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社会爱的危机与拯救

2011-02-21

中州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人类情感

吴 晶

现代社会爱的危机与拯救

吴 晶

爱作为一种原体验,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核心,是人的真智慧。然而,在物质文明空前繁荣、现代化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人们的幸福指数却在下降,幸福感渐去渐远。爱被“唯理化”的生活形态扭曲,爱的本源被异化;爱被狭隘、变态的思想情感囚禁,爱的本质遭到践踏。现代社会面临着“爱”的危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可以通过爱的教育,培育爱的信念;营造爱的氛围,丰富爱的实践;弘扬爱的精神,提高爱的能力。只要人们能够打碎自身精神上的枷锁、突破外界的层层障碍、享受深厚的情感交融的协调、不断升华精神境界,现代社会就能处处感受到爱的存在。

爱;爱的危机;异化;拯救

爱作为一种原体验,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核心,是人的真智慧。“爱”既包括人类对自身及其生存世界的一种普遍关怀的思想情操,又包括其相应的实践行为。爱是人性的构成性要素,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没有对美好人性的向往,没有对生命的关怀,没有最起码的人间温情,世界就失去了光彩。一个公正、和谐的共同体,必定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充满爱的社会。然而,在物质文明繁荣、现代化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过度膨胀的欲望却绑架了人的灵魂,有些人不再敬畏道德和规则、不再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再关心自己的灵魂,人的良知、情操和人格日益贬值和失落,现代社会面临着爱的匮乏。这种爱的缺乏和异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筑起层层藩篱,人与人之间日益冷漠、虚伪,人的精神生活陷入焦虑与失衡状态,如若不能很好地、及时地加以解决,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矛盾激化等现象,从而影响社会和谐、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现代社会爱的危机的体现

(一)爱被“唯理化”的生活形态扭曲,爱的本源被异化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现代中国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成了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砝码。随着商品货币对人性的奴役,爱随之发生蜕变。

1.爱逐渐被掩埋。经济高速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物质满足的同时,也将现代人卷入到越来越“唯理化”的生活形态,不少人陷入到追求技术方法之中,失去了赋予这些方法以意义的人的本身,导致精神生活危机四伏。在人的精神出现危机的同时,维系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情感也日渐冷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越来越快的现代生活节奏,使人们陷入一种困境,处于一种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分离的焦虑之中。正是由于游离于社会群体之外的极度孤独感,伤害并扭曲着人们的心灵,逐渐将人的真爱埋没。现实生活中,爱的失衡与异化日渐凸显,正在成为一种边际现象。逐渐失去理智与智慧的爱,已经不是本源的爱,爱慢慢被异化为一种虚假的爱、自私的爱、潮流的爱、畸形的爱。

2.爱被物欲取代。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消费,当消费成为人的动因时,人逐渐成为贪婪、被动的消费者,在不知不觉间沦为了物的奴隶,成为社会这个庞大的消费和生产机器上的齿轮,失去了人的个性、丰富性与完整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为了金钱沦为经济动物,生活的重心突出在对金钱、权力和荣誉无休止地占有上。有些人认为,金钱是万能的,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包括爱与幸福。

(二)爱被狭隘、变态的思想情感囚禁,爱的本质被践踏

关于爱的本质,费洛姆是这样界定的:“爱是对某一对象的强烈肯定欲望,爱并非一种情感,而是一种积极的驱动力和内在的相联状态,其目的是对象的幸福、发展与自由。”①在弗洛姆眼里,爱意味着关心对象的福祉,促进其幸福。亚米契斯在他的《爱的教育》中,也揭示了“爱”这一社会情感“给予性”的理想品质。但在现代社会,很多时候,爱的“给予性”被淡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爱或者被当做商品进行交易,或者被当做满足性欲和逃避孤独的避风港被伪爱所取代。究其缘由,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在自动机械力量的驱使下,人的生活趋向机械化,人成为了机器的附庸,人的独立性几乎丧失殆尽,被动生活的过程使人缺乏活力和感情。人们热衷追逐物质财富、迷恋感情享受,在面对自己和他人时,常常放大自我、忽视他人、忽视社会对自我的意义,使自我陷入精神上、心理上的混沌状态,忍受着不堪的孤独与不安。另一方面是因为,工具理性关注的是对象的价值性,人被世俗社会的价值要求和目标浸润着,爱被僵化成一种权利和义务,使人间美好的情感变得机械和呆板。

