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家书屋”价值解读及“长效机制”问题的思考

2011-03-18魏建琳西安文理学院图书馆西安710065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5期
关键词:农家书屋农家书屋

●魏建琳(西安文理学院 图书馆,西安 710065)

1 引言

“农家书屋”是党和政府为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而实施的文化建设工程之一,同时又是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而实施的配套工程。官方权威解释:“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建在行政村且具有一定数量的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和相应阅读、播放条件,由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公益性文化场所。”[1]因此,“农家书屋”就是农村图书馆,至少说是农村图书馆的当前实现形式。它是图书馆事业建设的一部分,当然也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农家书屋的意义解读及长效机制探索本来需要广博的学识、高远的识见以及信息的全面。这些笔者并不具备,但是笔者一向认为“江海不弃涓流故能成其大,高山不舍微尘方可现其高”,而且“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一现象从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的理解与阐释,有助于对这一现象的全面认识。因此,不顾见短识浅,胡言乱语,只希望抛砖引玉,对已对人能有所裨益。

2 农家书屋工程的价值解读

农家书屋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之农村图书馆事业建设的一部分。明确了这一认识,就可以将“公共图书馆精神”作为解读农家书屋价值意义的理论基础与逻辑起点。为了尽量逻辑清晰,分别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不同侧面作为价值解读的立场与分析视角。

2.1 公共图书馆与政治

自清末以来,基于“社会教育”的认识,图书馆被认为是宣传政治主张、意识形态的工具,甚至极端地认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改革开放后,西方图书馆学思想的传入,引起了关于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大讨论,使对公共图书馆与民主政治关系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公共图书馆通过以同样条件地、免费地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信息服务,使社会成员获得民主信念及参与社会管理所需的知识。因而它不仅是社会民主政治的产物,而且是民主社会的保障之一”。[2]结合农村政治的现状,解放后我国摧毁了农村原有的“官绅分治”结构,建立起了整齐划一的“军事化”的行政架构,无论是过去的“人民公社”,还是现在的“村乡镇县”,都是高度集权的党化、行政化管理体系。因此,中国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称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突破口和生长点”的村民自治获得了广泛关注。[3]自上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制度实施至今,从法律体系、权力架构到选举模式进行了一系列建设,但效果却难如人意。透过贿选、村务公开流于形式及黑恶势力渗透基层政权等等表象,探究深层原因,除体制、制度及历史原因外,“农民文化水平、法律水平都比较差”是制约农村民主政治开展的主要因素。[4]民主政治的“宣传”与“运动”能收一时之效,却难奠百年之基。而农家书屋等公共图书馆(室)通过平等免费的服务,使农民获得民主信念及参与社会管理所需的知识,它会应农村民主进程而繁荣,成为农村民主社会的保障之一。

2.2 公共图书馆与经济

经济实力是图书馆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很难找到公共图书馆直接贡献经济发展的有力证据。上世纪的图书馆学将西方公共图书馆的繁荣归因于现代化大生产对劳动者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需要。这就将公共图书馆价值解读的经济视角落实到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作用的命题。农村教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农村经济的现代化要求转变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方式,提高农业集约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并要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这一切都要求培育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方法的新型农民。培育的方式是教育,教育的方式有直接面授,也有通过载体间接传递知识,让农民自我教育,图书馆是间接传递知识、提供自我教育的主要机构。

2.3 公共图书馆与文化

文化在当今时代是个纠结不清的概念。虽然经历了若干次的“文化热”,国内外有几百种不同的定义,还有内部结构的多层次解剖,但是笔者感觉,对“文化”依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并广为认同的认识。因而,只能就笔者日常接触,撷取“只鳞片爪”,作为价值解读的理论基础。首先,文化的本质是精神。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是文化的现象,也构成了文化的内容。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无形,如风俗习惯,但大多要借助物质载体,当今的载体形态主要有影视、网络和图书。书籍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其次,精神活动是人的天性,文化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机能,“人猿相揖别”就是因为有了文化。第三,精神是自由的,文化是多元的,文化需要交流、传播、继承和创新。各类从事文化继承传播的机构在文化交流传播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其中,图书馆是搜集、组织文献并为社会提供文献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阅读促进文化的传播与繁荣,图书馆的发展水平是衡量文化发展的标尺。最后,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现代理念催生了“公共图书馆精神”,公共图书馆成为保障知识文化平等与自由的制度安排,普及公共图书馆成为现代文化发展的时代需要。结合当今农村的文化生态,乡村文化本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但由于历史、现实等等复杂原因,农村文化“根断枝邪”,正日益“沙漠”化。从“人”的方面说,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统计资料显示:农村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2.7%,初中占49.5%,还有文盲占6.8%,高中文化程度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5]随着农村教育的萎缩,情况将更加恶化。从“事”的方面说,建国后,农村“反封建、破四旧”,形成了一元的农村政治文化,就是宣传新事物,歌颂党的方针路线。改革开放后,政治色彩淡化,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一时难以形成,一些低俗、落后文化趁虚而入。在农村,色情、赌博、迷信活动已不是个别现象。从“物”的方面说,截至2006年末,全国71.3%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97.6%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57.4%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6]截至2009年末,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为15%。[7]但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数据显示:仅有13.4%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15.1%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6]就是这么低的普及率,在很多农村还是只有“空架子”,没有实际的作用。农村需要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但公共图书馆在农村却接近于空白,这就是农家书屋等图书馆形式对农村文化的价值所在。

