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闻编辑的再创作

2011-02-21

中州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受众创作

樊 娜

论新闻编辑的再创作

樊 娜

立足于新闻事实基础上的编辑再创作,是编辑主体意识的自觉呈现,体现的是编辑多维度创新的理念和能力,通常以新闻策划、新闻整合的形式呈现。再创作活动需要新闻编辑对重大题材的鉴别能力,对新闻发布最佳时机的预判与把握能力,对受众心理准确把握的能力,对新闻素材深度整合与多角度、多方式加工的能力。一以贯之地执行再创作的编辑理念,从时代性、社会性、特色性、思辨性等角度探索新闻主题思想的再创作,注重新闻编排技巧的创新,可以从根本上优化新闻产品,提升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新闻传播的效率。

编辑再创作;新闻优化;传播效率;核心竞争力

新闻编辑再创作与媒体核心竞争力

信息革命的浪潮深刻改变的不仅是受众获取新闻的途径与方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对新闻编辑职业角色和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新闻编辑必须尽快自觉实现编辑理念、职业能力的全面转型——除了要熟稔掌握组稿、编稿、组版、校对等传统技能,还需要拥有新闻策划、新闻整合等从事现代媒体采编事业必备的再创作能力。

编辑的再创作能力“是建立在原创基础上的附加于原创体的创造性劳动”。尊重原稿,体现的是编辑对记者的尊重;善于对不能充分体现新闻价值、实现整体策划意图的稿件进行恰如其分的再创作,画龙点睛般地突出新闻的潜在价值,彰显的是编辑对新闻规律的坚守,是编辑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体现,增强的是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1.增强新闻传播效果。在稍具规模的新闻传播机构,“采访”与“编辑”通常是相对独立的两种岗位,其间虽然有合作,但各司其职的色彩更为浓厚——记者负责新闻的现场采访与稿件写作,编辑负责新闻的后期加工与编排。站在记者的角度看,记者提供的新闻稿是已经完成的作品;但对编辑而言,却只是生产内容产品的新闻素材,是尚未完成或尚存瑕疵的作品。编辑的“成品”应是一组完整的、高质量的、符合编辑意图和宣传思想的新闻组合。这就要求编辑对稿件进行选择和加工,要按照当前的宣传中心工作,按照新闻的价值进行组合和编排,这就是编辑的“再创作”。编辑的再创作是创造性劳动,不仅能够修正、弥补新闻作品中可能存在的思想性、技术性差错,确保在政治导向、新闻事实、文法修辞、知识常识等方面无懈可击,同时更在于可使新闻主题更突出、角度更新颖、裁剪更得当、结构更完整、观点更全面、语言更凝练、叙述更生动、标题更抓人,使新闻的可读性或可视性最大化展现,更为受众喜闻乐见,从而增强新闻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提升传播效果。

2.突破同质化窘境。新闻媒体同质化现象在近几年表现得尤为突出,除了多种媒体在风格定位、栏目设置、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高度趋同,同一地区或城市的媒体上几乎每天都要发生“新闻撞车”——不同的媒体却在用相似的文字或影像报道同一个新闻事件,以至于有人说独家新闻成了惟有教科书上才能找到的概念。新闻的吸引力首先在于“新”——新闻不仅要反映受众普遍关注的新事件、新人物、新现象、新知识、新动态,在素材、角度选取和写作风格上也应尽力求“新”。发现独家新闻的确很难,甚至可遇不可求,但是,在新闻实践中如果能够自觉强调编辑的再创作,强调编辑对新闻的策划意识和整合意识,还是可以做出有个性品格的新闻报道的。记者在一线采访时看到的通常是零散的“点”,加之新闻作品是一种机遇产品和时效压力下的产品,使得常见的新闻作品存在着报道角度雷同、事实要素残缺、逻辑链条断裂、文题不符、题大文小等问题,这给新闻编辑进行再创作留下了空间。担当后期制作任务的编辑如果有职业敏感和专业积累,善于思辨和创新,善于透过细节看大局,则能够从记者们提供的“点”中发现新闻之间的关联、洞悉新闻背后的新闻、反思现象之外的规律,通过归纳、分拆、组合、链接等手段,对新闻素材进行深度再加工、再创作,借助恰当的表现形式,将记者提供的一般化的新闻稿件升华为有深度和厚度、有新意和个性的新闻报道,形成差异性,有效避开与其他媒体同质化的尴尬。

3.提升媒体核心竞争力。新闻编辑的再创作,重在“发现”和“提升”:所谓发现,一是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二是发现新闻的潜在价值,三是发现传播新闻的最佳方式;所谓提升,是指帮助作者提升作品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高度发达且相互融合的当下,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与较量通常体现于编辑再创作能力的比拼,只有通过别具匠心的策划将散乱的、孤立的、一般化的新闻资源创造性地整合成新形态的新闻产品,依据受众心理需求、传播学原理从海量信息源中再创作出受众最需要的新闻产品,善于引领受众深度阅读新闻、引领受众通过新闻享受发现和思考的乐趣,使“易碎的”新闻借助再创作活动而延展、生成为新的内容产品,尽快实现新闻编辑工作由简单排列组合型向系统创作型的全面升级,才能拥有较为坚韧的产品链、价值链,为新闻竞争、市场竞争打造出核心竞争力。

