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生问题的心理归因及教育对策

2011-03-20朱世红

文教资料 2011年7期
关键词:职校中职家庭

朱世红

(南京市浦口区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南京 211800)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不高,行为习惯较差,学习成绩偏低,生源多样化,尤其是特殊环境下长大的特殊学生,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表现出的问题更加明显。那么中职生表现出的问题有哪些,伴随着这些问题的心理特点又是什么?是哪些原因让他们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心理问题?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又该尝试哪些做法来缓解这些问题?本文将就这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中职生问题的心理归因

学生的问题复杂多样,根据我校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对其作了心理归因,分析如下:

1.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差,自觉性低,依赖心理强。

近年来,随着初中毕业生的生源数量逐年减少,普通高中扩大招生规模,影响了中职校的招生数量。为了不缩小办学规模,中职校放宽了招生条件,使得各种生源、各种素质的学生都涌进了中职校。可以说,中职校九成以上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认知水平较低,接受能力差。由于成绩差,信心不足,对学习也就缺乏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主动性差,自觉性低,离开老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依赖性很强。

2.自卑感强,行动退缩。

中职校里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数量逐年上升,他们原本在学习、心理、性格等方面就存在诸多问题,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要求,更容易产生自卑感。尤其是学业不良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成绩不好,从小学到初中都得不到老师、同学甚至家长的重视和肯定,受到的都是批评、斥责、伤害和不公平的待遇,于是逐渐对老师产生惧怕的心理,对学习失去信心。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类归因称为“习得无助感”,即表现为自尊的下降、强烈的失败感、学习消极、不愿做出努力。这些学生自认不如别人,不愿与其他人交往,不爱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不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竞赛,行动上呈退缩状态。

3.半封闭自己,有社交困难。

除了家庭条件比较好和成绩优良的学生之外,有不少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社交困难的问题。尤其是绝大多数的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害怕与人交往给自己带来经济上的负担,所以宁可半封闭自己,减少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交往的机会,更不愿意因为交往而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如此一来,他们不敢参与集体活动,不敢也不会与人沟通,使得社交能力缺失或者有缺陷。

4.心理矛盾冲突过强,情绪激烈,行为走极端。

中职校“问题学生”存在诸多的矛盾心理和行为。如在自我评价方面,要么盲目自大、以自我为中心;要么对集体远而避之但又对其有依赖性;要么情绪极其忧郁,“喜怒不形于色”,但一旦有烦心事就一触即发,表现得十分激烈,行为往往走向极端等。长期受到诸多矛盾的心理煎熬,他们自然形成了不健全的性格和出现一些偏常的行为。

二、中职生问题的成因分析

中职生出现的这些问题,以及呈现的心理特点,究竟是怎样形成的?经过各种形式的调查,我发现“问题学生”多数来自特殊家庭: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缺失家庭教育的家庭,此外也与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和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有关。

1.家庭贫困而引起的自卑心理。

我校的大多数学生来自社会弱势群体家庭,他们的家庭在物质方面没有优势,在社会人脉资源方面更是处于劣势。学生进入中职校后的学费、住宿费、考证费和生活费,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在经济压力下,加上自身认识不足,这些学生就会产生焦虑紧张、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过度自卑、自我评价偏低等心理问题,对学习和生活渐渐失去信心。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引起的不良行为。

有些学生的问题也与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关。有些家长对孩子溺爱娇惯,造成他们独立性差、胆小、退缩,或以自我为中心,好强任性;有些家长则对孩子失去信心和希望,干脆放任自流,把孩子推往学校,不闻不问,或想管也管不住。其实,孩子最需要的是来自家庭和家长的温情与关怀,而父母对他们无暇顾及,对他们缺乏正确的教育,自然导致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或行为异常。

3.教师教育不当引起的逆反心理和过激行为。

中职校小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偏爱优等生,歧视差生。认为中职生就是“双差生”,“问题学生”身上问题永远不断,无一处可取,所以对他们不关心、不了解、不尊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就训斥,这样反而刺激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过激行为。

三、中职生问题的教育对策

中职生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妨碍了其品格和个性的发展,更是成才的绊脚石,能否转化和教育好他们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成败。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能够缓解这些问题的教育对策。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一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讲座,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心理保健方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和情绪控制。二是加强个别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正面评价自己,正视现实和压力,乐观向上地面对困难,学会自我接纳、自我欣赏。三是教会学生与他人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改变和增强其社会交往能力,塑造成功的心理品质。四是建立“问题学生”的心理档案,追踪调查,关注进展,发现问题要及时引导和帮助。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认识教育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意识到老师的教育是为了他们更好地成长和成才,从而乐于接受,也愿意自我反省并改正错误,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心情欢畅,心理相容。反之,则无法获得学生的信任,当教师教育学生时,学生会认为老师在“整人”,故意为难自己,如此教育的负作用则会显现。

3.充分利用爱心教育,帮助学生获得自信保障。

在中职校,了解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忧虑,是最有效的方法。

(1)多关爱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消除其自卑心理。首先要以慈母之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要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内心想法和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找出应对策略。其次是从生活、学习、纪律等方面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尽可能给他们提供表现专长和优势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和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信心。三是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尤其是贫困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与真诚。同时,又时刻保护其脆弱、容易受伤的心,尽可能地维护其自尊。

(2)创造机会,帮助学生战胜胆怯和交际困难。对于性格内向、胆子小、不善言辞和社交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只要他们取得一点成绩,就要进行充分的肯定;更要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们多与同学、与老师沟通交流,锻炼其胆量,培养其社交能力。如课前三分钟的演讲、课堂上让他们多回答问题、早读轮流带读、轮流做班干部等,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这些学生会慢慢克服胆怯的心理,积极主动与他人交往。

(3)给行为偏常的学生多点宽容和爱护,给予足够的尊重。“问题学生”总感到自己缺点多,名声不好,老师和同学瞧不起他,再努力也是白费劲,很难挽回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不良印象,因而自暴自弃。老师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宽容和理解他们。

总之,中职校的学生问题层出不穷,心理特点复杂多变,我们只有不断去探索有效、高效的办法,才能使他们健康、健全、顺利地走向社会,找到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向。

[1]马建富.职业指导.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唐庆生.职业高中的地位、作用、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职业技术教育,2000,(4):189-191.

猜你喜欢

职校中职家庭
家庭“煮”夫
我的职校我的梦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为职校设立“职业体验日”叫好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