3 关于农家书屋“长效机制”问题的思考

“机制”原意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对于机制的种种解释也比较“纠结”。笔者理解,对一个过程而言,看到的是表象,而深层次的需要用逻辑抽象去感知的各种结构、因果关系、作用等等原理就是机制。工作机制的建立,一靠体制,二靠制度。体制指的是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配置与调整。制度就是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通过建立适当的体制和制度,可以形成相应的机制。基于上述对“机制”的理解,通过体制、制度的研究可以形成农村图书馆事业的运行机制的认识。如果结合图书馆应有运行模式之常识分析原有机制之误区,就会形成对农家书屋工程究竟如何才能避免重蹈原机制之覆辙,形成健康良性的运行机制问题的持续思考。

“图书馆是发展的有机体,它的发展基本属于一种缓慢、连续的变动,这种变化如此缓慢,但又如此奏效。”[8]阮冈纳赞用寥寥数语对图书馆的发展特征做了高度概括。图书馆的发展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国民的的阅读行为,二是经费、人员、管理等运行条件的持续保障。这是一个缓慢、连续的过程,需要在明确的体制、刚性的制度保障下,形成理性方式的运行机制。而政治运动是明显的人治,发展充满了随意性。农村图书馆建设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强大的国家机器会迅速宣传动员、上传下达、政通令行,保证图书馆建设开展的快捷有效、轰轰烈烈。但是,如果发生领导换届、领导的看法发生改变,甚至是领导的情绪波动,图书馆建设由“轰轰烈烈”到“无人问津”,“人换政息”“政息书亡”就是必然的结果。

21世纪,中国社会由运动国家向法制国家转型,社会生活将由政治化、运动化回归生活的常态,文化事业也应该遵循自身的规律去发展。21世纪的“农家书屋工程”也应该有“制度化“的运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它带给农村的不应该再是热闹与喧嚣,而应该是文化事业的一盏盏明灯。

旁观书屋工程的进展,激动之余难免担忧。拜读专家学者关于“长效机制”问题各种论述,既有“茅塞顿开”之感,也有“糊涂难解”之问。

首先是“指导方针”的疑惑。按官方的指示:“工程的目标是在全国农村逐步建立起“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农村出版物发行服务新格局,达到书屋……功能不断加强、出版物发行网络延伸进村、农村出版物市场初步形成的基本目标。”[1]这就难免让人疑问,农家书屋是要建立农村图书馆公益性服务的长效机制,还是要建立农村书店赢利性经营的长效机制?再进一步将疑问落实,就是农家书屋是农村图书馆,还是农村书店?如果是农村书店,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图书出版发行业将要(确切地说是已经)走向了产业化、市场化,而“政企分开”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因而,这与农家书屋的政府主导、中央财政拨款行为产生矛盾。

其次,是关于农民阅读的疑惑。农民是“农家书屋”工程的主体,农民的阅读状况决定着农家书屋的存亡。当前农民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如何改变当前农民的阅读状况?希望能在“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中看到相应的举措及机制。在方式上,依然是“宣传引导”“开展活动”“树立典型”等等政治运动常用的手段。半个世纪来的运动历史,时已过,境已迁,宣传和活动能否起到“调动农民的阅读积极性……引起农民对阅读、对知识的重视和渴求……养成农民学文化、爱科学的习惯……阅读态度从‘要我读’变为‘我要读’”[9]的理想效果,让人怀疑。而且笔者并不认同农民“贫穷的根源在于知识的贫乏”。[9]精神追求是人的天性,当前农民的阅读状况不佳,一是由于生活的重压,二是没有阅读的条件。读书可以改变精神,未必可以改变命运。农家书屋未必“能够生金,能够引导他们致富”。“运用书本知识解决生产中的难题”[9]远不如农科培训更有效果。与其争论农民阅读如何引导,不如探索农民阅读等各项权利如何有效地保障。

