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讨

2011-03-20姜玉明

文教资料 2011年7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区校园文化

姜玉明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讨

姜玉明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整合与扩张虽然给高校的资源利用、规范管理、名气提升带来了好处,然而,留下来的却是校区文化的重建。校园文化有一种“形合而神未合”的感觉,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理念差异、断层、不协调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从办学理念、校园活动、校园规划、传统文化和数字网络等方面来重建多校区校园文化。

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重建

多校区大学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1]我国高校多校区的形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整合型的多校区。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效益的增强,高校之间的竞争已经变得越来越激烈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学校的排名已经直接影响到学校自身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本着“共建、合作、合并、化转、协作”的主要精神,一些重点大学采取强强联合、扩充学科、抢占学科制高点或扩大学校规模等措施,纷纷进行了调整合并,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这其中主要以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为代表。二是扩张型的多校区。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国在1999年实行了高校扩招。高校人才的培养从此由精英走向了大众化的道路。人才的扩张培养必然意味着学校规模的膨胀。原有的狭小的有限的老校区已经无法满足教育的新需求,许多高校被迫以一种被动或主动的方式在城外,郊区建立起新的校区,从而形成一种多校区的局面。这种类型主要以上海交大、厦门大学为代表。

多校区的形成将为国家的大众化教育作出巨大的贡献,也是新时期不可避免的时代要求。然而,校园的整合与扩张势必影响到多校区校园文化,多校区校园文化主体的独特鲜明个性的保持与延续却成为学校容易疏忽的地方。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与全社会文化密不可分,且又互相渗透和影响的文化,是高等学校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被视为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社会文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作用在于把社会的观念、原则和价值等,通过灌输、启迪、熏陶,潜移默化而变成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从而培养出社会所期望的人才。[2]既然归属于社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校园文化就是由大学师生共同创造的反映大学师生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独具特色与魅力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构成的系统。[3]

大学校园价值观分别浸润在硬体部分和软体部分之中。硬体部分,即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建筑、图书设备、社团俱乐部、教学生活管理制度等。软体部分,即校园的精神文化,包括校风校训、学风教风、心灵性格、文艺活动等。校园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正如哈佛的求实崇真、北大的兼容并包、筑波的开放治校等。大学校园文化犹如大学校园的灵魂,对大学起着示范、导向与凝聚、扬弃与创造、约束与熏陶、平衡与协调等多项作用。[4]良好的、催人上进的大学校园文化就像“无声润物的三春雨,有心护花的二月风”,能够加强大学校长、教师、学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形成一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纯正优雅、高尚明达、宁静致远的情操,博大庄严、任重道远的使命感。

然而,大张旗鼓的校园扩张和对校园文化的忽视却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冲击。“形大而神散,形合而神未合”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可否认,整合和扩张对优化教育资源、规范高校管理、提升学校竞争实力都是有利的,这也是顺应经济增长、科学进步、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然而,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战略重组、教育规模扩张的进程中,在收到了显著的成效的同时,却留下了多校区校园文化的重建与重塑问题。

二、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是多校区校园建设的非常重要而又非常困难的部分。我通过对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观察,发现多校区校园文化存在缺失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校园文化理念有差异。

合并前的大学是相对独立的,并有着各自不同的经过多年的办学积淀而形成的校园文化。其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不同,导致其在办学理念、管理战略、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各有不同,这些不同使得新学校在许多观念、理念上乃至战略决策上会产生磨擦甚至冲突。而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都难以割舍原来几代人积淀和传承下来的文化和精神,要其放弃和改变是不容易的,这种眷恋之情导致了各校区校园文化的差异,使之明显留有各学校原有的文化痕迹。

2.校园文化认同不强烈。

多校的合并,从宏观意义上说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要求,为求得生存大家必须“团结”起来。然而从狭义上讲,更多的是一种行政要求与政策的使然,并非学校和师生的心理要求。虽然大家形成了一个大集体,但是由于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办学目标等都不相同,对新生的学校和学校的文化会有一种潜在的陌生感。多校区由于区域各异,天生就存在分散的缺陷,领导、教师、学生的沟通也就很难达到精神的统一与共鸣,因此彼此对新的校园文化认同感不强烈。

3.校园文化意识趋薄弱。

多校合并后,很多都会考虑学校未来的发展战略、组织战略等,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组织的战略目标来思考。简单地认为那是政工部门的事情,或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思想教育的层面下,校园沉闷,没有朝气。

