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迎接校外教育的春天

2011-03-19刘长兴

天津教育 2011年12期
关键词:特长两地科目

■刘长兴

最近,天津、江苏两地校外教育的交流活动的确让人非常振奋。津苏两地近百个校外教育机构,在困难仍然较多的境况之下,居然能够沉下心来,坐在一起,就数十个培训科目展开学术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据说,这项活动已经持续了三届,一共推出了200多项成果,而且研究过程冲破了隶属关系、行政级别的局限,坚持了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形成了便捷有效、长期运行的机制。难怪参与其中的同行,无不为之感动和自豪。

前些年,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校外教育机构一直在为生存而“苦斗”、为发展而“拼争”。他们有过困惑与无奈:本来中小学生的活动阵地,后来幼儿园孩子却成了“主体”;本来就要培养成形的“苗子”,进入小学高年级却悄然“退出”。当然,他们也有过偏误与挫折:本来是特长培养的方向,却不得不“放开”学科补习;本来是公益性质的工作,却不得不“模拟”市场经营。应该说,有一段时间,校外教育该干什么、该怎么干,别说局外人看不明白,就是他们自己也心里打鼓。这三届的两地交流活动,使他们从自己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背后,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更看到了自己的活力。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迎来了校外教育的春天”。

其实,津苏两地校外教育交流活动的意义,绝非仅此而已。在政府公共教育服务已成定局的大背景下,校外教育理所当然列入其中。如果理性思考这个活动,可能起码还能从三个方面获得深层次的启示。

启示之一:坚信“自己”很重要。

有人说,没有校外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这话既不是官话,也没有过时。平心而论,校外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对于人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谁也很难准确判断学生的潜能优势到底在哪里。是大量的教育实践告诉人们,潜能优势是从一个人少年时期的诸多爱好中发现、挖掘出来的。一个人的兴趣一旦稳定下来且成为特长,才会形成他的潜能优势。大概这就是教育理论常说的兴趣“取向”吧!正是由于每个人具有不同的潜能优势,才满足了社会的多样需求,构成了社会的多彩画面。校外教育尽管只在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发挥了特长培养的作用,补充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但他们对构成社会的“多样”和“多彩”已经不可或缺。所以,“完整”的教育根本就应该涵盖校外教育。校外教育不能忽视,更不能放弃。

让人十分不解的是,不知从哪里“冒”出一种“理论”——素质教育不等于“写写算算”加上“唱唱跳跳”。虽然这里的“写写算算”和“唱唱跳跳”都是人们熟知的“泛指”,但它组成一个“不等式”以后,也把为数不少的人弄蒙了。一直以“唱唱跳跳”为“主业”的校外教育,如坠云里雾里。本来打着素质教育的大旗还能勉强维持的校外教育机构,更是备受冷落了。

细想起来,提出这种理论,其实就是为应试教育找“词儿”。这些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博弈”已是人人担忧的现实,连那些权威人士都承认“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经过了多年艰辛的努力,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才在业内开始形成共识,怎么“唱唱跳跳”就不能算作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呢?试想一下,如果连“唱唱跳跳”也不要了,咱们的教育不就只剩下“写写算算”了吗?难道这就是素质教育吗?

津苏两地校外教育机构的三届交流,虽然还仅限于“教研”的范畴,还在培训科目的内容、方法、技术的层面进行研讨和展示,但他们以自己取得的成果,告诉人们这个“不等式”并不成立。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让人们从不同领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唱唱跳跳”的贡献。说得再“实质”一点儿,是他们揭示了特长培训和人才培养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这种联系往“小”里说是“助推”,往“大”里说就是“支撑”。建国以来,到底这里的学员出了多少“大家”,这里的教师出了多少专家,恐怕哪个校外教育机构也能道出一批。看来,只有坚信“自己”很重要,大家心里才会更加有底儿。

