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烟台临港重化工业建设的战略选择

2011-03-22■祝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1年6期
关键词:临港烟台市发展

■祝 艳

2011年1月,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成为我国第一个以蓝色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的战略目标,山东半岛在经济发展上要形成“一区三带”的格局。所谓 “一区三带”,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带、胶东半岛高端产业带、鲁南临港产业带。在 “一区三带”规划的沿海七市中,烟台不仅是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的核心区、先行区和主体功能区,同时还承担着 “三带”中胶东半岛沿海高端产业带的主要职能以及黄河三角洲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的部分重要职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为烟台进一步放大自身区位优势,提升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提供了战略机遇。打造蓝色经济,产业支撑是关键。笔者认为,素有 “起飞产业”之称的重化工业,显然是烟台抓住机遇、顺势应时的战略选择。

临港重化工业的涵义和作用

1.临港重化工业的涵义

临港重化工业是指以深水良港为依托,以重型和大型企业集聚、成片开发为基础,以资金和技术密集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为主体,以大进大出为特征的一种高投入、大运量和大产出的产业区域集聚和组织体系。临港重化工业不仅包括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冶金及建筑材料等工业,还包括电力、石化、冶炼、重型机械、汽车和修造船等部门,其产品市场覆盖面广,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提供生产手段和工业原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有关专家认为, “轻加工业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阶段→高加工度化发展阶段→技术集约化阶段”,是被普遍认可的工业化进程规律。其中,重化工业有 “起飞产业”之称。

2.临港重化工业的作用

经济发展从沿海起航、在港口登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临港重化工业,对于港口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支撑和导向作用。据测算,临港重化工业可以在降低物流成本至少15%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全球资源,解决本地区资源短缺问题;可以凭借明显的地理优势和投资环境,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归纳起来,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临港重化工业是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港口不仅是交通运输的枢纽,而且是重化工业密集布局的理想地带。世界上许多发达的工业区,都是以港口为依托,以临港重化工业为支柱,从而实现了城市经济或区域经济的繁荣。如日本的制造业、重化工业主要集中在以大阪、神户为中心的关西地区和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日本东部地区,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65%;其中,炼油、钢铁、机械等产业集中的京滨工业带,其工业产值占日本全国的40%左右。又如美国重化工业和制造业也主要集中在西南的墨西哥湾地区和东北部五大湖地区,这两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美国全国的60%以上;濒临墨西哥湾的港口城市休斯顿,炼油能力以及乙烯、合成橡胶等主要石化产品产量均居全美首位。另外像韩国世界船舶中心的形成,中国京津唐经济圈的发展,都充分说明临港重化工业对港口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支撑和导向作用。

二是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的必然趋势。近年来,由于资源和运输成本等原因,发达国家重化工业向外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显著,我国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跨国资本在我国国内的区位选择,更多地倾向于投资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 (尤其是港口条件优越)的沿海区域。与此同时,国内重化工业的空间布局也加快了调整步伐,尤其是依托港口大进大出的石化和钢铁等产业纷纷把眼光瞄准沿海,试图在沿海港口城市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环黄渤海地区周边的众多城市,都不约而同走上了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道路。如唐山曹妃甸的首钢京唐项目,天津滨海新区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项目,反映出整个沿海港口城市的一种产业趋势。这便是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大力推进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临港产业。重化工业向沿海的大转移,实质上表明我国已经摆脱原有的发展模式,即主要利用本国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开始转向更加依赖全球市场配置资源的发展模式,因此进一步靠近消费市场是必然选择。重化工业需要大量的运输,而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运输成本最低,同时又往往是最大的消费市场。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除煤炭、水电等能源工业布局会继续向西转移,钢铁、石化等原材料工业生产能力向沿海地区集中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三是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发展蓝色经济的必然要求。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了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其中就包括高新技术引导下的经济竞争。随着人口增长、资源消耗以及经济的全球化,越来越多的沿海国家和地区把目光转向海洋,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发展蓝色经济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烟台市海洋资源丰富,区位条件良好,发展蓝色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发达的临港重化工业是“蓝色经济”的重要内涵,也是烟台市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一提到发展临港重化工业,许多部门便联想到污染严重。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发展重化工与和谐的人居环境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新加坡,虽只有7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其炼油能力达到9000万吨,这也未影响其成为一个花园城市国家;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国家的重化工业发展持续了10多年,但资源和环境问题并没有成为其发展瓶颈;德国至今仍是典型的重化工业国家,汽车、钢铁、石化大多布局在莱茵河畔,但环境同样保持得很好。因此,在现有技术和装备条件下,通过创新制度、拓展空间和增量挖潜,完全可以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重化工业的大投入、高产出和低污染。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可以使烟台市的资源优势,特别是港口优势,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迅速扩张蓝色经济总量,改善蓝色经济结构,加快蓝色经济建设步伐。