(三)爱被吝啬、自我陶醉等生活方式左右,爱的能力丧失殆尽

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既不局限于一种情感,又不局限于爱的对象,爱是一种能力。人类理性最伟大的力量就是创造性的存在。“但在现代社会中,“冷冰冰的机器和类机器的体制包围了人,对于人及生活进行殖民化,时刻冷却着人所独有的爱”,“爱成了有碍获胜的累赘”②。

1.爱的能力急剧衰退。物质财富的极度繁荣和增值,极大地刺激了人类社会各种畸形欲望的膨胀和恶德败行的泛滥,人们过分追求自己的得与失,心灵中沉淀了太多的私欲和邪念,其爱的能力开始出现衰变和退化。在感情方面只求他人关心、照顾自己,对他人的感受和困难却麻木不仁,甚至无视他人的人格,践踏他人的感情,对社会问题也漠不关心。

2.爱成了奢侈品。由于现代新技术的应用、经济体制的变迁、收入分配的多元化和社会保障的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一部分社会群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处于弱小状态,他们不但生活困难、经济拮据,而且对表达与追求自身权利的能力欠缺,呼吁社会关注的声音虚弱,最终被社会边缘化。长期的剥夺感,使得这部分人不断衍生出敌视与仇恨情绪。爱对于他们来说成了一种奢侈品。

二、现代社会对爱的拯救

纵览古今中外对爱的概念的阐释,无论是西方远古时代表现的友情、爱情、性欲或生命力的象征,还是中世纪的神爱,或者现代社会把爱理解为一种情感活动、一种心理活动、一种人实现自我完善的有效方法,以及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爱”、道家的“道爱”、墨家的“兼爱”和“佛爱”,在人性基础、道德修养方式、思想政治和爱的最高境界的历练等方面,对现代社会爱的理论与实践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弗洛姆认为的,现代社会要克服人自身的异化现象,实现人性的拯救,其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培育具有生产性性格的人,让人人都学会爱。因为,唯有爱,能够维护“人类需要的物质和精神情感的平衡,而我们现在探讨的爱,正是实现人类这种平衡最为强大和最为积极的力量”③。唯有爱,能够把人从现代生活实践中自我设置的机械性防护和障碍中解救出来。唯有爱,能够化解冲突、弥合社会裂痕。因此,拯救爱,成为了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注重爱的教育,培育爱的信念

美国学者欧文·辛格曾说过,人类可以生存在没有戏曲艺术、没有绘画艺术、没有文学艺术或者音乐艺术,但人成为其人的根本在于相互之间具有爱的艺术。可见,社会发展离不开经济、政治等诸多客观因素,也离不开文化建设,更离不开社会成员所具有的爱的品质,因为爱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信任的纽带,使社会成员之间互相认同与接纳,为社会发展提供尊重、关心、宽容、谦让、奉献的社会公共道德。

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爱的危机成为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拯救爱成为当务之急。但拯救爱必须首先注重加强爱的教育,通过提高人对爱的认识,培育爱的信念,激励与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实现认知、情感和意志有机统一的基础上,确立对爱的坚信不疑与身体力行。并通过爱的信念的确立,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拥有爱心、学会爱、用心爱,成为亲近宽容、良善心谦、心怀感激、行怀感恩、涤荡污秽、远离邪恶,追求正义,自觉按照社会标准要求与规范自我,不断达到完善。

