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销社成为合作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2011-02-20

中国合作经济 2011年11期
关键词:供销板栗农民

在以矿业为主要经济支撑的宽城,供销合作社是一支引导当地农业发展及合作社建设的主导力量,宽城供销合作社在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区域规模经营扩张中,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大力发展以产权连接型和指导服务型为主的农民合作组织,破解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坚持和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余年坚持合作富农道路

截止到2010年底,宽城县供销合作社系统共有4个县社控、参股公司,16个独立核算的基层供销合作社,31个基层社附属分社,285个村级连锁配送农家店。全县供销合作社共有合同制以上身份的职工305名,社有土地172.5亩,房屋894间。2010年,全县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销售总额16745万元,其中:日用消费品销售11690万元,农产品销售3209万元,农资销售1846万元。销售额占农村社会零售总额的10%。其中,中药材、板栗等农产品占社会商品量的50%以上;化肥、农药、种子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占社会销售总额的80%以上。

宽城供销合作社把根基牢牢地扎在“三农”当中,从促进农业增效入手,在助农增收中寻求供销合作社的发展之路。在五十年代,以全国劳动模范郑连玉为代表的宽城供销合作社人“四探独山”,为数万吨山货找到了销路。六七十年代,供销合作社投入360多万元生产扶持资金帮助农民栽植果树400多万株,使宽城苹果从无到有,一跃成为占农业总收入1/3的主导产业。八十年代,市场逐步放开,板栗产量低而不稳,农民收入缺乏保障,供销合作社一手推广改良换优技术,一手开拓销售市场,对农民板栗全额收购,促使全县板栗形成千万株产业规模,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间,为解决山区农民想致富愁出路的难题,供销合作社从山东引进大叶桑,组织农民坝沿载桑,建成了河北桑蚕第一乡,全县年养蚕突破了万张。这种不辱使命、甘于奉献、一心为农的“扁担精神”,感染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供销合作社人。

宽城县供销合作社自1989年试办了第一个苹果专业合作社以来,供销合作社先后三次组建了40多个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社,但多数都是轰轰烈烈发起,最后无声无息地消失。到2003年,保存下来的14个专业合作社的入社规模不足产业规模的30%,远远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就是合作职能远未充分发挥,合作潜能远未充分释放。

总结历史经验,宽城县供销合作社对已建专业合作社进行功能性整合,采取领办、协办、参与或组织等形式,吸纳农民经纪人、村干部、板栗、桑蚕和中药材等种养大户入社,制定了以“六有(有章程、有组织、有制度、有股金、有经营服务设施、有生产发展规划)、两全(账目健全、档案健全)、四到户(发证到户、服务到户、收购到户、返利到户)”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合作社组织规范》,建立和完善了民主管理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和盈利为民、 让利于民、返利富民的利益分配机制。到2010年,组建了28个与供销合作社产权紧密连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7个业务链接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7700人,带动农民3.2万户。

宽城供销合作社依托专业合作社与北京、山东、唐山、秦皇岛、承德等地8个市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固的购销关系,培育了“宽诚”、“亮甲台”、“金丝”、“绿帼源”4个农产品品牌,合作社农民推销农产品2.8亿元,为农民让利或返还盈余980多万元。到目前,有4个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市级以上示范社,2010年有3个专业合作社进入全市50强。

依托基层组织创新合作经济发展模式

基层网络健全,社有资产保留完好是宽城供销合作社的主要特点。基层组织建设主要是围绕把真正办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总目标,改革管理体制,转换运行机制,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服务功能。2011年宽城县社对板城、峪耳崖等6个基层供销合作社的组织建设进行了探索性改革。走出了一条依托基层组织发展合作经济的路子。

供销合作社+农家店+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一

【典型代表之一】

亮甲台供销合作社

【基本情况】

该社所在地亮甲台乡总面积66.9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1900户,7100口人,2010年人均收入5250元,农业主导产业为水果。供销合作社拥有土地3810平方米,房产面积1026平方米,资产总额62.5万元,所有者权益28.98万元。现有职工11名,5个经营网点,年销货额430万元,组建优质果品专业社1个(下设7个分社),果品基地面积4000亩。

