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改进“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探讨

2011-03-20胡有华

文教资料 2011年7期
关键词:辩论案例教学法

胡有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金城学院,江苏 南京 211156)

关于改进“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探讨

胡有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金城学院,江苏 南京 211156)

“两课”在高校教育中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传统的“两课”教学由于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了兴趣。改变两课教学现状势必要从教学方法入手。在“两课”教学中,如果能把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与传统的讲授法有机结合起来,势必将取得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良好效果。

“两课”教学 实效性 案例教学法 辩论式教学 实践教学

“两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简称。“两课”作为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社会主义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两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推进“两课”教学改革,但“两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两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积极探索“两课”改革的新途径、新方法,已成为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两课”教学的现状

这些年来,高校“两课”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应该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两课”课堂教学的形势却不容乐观。比如学生学习兴趣低,缺乏学习热情,很多学生不喜欢“两课”的学习,“两课”教学是大学生逃课的首选时段,“两课”逃课率明显高于其他课程,其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大学生对“两课”有厌烦情绪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归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功利主义,有的大学生认为“‘两课’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没有用处”;有的大学生认为“学习‘两课’对自己认识和评价社会的能力提高没有帮助”;这种环境和氛围对“两课”的教学,对大学生重视和学习“两课”产生了消极影响。二是抵触情绪。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影响,一些学生对“两课”产生一种莫明其妙的抵触情绪,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教化”,是空洞的说教,很多学生上“两课”就是为混学分。三是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单一,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并且大学内的“两课”内容与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内容多有低水平重复,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厌倦感。新时期的大学生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他们的优势也很明显,是以往的大学生不具备的。“90后”大学生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思维多元,个性解放,崇尚自我。教育者首先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在全局把握教书育人理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当我们深入地了解到学生对于“两课”教学的态度的时候,“两课”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应该主动求变,找出教学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新时期的大学生,“两课”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提高“两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课堂教学是“两课”教学的基本形式。要把学生留在“两课”的课堂上,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说服力。因此,教师要在如何把“两课”讲“活”上下功夫,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最优化。教师要立足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课真正讲到学生的心里,并逐渐转化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动力;教学语言要精炼、朴实、准确、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和节奏感;教学方式要讲究艺术,实现多样化。

(一)提高讲授式教学法的质量和吸引力

讲授式教学法又称讲授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教师能够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教学效率高。同时,对于学生自学不易理解的知识,采用讲授法教学有助于学生建构完整、清晰、系统的知识体系。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有学者指出,教师在课堂上过分的讲授,容易造成“满堂灌”和注入式学习,限制了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学生的学习效果受教师的讲授水平和技能影响比较大,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学习依赖心理。同时,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无法兼顾个体差异性,很难做到因材施教。而且他们认为系统讲授模式的根本缺陷在于,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双向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我认为,传统的讲授法仍然具有众多的优势,依旧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增强讲授法的课堂教学效果,关键还要看教师怎样正确运用这种方法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二)大量引用案例式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从理论的高度把握纷纭复杂的生活现象,精心筛选提炼一些典型的人物与事件,将其浓缩成一个个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剖析这些案例,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融会贯通有关的原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美国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兰德尔创立,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教学中,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20世纪80年代末,案例式教学传入我国,尤其是在一些法学、工商管理类高校开始受到重视,随后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接受并广泛运用。在两课当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使用案例教学的效果颇为良好,不但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为学生理解复杂、深奥的法律知识提供平台。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先向学生布置题目,要求学生预习。在上课时,由教师随机点名,让学生陈述案件事实并回答问题。同时教师就讨论的方式灵活掌控,随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不单纯去追求一种正确的答案,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为了准备发言,除了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之外,还必须一头扎进图书馆阅读案例之外的大量书籍,查找资料。在课堂发言时,要求学生置身于案例的环境之中,真正从当事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③通过案例式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锻炼培养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发言表达能力、胆量和快速反应能力等。④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能充分发挥作用。因为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型的,任何问题都可能出现,且涉及的知识面广、跨度大,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之前必须同样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三)适量运用辩论式教学法

所谓辩论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学生就某一单元教学内容以问题为纽带而展开分析、讨论、辩驳和总结,从而获得真知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展开辩论;学生要开动脑筋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辩论并提出新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知识的互动。

辩论式教学方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点:①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要求教师善于用问题引导学生,就教学内容精炼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大学生群体是高智商群体,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关注。通过阶段性学习,适时组织讨论和辩论,讨论可以当堂进行。例如,在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时候,通过讲授使同学们了解到当前我国存在着多种分配方式。这时,可以安排短暂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身边的人获取收入的方式属于哪一种,是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如果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哪一种或哪几种生产要素参与了分配。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并在必要时进行引导。在讨论、辩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知识、明辨是非,最终达到政治理论课解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目标指向。与此同时也要求学生敢于根据自己所读书籍或社会现实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质性或假设性的问题,用问题来穿针引线。②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首先表现在课前的阅读和查找资料上,学生必须主动阅读教师所列书目,主动查找相关的信息资料。其次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参与分析、辩论并提出自己的问题。辩论式教学是一个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总结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过程,具体包含了“提问、分析、辩论、总结”这样一个基本的教学思维过程。

(四)实践教学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实践教学法就是指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行情感体验,不断提高能力,培养良好行为。在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实实践环节。“两课”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基本要求,有计划地布置社会实践任务,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思考、回答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服务社区等形式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论认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

三、结语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期待,全社会都必须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发挥高校的“两课”教育功能,积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民心工程、希望工程、社会工程。教育学家斯霞说过:德育、智育、体育一样也不能忽视。倘若智育没有抓好,就要出“次品”;体育没有抓好,就要出“废品”;德育没有抓好,就要出“危险品”。“两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一环。在新时期,为了满足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两课”教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改进教学方法,是“两课”教育教学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两课”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能力教育和落实科学价值观教育,这是“两课”建设和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在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功能的前提下,应该提倡教学方法多样化,增强课堂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1]柳礼泉.“两课”教学法研究与述评.[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2]胡近.创新与发展·新世纪高校“两课”教育改革前瞻性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符文忠.“学导互动”教学法与“两课”教学[J].思想教育研究,2003.

[4]沈赟.巧用演讲艺术提高讲授效果——关于课堂教学中运用讲授法的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

[5]张会平.关于改进高校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讨[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猜你喜欢

辩论案例教学法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