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价值观的理性复归与传承弘扬——《近60年来中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949-2009)》序

2011-03-18程焕文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1年2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图书馆学学术

程焕文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275)

〔作者信息〕程焕文,男,教授,馆长,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研究所所长,广东图书馆学会理事长。

价值观是学术思想的灵魂,决定着一部学术著作的思想体系,一名学者、一个学术流派的思想方式,一门学科的发展方向、生命力和影响力。而一定时期内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思想不仅决定着一门学科的基本发展面貌,而且深刻影响着其相关事业的基本发展格局。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学研究犹如一列火车,沿着图书馆学术思想和图书馆技术方法两条平行“钢轨”铺就的轨道行进。图书馆学人的使命就是铺设这两条“钢轨”。“钢轨”铺设的进度和长度决定着图书馆学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而图书馆价值观则决定着图书馆学研究轨道的基本发展方向。一般而言,图书馆技术方法的革新会引发图书馆管理方式的变革,卡片目录与十进分类法如此,开架借阅与藏借阅一体化如此,网络化与数字化亦同样如此。而图书馆学术思想的创新则会推动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变革,并会使图书馆技术方法的功效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如果这两条“钢轨”中任何一条“钢轨”的铺设不能平行推进,那么,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都会因为受到短板“钢轨”的限制而进展缓慢或者停滞不前,而图书馆基本价值观的迷失则会导致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的错乱。

有趣的是,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技术方法大体上都能够追随世界图书馆技术方法的发展潮流而不断演进。然而,图书馆学术思想的发展则与世界图书馆学术思想的发展若即若离,进展缓慢且时常不能适应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实践需要。而图书馆基本价值观的时常迷失则往往导致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陷入整体非理性状态。

重视图书馆技术方法,忽视图书馆学术思想,是20世纪以来中国图书馆学发展的常态。正因为如此,虽然20世纪以来中国出版的图书馆学著作数以万计,但是,图书馆学思想理论方面的著作并不多,图书馆学术思想史著作更是凤毛麟角。

中国近现代图书馆的兴起与发展实质上一直贯穿着一条从私有、封闭、保守迈向公共、公开、共享的发展主线。公共图书馆如此,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也不例外。在很大程度上,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是围绕着公共图书馆展开的。20世纪上半叶,无论是日本图书馆学术的传入,还是欧美图书馆学术的传入,或者西方图书馆学术的中国化,都无不与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兴起和新图书馆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下半叶,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学习前苏联的图书馆学术,建立新的图书馆学术体系,还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欧美图书馆学思想的传播,新的图书馆学理论的发展,也都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息息相关。尽管如此,在我国过去的图书馆学思想研究中,一直缺乏公共图书馆思想的系统研究。

进入21世纪以后,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为主的公共图书馆理念在中国广泛传播,不仅引发了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的拨乱反正和修复重构,而且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理念的正本清源与事业的理性发展。在公开、开放、平等、免费等公共图书馆理念和价值观在中国广泛传播和公共图书馆再次从保守、封闭、有偿服务迈向公开、开放、平等、免费服务的重大转变时刻,及时而系统地梳理、分析、研究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思想,既是修复和重构我国图书馆思想体系的理论需要,也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实践需要。潘燕桃博士以敏锐的学术洞察力,紧扣图书馆发展的时代脉搏,潜心研究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思想,撰著了我国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思想史著作——《近60年来中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949-2009)》,在理论上可以弥补我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系统研究成果的长期阙如,在实践上可以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现实参考,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兼具,可喜可贺。

《近60年来中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949-2009)》是一部开创性的图书馆学术思想史著作。作者以全球公认的平等、自由、免费、开放等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为基石和纲领,去审视和探讨近60年来中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发展,抽丝剥茧,条分缕析,从而避免了过去图书馆学术思想史研究的繁芜庞杂和虚幻空玄,清晰地揭示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学术思想的发展在世界公共图书馆理念和价值坐标系中的发展轨迹和所处位置。毫无疑问,平等、自由、免费、开放是已经被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公共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所证实的公共图书馆基本价值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以这种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为坐标,去审视近60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学术思想的发展,自然能够比较正确地判断各个发展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学术思想的进步与落后、成长与衰退。在平等、自由、免费、开放等公共图书馆基本价值观尚未在中国普遍树立,甚至时常受到各种挑战的今天,也许有人会质疑作者对于某个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学术思想的研究判断,例如,对于“为工农兵服务”的部分否定和对“有偿服务”的全面否定,这是势所必然,自然不必大惊小怪,时间和实践会证明这样的质疑不过是堂吉诃德大战风车式的挑战。当然,也许有人还会对一批中青年学者在传播平等、自由、免费、开放等公共图书馆理念中的贡献不以为然,同样,时间和实践会证明他们传播的理念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正因为作者以公共图书馆的基本价值观作为坐标系去审视和研究近60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学术思想的发展,因此,在公共图书馆学术思想发展的时期划分上,作者并没有按照社会历史分期或者图书馆历史分期的传统方法去划分我国公共图书馆学术思想的发展阶段,而是以公共图书馆价值观在中国的发展变化和转承启合为标准去作时间断限。这种新的学术思想史划分方法既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学术研究视野,也为我们探究作为专门史的公共图书馆学术思想发展史提供了比较清晰的认知路线。作者将近60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发展历程划分为5个时期:公共图书馆“新思想”形成时期(1949-1957)、公共图书馆思想异化时期(1958-1977)、公共图书馆思想复苏时期(1978-1991)、公共图书馆思想异变时期(1992-2003)、公共图书馆思想理性复归时期(2004-2009)。对每个时期公共图书馆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嬗变作了认真细致的梳理分析,对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公共图书馆学术思想主要作了提纲挈领式的阐述分析,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对于最近30年的公共图书馆学术思想则从理论到实践逐一详细阐述分析,既面面俱到,又重点突出,充分地揭示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学术思想发展的基本面貌和成就水平。这种“厚今薄古”的治学方式,既符合我国公共图书馆学术思想发展的客观现实,即前30年的公共图书馆学术思想基本上是公共图书馆基本价值观被异化、扭曲和思想贫乏的阶段,后30年的公共图书馆学术思想大体上是公共图书馆基本价值观复苏、理性复归和思潮涌动的阶段;又切合21世纪以来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客观现实,即前30年的公共图书馆事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是总体上远远落后于世界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潮流,而后30年的公共图书馆事业日新月异,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已经汇入世界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潮流,且颇受国际图书馆界关注。这种“厚今薄古”的治学方式,使得其理论阐发和学术建树实实在在地根植于公共图书馆的实践之中,既避免了不着边际的学理空谈,又可资公共图书馆实践借鉴,做到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作者以比较精练的文字阐述1994年以来《公共图书馆宣言》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引发的公共图书馆学术思潮,十分清晰地展现了公共图书馆立法思想、普遍均等服务思想、图书馆权利思想、图书馆精神、图书馆职业道德观、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等学术思潮的来龙去脉、相互关联和学术影响,对各种学术思想的评价亦平和公允,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是迄今为止有关我国公共图书馆学术思想发展面貌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归纳、分析、阐发和总结。