新闻主体思想的再创作

新闻编辑的再创作应当以坚守新闻事实为基础,忠实原作,保持理性,简明通俗,注重提高审美品位,这也是编辑再创作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在新闻编辑与制作的整个流程中,都需要编辑再创作的助力,使新闻价值更突出,使新闻成品更为受众喜闻乐见,使传播更富效率。如果说记者是通过个别来反映世界,编辑则是要构建这些个别,较为完整地反映客观世界,因此编辑工作是化零为整的过程。编辑的化零为整,不是一般的拼凑,而是认识的推进,表现的升华。

相比于整个新闻板块的需要而言,记者提供给编辑的新闻稿件通常是孤立的、凌乱的,缺少次序和关联,既像散放的玩具积木,又似一堆散乱的珠子,需要用整体性的经营构思或一根似无实有的线将之重构为有秩序、有关联的整体,也就是说,新闻编辑要通过寻找、提炼、强化新闻主题,通过用心考虑该用怎样的顺序、怎样的高度、怎样的角度来再创作新闻,把新闻毛坯锻造为成品、精品,把杂乱无章的新闻素材有机组合成可读性或可视性强的新闻板块。大量实践证明,新闻主题的提炼应立足于发现、归纳、思辨新闻事实的基础之上,它决定着新闻是否深刻、新颖、抓人。可以说,善于发现、归纳、思辨、提炼新闻主题,是现代新闻编辑进行再创作活动时必备的基本功。

主题思想再创作广泛应用于整个新闻编辑实践。重大新闻、时政新闻需要准确、生动地提炼新闻主题,反映百姓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的民生新闻(社会新闻)也需要策划与整合。笔者结合对民生新闻编辑再创作的实践,概括论述提炼新闻主题的常用技巧。

1.时代性。新闻主题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用与时俱进的语言、形式发出时代的声音、紧扣时代的特质,生动而准确地再现特定时代公众的情绪与愿望、心理与诉求,能够通过各种现象直击特定时代的主流、凸显特定时代的特质。对于新闻编辑而言,不仅要多选取富有时代色彩的新闻素材,使新闻作品饱含与时代高度合拍的气韵与情感,还要深谙该时代受众最欢迎的传播方式与技巧,民生新闻来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题材广泛,趣味性强,富有生活气息。在整个采编过程中,如果能够按照新闻的价值进行有机组合和编排,把零星的新闻素材更好地衔接起来,找出与时代热点和焦点、与民众关切和渴望相契合的“新闻点”,在传播形式上注重平等与互动,则能事半功倍。

2.社会性。新闻是现实生活中最具社会担当、人文关怀、干预生活等崇高意识的文本形式。新闻编辑的再创作充满着选择的智慧,发掘、突出新闻的社会性含量,关键在于新闻编辑在工作实践中要带着洞察社会、针砭时弊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对新闻素材进行典型性筛选和取舍,从中发现新事件、新人物、新现象、新观念、新问题,以此展示现实生活的主旋律,展开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与追问、评论与干预。

3.特色性。特色是媒体竞争力的重要一环,是新闻创新、传播创新的广阔空间。新闻的特色性通常体现在地域特色、行业特色和个性特色等方面。所谓地域特色,从信息传播与接受的一般规律看,本地新闻与受众有着天然的亲近性。地方性媒体虽受地域性的限制,但同时也拥有着“地利”优势,编辑对新闻进行再创作时应充分考虑本土化、区域性特色,用贴近性招揽受众,将地域特色转化为吸引受众的资源优势、竞争优势,媒体的本地新闻板块执行的是这一路线。所谓行业特色,指的是财经、体育、娱乐等媒体或板块,面对的是特定的受众人群,基数虽然有限,但黏合度很高,容易吸引来自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广告源,诸多新闻媒体的证券、房地产、汽车、数码IT、旅游、文体等板块执行的是这一路线。所谓个性特色,通常表现为在新闻选题、编排、物化形式等方面的与众不同,比如河南电视台的《打鱼晒网》、江西电视台的《传奇故事》等等都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者。

4.思辨性。新闻的思辨性,是在对生活、对社会理性梳理、判断和把握之后的升华与飞跃,体现的是新闻采编者的立场。自从美联社在1900年提出“报道事实,而不报道意见”的新闻理念后,世界多家新闻机构一直都在追求“纯客观的新闻”。但是,事实上,新闻的倾向性始终是存在的,所不同的是高明的新闻写作,其倾向性的表述是隐蔽的、灵活的,它总是渗透在事实的报道之中,或是表现在材料的取舍和详略的处理上,或是表现在客观事实描述语言的主观色彩上。

