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学生,爱自己——谈语文课堂愉悦问题

2011-03-20尹香芳

文教资料 2011年31期
关键词:师生主体语文

尹香芳

(金坛市西岗中学,江苏 金坛 213200)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在为学生的言论自由,个性自由,学生自主呐喊助威的同时,教师的教学自由、教学愉悦也该提上议事日程。学生是教学的一员,教学的另一员则是教师自己,只有使师生都愉悦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好课堂。

一、快乐着你的快乐

新课程倡导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课堂是最好的生长个性的土壤。在成功的课堂管理中,师生之间不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协商,友好的交流与合作,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罗杰斯曾说:“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

自由人所处的现实关系表现为三种:主体相对于外部世界的主体自由、主体在社会关系中相对于他人的社会自由和主体相对于自身的修改自由。若具体到师生关系,则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学生的主体自由。

学生在知识领域的主动占有,批判质疑与创造性探索的自由,它是学生主体与知识客体之间的和谐,集中表现为“智慧”。

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和感悟的过程。在感知、感受和感悟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应该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为此,在获取知识而进行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而这种乐趣是学生学习语文学科、自主参与课堂的重要动力。

2.师生主体间的互动自由。

在课堂中一定要打破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霸权”,以平等交流维护学生自我尊严和说话权力的自由,它是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和谐,其核心在于“对话”。形象一点来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寻找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这个过程是带领学生不断寻找、发现、探索的过程。智慧的教师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行走。

当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时,当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时,一切都从学生学习出发来规划、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能自主学习,那就是教学的最完美的结局。

3.学生的个性自由。

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生命本真的自由支配自身在课堂中的存在,不必由于外部力量的强制而被动地压抑自我,从而战胜自我,实现个体生命的自由活动和建构生成,它是学生反观自身时与自我意象之间的和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愉悦。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容器,而是靠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建构,并在自己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实现学习的最优化。

若学生能在课堂上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愉悦,教师亦会乐在其中,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2011年上半年我任教初三(1)班和初三(4)班的语文,并担任初三(4)班的班主任,也许是班主任事无巨细,都要和学生“亲密接触”,因此碍于一些莫名的原因,我们彼此有些隔阖,上课时的感觉、气氛远不如初三(1)班。我在初三(1)班上课时,明显有一种轻松感,学生和我的关系十分融洽,一节课45分钟一晃就过去了。他们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做考卷的“疯狂”。每个人都是主动跟我来要考卷做,有的还告诉我晚上打着电筒做,我很吃惊,更多的是感动,我让他们停下来歇息,可他们依然“疯狂”地争着做。也许是被他们的“疯”劲感染了,我上课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投入,享受着和他们共同上的每一堂课。

二、陪伴学生一起成长

传统的课堂都是“圈养式”的,以课前预设为本位,以灌输强化为途径,老师精雕细刻,学生照搬照抄,学生像木偶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观点。

每当看到广阔的草原上牛儿、羊儿自由自在地吃草玩耍时,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羡慕它们那份自在劲儿。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像牧人一样,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以课堂生成为本位,以互动和建构为途径,让学生真真正正地做学习的主人。

1.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学习的可能性。

人是理性的有限的存在,但有无限的可能性。可能性就是指还没有成熟、确定和完成。学生就是这样一种浑身上下充满无数种可能性的新新人类。教育教学最大的智慧就是把所面对的学生作为可能性来对待,教育的目光不仅要聚集在学生会不会背书、会不会默写等这些现实性上,更要聚集到学生身上无数的可能性上,把学生的可能性全部开发出来,变成现实性,我们也就成功了。

例如,我在教学《泰戈尔诗三首》时,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有些学生深情地朗诵,有些学生翻看资料,甚至有些学生拿出了作文本,也想自己当一回小诗人过过瘾。学生个个是小天才,老师身上肩负着一项重大使命,那就是挖掘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极大的创造性。我们要不断鼓励这样的教学异端的产生,正是有了他们智慧的闪光,才会从本质上推动语文教学走向成功。

2.教师应尽可能地更深刻,更有深度。

一位专家说过:语文老师要做到“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现在,部分老师似乎过于功利,眼睛总是紧紧盯牢了教本、教参、作业、试卷,似乎眼里只剩下了考试。教育理论、文学名著、热点话题似乎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部分教师十年书一教,似乎就多了几份暮气,无论你的生理年龄大小,都难逃此劫。那种备课、上课、批作业的循环不止的工作紧紧缠绕着你,你无暇,也无心去顾忌更多的东西,整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可是当我们停下来好好想想的时候,忽然觉得自己真的很苍白,整天为那几本已成定论的书本忙活,完全沦为了一个教书匠,在课堂上我们就是一架传播死知识的机器。

我们应该学会抛弃,抛弃一些功利性的“应试”目标,抛弃眼前能见到的短期目标。我们不妨把研究习题、研究考试的时间用来研究《新课程解读》,诠释新课程,用来研究教育教学文章,研究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用全新的思想、丰厚的底蕴,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徜徉,知识获取了,技能增强了,方法也掌握了,历练了学习的过程,加深了对语文的情感,还怕学生不会考试,考不出好成绩吗?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是教师永不可放弃的一块圣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如果学生在上了我的课后,没有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对他讲的多得多的话,如果这种愿望没有变成一种追求,没有变成激发用更多时间读书的动因的话,就是说课堂上的教育目的没有达到。”因此,我们的教学就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海洋,而不是一个游泳池。只有他们真真正正地在海洋中遨游了,我们的使命才算完成了。

点燃学生态度的火种,沐浴教育细节的光芒,摒弃无端的借口,爱学生,爱自己,这是人民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猜你喜欢

师生主体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麻辣师生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