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兔的文化意义

2011-03-20郭学利

文教资料 2011年14期
关键词:白兔玉兔古人

郭学利

(内蒙古财经学院 中文系,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文化视域里的中国兔所承载的精神内涵远远超过其本身的物质意义和生物属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兔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象征,在诸多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古人眼中,兔可以通人神。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神的崇拜,将祭祀视为国之大事。祭祀仪礼很讲究,祭品动物要厚重美味,还要有灵性,即不灭的灵魂可以通神人、通天地。《礼记·曲礼》载祭品动物八个:“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鬛,豚曰肥腯,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羮献,雉曰踈趾,兔曰明视。”兔列其中,是人间神界的媒介之一。

兔能通天表人情,也能在一定场合传的天意。罕见赤兔白兔(古神州兔多灰色,白兔鲜见,今之白兔由地中海穴兔驯良而来),被古人视为吉瑞之物,“赤兔上瑞”而“白兔中瑞”。它们的出现有着特殊政治寓意:赤兔“王者德盛则至”,白兔“王者敬耋老则见”,即赤兔白兔昭示着上天对有德之君的称赞。故而赤兔白兔深得君王喜欢。翻阅史书,赤兔兆瑞不见于册,但民间进献白兔之事屡见不鲜。如汉代建平元年、元和三年及永康元年,民间前后三次向朝廷进献白兔;《魏书·灵征志》里记载进献白兔之事近60次;唐太祖下诏在9次出现白兔的神山县建白兔观进行祭祀,并将兵符改为银兔,足见统治阶级对白兔的敬仰。

黑兔也曾被视为吉祥之兆。《艺文类聚》说“白兔为瑞”“黑兔曰祥”(卷九十九·祥瑞部下)。《魏书》载有民间多次进献黑兔之事,还记载了六国时前赵国君刘曜捕到一只黑兔,以为天降祥瑞,乃改年号为太和(列传第三十八)。《辽史·地理志一》言:“应天皇后梦神人金冠素服,执兵仗,貌甚丰美,异兽十二随之。中有黑兔跃入后怀,因而有娠,遂生太宗。”黑兔入怀昭示着辽太宗是天命所然。

黑兔呈祥的观点来源于阴阳五行说,《艺文类聚》说:“议者以为黑兔见,水德之祥。”而白兔荣为吉瑞,则与兔在月中的信仰有关。我国月神话出现得很早。战国时屈原《天问》就说月亮“顾兔在腹”,汉代持杵捣药的白兔形象(又称玉兔)已经定型,晋代月兔则抛开蟾蜍独自充当月魄。至此,玉兔与月亮合而为一,玉兔成了月亮的代表。北周庾信《齐王进白兔表》说:“月德符征,金精表瑞。”唐代权德舆《中书门下贺河阳获白兔表》说:“惟此瑞兽,是称月精。来应昌期,皓然雪彩。”

“帝王者,配德天地”,天下昌明,天降祥瑞,人主失德,上天将予以警示。“行失摇光则月出兔”,月中隐隐约约的兔影一旦不显,人间就会变乱。月兔不现暗示着灾异的出现。

兔示天命、兔应君德的观点荒谬无理,但这种天人感应的思想却影响了中国官方文化两千多年。

兔在官方文化中是通天使者,是祥瑞的象征。在民间,兔依然是吉祥之物。

白兔是幸运之神,能给人带来意外收获。佛教典故“逐兔见宝”讲述的是一个人追捕白兔,白兔化而为人又化而为金的故事,暗示白兔会给人带来幸运。《魏书崔浩列传》记载:“有兔在后宫,验问门官,无从得入。太宗怪之,命浩推其咎徵。浩以为当有邻国贡嫔嫱者,善应也。明年,姚兴果献女。”兔作为“善应”给太宗带来了美丽贤德的妃子。元剧《白兔记》咬脐郎在白兔引导下,与分散多年的老母团聚,也是“逐兔见宝”母题的衍生物。丘桓兴《神州平易近俗采英录》言我国山东一些渔村至今沿袭着一个古老的风俗:谷雨清晨,妻子往丈夫的怀里塞一白兔,用以祝福亲人远洋平安,捕鱼丰收。由此可知,吉祥的白兔从神圣的庙堂走向人间俗世,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祥瑞之征。