【采取措施】

一是调整领导班子,从经营一线选拔企业一把手,并吸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成人员加入到供销合作社领导班子中来;二是投资29万元,对原有经营设施进行改造,新建标准化超市600平方米,改造库房400平方米;三是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方式,引进5个农家店参与供销合作社承包经营;四是美化亮化服务设施,按标准化要求统一设立供销合作社标志,重树供销合作社企业形象;五是加大优质果品专业合作社基地建设力度,组织农民新栽果树2.9万多株。

【组织构架】

组织结构:原供销合作社+6个农家店+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人员结构:供销合作社职工身份13人,农民成员157人,农民身份占92.3%。

运行机制:企业统一招标承包,民主监督,规范管理,承包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

【初步成效】

改善了消费环境。通过改革,吸收社会资本改造经营设施,彻底改变了哪破哪是供销合作社的被动局面,供销合作社的600平方米超市建立后,供销合作社成为当地一道靓丽

【典型代表之二】

东川台供销合作社

【基本情况】

该社所在地东川乡总面积44.8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1540户,5655口人,2010年人均收入4450元,农业主导产业为板栗。供销合作社拥有土地3313.33平方米,房产面积1110平方米,资产总额78.85万元,所有者权益34.93万元,有经营网点6个,职工15名。2010年销售额为740万元。组建板栗专业社1个,板栗基地面积2000亩。

【采取措施】

一是完善职工大会制度,形成民主决策的管理机制,并实行定期与政府各部门和各行政村沟通的信息交流制度;二是根据发展需要,将原来的山家湾子供销合作社更名为东川供销合作社,并建立以副食、百货、农资、家电、家具5个超市和餐饮服务为构架的中心服务区;三是以副食超市为龙头,建立区域性配送中心,把本区域的农家店全部吸收为加盟店,并实行定期召开选货会制度;四是组建板栗专业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积极参与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

【组织构架】

组织结构:原供销合作社+19个加盟农家店+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人员结构:原供销合作社职工身份15人,农民身份120人,农民占88.9%。现供销合作社职工身份13人,农民成员157人,农民身份占92.3%。的风景线,当地农民拥有与城市一样的购物环境,很受欢迎。

增强了服务功能。改革后,新建了家电超市、日用消费品超市、家具超市、农资超市、副食品超市、服装超市和再生资源回收站,在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消费上,实现了全方位服务。同时,当地主要农产品苹果和山楂等果品,全部由果品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由于带动能力强,2011年进入了市级示范社50强的先进行列,成为产业龙头。

提高了经济效益。通过改革,亮甲台供销合作社由过去每年收入不足5万元猛增到18万元,当年实现利润7万元,一步跨入了先进行列。

运行机制:企业统一招标承包,民主监督,规范管理,承包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

【初步成效】

调动了积极因素。通过实行社员大会制度,每人都参与重大事宜的决策,发挥了群众智慧,调动了积极性。特别是通过把山家湾子供销合作社更名为东川供销合作社,在东川乡建立中心社的决策,使整个供销合作社的形象焕然一新。为了增强企业实力,2011年,各承包部组主动增加承包费4万多元。同时职工主动把个人集资建设的8间库房交归企业所有,不仅防止了社有资产流失,而且使企业年净增收1万多元,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提升了竞争能力。通过将农家店变成供销合作社的加盟店,使过去的竞争对手变成了便民利民的助手。副食超市1次选货会配送额就达150多万元。农资日杂超市通过各农家店的信息反馈和各行政村的大力支持,几乎包揽了高速公路工程的当地物资采购。家电超市通过代理家电下乡服务,在品种上实现了全方位经营。总之,东川供销合作社真正成了当地现代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的主体,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形成了以供销合作社为主框架的农村商品流通新格局。