新闻编排——编辑再创作的切入口

新闻编排的目的在于提高新闻的注意价值,以加强受众的阅读、收视、收听、点击兴趣,提升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一言蔽之,高效的编辑再创作可以使稿件的价值从潜隐到显现,信息含量从凌乱低值到有序高值,各种错误由多到少到无,实现了精神产品从粗胚到精华的美学升华。编排环节的编辑再创作,必须遵循新闻特性和传播规律,依据整体策划的要求,从受众的视听心理、接受心理出发,突出主体要素。

1.重视头条新闻。传媒以新闻取胜,而新闻又以头条为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头条新闻的优劣高下,也就决定了一家媒体的水准。尤其对社会新闻而言,头条新闻体现着新闻编辑者的意图,也体现着新闻编辑者的认知角度和水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受众对整个新闻编排接受与否的兴趣。

2.注意新闻的移近。只有与自己的生活和兴趣密切有关的新闻,才是受众关注度、关注兴趣最高的焦点,因而,如何巧妙地将新闻移近受众的生活与兴趣,是新闻编辑再创作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技巧。新闻移近的关键在于报道角度的选择,比如,记者去采访建设工作会议,如果稿子中重点突出的是某某领导出席、某某人讲话,这样的稿件如果直接发出来,注定得不到普通民众的关注;但是,如果编辑能够从中提取房价走势、商品房限购、安居房建设、农民工待遇、公共交通发展等新闻点,将稿件重新组织、编排,则会大大提高普通民众的注意。

3.沙里淘金找“干货”。能否把新闻写得简练、单纯,把受众最关心的“干货”直接明了地端出来,采编者的文字能力倒在其次,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记者、编辑对新闻素材的认识、选择能力。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个著名个案很能说明这一问题:1978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作出决定并报中央批准,为天安门事件彻底平反。这件事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但是,有一家报纸却把它淹没在一条很长的会议消息里,没有引起读者的关注。当天,新华社把天安门事件平反一事从会议新闻中挖掘出来,单独发了一条标题突出、观点鲜明的短新闻,作为重头报道播出。第二天,《人民日报》就刊登于头版头条位置上,全国其他报纸也同天刊登,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新华社的再创作,把一条看似普通的会议新闻提升成了全国关注的重大新闻,其高明之处归根结底在于高度的新闻敏感,在于发现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这是需要新闻编辑持之以恒锻炼培养的一种职业素养。

4.加大有效信息量。所谓有效信息量,简单说就是受众从传播活动中获知与认同的信息数量。在编辑活动中,信息选择是优化文化的需要,也是发展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文化素质的需要,新闻工作者的主要职能是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实用有效的新闻信息。因而,新闻编辑应将“有效性”作为自己再创作活动的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并时刻践行“受众本位”的理念,时常站在受众的角度,审视新闻究竟能给受众多少信息、对于受众究竟能有多大帮助,并借助收视调查、受众访问等第一手资料及时改进工作,全面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借助加大有效信息量来实现与受众的良性互动。

5.提升新闻标题的制作水平。“标题党”虽然不可取,但别致、恰当、新颖的新闻标题确实能显著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对纸媒而言,“看书看皮,看报看题”的习惯广泛存在;对电视媒体而言,由精心剪裁的画面和苦心经营的标题构成的节目预告,可以吸引受众提前锁定频道,或者在广告时间之后及时回来;对互联网等新媒体而言,受众只有点击了标题才能进入新闻阅读,所以缺少好标题的新闻甚至根本激不起受众的点击兴趣,传播效果无从谈起。

6.灵活运用新闻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段。在“信息越来越多,受众越来越忙”的当代社会,“如何吸引受众看新闻”成了传媒机构面对的新课题、新挑战。笔者认为,灵活运用新闻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段是解决这一问题最便捷的途径,比如,编辑对新闻进行再创作时要善于制造悬念,善于利用图表、照片、音乐、动画、字幕等增强信息的直观性、趣味性,新闻作品在结构上要力求短而精,注重人情味和亲和力,等等。当然,过犹不及,编辑亦要注意“再创作过度”的不良倾向。

[1]蔡雯.试论新闻编辑业务的变革与发展趋势[J].中国编辑,2009,(3).

[2]丁春.论编辑能力与稿件状态的相互关系[J].编辑学报,2001,(4).

[3]何桂华.论新闻编辑的深入浅出[J].新闻战线,2010,(1).

[4]吴震.论编辑的“再创作”[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5]徐威,王欣之.为头条新闻把脉[J].新闻记者,2001,(9).

[6]张铁莉.谈期刊编辑的再创作[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2).

[7]张征.记者发现新闻四个阶段[J].国际新闻界,2007,(2).

[8]周艳,张静.电视新闻编辑的“再创作”[J].记者摇篮,2004,(12).

G210

A

1003—0751(2011)06—0256—03

2011—09—22

樊娜,女,河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副编审(郑州 450003)。

责任编辑:沐 紫

猜你喜欢

受众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创作随笔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