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爱的社会,是社会成员和睦相处的社会。因此,在和谐社会发展与构建中,发展市场经济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健全社会信用、培育爱的信念,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健康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营造爱的氛围,丰富爱的实践

人类自从诞生时起,为了克服由于脱离自然根基而孤独无依的处境,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不倦的寻根历程,以此满足人与自身、他人及外部世界融合的需要,从而实现人格的完整与精神的健全。爱是解决人类融合问题的最佳选择。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作为爱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现没有使自己成为被爱者,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而这种爱就是不幸。”④

爱表现为一种对所有人而非一个人的倾向性,并且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积极力量,是自我情感的行为表达及其实现,而这种行动又是基于对自我价值感悟和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人自身存在的价值正在于给予行为,愿意将自我生命力的一切东西奉献出来与别人分享,并在给予过程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生命的真谛。

1.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敬畏观。创造爱、给予爱的行为,以及获得存在价值的体验过程,强调的都是爱的实践,也是哲学中的原体验。这种体验作为人类进化的源动力,伴随并滋润着人的成长。所以,爱的拯救需要创造一个长期系统的、有利于现代人进行爱的实践的氛围,并且在爱的实践中,既要注重教育与引导现代人把感觉与理性、意志与感情、义务(责任)与欲望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社会行为规范、健全社会信用,培养人们的敬畏意识,树立正确的敬畏观,坚决摒弃完全不顾道德和社会责任、片面追求感官刺激和物欲满足的错误倾向,控制和约束追求不正当需求欲望的思想和行为,保障社会对善给予“善报”,对恶给予“恶报”,使社会不同利益群体既各尽所能,又各得其所,保障爱的实践健康、和谐发展。邓小平曾讲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2.整合与创新爱的资源。在爱的实践中,要注重正确处理革新与低俗、抱残守缺与弘扬优良传统的相互关系,重视挖掘和利用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丰富的爱的资源,不断创新爱的实践。如在汶川大地震后“大爱”的概念风靡神州,无论从老子的《道德经》提到过的“大爱”,还是杨福家院士2002年在成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年会上讲的“大爱”,足以说明“爱”的文化长期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在我们国家的不同时期也涌现出如孔繁森、焦裕禄、大学生张华、汶川抗震救灾英雄武文斌等等大爱精神的实践者。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大爱”这个使用频率高而实际内容模糊的概念被全社会接纳、认同、重视和深入人心,以致成为普遍的社会现实还较多的处于理论层面,所以,基于社会发展对爱的理想期盼,必须加强对爱的内涵的深层次挖掘研究,制定科学、系统、可行的方略,使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爱的愿望得到尊重、爱的活动得到支持、爱的才能得到发挥、爱的成果得到肯定。

(三)弘扬爱的精神,提高爱的能力

爱的精神是爱的实践的心理基础和内在驱动力,是人对自身的价值、前途和命运的自觉关爱、高度负责的精神,是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意识,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实体有机统一的意志努力,是履行道德责任、实现道德自律的驾驭能力。所以说,“人身上只有一种情感能满足人与世界结合的需要,同时还能使人获得完整感和个性感,这种感情就是爱。爱是在保持自我的独立与完整的情况下,与自身之外的他人或他物结为一体。爱就是体验共享与交流,它使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能动性。”⑤现代社会对爱的拯救,首先应当引起重视的就是创新与改革教育方法,教育目的不再追求培养对现代社会有“用”的人,而是注重培养人性及其健全的人格,不断提高现代人爱的能力。