烟台市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情况分析

烟台拥有海岸线909公里,10个港区,生产性泊位16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5个,年设计通过能力8427万吨。港口资源丰富、发展腹地广阔,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临港工业基础。1861年,烟台正式开埠以来,正是依靠港口崛起而成为胶东半岛的中心。可以说,港口是烟台临港产业的“灵魂”,那么重化工业便是其临港产业的“躯体”。“十一五”期间,烟台市加快挖掘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现代化工等四大产业潜力,推动临港经济发展率先突破。传统的重化工业,如造船及海洋机械制造业,发展迅速。2010年造船及海洋机械制造业实现产值144亿元,是“十一五”初期的近14倍,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6家,配套企业40多家。

1.烟台市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烟台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蓝色经济作为拓展发展空间、增创发展新优势的战略举措,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抓。目前烟台市已经形成了汽车、电脑、手机三个千亿元产业方阵,依托烟台港海岸线长的良好基础优势和潜力优势,着力培育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现代化工、新型冶金和核电四个潜力产业,成为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一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造船业被誉为“综合工业之冠”。烟台绵长的海岸线水深石坚,是建港造船的优良港湾。烟台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意见》,在人才平台、融资平台、产业布局、海域使用和财税扶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船舶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工作措施。近年来,烟台在近千公里海岸线上,云集了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大宇造船和中柏京鲁船业等25个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船舶产业集群渐成雏形,开发区、蓬莱市两个船舶聚集区建设成几何式放大,大宇造船、中集来福士和中柏京鲁等重点企业手握大量订单。预计“十二五”时期,烟台造船业将挤进千亿元产业行列。世界第一条半潜式游艇专用运输船、第一艘圆筒形储油加工船等一系列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种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也都诞生在烟台。目前,烟台市年海洋工程装备生产能力25万吨,造船能力220万载重吨,船段生产能力30万吨,造船重工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巩固并提升特种船舶制造产业优势,全力打造亚洲一流的海洋特种船舶制造基地的同时,烟台市依托中柏京鲁船业、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等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依托中集海洋工程研发中心,大力引进船舶研发设计机构,打造国内一流的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平台。目前,烟台市海洋平台订单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5%,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预计未来5年内全市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500亿元。

二是现代化工。发展现代化工业是烟台市工业布局调整及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山东半岛现代化工业拥有较广的市场需求和充足的配套条件支持。当前,烟台市正在重点推进总投资172亿元的烟台化学工业园建设。该项目主要依托烟台万华集团,建设以MDI、TDI等为核心,以PO、聚醚等相关聚氨酯产品为主的产业基地,配套建设石化、煤化相结合的原料工程,项目预计2012年完工投产后,销售收入将达到270亿元,成为国内一流、独具特色的生态型化工产业链。同时,烟台市依托莱州银海工业园,拉长卤水加工链条,建设循环经济型盐化工基地;支持玲珑集团、安邦石化增产扩能,带动全市现代化工产业实现新发展。力争在5年内发展起产值超过500亿元的化工产业集群,10年内产值突破1000亿元。其中,蓬莱安邦石化项目总投资41亿元,现完成投资3.8亿元;莱阳巨力TDI二期项目总投资则达12亿元。

