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耐硫变换催化剂使用、硫化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2011-03-05王立群

化工设计通讯 2011年5期
关键词:硫含量水汽硫化

王立群

(黑龙江龙煤东化有限公司,黑龙江伊春 154111)

耐硫变换催化剂近几年在化工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无论是合成氨变换还是甲醇变换都逐渐放弃铁系催化剂,尤其是设计压力较高的系统,耐硫变换催化剂更具优势。因其制作强度高、不易粉碎、变换效率高、使用时间长等特点深受使用者的青睐。但是耐硫变换催化剂也有不足之处,在原料气硫含量低、水汽比大的情况下,耐硫变换催化剂极易出现反硫化现象,催化剂使用寿命缩短,尤其是硫含量不稳定,使催化剂在硫化与反硫化之间波动时,更易造成催化剂快速失活。为此,笔者总结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对耐硫变换催化剂的硫化过程及使用情况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1 催化剂的选择

近几年国内外催化剂生产厂家生产出一系列耐硫变换催化剂,使用业绩较好的有K811、QCS-01、QCS-04、QDB-04几种型号的催化剂。国内产品尤其以青岛联信和齐鲁科力两家产品使用较多,使用效果也是说法不一,尤其是在原料气低硫环境下使用的情况差别较大。由于我公司是以煤为原料生产合成氨的厂家,所采用的工艺是水煤浆气化工艺(设计压力有4.0MPa和6.5MPa两个压力等级)。

6.5 MPa等级采用西北化工研究院多元料浆气化技术,气化装置出口原料气水汽比1.45,温度237℃。变换入口原料气硫含量500×10-6。变换采用中低温变换,催化剂采用耐硫变换催化剂,入口硫含量低、水汽比大,对耐硫变换催化剂有着极高的要求,否则就要发生反硫化现象。青岛联信的催化剂,使用时要求硫含量不低于1 200×10-6;齐鲁科力要求硫含量不能低于400×10-6。两家的要求如此悬殊,是催化剂质量存在着差别?当时在选择哪家催化剂的问题上,我公司领导也产生了分歧,后经过大量的考察了解,两家催化剂的质量没有大的区别,在使用过程中有些厂家夸大了自己生产的催化剂的耐低硫效果。同时了解到,西北一家煤制油项目与我公司情况基本相符,在工程设计阶段采纳了催化剂生产厂家的建议,没有采取补硫措施,最终造成催化剂反复硫化、反硫化,催化剂没有达到使用年限,很快就失活了。根据这些厂家的实际生产经验,我们认为采用上述两个厂家的催化剂,必须要有补硫措施。

4.0 MPa等级的采用德士古水煤浆气化技术,气化装置出口原料气水汽比1.31,温度215℃,变换入口原料气硫含量也是500×10-6。装置2004年7月开车,变换工艺采用中-低-低变换,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4.0MPa气化变换工艺流程图

由于系统压力较低,硫含量也较低,中变采用NB113铁系催化剂,两个低变采用QCS-04耐硫变换催化剂,中变炉催化剂的装填量是90m3。铁系催化剂的特点是价格低、强度差,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系统压力相对较高、水汽比大、原料气带灰等问题,极易造成催化剂粉碎,中变炉床层阻力增大,催化剂活性逐渐减退。开车初期一炉中变催化剂使用只9个月就失活,在冬季更换了中变催化剂。2006年通过一些改造,取消了中变炉入口一个U型弯调温副线,减少了向中变炉的带水,同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催化剂的措施,2006年至2007年中变催化剂使用寿命达到了一年,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中变催化剂在使用后期粉碎,系统阻力大。通过与催化剂生产厂家沟通,制作时将催化剂打片强度从最初的200N/mm2提到250N/mm2。强度在250N/mm2时使用后期大部分催化剂也出现粉碎现象。后来打到300N/mm2,强度上来了,但是问题也同时产生了。打片强度提高后,气体在通过催化剂表面时,由于原料气中的CO不能与催化剂活性组分完全接触,造成催化剂低温活性下降,同时又因中变炉设计压力3.5MPa,设计温度470℃,中变催化剂在操作中又不能提温,催化剂始终在低温区操作,温度稍有波动就会造成中变炉床层垮温。通过这几年的生产实践总结,中温变换最好采用耐硫变换催化剂,中变入口原料气硫含量低及时采取补硫措施。

低温变换采用的是QCS-04耐硫变换催化剂。装置自2004年开车后一直使用,没有更换过。到2010年将两炉低变催化剂更换。低变催化剂使用过程中效果非常好,由于中变采用的是铁系催化剂,在使用后期中变出口CO含量经常超标,最高达到7%(干基),但是低变出口CO从来没有出现过超标现象,一低变出口CO 0.6%(干基),二低变出口CO 0.4%(干基),一低变操作温度215~230℃,二低变操作温度210~220℃,入口水汽比分别保持在0.7和0.5。催化剂扒除时颗粒完整度较好,破碎较少。

2 变换入口原料气的补硫措施

若变换入口原料气硫含量低、水汽比大、操作压力高,容易造成催化剂反硫化。为了保证催化剂能有效地达到变换效率,延长催化剂使用寿命,提出两种补硫措施供大家参考。

(1)原料煤中补硫。水煤浆气化装置在磨煤过程中将适量的硫磺加入原料煤中,与原料煤一起磨成煤浆,从而提高气化出口原料气中的硫含量。

(2)在硫回收入口将高浓度的硫化氢气体利用压缩机压缩至变换入口,从而提高变换入口硫含量。

以上是笔者从事CO耐硫变换的一些生产实践经验,供同行借鉴,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硫含量水汽硫化
青藏高原上空平流层水汽的时空演变特征
干熄焦烟气脱硫装置降低硫含量排放的工艺措施
高频红外吸收光谱法测定硅碳球中硫含量
莱钢3#750m3高炉降低生铁硫含量实践
悬臂式硫化罐的开发设计
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测定岩矿中全硫含量
简述输送胶带硫化粘接方法
1979~2011年间平流层温度及平流层水汽的演变趋势
深圳“5·11”特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硫化砷渣的无害化处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