完善了服务功能。过去,东川只是一个年承包额只有3万多元的分社,经营商品只有副食和简单的百货和部分农资。现在,不仅设施面貌一新,而且形成了集烟酒副食、日用百货、家用电器、家具用具、生产日杂,以及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并开展了餐饮服务。既改善了消费环境,提升了消费水平,又满足了农民需求。

提高了经济效益。2010年销售额达700多万元,职工上缴承包费13万元,经济效益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模式二 供销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农民专业合作+基地+龙头企业

【典型代表之一】

板城台供销合作社

【基本情况】

该社所在地板城镇总面积162平方公里,共17个自然村,6053户,人口2.1万,2010年人均收入5556元,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板栗、黄芩。板城供销合作社社有土地面积11983.85平方米,房产面积2982平方米,资产总额126.98万元,所有者权益85.73万元,有经营网点19个(下辖4个分社),职工30人。2010年营业额800万元。组建农村综合服务中心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黄芩、板栗、山楂、谷物),农民成员1306名,产业化基地4.5万亩。

【采取措施】

一是通过开展“场地设施、技术信息、技能培训、市场开发、法律咨询、资金支持、企业维权”等8项服务,吸收社会服务资源,组建了板城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二是在土牛子、安达石、崖门子、椴树沟建立了4个村级服务站,改造村级农资超市4个,日用消费品超市4个;三是投资30多万元,在中心社临街新建600平方米超市,改造60平方米农资超市;四是通过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承德市药材有限公司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实施了我国第一个黄芩GAP基地建设工程;五是把黄芩、板栗、山楂3个专业合作社做为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的重要支柱,以专业社为基础为中药集团等国家级大型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化基地;五是投资14万元,建立两个简易中药材加工整理生产线。

【组织构架】

组织结构:原供销合作社+1个农村综合服务中心+4个村级服务站+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5万亩产业化基地。

人员结构:供销合作社职工身份人员30名,农民1306名。农民身份占97.8%。

运行机制:统一布局,章程制约,民主监督,规范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初步成效】

服务内容向多领域扩张。服务项目由过去的一购一

在合作社的带领下,黄芩成了宽城的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产业规模突破了8万亩,有1万多户农民受益,成为退耕山区农民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骨干项目。销,发展到日用消费品供应、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废旧物资回收、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科技培训、汽车维修、机电维修、网络信息、手机入网充值、美容美发、餐饮娱乐等十二项。

服务范围向跨区域发展。黄芩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使服务范围辐射到全县18个乡镇64个行政村,并成为引领全县黄芩产业发展的龙头。谷物、山楂专业社的发展,辐射带动了周边亮甲台、大字沟的相关产业,而这种趋势正在逐步扩大。

服务功能向深层次转化。一方面,通过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药材集团公司的合作,在黄芩产业发展上形成了以供销合作社为平台,专业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资源+技术+市场的发展格局,为农业的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经营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服务设施的更新改造以及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的建立,把个体工商户融入了供销合作社,有力地增强了服务功能。

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村级综合服务站、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改造后的超市, 成为供销合作社经济效益的增长点,年经济效益由12万多元增加到30多万元,为长足发展增添了后劲。

宽城具有悠久的板栗栽培历史,板栗产业一直是农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截至“十一五”末期,全县共有板栗44.1万亩,2450万株,年产板栗1.6 万吨。

【典型代表之二】

峪耳崖供销合作社

【基本情况】

该社所在地峪耳崖镇总面积139.6平方公里,下辖20个行政村,7176户,2.46万人。2010年人均收入5650元,当地农业主导产业为板栗。供销合作社社有土地12981.84平方米,房产面积4335.65平方米,资产总额194.7万元,所有者权益92.7万元,有18个营销网点,5个村级服务站,2个专业合作社。职工30人,标准化产业基地6000亩,2010年销售额1200万元。

