赏析中生成语感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失去“品味语言、触摸文字”这一根基,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失去了与文本语言亲密接触的机会,即使课堂的情境再诗意,即使学生的发言再精彩,课堂也会因为缺少了语文的味道,而使其“泛化”、“虚化”,直至“非语文化”。语感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品文析句的课堂,语感的生成也应该从文章的词句品味开始,智慧的老师常常能从看似平实的一词一句中读出丰富的内容。

洪镇涛老师执教《荷花淀》一文,在把握思路后,洪老师说:“下面我们着重来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大家找一找看,你最喜欢、写得最精彩的语言在哪些地方?”于是学生们在感受文本之后纷纷品说自己喜欢的语言。这堂《荷花淀》教学教程中,在学生谈了自己喜欢的语段之后,洪老师又与学生一起品味“又薄又细”,品味“跳跃”,品味“她像坐在洁白的雪地上,又像坐在洁白的云彩上”,品味“你总是很积极的”……在这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了一个丰实的思与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情感被唤醒的过程,是学生的智慧被激活的过程,更是学生的思维被开启的过程。

师生的一切阅读对话都需要在品文析句中进行。洪镇涛的语感教学摒弃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天马行空式的“闲聊”与漫无目的“唠嗑”,让阅读活动回归“文本”这一精神家园。

如洪镇涛老师指导学生运用揣摩、品味和比较的方式深入学习诗歌《天上的街市》,首先,洪老师以身示范,针对诗歌的第一节提出了两个语感品味点:(1)“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改为“亮”行不行?(2)一、二句与三、四句能否调换一下顺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总结了品味语言的角度和方法,并要求学生依照老师提出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自己从诗中寻找感受最深的语言因素加以揣摩品味,学生有了前面的范例和可操作性的方法,思维就能漫溯、穿行在词句之间,而学生在词句的替换比较中自然就生成了语感。

三、情感体验,在入境中习得语感

语感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更是激发学生情感,唤醒学生沉睡的意识,在强烈的情感中习得语言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入境”,才能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入境”,洪镇涛老师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句,展开合理而又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而让原本平面的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活化成可感的画面。在教学过程中,洪镇涛老师就善于捕捉文本中富有画面质感的文字,并带领学生在这些文字中驻足、徜徉、咀嚼、想象,以激活这些文字在学生脑海中的意象。

如洪镇涛老师在教《沁园春·长沙》一文时,首先抓住一个“立”字,问把它换成“处”字如何。通过语感分析与诵读指导,使诗中的“我”真的“立”了起来,一个伟人的高大形象矗立在寒秋之中,也挺立于学生心中。然后,又将“争”、“击”、“翔”替换为“漂”、“飞”、“游”加以比较分析,词中奋发进取的精神便透过这几个传神的字眼传达出来。最后,又突出“看”、“遍”、“染”、“透”、“争”、“击”、“翔”、“竞”这几个动词和形容词,来表现画面的动态,使词中之景如在眼前,词中之情如涌在胸。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教语文,洪镇涛老师就善于在词句中抓住文章的感情,以此去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在浓烈的感情中学习语言,体悟人生。如洪老师教《最后一次讲演》时,自始至终,整个课堂教学在接受闻一多先生高尚情操的熏陶。特别是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去设想当时闻先生讲演的现场,于是学生情之所到,竟不知不觉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约而同地“捶桌子”,表示愤激之情。今天的新课程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而洪镇涛老师的语感教学正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一理念的践行与引领。

洪镇涛老师在语感教学中,常常围绕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设疑发问,充分挖掘这些词句背后的内涵,反复咀嚼,务求读懂它丰富的意蕴,读懂它或深沉或澎湃的激情,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从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语感教学品味词句的过程,让学生对文字的感受有了深切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处驻足,让学生借助文字产生画面联想,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得以激活,思辨的元素得以彰显。

责任编辑 王爱民

教科研简讯

“2011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在武汉举行

▲各具特色的全民终身学习成果宣传展示活动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朱新均、武汉市委教育工会书记靳雁等领导参观武汉市教科院终身学习成果展台

10月22日,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中国教科文全委会秘书处主办,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1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在武汉湖北剧院举行。

今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主题是“永远跟党走——人人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城市”。来自全国23个省市区的400多名代表在开幕式会场观看了精彩的文艺表演,参观了各具特色的终身学习成果宣传展示活动,开幕式结束后,还参加了与活动周同主题的论坛。

围绕今年活动周的主题,全国将有23个省区市的215个县市区开展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力争使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本刊记者 廖林)

猜你喜欢

词句品味语感
品味年画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