最后是条件保障机制的疑惑。一是经费。作为图书馆,农家书屋不具备自身“造血功能”,运作经费只能依靠外部注入。书屋工程采取了政府投入为主,民间捐助为辅的多渠道投入方式,中央今年又划拨近14亿元建农家书屋[10]形势依然喜人。但也有很多疑惑,这14亿依据何在?划拨前是否经过严密的调查论证?是否有农民广泛参与?是否及如何与当地国民经济预算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衔接?落实中如何避免被截留、被浪费,甚至被“寻租”?长期的经费需求如何保障?等等疑问应当引起决策者的重视。另外,中国现在远未形成公益慈善的社会氛围,基金会及社会捐助的作用“不应当过分渲染、放大,更不可把它们作为持续输血的主力”。[11]二是资源配置的保障机制。作为政府工程,政府采购、公开招标是书屋资源配置的主要保障机制。但是,因为现在政府权力依然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公开的招标依然会流于形式,所以,“腐败”“寻租”的担心就不是多余,诸如“(出版单位为)解决库存……将那些待报废且对农村没有什么用途的图书配进‘农家书屋’……有关部门和实施单位……把‘农家书屋’工程看作是发横财的机会而不择手段地……”[11]的担心就不是杞人忧天。三是管理保障机制。在宏观管理体制上,由新闻出版总署牵头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书屋工程组织协调体系,[1]但从权力架构上又不能不对组织的效果产生疑虑。新闻出版总署的日常职能是新闻出版的指导、管理与监督,基层组织仅普及到地市的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应该属于部门规定,对其他部门不具备法律应有的刚性效力。农家书屋工程协调小组非政府常设机构,各相关部门的责任、权力、关系似乎没有清晰的界定。这就难免让人猜测,农家书屋工程协调小组工作能有效开展仍然是依靠党和政府集中高效的组织体制,从根源上说仍然是依靠领导者的重视。而“领导者重视”的不确定性,很难确保农家书屋工程不会重蹈“万村书库工程”后期管理缺位的覆辙,成为另一个“万村书库工程”。在微观管理上,“农家书屋按照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行。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由村民民主推荐书屋管理人员。党支部、村委会等各级基层组织承担筹建和监督的职责。”[1]但是在具体运作中,“重建轻用”的倾向十分明显,图书配送后“不少经常是‘铁将军’把门,一些即使开放的农家书屋,场景也是冷冷清清……只有上边来人检查时才会‘开放’……很多农家书屋就设在村部,由村干部代管……没有图书借阅登记制度,图书流失严重,借阅难,村干部工作忙,村民即使想借书都很难找到人”[12]农家书屋微观管理存在人员、制度两缺位。管理人员没有受过图书馆的业务培训,农家书屋没有采用成熟的图书馆管理业务模式,自然难以避免当前的混乱状态;至于下一步的“纳入城市公共图书馆事业网和计算机信息网”,[9]在农家书屋之间、农家书屋与其他类型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则更无从谈起。

4 结语

截至2010年1月,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30万个,并计划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的行政村。农家书屋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工程,任重道远。关于农家书屋的探讨也将会长久持续下去。本文基于公共图书馆理论对农家书屋的价值意义进行了个人理解与阐释,但不是在偷换概念,农家书屋是农村公共图书馆的当前实现形式。农家书屋的“红旗”能打多久?是“星火燎原”还是“昙花一现”?这就引出了“长效机制”的话题。本文认为,建国以来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几起几落,深层次原因在于以政治的热情从事缓慢、连续的文化事业;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不是法制的刚性保障,而是人治的不确定性的“领导者重视”。旁观农家书屋工程的进展,既明显感受到农村图书馆事业原有运行机制的惯性,又萌生出许多的不解与疑问。农家书屋工程轰轰烈烈地开展,有时会使人产生错觉,似乎不是开展一项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而是在落实一项类似“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的产业振兴规划。本文从指导方针、农民阅读、条件保障三方面提出了个人的疑惑与思考。并非想有意添乱,而是想履行一个普通公民知情、参与、表达的义务,只当抛砖引玉。衷心祝愿农家书屋长长久久,中国图书馆事业繁荣昌盛!

[1]“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EB/OL].[2009-12-22].http://www.zgnjsw.gov.cn/cms/html/306/2307/2009 12/695329.html.

[2]范并思.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5-11.

[3]张鸣.中国农村政治:现实与未来的走向[N].南方都市报,2004-07-26(1).

[4]何春中.中国督查村官违法违纪:作案手法多样民怨极大[N].中国青年报,2005-08-02(3).

[5]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五)[EB/OL].[2008-02-27].http://www.stats.gov.cn/tjgb/nypcgb/qgnypcgb/t20080227_402464718.htm.

[6]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三)[EB/OL].[2008-02-25].http://www.stats.gov.cn/tjgb/nypcgb/qgnypcgb/t20080225_402464279.htm.

[7]CNNIC.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EB/OL].[2010-05-27].http://news.xinhuanet.com/eworld/2010-05/27/c_12150060.htm.

[8](印度) 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M]//刘嘉等译.国外图书馆学重要著作选译.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9]吴月芽.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出版发行研究,2007(6):14-17.

[10]中央今年划拨近14亿元建农家书屋[EB/OL].[2009-12-16].http://www.zgnjsw.gov.cn/cms/html/306/2307/200912/695329.html.

[11]牛振恒.不搞形象工程,不搞花架子,不搞门户之见:“农家书屋”健康运行的保障机制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08(5):18-22.

[12]王立武.谨防农家书屋成为“空架子”[EB/OL].[2010-05-12].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0-05/12/content_13481485.htm.

猜你喜欢

农家书屋农家书屋
农家笑
篽箖·上野书屋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春回农家
梦幻书屋
新时期下农家书屋的机遇与挑战
农家书屋伴随你——关于农村书屋的几点思考
浅析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管理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