【采取措施】

一是以开展场地设施、技术信息、法律咨询、市场开发、网络建设、资金支持、技能培训、企业维权等8项服务为基础,建立营业窗口、服务保障、质量管理3大服务体系,通过进货把关、监督检查、工作报告、公开承诺、制度约束、群众监督6项措施,吸引社会商业资源参与供销合作社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二是以原有的村级分社为基础,建设5个村级综合服务站;三是投资40多万元改造经营设施,改善消费环境;四是板栗专业社跨区域发展成立联合社;五是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农民,组织专业社大户建立农业标准化产业基地,骨干农产品实行产销对接。

【组织构架】

组织结构:原供销合作社+1个综合服务中心+5村级服务站+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000亩产业化基地。

人员结构:原供销合作社人员30人,综合服务中心农民成员43人,专业社农民成员151人,农民成员占成员总数的86.6%。

运行方式:统一布局,章程制约,民主监督,规范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初步成效】

强化了民主管理。由于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各自按照民主制定的章程制度自主决策,使绝大多数成员都融入到管理层次中来,有力的发挥了群众智慧,促进了企业经营。通过民主决策,增加水泥代理业务,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站,新建家居超市,新增营业额300多万元,为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夯实了基础。

增强了服务功能。服务内容达到了17项,有日用消费品供应;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副产品收购;日用杂品五金电料供应;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科技培训;汽车维修;水果、蔬菜、熟食;摩托车;眼镜特种商品;家用电器;网络信息;手机入网、充值;婚纱摄影;首饰加工;餐饮;洗浴。基本实现了农民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的要求。

提升了竞争能力。近几年来,尽管周边商业网点比比皆是,又建起了标准化集贸市场,引入了金客隆超市,但供销合作社仍然稳居商业中心地位,年销货额突破了千万元大关,板栗专业社也发展为跨区域的产业龙头,2011年板栗收购量达到了260多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获得了市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提高了经济效益。2010年,企业收取承包费50多万元,2011年有望突破历史最好水平。

模式三 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

【典型代表之一

碾子峪供销合作社

【基本情况】

该社所在地碾子峪镇总面积78.7平方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2800户,1.45万口人,2010年人均收入5500元。当地主导产业为板栗。碾子峪供销合作社社有土地7634平方米,房产面积1726平方米,资产总额35.155万元,所有者权益23.95万元,共10个经营网点,14名职工。由于历史包袱沉重,80%经营设施被抵债经营,处于业不抵债境地。

【采取措施】

一是调整班子,从第一线选拔两名业务骨干充实到领导队伍;二是整顿规范了板栗专业合作社,发展建立板栗有机生产基地;三是吸收政府项目资金和社会资金,改造经营设施504平方米;四是吸收社会力量加入供销合作社参与经营。

【典型代表之二】

塌山供销合作社

【基本情况】

该社所在地塌山乡总面积82.7平方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1889户,6500口人。2010年人均收入4756元,农业主导产业为板栗。供销合作社有7个网点,16名职工,

【组织构架】

组织结构:原供销合作社8个经营门市+2个分社+1个乡镇文化站+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人员结构:原供销合作社人员14人,农民专业社农民成员130人,农民成员占成员总数的90.02%。

运行方式:流通体系统一布局,章程制约,民主监督,规范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初步成效】

重树了供销合作社形象。过去,碾子峪供销社3/4门脸被抵债经营,1/4门脸破烂不堪,每年只收3000元租赁费,而且房屋随时都有倒塌危险。改造后,不仅使破烂房变成了25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门市,而且把乡文化站引入院内,过去的破当院成了当地商贸文化中心。

密切了社农关系。前几年,由于效益低下,板栗专业合作社一度有名无实,并出现了经营亏损,农民很有意见。通过整顿专业社,2011年,在板栗市场多次降价,许多板栗企业经营亏损的情况下,专业社60吨板栗全部找到了好销路,受到了农民的欢迎,也增加了企业效益。