1.培育自爱能力,学会珍惜。自爱,是人爱自己的感情和意识,是人对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长、自由的确定,根植于其爱的能力,是人的品德结构中最具有源发性和动力性的基础美德。自爱包括自知、自主、自卫、自尊、自立、自强、自超、自善、自控、自由等丰富的内涵。自爱思想在我国古代非常丰富,在西方社会非常受重视。亚里士多德强调自爱是爱人的基础,因为爱既不是外界强加的权利,也不是外界强加的责任,人们依靠这一人自身内涵的权利,在保持自身完整性与个性的基础上,实现与外界的融合。所以,在现代多元社会主体中,人类不能只依靠社会道德底线来维持社会秩序,而是应当加强社会规范和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挥美德的追求对人性的提升作用,使人学会自爱、珍视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并以此形成良好的道德基础,才有可能、有能力提高抵御种种“现代病”的侵蚀,珍惜生命,享受现代生活的乐趣和精彩。

2.提高关爱能力,学会感恩。关爱是对人性本身的爱惜。关爱是对他人的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人格的完全平等。关爱是对他人的理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尔文的研究认为:“无论是从长期还是从短期看,人类更强烈的推动力可以是——并且是——一般是——对别人的态度和爱。”⑥美国学者尼布尔也曾讲,“共同的社会性生存既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需求,因为个体若要实现他自己,只能通过与他的同伴的亲密的有机联系才有可能。所以,爱是人性中最根本的属性,而相互的关爱则是人的社会性生存的基本要求。”⑦关爱是对他人的信任,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中最应当和最有价值的原则。关爱是对他人的宽容,宽宽容意味着与人为善。关爱是对他人的关系和帮助,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主动的关注他人心灵的成功、喜悦和忧愁。在现代生活中,不但要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关爱能力,还要注重感恩教育,让每一个社会人都学会感恩。人的实践本质决定人必须依赖自然,感谢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社会性决定人必须依赖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人的精神属性使人能将感恩这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行为广泛传播。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只有通过相互间的理解、尊重、信任、关怀、帮助、支持与感恩,才能使人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享受人生的幸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毋庸置疑,爱是人类永恒追求的崇高的道德理想,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目标。但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意识被现代文明全面操纵的现代社会里,爱逐渐被异化、蜕变,爱在一步步走向深渊,社会现实中因缺乏爱而有悖道德常理的现象比比皆是,令人不寒而栗。所以,拯救爱刻不容缓。

不可否认,在目前形势下拯救爱,是艰难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或许我们没有能力从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实现全面而又理想的改革,并以此刻画拯救爱的策略,但是,不管摒弃为爱附加的条件和限制多么繁杂,不管打碎阻止人类爱的精神和人性枷锁多么艰难,只要我们认清社会发展形势,使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发展愿望不脱离人性道德轨迹,就可以阻止社会秩序沿着恶性循环的线路演化下去。只要能够深刻认识爱是一种普遍的人性品质,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能够有效化解冲突、弥合社会裂痕,就会积极地去创造爱,学会爱,并以爱为基础,唤醒人们的良知,充分发挥现代人对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理想追求,永远保持对人类自身价值、人类生存环境、人类的劳动创造与文明,及其一切的真善美持续的情感关怀和行为关怀。爱就会重新回归自然、回归人类,人们便能够重新共享更深厚爱的真谛,感受自身洋溢的一种更伟大的特质。

一个有大爱的民族才能够恒久地繁衍生息,才能够让一个国家繁荣富强,才能够让一个家庭永葆和睦,才能够让一个人的人生和顺平安。当爱成为人类走向幸福与神圣的通行证时,用爱来疗救现代社会,绝不会再是乌托邦构想。

注释

①[美]弗洛姆:《爱的艺术》,赵正国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第82页。②高德胜:《论爱与教育爱》,《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年第3期。③郭卫华:《“爱”的合理性辨析》,《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④[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96页。⑤[德]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孙恺详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页。⑥[美]大卫·洛耶·达尔文:《爱的理论》,单继刚译,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33页。⑦[美]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下册,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5页。

D648

A

1003—0751(2011)06—0136—04

2011—07—16

吴晶,女,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生(上海 200433)。

责任编辑:白 杨

猜你喜欢

人类情感
颤抖吧,人类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情感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