三是冶金钢铁产业。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对钢铁、铜等冶金产品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冶金工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近年来,烟台着力建设北方重要特种钢精深加工业基地,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目标,改造提升钢铁主业,发展壮大非钢产业。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冶金钢铁企业25家,一批大型冶金钢铁项目加快推进,如投资50亿元的宝钢精密钢管项目和总投资52亿元的南山新型合金项目。以总投资60亿元的南山高端铝合金产业园项目为龙头,积极发展高强度工业铝型材、高精度铝板带箔业,打造我国新型铝材生产基地;以总投资50亿元的宝钢精密、总投资21亿元的东方工业园项目为龙头,大力发展特种钢精深加工业,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的特种钢精深加工业基地。烟台市借此进一步提升全市高端冶金产业的层次和规模,力争5年内全市高端冶金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10年内达到1000亿元。

四是核电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离不开安全清洁新能源体系的支撑保障。“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海阳核电站作为省内第一座核电站,采用世界最先进、最安全、最经济的三代核电AP1000技术,规划建设8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围绕这一项目,烟台市着力推动核电产业集聚发展。除了目前开工建设的中电投烟台核电基地外,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分院海阳基地也于近日启动;与此同时,核电装备制造业也实现重大突破,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作为为海阳核电站量身打造的核电设备制造企业,也是世界上第一家专业生产第三代核电装备的企业。目前海阳核电一期工程已全面开工,1、2号机组主体工程进展顺利,今年投资6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51亿元;二期3、4号机组准备工作基本结束。以海阳核电项目为契机,规划设立海阳核电装备工业园和莱山核电产学研聚集区,培植壮大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台海玛努尔和三信冰轮阀门等重点企业,加快推进核电设备制造和核电产业延展,努力打造成国内第三代核电装备的重要研发、制造和服务基地。

2.烟台临港重化工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虽然烟台临港重化工业初具规模,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临港重化工业整体布局缺乏规划。由于规划导向作用发挥不够,开发建设尚未形成应有的合力。在港口开发建设和临港重化工业发展上,缺乏统一、可操作的区域规划,重点不够突出,区域分工和资源整合没有突破。各地临港区域多采取以项目带开发的发展思路,难以做到以最有利于区域发展的原则进行布局,导致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和有限资源的浪费,产业同构、分散粗放等现象突出,岸线和海域资源整体利用率不高,未发挥应有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二是临港重化工业结构不够优化。烟台市临港重化工业产业层次不高,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新兴产业比重过小。临港重化工业是投资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企业、大项目的带动,而烟台市临港石化、造船工业大多是中小企业,缺乏一批资本实力强、产业关联性大的大型骨干企业,这将成为制约烟台市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烟台港西港区处在规划扩建期,缺少大型深水专业化码头,集疏运体系尚不完善,导致港口应有的承载和拉动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港口依托市区建设,发展商贸、物流的空间较小。造船业主要配套产品大部分依赖进口,特种船舶及高端船舶制造技术不过硬,普通船舶制造产能过剩。

三是临港重化工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烟台市临港重化工业产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技术,发展层次不高。与青岛等沿海城市相比,重化工业科技投入少,科研机构建设滞后,人才不足,不能形成有效的科技攻关平台和机制,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不快,产学研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是临港重化工企业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由于陆源排污和海上溢油等突发事件的影响,烟台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006年以来,烟台市海域相继发生长岛油污染等10多起油污染事件。由于海洋环境污染的特殊性,目前应急能力建设相对落后,特别是缺乏有效的监视监控手段。这一方面说明烟台市目前的环境监测技术水平还不能适应当前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临港重化工企业在生态保护方面所承受的压力。

加快烟台市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群体产业的发展。它的崛起,将把烟台市现有优势产业与临港优势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形成一种“强强联合”的发展态势。因此,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

1.做好整体规划,促进产业合理布局

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以重大项目实施为主要特征的,任何重大项目都具有建设周期长、土地用量大、产业关联强和配套要求高的特点。如重大石油化工项目,产业链长的需要十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产业链短的也需要四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制定强有力的权威性总体规划,为临港重化工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和总体布局,是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首要任务。要健全海洋工程项目用海跟踪服务机制,加强对涉海项目选址、海籍调查、平面设计、海域使用论证等环节的服务和指导,最大限度地为全市涉海重点项目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要按照港口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对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做出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整体规划要体现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要发挥各地优势,统筹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着眼于提升区域竞争力;专项规划应力求目标量化、任务明确、重点突出、布局合理、措施可行。