提高了经济效益。通过改造、改革,供销合作社彻底改变了入不敷出的被动局面,2011年收入达12万多元,比过去翻了一番,企业由亏损变盈利。总资产46.6万元,所有者权益9.97万元,社有土地面积6803平方米,房产面积1978平方米。2010年销售总额340万元,专业社4个。由于该社拖欠社员股金58万多元,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采取措施】

一是针对塌山乡没有矿产资源,农村经济以种养殖业为主导的特点,在巩固原有板栗、蚕茧专业社的基础上,又新组建了诚信谷物专业社和平顶山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二是通过与油脂厂合作,引进谷子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并按照规模发展,订单生产,品牌经营,独家代理的模式培育谷物出口基地(示范2个品种,面积300亩);三是以4个专业合作社为主体,通过农市对接、农企对接的模式,开发农产品销售市场,扩大板栗、中药材、蚕茧和谷物经营;四是以职工回村办店的方式在旅游区建立旅游服务中心,通过融入旅游业扩大供销合作社的影响力;五是引市入院,建立集贸市场,培育物流中心。

【组织构架】

组织结构:原供销合作社的6个营销门市+1个分社+1个集贸市场+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000亩产业基地。

人员结构:供销合作社职工身份人员16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228人,农民比例占93.4%。

管理模式:供销社经营部组按职代会通过的方案进行承包经营;各专业社按章程规定委托供销合作社统一经营,供销社按出资比例享受二次分配部分;农贸市场按摊位收取固定费用。

【初步成效】

得到了农民认可。农民对供销合作社领办专业社和发展中药材、特色谷物等都十分满意,为表达对供销社的感激之情,乡召开人大会、经济工作会,都请供销合作社主任参加,并把供销社主任评为支农先进工作者。近几年来,尽管塌山供销社拖欠社员股金最高到80多万元,最多户达3万多元,但由于供销合作社不断在为农提供服务,充分得到了农民的理解,没有发生农民集中上访事件(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各级社的努力下,2011年10月份股金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增加了农民收入。一是无偿为农民提供谷种,建立黑谷子出口基地,2010年,建设示范基地100亩,平均亩产300公斤,收购价每公斤5.2元,销售价6元。农民每亩地收入1560元,专业社获利240元。同等立地条件,比种植大田玉米可多收入500—600元。今年发展300亩,虽然因秋季雨量过多而造成减产,但由于价格高,收益仍远远高于同等作物;二是无偿提供种子,组织农民利用林下种植中药材2000亩。按今年每公斤6元价格测算,可为农民增加收入120多万元。

增强了发展后劲。一是社有资产的完整保留为供销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目前,塌山供销合作社无论是所在位置,还是所有经营设施规模,在塌山乡都独具优势,无可拟比,略加投资改造,就可打造成当地最大的商贸中心;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为供销合作社的长足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目前,塌山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占塌山乡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80%,涵盖了全乡所有的骨干农副产品,专业社成为当地农产品经营的主渠道;三是特色产业的成功示范,为供销合作社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黄芩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成功示范,不仅为当地退耕农民找到了新的致富门路,而且为供销合作社培育了颇具竞争优势的经营品种。黑谷子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了价格优势,一旦产业形成规模,当年就会见到可观的经济效益。

宽城县供销合作社把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点、定位点和突破点,融入到大农业中去,积极参与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原有组织机构、社有资产完整的情况下,通过基层组织创新,为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这些在基层社平台上创建发展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基层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宽城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市场的手段推进农业,利用合作经济组织平台,使农业在 “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农产品到品牌商品的转换,农产品附加值大幅度增加,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合作经济在山城生根发芽,正逐步造福山乡农家。

猜你喜欢

供销板栗农民
又闻板栗香
湖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库存化肥51万吨
打板栗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噼里啪啦”板栗爆炸啦!
吃个板栗不容易
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我国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供销合作社:精准施策发力“十三五”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