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纯学理的研究和阐发之上,而是以超过三分之一篇幅的浓重笔墨研究公共图书馆思想在中国公共图书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指导作用和现实影响。毫无疑问,作者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学术思想发展的精髓——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与发展超越。在中国所有的图书馆学术思想中,没有哪种图书馆学术思想能够像21世纪以来的公共图书馆学术思想一样如此地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几乎所有的公共图书馆学术思想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具体的实践应用。一般来说,公共图书馆学术思想,特别是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基本上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但是,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和学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具有耐人寻味的妙趣: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和学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百年轮回的历史妙趣,20世纪初,西方的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和学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引发了一场以创办和发展公共图书馆为主的新图书馆运动,其后,西方的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和学术思想在中国不断发生变异,以至于偏离了公共图书馆的基本价值观;进入21世纪以后,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为主的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和学术思想再次在中国传播,从而导致了一场改变被中国图书馆界异化的公共图书馆价值观,重新确定公共图书馆基本价值观,理性建设和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新图书馆运动”。这种思想传播的轮回颇有值得思考的历史妙趣。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和学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始终包涵着两个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传”与“播”层面,一是公共图书馆价值观和学术思想的广泛宣传;二是公共图书馆价值观和学术思想的普遍播种。平等、自由、免费、开放等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和学术思想作为世界图书馆的基本价值和思想理念,在世界各国都具有适宜生长的土壤,在中国自不例外。迈入新世纪后,中国开始构建和谐社会,这种适宜的“气候”和“雨水”使得普遍播种的公共图书馆价值观和学术思想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迅速生根、发芽、生长,进而百花齐放,硕果累累。这种价值观与学术思想的本土化具有理性复归与实践超越的时代妙趣。

作者较好地把握了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和学术思想在中国传播的精髓和妙趣,从两个层面对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和学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作了认真细致且比较全面的分析阐发。

在宏观层面上,作者以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启动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农家书屋”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尤其是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的重要文化基础工程为案例,阐发政府提供公益性公共服务,实现民众基本文化权益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以图书馆延伸服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和全民阅读等热点为重点,具体分析阐发乡镇社区图书馆、流动图书馆、全民阅读、“百县馆长论坛”、“基层图书馆培训志愿者行动”等在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与学术思想的理论传播与具体实践中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比较全面地研究阐发了全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普遍实践历史。

在微观层面上,作者精心选择了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示范作用的广东流动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之城、东莞集群图书馆、佛山市联合图书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杭州公共图书馆“一证通”服务网络、苏州城区总分馆、嘉兴乡镇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联盟10个公共图书馆成功实践案例,进行逐一剖析研究,从而在实践层面上实证了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和学术思想对于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指导作用与现实意义,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新世纪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所作出的各种创新,及其对丰富世界公共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贡献。

在此基础上,作者将近60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发展的历史特点总结为“四个转变”:从阶级斗争的工具向普遍均等服务的转变,从有偿服务向公益服务的转变,从封闭服务向开放服务的转变,从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较好地概括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发展的历史特性和未来趋向。对于我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和实践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缺乏必需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缺乏足够的政府支持与经费条件、现有财政制度的严重制约、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与推广力度不够等等,作者亦逐一进行了探讨。

当然,作为我国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思想史著作,《近60年来中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1949-2009)》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但是,这些不足不过是创始之陋,终瑕不掩瑜。因此,笔者乐意为这本著作鼓与呼,并全力向图书馆学界和图书馆界推荐这部颇有学术创建和贡献的著作。

是为序。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图书馆学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