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让思想政治课堂充满人文阳光

2011-03-20张海洁

文教资料 2011年31期
关键词:新课程政治探究

张海洁

(邳州市炮车中学,江苏 邳州 221327)

“人文”源于拉丁语“Humanus”,意为“属于人的”,“人性的”,等等。人文主义崇尚以人为本,强调对人自身关怀,崇尚人的理性,提倡人的尊严,追求人的解放。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提倡人文主义,是当今中国最响亮的词汇,它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人类自身的关注,对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需求的重视。当前,以人为本已成为党和国家的施政特色,是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思想政治课就是要培养人们的人文意识,为社会培养健全人格的“人”的主阵地,政治课堂也应该充满人文阳光。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观念引领教学

党和国家提出“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标志着一种富有人性化的社会发展观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如今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作为基础目标,打破了政治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框架,实现了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性转变,这是新课改中高中思想政治实现质的飞跃的集中体现和标志。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谓“以生为本”,简单地说,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 “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了真正贯彻“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政治教师要做到以下“三个转变”。

首先,以教师的教为本的教学观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学观。我们强调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学观并不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是要求政治教师在现代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确定适应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起点。学生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习者,教师应当承认和尊重其作为人的存在。教师应当多了解和理解学生,以辩证的眼光和包容的态度去看待他们,承认其差异性与可塑性,分类指导教学。

其次,以书本知识为本的价值观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要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变被动为主动,使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智力劳动。学生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的内化过程,是一个主动的生成过程,是学习的主体所在。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学生要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人只有在乐观快乐的情感中,智慧和才华才会充分发挥出来。政治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始终设法求变,改变枯燥的理论说教,让学生的学习生活轻松、快乐起来,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为了快乐地生活,所以学习本身应该是快乐的,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智力劳动。

最后,以静态教学为本转向以动态教学为本。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他们各自的知识基础不同,认知特点和理解方式千差万别;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在平衡学生面对问题表现出的差异时要采取灵活的手段,这些都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过程。政治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实际的反馈情况做出动态的、适时的调整,使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有利于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可持续地全面和谐发展。

二、采用合作探究生成教学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课是否成功,其中一个指标是:教师有没有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行为,重视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学生有没有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不是看教师或者部分优等生表演得怎样。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本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理念,政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互动中探究,在探究中生成知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都是在师生互动、自主探究中生成的。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制定探究规划,独立查找学习资源,自主领悟探究内容,发现疑惑所在,提炼知识主干,构建知识网络,进而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和才干。

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师应综合运用启发、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生成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独立见解。在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不懈探索,促成了知识的生成,也培养了创新精神,进而将教学生成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丰富了知识库。学生敢于大胆质疑知识,而不盲从教材的权威,善于将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能够用学到的知识来分析社会政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用生活中的问题来验证所学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逐渐形成创新能力。教学生成促进了学生生成性思维的养成,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政治课上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带给学生。合作探究教学,转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经验,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树立创新精神。这要求教师必须开放教学时空,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契机,让孩子“展示自己”。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每框内容都穿插了几个小探究活动,每单元都新增了综合探究课。教师可在此基础上拓宽教材领域,精心设计多元性、探究性问题,组织学生探究新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掌握动态,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在合作交流阶段,教师要适时点拨,把握好“导”的尺度。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实际,因势利导,因时而导,把政治课堂打造成学生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打造成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自主、探究与合作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势在必行。只有政治教师深入研究教学中各种要素及其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开放、自主、合作、创新的氛围中学习,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学的生成,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的魅力、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快乐,才能让学生的生活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更好地实现政治教学的三维目标。可见政治课堂必须充满人文阳光。

三、激励性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如何进行课堂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学家认为激励的心理过程,就是由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相互作用的过程。激励性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能更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首先,使用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尽量不用“不对”“错误”等否定性语言,不使用损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一定要十分重视学生的需要,要用赏识和发展的观点和眼光评价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的问题提得很好”,“你的书写又有进步了”,等等,会让课堂充满了“人情味”。老师用OK、跷拇指、做V形的手势、鼓掌等积极的体态语言加以评价,可以收到“春雨润物”的效果,达到激励的效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学生听了教师的评价,能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愉快地融入教学之中。

其次,巧用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政治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一些赞美、激励、启发性语言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较强的学习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强化学生的行为,扩大和释放思维能量。激励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在激励中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心态去探索、求新,去寻觅独创性的答案。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发展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贯穿学科知识,注意引导能力发展,给予正确的价值导向,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热情。既要看到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更要发现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性;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为此,在评价中就要注重学生能力发展,鼓励思维创新。

另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评价时不能仅仅限于知识获取、认识上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差异,还要关注学生能力表现、情感态度等,以更好地达到“三维”目标。总之,课堂评价有很多方式,但无论用何种评价方法都应坚持这样的原则:课堂评价真正要为课堂实效服务,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用评价唤起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用激励性评价给课堂注入活力,燃起课堂火花,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课堂,参与课堂,大大提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

[1]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陪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

[2]郑玉群.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6).

[3]季建宾.政治课教学魅力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4).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政治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