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土楼:异乡人的齐家梦

2011-02-23危若

市场周刊 2011年12期
关键词:楼群客家人土楼

危若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中国人心中的家,是安居之所,更是心安之处。那一座座自成世界的福建土楼,就是一群异乡人家园梦的活化石。

“青青葛藤遍地生,坚韧不拔根连根,哪怕狂风和暴雨,迎着春光一条心……”11月6日,福建省原创歌剧《土楼》作为中国首届歌剧节(由文化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开幕演出惊艳亮相。歌剧《土楼》讲述了民国年间客家阿妈陈晓云大义舍子的感人故事,让观众深深浸染到客家人的生活与情感中。贯穿全剧的客家山歌《青青葛藤》更是让观众恍若置身闽西那清秀灵动的客家山水之中。最终在11月30日的颁奖仪式上,《土楼》被揭晓获得优秀剧目奖。明年4月,《土楼》将参加国家大剧院“全国歌剧新春季”展演,并陆续在全国13个省会城市大剧院演出。

客家人的现在时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客家文化是土楼的灵魂。很多人会误以为客家人是某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其实不然。

追根溯源,客家人是汉族的一个分支。按照客家文化研究者曾祥委的说法,客家是在移民运动中形成的。晋永嘉之乱后,移民在江淮地区形成“南朝通语群”,历唐末五代之乱,又南迁闽、粤、赣,在三省边区形成“客方言群”,两宋时期进入的北方移民壮大了这一群体。元末明初,闽西客方言核心群大量向遭受宋元之战乱而人口耗减的粤东、粤北移民,这部分人最先被称为“客家”:清初以后,“客家”在族群摩擦中不断凝聚,清末民初时期完成了族群意识构建。30年来,由于客籍人士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瞩目成就,开放改革的需要和客家研究的鼓吹,“客家”才被整个“客方言群”认同并成为其标志。

客家人还有“东方犹太人”之称,体现其聪明勤勉的一面。客家人在闽西落地生根的物质文化遗产便是令世人惊叹的福建土楼。2008年7月7日,在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成为中国第36处世界遗产。入选的评语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模式”。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福建就开始了土楼“申遗”的步伐。1998年永定县成立土楼申遗委,1999年南靖也随之成立。2001年开始,两地整治土楼周边的环境,并于2002年列入中国的预备申遗名单。而在2006年5月,以永定、南靖和华安三县为主的“福建土楼”被正式确定代表中国参加2008年申遗项目。

大部分永定人和南靖人对土楼有着极为复杂的情感。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永定和南靖县城的规模并没有今天这么大,也没有现在发达。在土楼居住的回忆,几乎荡漾在每一个从山里搬到县城人的脑海中。一方面,土楼是割舍不了的情感,那种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大集体生活成为温暖的回忆;另一方面,外来先进的现代文明又和交通不便的原始山区生活相抵触,搬出土楼去县城居住成为很多人真实的选择。

“申遗”成功后,发展旅游经济是常见的选择。难能可贵的是,土楼的保护与发展并没有陷入到经济的盲目“冲动”中。今年9月29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福建省“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旨在限制土楼的商业经营活动,以期活态展示“福建土楼”的民居生活。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要服从于保护的原则,条例还规定“福建土楼”核心区禁止采矿、采石、采砂,修建人造景点等。该条例于12月1日起施行,游客如果在土楼核心区破坏土楼,最高可处2万元罚款。土楼建筑“家”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有六群四楼,共涉及46座土楼,分别为永定县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怀远楼、和贵楼和华安县大地土楼群。而游人最多当属西南部的永定和南靖。有关土楼,闽南流传“闽南名山楼占多,安然世外历春秋”之诗句。永定县存有20000座,南靖县则有15000座。其中现存最久的集庆楼已届600岁“高龄”。

“土楼是原始的生态型的绿色建筑。”研究古建筑的福建省建筑设计院首席设计师黄汉民介绍说,土楼冬暖夏凉,就地取材,以最原始的形态全面体现了人们今天所追求的绿色建筑的“最新理念与最高境界”。但那盘踞在福建山间的土制庞然大物,为何没有再在别处出现。至今,建筑学界依然没有定论。

土楼是生土建筑,并不是客家的专利,4000年前的西安就有。土楼的工艺并不复杂,客家人只是在生土中加入很长的竹片和杉木条。在土楼的建筑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就是风水,几乎每村都有风水先生。

土楼风水表达了客家人对家族异地生活的美好期盼。俗话说,“四两楼门拨千金”,如果楼门面对的是山,则意味着可能出读书人:面对逆流的溪水,则表示财源滚滚入家来;构造圆中带方,则表明是书香门第。

土楼的建筑样式、功能布局体现了客家人“聚众而居”的传统理念。这不仅是出自自身安全的考虑,也旨在说明一个家族要抱成团。比如土楼强调它的客厅,淡化它的卧室功能。每个卧室甚至只能摆一张床。而生产功能又结合在居住功能里,有些土楼的一楼还是作坊和学堂。

现存的福建土楼有30多种,主要有长方形、正方形、日字形,五凤楼、圆楼等。布局严谨、结构奇巧,是福建土楼的重要特色。它中轴线鲜明,整体两边对称严格。每座土楼以中间的厅堂(祖堂)为中心。部分建于清代开始以后的土楼,注重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内通廊四通八达,充分体现客家人团结互助精神。

土楼在历史上的欣欣向荣,跟福建当地的晒烟业密切相关。当地所做的条丝烟有“烟魁”之譽,也是清代早期的朝廷贡品。这些烟厂的加工作坊遍布永定。从17世纪50年代开始,烟草业的兴旺,奠定了客家土楼大量建造、趋于成熟的经济基础。不仅土楼规模空前庞大,功能越来越全,而且装饰也越来越讲究。这一时期,圆楼大量产生,并且生土建筑艺术被广泛应用于庙宇。建筑工艺逐渐传播到周边邻县。土楼建筑工艺的成熟阶段,应该是17世纪70年代以后,这之后建造起的土楼在结构和实用功能上都超越了之前。比如层高增大,布局更合理,通风采光更科学,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有石砌墙基的土楼逐步取代了无石砌墙的土楼。这以五云楼、承启楼等一批始建于明代晚期的土楼为代表。

猜你喜欢

楼群客家人土楼
“美味”的土楼
山中古楼群
高处
“红美人”的故事
赖炜炜作品
感恩
人工湖清晨
行酒
客家土楼:坚不可摧的神奇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