兔是禳灾去病的保护神。古人认为兔神可保人平安,于此有一些独特的民俗,如正月初一门楹上挂面兔头镇邪禳灾、赠小孩兔画祈求福祉,元宵节游兔灯传递幸运,端午系兔香包祛毒保健康,中秋供兔神去病消灾。其中兔能祛病的信仰与道家掌故玉兔捣药相关,并又衍生出兔是神医之说。据说,有一年京城瘟疫流行,月兔化而为医解救苍生,他时而男装时而女扮,或骑鹿马或驾虎狮,走遍京城每一个角落。瘟疫祛除,月兔返回天上,人们便用泥塑造兔儿爷、兔奶奶的形象加以纪念。

另外,兔还是生殖神。在古人心中,“兔子者”即“吐子也”,兔与生殖是紧紧相连,此物种延续方式奇特,即“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此缪传暗合兔超强繁衍力的生命精神,于是兔成为民间生育崇拜对象。古代女子中秋拜月,未婚的祈求月神赐予佳偶,已婚的祈求玉兔赐予多子之福。古人还想象出食兔求子的做法。山西古霍州俗信:大年初一,未育女子定要吃下白面的双吉兔,以求早日得子。兔脑催生则将兔与人间孕产的关系拉得更近,李时珍《本草纲目》有“催生散”之方:“作腊月兔脑髓一个,摊纸上,夹匀,阴干,剪作符子,于面上书‘生’字一个。”一个有“生”字的兔脑髓,就是一方威胁性的巫术符咒,人间生产之事有了颇多神秘色彩。1928年陕西《怀远县志》也录有此说:“腊八剥兔脑和面为丸,名‘腊八丸子’,临产催生最验。”可见此俗流行之久。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习俗:“怀胎者不食兔肉,令儿口缺。”则表现出人们对兔神的敬畏。

兔是仁义道德的象征符号。唐蒋防曾作诗称赞白兔是“皎如霜辉,温如玉粹。其容炳真,其性怀仁”。其实早在商周时期,兔就已被赋予了君子品德。在“君子比德于玉”的价值取向下,古人玉佩造型多是具有良好行为的动物,而兔是常用的形象。河南安阳妇好(商王武丁王妃)墓出土的平雕玉兔、西周佩饰玉兔的大量出土足以证明兔在古人心中的道德意义。

兔是应孝而生的动物。《后汉书》有两个孝行感动兔儿的人物,一个是性情忠实的蔡邕,他服侍久病在床的老母,七十多天没睡过觉,若非季节变化,不曾解过衣衫。母死,蔡邕依礼守孝。在蔡邕守墓的屋旁,奇异之事发生了,“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另一人是方储,他“事母孝。除郎中,遭母忧,弃官行礼,负土成坟,种松柏奇树千余株,鸾鸟栖其上,白兔游其下”。隋时孝子华秋因白兔相陪守陵,得到皇帝的嘉奖。兔彰孝道之意明矣。

以兔喻德,在汉语兔词汇中很普遍。在汉语熟语中,兔很少指代单纯的动物属性,而是一种意象符号,象征人的品性:或代表机智能干,如“狡兔”在“狡兔三窟”中比喻藏身之地多的人;或代表动作迅速敏捷,如“动如脱兔”、“兔起凫举”、“兔起鹘落”;或代表弱势之人,唐李林甫、张九龄、裴耀卿并列为相,李林甫高傲,张裴卑逊,当时人偷偷议论:“一雕挟两兔”,后人便用“一雕双兔”喻指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或代表邪恶之人,如仓皇逃窜的恶人是“狼奔兔脱”、面貌猥琐之人是“兔头麞脑”。一些歇后语更是以兔典型的形貌动作特点,生动准确地描述出人的行为特征。如:

兔子爬坡——往上梭

兔子的腿——跑得快

兔子的耳朵——听得远

兔子的嘴——三片儿

兔儿吹笛子——嘴不严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兔子看人——红眼了

兔子拉犁——心有余而力不足

兔子吃草——光哆嗦

兔子逃跑——不回头

兔子不吃窝边草——留情(青),比喻不伤害乡亲邻里

意蕴丰富的中国兔,反映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兔作为中国文化中富有表现张力的意象符号,值得研究。

猜你喜欢

白兔玉兔古人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白兔打狼
兔兔兔赛跑
水调歌头·玉兔巡宫
玉兔卖萌
“玉兔”月球之旅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