4.校园文化有断层。

文化的薪火传承,是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新校园文化建设并不在于刻意去追求一种创新文化,而是要以老校区的校园文化为主体,不断继承发扬优秀的现有校园文化,使之在新的发展阶段发挥新的活力。然而新校区多是与工业园区毗邻,地处偏远地带,文化的传承似乎仅仅就维系在几辆校园班车上。有课,老师就过来上,上完后,已经在班车上了,师生之间的交流着实难。而且,新校区住的基本上都是新生,老生基本在老校区,学生会、研究生会主体大多都在老校区,老生的“传帮带”缺失,造成学生组织活动的积极性缺失。新生进校后无法从教工与高年级学生身上受到传统校园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校区大学生感觉不到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存在普遍的无法适从感,这些都造成不同程度上文化传承的断层,影响了新校区文化建设。

5.校园文化缺活力。

新校区的选址多为远离尘嚣、地势偏远的郊区地带。交通不便利,商业少,形成了一个地处边缘的“孤岛”,有一种与社会脱节的感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而且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文化。缺少与社会的交流与沟通,缺少文化的“天然”互动,那就缺少了活力,校园文化的外部生态秩序失衡,导致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生态”缺失。由此受损的不仅仅是城市和社区,还有大学及其学子。

6.校园文化不协调。

新校区的一个重点特色就是硬件设施优越完善。新校区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图书馆、电教中心、体育馆、实验室等设施,校园空间设计合理,功能超前,布局得当,建筑实用美观,环境安静优雅。然而物质文化非文化本身,它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与物化,是精神文化的一种符号和外部表现形式。精神文化才是文化的内核。试想,当你看到用阿拉伯数字和用英文字母命名的教学楼与宿舍楼,你能想到多少文化?

三、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整合与扩张后重建的大事。很多学者对此问题也作了一些探讨,积累了一些经验。我对于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思考如下。

1.以办学理念为中心,塑造校园文化的认同。

所谓办学理念是校长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5]办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拥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不同的学科层次的教师融合到一个学校,对新生的组织必然会感到陌生,无论从心理上还是思想上都会产生壁垒,无法对组织产生一种归属感与认同感,这样无法形成积极向上的凝聚力。这时只有从办学理念入手,因为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内核与灵魂。新的办学理念一旦被全体员工接受和认同,就会使其找到新的情感归属,产生依赖感和自豪感,充满信心地投身于学校建设。因此,学校不仅要加大办学理念的宣传力度,而且要将办学理念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战略决策、学科建设中,使全体员工真正体会到新的办学理念的优势,从而缩短磨合期,尽快确立团结创新、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固然,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上,大学校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

2.以校园规划为契机,重视校园文化的初建。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软环境,它由全校师生共同作用而形成,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同,同时又影响着师生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学校要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明确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扩建新校区的多校区大学,要特别注重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比如在新校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可将类似于老校区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物复制到新校区,或沿袭老校区的建筑风格,适当加快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以满足入住新校区师生的需求。在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中,要循序渐进地做好传承和连接工作,使校园精神、办学理念、价值观念、校风、学风、教风在新校区得到弘扬和发展。

3.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发扬校园文化的精髓。

老校区校园文化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凭借环境优势,充分发挥了无形资产的应有价值和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比较丰富,水平较高,生动活泼,能够吸引师生的注意力,同时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特色。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就要对已有的校园文化进行移植,这其中主要包括对校训校史的移植、对主流校园文化的移植、对主流学生社团的移植等,在移植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建设适应新环境、具有特色的新校区校园文化。新校区的文化要想不断层,继承和发展校园文化,必须以母校区传统的文化为基础,抓住其精髓,弘扬创新。

4.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发挥校园文化的活力。

多校区校园文化的创建离不开各校区间的交流,交流可以带来共同的进步。跨校区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多校区联合的学生活动。而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作为载体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可以以校区、学院、班级、宿舍、社区为基础举办各种文化联谊活动,可以举办各种活动纪念科技节、读书节、社团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新生节等,可以举办各种专题活动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党团组织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团活动、学术科技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等,还可以让音乐会、国粹艺术、中外优秀影片、舞蹈、戏曲、诗词等走进学生的生活。总之,创造一个有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娱乐性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享受高雅的文化,陶冶情操,塑造品质。

5.以数字网络为手段,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通过网络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的最强音。现代大学大多实行多校区办学,特别是新校区与其它校区相距较远,在信息沟通与交流上都有不便,这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进行思想文化和学术的交流。面对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的领导者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时机,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把校园文化的主旋律,通过校园网络传递给广大学生。要突出网络的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理论性、亲和性、多样性。

[1] 尤逸萍.整合型多校区校园文化创建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6,6:45-47.

[2] 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3.

[3] 司书忠.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33:301-303.

[4] 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1.

[5] 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43639.html?si=1.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校区校园文化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