2.加强生态建设,完善产业园区管理

临港重化工业的布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临港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应根据不同临港区域的条件,形成合理的用地结构。部分条件好的区域可集中进行产业开发,但应严格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园区应避免高密度、全覆盖式的开发,相邻产业区以及产业区与城镇之间必须保留一定的开敞空间,形成生态走廊;在生态敏感区域,要严格控制工业开发,对于条件成熟的区域可以开发生态旅游。对新建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整体规划和入园企业选择,构建合理的产业和产品链网,实现园区工业结构最优组合。根据园区发展方向、产业结构、配套设施和周边环境等因素,全面实施园区环境管理和企业协作,制定一套适用于项目备案、核准和日常运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在生产资源、产品生态设计、废物交换综合利用等方面协作,实现园区污染量大幅度降低甚至是“零排放”。通过园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优化整合,促进污染项目集中布点、集中治理和达标排放。

3.发挥科技优势,开展产业科技攻关

人才、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并有效集聚,是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要更好地发挥各类要素促进重化工业发展的作用,鼓励并加快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相关平台建设。一是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发挥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烟台大学和鲁东大学等驻烟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包括“国家海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内的13个国家级、16个省级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人才优势,加强与中国海洋大学的战略合作,主动承接青岛海洋科技辐射,围绕蓝色经济重点领域,开展科技研究和攻关,努力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二要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人才智力引进的针对性。积极争取国家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科技项目落户,打造人才集聚的高端平台。要加快传统重化工业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强化技术引进和研发,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特种船舶、深海钻井平台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市场竞争的能力,培强做大来福士海洋工程、中柏京鲁船业和杰瑞股份等龙头企业,扩充产业规模。

4.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培育核心产业

要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烟台市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通过扶优扶强,促进企业整合,形成一大批以资本为纽带、以品牌为核心、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实力型规模企业,切实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根据烟台市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港口优势、产业基础以及路径依赖,立足烟台市相关产业发展需要、配套设施和资源的保障条件,目前应着力培育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现代化工和海洋新能源三大产业。一是加强项目策划工作。要做好带动区域临港工业发展的重大项目的策划工作,鼓励建设一批有规模、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潜力大的工业项目组团。同时,形成一批产业协作配套、壮大产业基地的项目,支撑临港工业发展。二是加强临港重化工业项目招商工作,定期发布针对临港工业发展的招商引资项目指南,着力实施“龙头”骨干项目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并举的策略,瞄准起点高、科技含量高和产业关联度大的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注重提高临港工业项目招商的层次。三是切实做好项目前期服务工作,对符合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布局要求、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带动作用的“龙头”骨干项目,应加强跟踪服务,做到意向项目促谈判、谈判项目促签约、签约项目促合同实施,做到专人跟踪管理、协调服务,提高项目履约率,促使高层次临港工业项目落地实施。

5.强化资源保障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有赖于资源的保障。一是积极引进高科技低能耗项目,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临港工业发展模式。二是加强资源引进与再生,充分发挥海运和外向型经济的优势,积极利用海外市场和海外资源,建立资源储备机制,开发新能源,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强化港口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从烟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充分考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岸线资源合理规划建设的要求,做好港口岸线和陆域资源的保护与有序开发,多建公用泊位,少建设业主码头,留有足够的远景发展余地,实现港湾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提高水资源的供给能力。加强水资源管理与水利工程建设,实施跨区域调水工程,增加沿海缺水区域水源供给,保障生活、生产用水。五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按照“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完善港口码头连接各类工业园区的道路、通讯、水电气等基础配套设施,为临港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

参考资料

1.王金水,包景岭,常文韬,李燃,冯真真.临港重化工业区循环经济共生网络的构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朱敏.“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J].政策瞭望,2010,(8).

3.张景亮,权立通,梁连增.聚焦临港产业,深度透视,乘势而上谋崛起[N].烟台日报,2008-05-15(1).

猜你喜欢

临港烟台市发展
《灌木丛篁图》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烟台市苹果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临港新片区开拓上海发展战略空间
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教育中的探索——以烟台市博物馆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Self-improvement on Classroom Teaching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