启示之二:坚信“自己”有基础。

说起校外教育的基础,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工作的、专业的、社会的和政策的等。但是,这些基础当中,政策基础是最根本的基础。不然,校外教育机构凭什么开展教学、实施培训呢?远的不说,仅近10年先后出台的政策,已经给出了答案。特别是去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又专门明确指出“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而且这一政策性要求,又是专门结合义务教育三大任务之一——“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出来的,不能不发人深思。谁都知道九年义务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谁都知道偏偏在这方面是存在问题的。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不断完善的政策基础为校外教育根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个“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充分利用减负“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服务学生,发展“自己”,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当然,其他方面的基础也很重要。比如,建国以来长年积淀的工作基础就比较雄厚。尽管当时可能是基于少年儿童福利的考虑,但校外教育机构的建设一直没有停止。至今有些老人对于上个世纪50年代“少年之家”仍有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后来的那些“宫”、“馆”以及再后来的那些“中心”,逐步构成了校外教育的网络。至于它们是姓“教”、姓“青”,还是姓“妇”,或是姓其他,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校外教育同样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又如,近几年不断强化的专业基础,从教师队伍的构成就能体现出来。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为校外教育机构配置的专业教师,无论是来源渠道还是学历层次,别人已经有些“嫉妒”。两地交流的研究成果及一些教师的个人成就,足以凸显校外教育机构扎实的专业基础。至于社会基础,在教育日益开放的今天,应该是更加广泛了。即便家长的企盼是“望子成龙”,也已经不再是“一条道儿跑到黑”了。客观分析孩子的情况,合理发挥孩子的潜能,已经逐渐被社会所接受。更何况校外教育的社会基础并不仅仅限于家庭的追求,更多的还是社会的需求。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的走势与校外教育的内容,关系日益密切。可以说,大到传承、创新,小到入职、创业,校外教育都有所涉及,乃至大有作为。这应该是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总之,对于校外教育来说,无论是哪些方面的基础,也都是“自己”的基础。只有坚信“自己”有基础,大家心里才会更加有准儿。

启示之三:坚信“自己”能创新。

俗话说,“有为才能有位”。“有为”又必须着眼于创新、着力于创新。校外教育连续三届的两地交流,其实最大的亮点就是创新。如果认真推敲他们的创新成果,大概可以这样概括:长于“深”而囿于“窄”。长于“深”,主要体现在开展培训科目的“教研”。比如,“课程”开发就引进了大课程的新理念。他们可以把过去的朗诵、演讲、写作揉在一起,创建一个“主持人”的新科目。其实,这个新科目又与揉进来的那些老科目并不完全搭界,因为诸如知识整合、现场应变、气质外化、形体配合、场景控制、合作互动等新的教学“元素”已经蕴含其中。他们可以把“讲故事”引入“儿童画”,让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在想象的天地里丰富创作。从此,“儿童画”在这里打破了旧的模式,焕发了新的生机。他们可以在“舞蹈”教学中嫁接“戏曲”。学生不仅从中学习了我国的传统舞蹈,还共同参与了编舞创意、舞美设计、道具研发和服装制作。当一个全新的“戏剧舞蹈”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人们为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惊叹了。他们的创新,已经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和学科的概念,“西洋”与“民族”、“传统”与“现代”、“世界”与“家乡”,彼此的表现形式、表达内容,经过他们的创新已经相互融合并得以升华,这样的创新还不够“深”吗?然而,这种创新仍然囿于培训教学的范畴。目前,一些校外教育机构的培训教学已不仅是“重点”,似乎就是“唯一”。存在这样的思维定式,创新能不“窄”吗?恐怕长此以往,就是再有“为”,也很难有“位”。

按说通过培训教学进行特长培养,作为校外教育的职能或职责,确实无可非议,但素质教育需要各类教育机构通过合作而形成合力。学校教育负责培养兴趣、发现“苗子”;校外教育负责培养特长、发展“苗子”。最终,让这些某一方面的“苗子”成为某一领域的“尖子”。双方必须要把“合作”发展成为“合力”。这样,校外教育必须以自己的专业优势对学校教育给予系统支持。当前,学校教育最需要支持的就是课外活动。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已经是他们的法律责任。近3年,在创建义务教育现代化标准学校的过程中,尽管课外社团和兴趣小组初步实现了“全覆盖”,但由于辅导教师不很“给力”,所以大面儿上仍然项目单调、水平偏低。在这个关键阶段,校外教育机构完全能够延伸和拓展自己的创新成果,责无旁贷地去帮助学校解决问题、克服困难。通过开展教师培训,帮助学校开发项目、提高水平。正如有些校外教育机构那样,向学校提供包括文本和光碟在内的教学参考,包括“带团”、“进组”在内的现场指导,包括观摩、合作在内的区域交流等。一句话,只有坚信自己能创新,大家心里才会更加有数儿。

校外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看来用这些启示去理性地迎接春天,可能更加必要。如果能够算作对校外教育机构的一点建言,似乎也说得过去。★

猜你喜欢

特长两地科目
脚下较量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特长,亦是一种成长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
让女儿快乐学“特长”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特长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探讨
汉语或成俄罗斯高考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